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342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8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对映异构.docx

第五章对映异构

第五章对映异构(enantiomerism)

教学要求:

掌握:

手性和手性分子和手性碳原子的概念。

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的概念和主要性质;对映异构体命名方式(R..S)。

熟悉:

费歇投影式和透视式表示立体异构体的方式。

了解:

无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体和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的拆分方式和手性子在生物中的作用,和前手性原子和前手性化合物的概念。

对映异构主如果从三维空间揭露对映存在的立体异构体,在结构上不同甚微,而在生物活性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本章将着重学习如何区分手性分子和非手性分子;如何判断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的存在,和如何表示和命名它们的立体结构;比较它们之间性质上的异同点;了解对映体的拆分方式和手性分子在生物中的作用,和前手性原子和前手性化合物的概念。

学习对映异构为学习糖类、脂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酶、和激素等各类活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必要的立体化学基础。

第一节            手性和对映体

同分异构在有机化学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在第二章已经学习了构造异构和顺反异构和构象异构。

后二者均属于立体异构。

即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

通常构象异构体是不能分离的。

本章要介绍另外一种立体异构现象:

即对映异构。

图示如下:

一、手性

产生对映异构现象的结构依据是手性(Chirality)。

什么叫手性呢?

人们都有如此的感受,:

当你将一只左手套戴在右手上就会感觉很不愉快。

这就说明左右手看上去似乎是相同,实际是不同的。

那么左右手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让咱们看看手性关系图。

图3-1手性关系图

这种左右手互为镜像与实物关系,彼此又不能重合的现象称为手性。

自然界中有许多手性物,例如:

足球、剪子、螺丝钉等都是手性物。

微观世界的分子中一样存在着手性现象。

有许多化合物分子具有手性。

二、手性分子和对映体

图3-2是一对互为镜像关系的乳酸分子的立体结构式(透视式):

a和b两个立体结构式之间有何种关系?

它们代表相同的分子?

仍是代表不同的分子?

不妨观察上述乳酸分子的两个立体结构式的球棍模型图示(见图3-3)

图3-3-1乳酸球棍模型图示

图3-3-2乳酸球棍模型

为何乳酸存在一对对映体?

仔细观察图3-2的两个乳酸分子的结构,可发觉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C2)所连的四个基团(COOH,OH,CH3,H)均不相同。

凡是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chiralcarbonatom),也可称为手性中心(chiralcenter)。

一个手性碳原子所连的4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具有2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也称两种构型,它们是彼此成镜像关系,又不能重叠的一对立体异构体,互为对映体。

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只有一对对映体。

图3-2中的(a)和(b)就是乳酸的一对对映体。

小结:

手性分子:

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分子。

 

对映体:

彼此成镜像关系,又不能重合的一对立体异构体互为对映体。

 

手性碳原子:

连有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三、对称面和非手性分了

图3-4丙酸分子的对称面对称面就是指能将分子结构剖成互为镜像的两半的面。

如通过圆球心的面;将长方形盒子分成各一半的面都是对称面。

有对称面的分子与它的镜像能重合,因此没有对映异构现象称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molecule)。

例如,丙酸分子,它有一个沿着羧基、甲基和通过中心碳原子的对称面,此对称面将丙酸分子剖成两半,而这两半是互为能重合的镜像。

所以丙酸没有手性,为非手性分子(见图3-4)。

四、判断对映体(手性分子)的方式

第一建造一个分子和它的镜像的模型。

若是二者不能重合,就是手性分子。

第二寻觅有无对称面。

有对称面,它就不存在对映体,为非手性分子。

第三寻觅手性碳原子(或手性中心)。

只要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就是手性分子,有一对对映体(两个以上C﹡有例外。

见内消旋体)

问题3-1下列哪些分子具有手性碳原子?

(用*号标明)。

问题3-2化合物a和b哪个有对称面?

哪个为非手性分子?

哪个有对映体?

 

化合物b(2-丁醇)有一对对体映体

第二节费歇尔投影式

费歇尔投影式是指将一个三维(立体)手性 分子模型作如下规定:

与手性碳横向相连的基团朝向纸平面的前方;竖向相连的基团朝向纸平面的后方;手性碳处于纸平面上。

将其投影,所得平面投影式称为费歇尔投影式

注意点(书写费歇尔投影式):

在把一个化合物的透视式写成费歇尔投影式时,必需记住下列要点:

(1)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交叉点代表手性碳。

(2)宋体;连于手性碳的水平线代表向前指向读者的键。

(3)连于手性碳的垂直线代表指向远离读者的键。

(4)费歇尔投影式只能在纸平面内旋转180°,或其偶数倍,不能离开纸面翻转。

Fischer投影式最适合用于表示含有一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但对表示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化合物时,就有点美中不足了。

因为Fischer投影式显示的立体结构尽是重叠式构象,不符合分子的真实形象。

在这一点上,上一章学习的Newman投影式和锯架势又有它的优势的地方。

固然,每一种表示立体结构的方式,都各有所长。

同一个立体异构体能够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

示它的立体结构。

例如2R,3S-2,3,4-三羟基丁醛:

第三节旋光性

一、平面偏振光

光的振动方向与前进方向垂直,普通光是在无数个垂直于前进方向的平面内振动。

当普通光通过一个偏振的透镜或尼科尔棱镜时,一部份光就被挡住了,只有振动方向与棱镜晶轴平行的光才能通过。

这种只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

简称偏振光。

见下图所示:

图3-6偏振光

二、旋光性

偏振光的振动面化学上适应称为偏振面。

当平面偏振光通过手性化合物溶液后,偏振面的方向就被旋转了一个角度。

这种能使偏振面旋转的性能称为旋光性(opticalactivity)。

手性化合物都具有旋光性。

三、旋光度与比旋光度

㈠旋光度

如何测定化合物旋光性呢?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常利用旋光仪测定化合物的旋光性。

一般旋光仪是由一个光源和两个棱镜组成的,在两个棱镜中间有一个盛放样品的旋光管。

见图3-6:

化合物旋光性的测定︰当平面偏振光通过盛有旋光性化合物的旋光管后,偏振面就会被旋转(向右或向左)一个角度,这时偏振光就不能通行无阻的穿过与起偏镜棱轴相平行的检偏镜。

只有检偏镜也旋转(向右或向左)相同的角度(a角度),旋转了的平面偏振光才能完全通过。

观察检偏镜上携带的刻度盘所旋转的角度,即为该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

偏振面被旋光性物质所旋转的角度叫旋光度。

用a表示。

偏振面被旋转的方向有左旋(逆时针)和右旋(顺时针)的区别。

用符号(+)表示右旋,(-)表示左旋。

例如:

(+)-2-丁醇表示右旋;(-)-2-丁醇 表示左旋。

所有旋光性化合物不是右旋,就是左旋。

 

自动旋光仪:

测定化合物的旋光度,除利用前面介绍的普通旋光仪外,还有自动旋光仪,可直接显示被测化合物的旋光度和旋光方向,(+)或(-)。

它的大体原理和普通旋光仪类似。

目前在科学研究中已经较为普遍的利用。

㈡比旋光度

就某一化合物来讲,实验中所观察到旋光度并非是恒定值,因为旋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在给定的浓度下还与旋光管的长度成正比。

除外,还与测按时的温度,光源波长和用什么溶剂测定有关系。

为了使一个化合物的旋光度成为特征物理常数,必需规定一些特定的条件:

比旋光度(含义):

规定用一分米(dm)长的旋光管,待测物质的浓度为时所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光度。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能够用不同长度的旋光管和不同的样品浓度下测定物质的旋光度。

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即可取得比旋光度。

比旋光度计算公式:

 

比旋光度像物质的熔点、沸点或折射率等物理常数一样,也是化合物的一种物理常数。

一对对映体,除比旋光度值相等符号相反(即旋光方向相反)外,其它物理性质类似。

如表3-1所示:

比旋光度对于鉴定一个旋光性化合物或判断它的纯度是很重要的。

因此,掌握比旋光度的表示方式及其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理化手册上查得海洛因(heroin)的比旋光度值为=

(甲醇)。

这表示海洛因是一个光学活性化合物,它是左旋的,以甲醇作溶剂,在15℃,用偏振的钠光测定的,比旋光度为-166。

例题:

将胆固醇样品260mg溶于5ml氯仿中,然后将其装满5厘米长的旋光管,在室温(20℃)通过偏振的钠光测得旋光度为°,计算胆固醇的比旋光度:

小结:

一对对映体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与手性试剂作用除外);比旋光度值相等,符号相反(即旋光方向相反)。

第四节 外消旋体

一、乳酸的三种不同的旋光现象:

乳酸是人们明白的第一个旋光性化合物,它的旋光性现象有三种不同的情形:

右旋乳酸从肌肉组织中分离出的乳酸

左旋乳酸 葡萄糖发酵产生的乳酸

无旋光性乳酸 一般化学合成的乳酸

二、外消旋体的概念:

一对对映体等量的混合物称为外消旋体。

外消旋体符号:

±或dl例如(±)-乳酸 即外消旋乳酸

三、外消旋体的性质:

外消旋体的物理性质与纯的单一对映体有一些不同:

它无旋光性;熔点、密度等物理常有不同。

乳酸的三种立体异构体的一些物理性质见表3-2:

为何外消旋体无旋光性呢?

因为一对对映体对光的影响是比旋光度值相等,旋光方向相反。

因此,从微观分子考虑,当光照射到每一个分子时,一对对映体正好抵消了每一个对映体对光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四节     非对映体和内消旋化合物

咱们已经明白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存在着两个立体异构体一对对映体。

含有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存在两个以上的立体异构体,其最大数量是2n(n)代表手性碳原子数。

让咱们看一个实例:

2,3,4-三羟基丁醛,分子中含有两个不相同的手性碳原子。

(a)和(b)是互为不能重合的镜像,代表一对对映体;一样(c)和(d)也是互为不能重合的镜像,代表另一对对映体。

也就是说有两对对映体。

那么化合物(a)和(c)之间,和(a)和(d)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a)和(c)是彼此不成镜像关系的立体异构体,叫作非对映体,一样,(a)和(d)之间彼此也不成镜像关系,所以,也是非对映体。

彼此不成镜像关系的立体异构体叫非对映体。

因此(b)与(c)之间,和(b)与(d)之间也都是非对映体关系。

非对映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例如,沸点;溶解度等都不相同。

二.、内消旋化合物

酒石酸分子中有两个相同的手性碳。

若是依照2n规则,最多可有四个立体异构体。

但实际上酒石酸分子只有三个立体异构体:

试探:

(a)与(c)、(b)与(c)是何种关系呢(对映体?

非对映体?

)?

为何内消旋化合物无旋光性?

内消旋化合物有对称面。

对称面的上半部份是下半部份的镜像。

分子的上下两部份对偏振光的影响彼此抵消,使整个分子无旋光性(见图3-7)。

由于内消旋体的存在,酒石酸只有三种立体异构体,其数量少于依照2n规则所预测的数量。

表3-3为酒石酸的三种立体异构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题3-3若是将(-)、(+)和内消旋酒石酸三者等量的混合物进行分步结晶,将取得两部份均无旋光性的结晶。

哪两部分?

酒石酸的一对对映体和内消旋酒石酸。

问题3-42,3-二溴丁烷的立体异构体中有内消旋体吗?

解答:

有因为有两个相同的手性碳,有对称面。

 

小结:

彼此不成镜像关系的立体异构体叫非对映体。

非对映体间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例如,熔点、沸点和溶解度等物理性质都不相同。

用重结晶或蒸馏等方法可以将非对映体分开。

内消旋化合物有对称面,无旋光性。

第六节 构型命名

构型是指分子结构中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排列的顺序。

对映异构和顺反异构都属于构型异构。

不过二者略有不同:

对映异构体的构型一般指手性中心(或手性碳原子)所连的四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的顺序。

而顺反异构体的构型是指分子中某些共价键的旋转受阻而致使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的顺序。

顺反异构体构型的命名已在第二章作了初步学习,在第四章还要继续学习。

这儿只介绍对映异构体的两种构型命名方式。

一、命名法

一个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常指键合在手性中心的四个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真实排列方式。

1951年前,人们还无法肯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

费歇尔(Fischer)人为地选定(+)-甘油醛为标准物,并规定其碳链处于垂直方向,醛基在碳链上端的投影式中,C2上的羟基处于右边的为D-构型。

其对映体,(-)-甘油醛为L-构型。

二者结构别离如下:

 

以甘油醛为标准物,通过适合的化学反映转化成其它旋光性化合物,只要在反映进程中不断裂与手性中心直接相连的化学键,

那么所得的化合物的构型就与原甘油醛的构型相同例如:

 

D-(+)-甘油醛与氧化汞(HgO)反映,醛基被氧化成羧基(-COOH),生成甘油酸。

由于与手性中心(C2)直接相连的键没有发生断裂,因此甘油酸的构型应与D-甘油醛相同,也是D构型。

但甘油酸的旋光方向却为左旋。

这一事实说明化合物的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化合物的旋光方向只是通过旋光仪直接测定的。

1951年,拜捷沃特用X-衍射技术测定了(+)-酒石酸铷钾盐的绝对构型以后,肯定了原来人为规定的D-(+)-甘油醛的构型刚巧就是它的真实构型。

固然以甘油醛为标准物,肯定的其它化合物的构型,自然也是绝对构型了。

命名法的利用有必然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与甘油醛结构类似的化合物。

目前,一般用于糖类和氨基酸的构型命名(见第15章和第17章)。

二 R.S构型命名法

构型命名法普遍应用于各类类型手性化合物构型命名。

它遵循凯恩-英戈德-普雷洛格规则(R..S.Ingold-V.PrelogRules),命名手性化合物的构型。

1979年IUPAC建议采用R.S构型命名法。

㈠构型命名规则:

1、按原子序数大小为序,排列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原子或基团的大小顺序(或称优先级),具体方式依照顺序法则(例题1和例题2中的叙述内容)。

2、将手性碳上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中最小的(大多数情形下是氢原子)置于远离咱们视线的位置(即放在最远的位置),然后观察朝向咱们的另外三个基团由大到小的顺序。

如为顺时针方向为R构型;反时针方向为S构型。

若a﹥b﹥c﹥d

图3-8 构型命名法图示:

 

 

㈡顺序法则(肯定C﹡上连的四个基团优先顺序):

顺序法则1:

与手性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四个不相同的原子,前后顺序取决于原子序数的大小,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较优先(也就是较大基团)。

例如:

Cl、Br、I、H四个原子,连在同一个手性碳上其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I>Br>Cl>H。

因此其优先顺序也是I>Br>Cl>H。

顺序法则2:

当手性碳所连的四个原子或基团中,有些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时,则要依次看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原子,直到遇有不同时,将其中原子序号大的仍然排列在前。

例如,-CH3和-CH2CH3比较,第一个原子均为碳,二者相同,于是比较该碳所连的原子或基团,前者为H,H,H,后者为H,H,C,相较之下后者的碳原子序号比前者大。

因此-CH2CH3应排在-CH3的前面。

即优先顺序为:

-CH2CH3>-CH3

顺序法则3:

若手性碳上连有的基团含有双键或三键,则可看成连接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

例如,醛基-CHO可看做C原子上直接连着2个O和1个H原子,当有-CHO和-CH2OH基同时连在一个手性碳上,那么这两个基团由大到小的顺序应该是:

-CHO>-CH2OH。

一样,羧基(-COOH)可看做碳原子上直接连着3个氧原子,当-COOH和-CHO比较时,这两个基团的优先顺序是-COOH>-CHO。

R或S构型,它标志着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

至今尚不明白化合物的旋光方向与构型的关系。

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例题一、命名氯溴碘甲烷(A和B)的构型

 

解:

例题2命名两个2-丁醇(A和B)的构型: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