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266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docx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综合题

课改的主要任务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案: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

(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组织推进基本思路:

开放、民主、科学。

课改的基本方针: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课改的重要特征:

设置综合课程。

课结调整原则和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改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改六大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和关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订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课程资源:

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分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有:

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

优先性和适应性。

三级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

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很需要价值。

校本课程:

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在具体实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材管理制度追求的目标:

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和高质量。

新的学校评价体系:

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

课程实验区应注意:

抓重点重实效、重过程促发展、重可行。

新课评价变化:

1、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教师评价的内容:

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

多元智力理论: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3、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学生评价的内容:

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现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课程评价改革理念:

立足过程,关注发展

新学校教学制度应: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

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主动性、【首要、被动】独立性、【核心、依赖】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转变学方的主要目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

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促进者;培养者,引路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师生关系包括:

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

新课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

新教改的主要任务: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000年初课标项目申报,2001年5月审议,2001年7月,18种课标实验稿颁布。

课标基本框架: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

一、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A?

B?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三、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

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 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 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 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德育教育一般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 素。

 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 的了解方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 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 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 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 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 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 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 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 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 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 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 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 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 设)。

 78、 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 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 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 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有间想象中, 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 和敏捷性。

(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 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 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 忘曲线规律:

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

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 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 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

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 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

智商在 130 以上;低常儿童:

智商在 70 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

基本情绪分为:

快乐、 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

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 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

强、 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 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形成得 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其它标准还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 标准。

 

10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 y:

f 法——罗 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8 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2) 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综合性、 均衡性、选择性三个原 则。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 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4、研究性学习:

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