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10242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小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太康一高2016—2017学年度高一小班第二次考试

历史

1.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从受封立国对象的角度来看,下列西周诸侯国的立国类型与许国一致的是

A.宋国B.齐国

C.鲁国D.燕国

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3.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封邦建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周王朝与地方间的行政关系B.体现了周王与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贵族奴隶主与奴隶间的关系D.体现了中央与地方间垂直管理关系

4.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

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5.《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在统治阶级内用“礼”,统治人民之道用“刑”.苟子说: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说明先秦时期

A.礼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强制规则B.法对平民的约束力不大

C.礼法并施,一视同仁D.儒家思想实际上居于统治地位

6.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者武力强化中央集权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政权统治具有更迭频繁特征D.神权控制政权色彩

7.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如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B.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8.《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齐灵公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妾名戎子,戎子与齐灵公的另一位妾仲子很要好,仲子生一子名牙,戎子请齐灵公立牙为太子,于是齐灵公废公子光而立牙,仲子却认为“废常不祥”。

这里的“常”是指

A.等级制度B.世袭制

C.血缘关系D.嫡长子继承制

9.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说: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传舍”是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血缘纽带、家国同构

C.君主专制、官僚政治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

11.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

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

材料表明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C.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

12.《汉书》记载:

“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13.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

①秦代郡县的设置②汉代州刺史的设立③明朝内阁制确立④清朝军机处的出现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角度看,下列制度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D.官僚制度

1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16.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17.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18.清人评价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19.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2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21.据说,中国人贴春联这一习俗始于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春联要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

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企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D.改革节日的风俗,强化皇权

22.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

23.下图为《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的纹饰。

从上至下,第一层是采桑和习射的场面,第二层是猎射和宴飨的场景,第三层是水战和攻城战的场面。

这反映了当时()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B.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

C.人们开始养蚕缫丝织绸D.人们普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24.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

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

材料表明 (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2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2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B.行政权

C.军政权D.财政权

2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

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

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

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

28.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

“它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这一制度应是(  )

A.科举制度B.君主制度

C.分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29.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

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这说明(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官僚政治的弊端

C.君主专制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30.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历史的演进是御史监察系统不断完善,并设立特务机构,而谏官言谏系统在明清时期被废除,这从根本上说明 (  )

A.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B.皇帝对身边大臣的防范力度加大

C.君主专制的强化D.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31.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

“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力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

……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  )

A.颁布“解负令”     B.发放公职津贴

C.组成四百人议事会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32.马克思曾说: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

”但在体制上,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留有一个“漏洞”,这个“漏洞”就是(  )。

A.长老会议   B.五百人议事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庭

33.在雅典人看来,凡是不成功的即是不合法的,因此军事上的失败往往会使将军背上背叛的罪名,成为法庭上被控告的对象。

公元前424年,在征得雅典人同意后,将军默许了西西里各邦缔结的和平条约,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但回国后,雅典人却认为他们由于接受贿赂而放弃了攻占西西里的努力,因此将两名将军放逐,对第三名处以罚款。

这最能说明(  )

A.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集体决策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直接民主特色

C.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容易感情用事

D.雅典直接民主决策中有必要的约束机制

34.克利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

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

这一做法(  )

①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 ②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③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 ④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5.“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

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指的是古希腊的(  )

A.公民大会的辩论B.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D.人民主权的观念

36.“虽然(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但由于它又是立法机构,所以它可以变更法律,让法律为其现政服务。

”这说明古代雅典 (  )

A.确立了以法治国理念   B.实际上是“人治”政治

C.公民大会缺乏行政权   D.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3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判处死刑”。

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

A.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B.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38.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注重证据B.纵容犯罪

C.主张重罪轻罚D.维护贵族利益

39.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C.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罗马法无法有效地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40.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指出:

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

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

罗马法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A.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B.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

C.由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

D.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资源。

……其结果是,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释。

(6分)

(2)归纳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4分)

(3)材料三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如何评价?

(6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4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二 (欧洲)古典文化中的民主和法制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可以说,中世纪的市民民主和法律体系,以至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和法律体系,都是在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经过发展和演变而确立起来的。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

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统治者不是有玉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四 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自由民,据估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外邦人3.2万,奴隶20万。

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之外。

——哈蒙德《希腊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伯利克里所说的“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的最突出体现。

(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积极作用。

(8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何处。

(6分)

(4)依据材料四,雅典民主制有何局限性?

(2分)

参考答案

1—5ABACA6---10BCDCD11—15CBACA16---20DDBCB21--25CAACC26--30BDABD31---35CCCCC36----40BDABC

41.

(1)原因:

材料中现象是由中国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促成的;

阐释:

分封制强调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宗法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

(3)问题:

秦完成全国统一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评价:

中央集权制度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4)基本线索:

从宗法制、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答案:

(1)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4分)

(2)①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响深远;②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地发挥人们的个人潜力;③多数人参政,减少决策失误;④群众监督,防止以权谋私;⑤推动了雅典哲学、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

(8分)

(3)直接民主制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不利于国家管理,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6分)

(4)民主范围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