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0046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docx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

寻找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切入点

--浅谈对“12345”工作部署的认识

杨福全

2013年以来,徐局长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随着两年来的实践,工作思路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方向性、创新性、系统化、规范化为主要特点的发展青州教育的宏观架构,这就是“12345”工作部署。

“12345”工作部署是教育工作主题的提炼,它的实施将会对青州教育有一个整体性、实质性的提升。

因此,加快推进“12345”工作部署,也就成为今后各项工作的主流和主线。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工作的改革和推进,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会有实质性的突破,“12345”工作部署也不例外。

2013年下半年,我们根据“建立四个机制”中“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这个要求,研究制定了督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通过督导机制改革的实践,我们对如何多角度、全方位的寻找切入点,来推进“12345”工作部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准确把握“12345”的宏观架构

1、“12345”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办家长满意的教育,高质量、大安全则是取得家长信任和满意的核心,三支队伍建设是高质量和大安全的基础,四个机制的建立是完善和推进教育发展的保障,五个突破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提升。

“12345”五个方面,一个目标十四个项目。

它们既有独立的特性,又有互联的特性。

每一个项目,既要确定完成任务的标准和目标,又要形成新的工作机制和新的理论体系。

“12345”是对青州教育发展规律和成就的总结和提高,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但总体上离不开这样一个宏观架构。

2、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12345”。

所有项目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都不是孤立的。

譬如“五个突破”,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是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需要,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质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均等、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又是未来高中优质生源的保障,也是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发展,应当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贯通,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进入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和受到歧视,普职融通和专业化特色应当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教育改革创新应当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贯穿于“12345”工作部署的整个体系中,贯穿于所有项目中。

譬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突破”这个项目,当前我们做到了学校标准化达标,办学条件均衡了,下一步要有怎样的新突破,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成为实施突破的主线。

3、要充分认识“12345”的规划性和长期性。

“12345”工作部署不是一个具体的任务,不是年儿半载就能完成的,具有规划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它的规划性在于,“12345”既是我市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又是各项具体工作的导向。

它对每一个方面的工作,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新的高度、新的标准,新的要求,从微观的角度又让每一位参与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由项目的参与者在总体要求下提出规划发展的思路。

它的长期性在于,他不可能用几件任务的完成就结束了它的使命,它需要每一位参与者持之不懈的坚持。

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一项改革,甚至在几年、十几年后才能见到效果。

4、要准确把握和理解体系的科学性。

2013年初,徐局长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督导评估是教育工作考核的一个方面。

下半年,我们在研究督导机制改革时,认为要建立新型的考核机制,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的”。

经过充分讨论,我们认为“科学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就是“符合教育和教育督导规律的,符合青州教育现状和实际的,能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

以此为前提,我们提出了10项改革内容,改革之后受到很好的评价。

“科学的”有时候是最简单的,不是说只有高科技的东西才是科学的,也不是说只有复杂的东西才包含着科学,关键是看我们怎样把握问题的核心。

譬如说,大安全,2014年我们的许多措施和做法,就非常符合当前的工作实际,我们取得“零事故,零溺水,零死亡”这样骄人的成绩,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些同志可能说,这样的办法有些笨,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所有的教师都包靠学生,每隔几天打一次电话,发一次短信,这办法要多笨有多笨。

而我认为这些措施办法是科学的,是基于“家长没有意识到暑期安全的重要性,没有有效地肩负起监护人作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提出来的,符合现实情况、符合发展规律。

而实施以后的巨大作用,就是解决了“家长思想麻痹,家长不愿承担责任”的社会问题。

这个办法要是连续用几年,相信家长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关心让政府关心、让老师关心就说不过去了,必然会形成全社会关注学生暑期安全的浓厚氛围,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项工作、一项机制的科学性并不复杂,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就不难发现其规律,也就不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作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和把握“12345”体系的科学性和项目的科学性。

二、寻找切入点的几点思考

1、不要把寻找切入点考虑得很复杂。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适合于推进它的切入点,寻找切入点并不复杂,就看我们是否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总结。

譬如,“12345”工作部署中的五个突破,体现了“12345”的个性化特色。

就拿这个问题来讲,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有符合青州实际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这个体系的支撑,就是行动指南。

2014年,我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的成员参加民族中专班子民主生活会,座谈中讨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我们有许多人认为,招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每到职业学校招生的季节,整个教育系统开动机器,从上到下什么办法都能用上。

职业教育发展20多年来,都是靠行政手段把学生硬圈进职业学校。

2013年以来,普通高中招生严格把关以后,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成为一些家长的无奈之举,好处是解决了生源问题。

但问题是现在学生来了,我们怎么办,突破的点在哪里?

我不认为职业教育的问题是招生问题,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大家应该怎样关心职业教育?

这里,我认为应该从“12345”的“1”“办家长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谈这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90%以上的学生,应当是留在青州,是青州的永久居民。

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就是青州的能力和素质;他们的文明程度,就是青州的文明程度。

他们不随地扔垃圾,不乱停车,旅游时不乱刻字,到泰国去旅游不用洗手盆洗脚,就是文明市民;他们有一技之长,能赚钱养家,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这样的家庭,幸福和谐,只给政府添光彩,不给政府添麻烦,青州的社会就稳定。

因此,职业教育的新突破,就在于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不需要有太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他们需要的是离开学校进入工厂就能基本上操作机器设备,锻炼之后成为抢手的技术工人。

而普通高中的许多学生也应当走上职业培训的道路,普职融通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是我们许许多多普通家庭的愿望和最基本的需求。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应当是为大多数家庭服务的。

虽然,现阶段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面对期望值很高的家长、期望值很高的社会,默默的把多数学生培养成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确实很难,迈出第一步更难。

在当前,实现职业教育的新突破,应当把高中阶段教育柔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来推进,而不是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孤立的对待其中的一部分。

谁认识到这一点,谁提前走一步,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教育也就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职校生、普职融通的高中生,一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抢走,才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

家长认识到到职业教育对他们这个家庭的重要性,主动送学生到职业学校就读,积极响应和支持普职融通,我们的最终目标“办家长满意的教育”也就实现了。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个别行政职能科室和有关领导的事情,是我们大家的事情,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应当从我们这些人做起。

当然,如何做文章,还需要大家做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工作。

再譬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如何实现新突破,切入点在哪里?

2014年,是青州教育跨越式大发展的一年,我们顺利完成了均衡县的省级和国家级验收。

可能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实上我们仅仅做到了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而学生在受教育的公平上,还没有完全实现均衡发展。

如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农村偏远学校师资问题,课程开设问题,等等,都是制约均衡发展的瓶颈,必将是今后上级推进均衡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办学条件达标了,该配备的仪器设施到位了,却存在课程开设不全、课时不足的问题。

学生不能均等的、真正的享受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教育,怎么算是受到了公平教育,教育怎么算是均衡发展呢?

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最大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均衡发展,徐局长提出了高位均衡发展的概念。

我们不能把过多的精力和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拔尖人才、拔尖学生的培养上,而是应当最大限度的关注普通群体的提高。

农村教师的配备和素质的提高,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等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才是学生和家长最需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采取措施来加以推进。

积极推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开放使用,加强薄弱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会上课,强化对规范办学的有效监督,看似是最基础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另外,徐局长还提出了建立示范学校的新思路,我们认为,这也是鼓励学校向个性化、特色化、高位均衡发展迈进的重要举措。

2、寻找切入点应当对现有的工作进行提炼和提升。

教育局出台了推进“12345”工作的意见,意见是粗线条的。

实际上,在我们的很多文件中都涉及到“12345”的工作内容,但要从宏观的角度,系统地、完整地反映“12345”工作部署的精神实质,应当根据“12345”工作部署的宏观架构整合相关的文件,对每一个项目形成一个规划性的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开展工作。

中心校、学校要根据不同的职责,结合自身需要,制定规划性的实施方案,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要像做课题那样。

每一个项目,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工作任务和内容,分步实施的措施办法,每一阶段任务的工作总结,任务实现情况的评估和整改,直至实现总的目标。

在提升任务完成水平的同时,又要反过来促进我们基础条件的提升。

譬如,通过教师队伍的培训,来建立和提升自己的教师教育平台,就像鲁巴师资培训中心那样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旗帜,成为青州教师教育的中心。

再譬如,对名师的培养,我们有一批水平相当高的教师,有的参加了中等专业学校的课程编写工作,也经常受聘到外地去讲学,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更要给他们一个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能力,充分的运用他们的能力,更好的为青州的教师教育服务。

因此,我们要通过名师的培养,建立、完善、提升我们的培养平台。

我认为,那些外来的专家也不是长着三头六臂,成名之前跟我们没有两样,在同等水平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平台,就会出什么样的名师。

3、民声民意中包含着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我们常常听到基层的抱怨声,这些抱怨声中,有很直接的,也有很委婉的,但都表达了对我们一项制度、办法或者机制体制方面的不满意,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制度、办法或者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推进了我们的工作。

我们习惯上按照上级的要求去办事,去完成任务,而对一些制度、办法、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视若无睹,直至酿成大祸了才受到重视。

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发现不了问题,也不关注基层抱怨,不关注民声民意。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民声民意中查找问题,寻找症结所在,加以解决。

在制定一些新的制度、办法或者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时候,要征求民意,到基层去,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可以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一些重要的制度和办法还要举行听证会。

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譬如,2013年的督导机制改革,民声民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到基层去督导检查,喜欢从与基层人员的交流信息中思考一些问题。

我从与基层的交流中,归纳了三句比较典型的话:

第一句是,你这领导从来也没到我这里来看看,太不重视俺了;第二句是,我们是村小,人家是驻地、是市直,比不上人家;第三句是,以前还盼盼着领个奖,现在都无所谓了。

这三句话,引起了我长时间的思考。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背后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包含了基层校长太多的辛酸,包含了我们习惯上沿用了多年的制度、办法、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这些问题是方方面面都存在的,作为督导工作的负责人,督导应当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呢?

督导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从刚才说的第一句话“你这领导从来也没到我这里来看看,太不重视俺了”中,我们进行了反思,过去我们督导,从检查的对象来看,市直学校和镇街区驻地学校必查,初中必查,村小抽查。

确实如是说,有些学校十几年都没检查过一次。

这样的弊端是人为突出了市直学校和镇街区驻地学校,人为地把学校划分了两个层次。

那么,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教育行政部门每3至5年对学校督导一次”的规定,我们决定对学校每三年进行一次督导。

也就是说,在三年的一个周期内,我们把镇街区所属学校分在三个年度内,每年督导三分之一,三年内全部督导一遍。

这样,起码我在三年中能够到你的学校去一次。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另外两年,怎么办?

我们根据“12345”工作部署的要求,考虑到不能再到学校去按照督导方案进行全面督导,就设计了“考核”的办法。

一个学校,督导年份所有的方案中的指标都要检查,考核年份只突出“12345”中“高质量”和“大安全”,另外有当年度确实需要推进的一两项工作,指标不多,负担不重。

这样,所有的学校,每年都会去看看,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从第二句话“我们是村小,人家是驻地、是市直,比不上人家”中,我们感受到,我们一直沿用督导成绩排名次的做法,哪怕相差0.1分也会屈居第二甚至得不到表彰,特别是每年督导只督导市直和驻地学校,村小没有成绩,从来也排不上名。

是我们的机制,把他们分成了两个层次。

既然我们要全部督导和考核了,每一个学校都会有一个督导或者考核的成绩,那么怎么来解决人为分成两个层次的问题呢?

核心是要解决排名次的问题。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因为同一年度中,既有督导学校,又有考核学校,指标数量不一样,没法通过总分制统一的衡量所有学校的督导和考核成绩。

因而我们对计分办法进行了改革,把所有的指标都设为100分,体现督导评估或考核成绩的结果不是总分,而是各项指标的平均分。

我们以此为基础,把督导与考核的成绩排名改为等级体现。

即,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的为优秀等次,80分以上的为良好等次,70分以上的为合格等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等次。

这样的做法,为我们解决第三句话“以前还盼盼着领个奖,现在都无所谓了”所折射出的激励机制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过去,成绩出来以后,首先是排名次,确定表彰数量后,按照名次从高到低确定受表彰的单位。

那些抽查的村小和未抽查的村小一般是得不到表彰的,因为表彰的数量,基本就确定了市直学校和驻地学校。

可以说,多数村小自建校以来,几乎没有受过表彰,而所有的市直学校和驻地学校几乎年年都搬回无数的奖牌,多数学校领回去以后连个存放的地方也没有。

而我们的村小,太需要这样一个奖牌了。

因为这些村小在总结报告上,在全校学生家长会上,除了说干了什么工作、想了什么办法、有了什么成效以外,连个上级肯定成绩的奖牌也没有,校长是什么心态?

老师们是什么心态?

家长对学校是怎么看的?

这样对他们公平吗?

原因在哪里?

是我们的激励机制问题把他们挡在了获奖的门外。

于是,在确定表彰数量的时候,我们不再沿用原来随便一商量就定数量的办法。

因为原来的办法不科学,人为的因素很大,要表彰多少处学校,先看看去年是多少处,大体上定个数,就从高分到低分直接确定受表彰单位。

而改革之后,驻地学校和市直学校要受到表彰,成绩必须在优秀等次,村小要受到表彰必须达到良好等次,这样规定是综合考虑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差异。

表彰的数量,初中小学合起来,每年表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与三年督导一遍的周期相吻合。

每一个镇街区都分配三分之一的表彰计划,具体表彰哪一所学校,由中心校从符合上述条件的学校中,结合自身的考核择优推荐申报。

既体现了督导与考核的作用,又最大限度体现了基层的自主权,鼓励了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对于中心校的表彰,原来都是定8个,是人说了算。

改革之后只要达到优秀等次就表彰,只要不存在否决项,有几个就表彰几个,是制度说了算。

这实际上体现了目标管理,这样做相对来说是科学的。

这次督导机制改革,得到了基层的极大支持,当时我们到七个中心校召集班子成员、负责督导的同志、中小学校长、中心园长征求意见,他们在表示积极支持的同时又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

基层的民声民意中,包含着太多的切入点,成为呼之欲出、推动改革的动力。

4、在发展与变化当中寻找切入点。

“12345”工作部署,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提炼,又是今后工作的指导和方向。

它的内容和内涵,在不同的阶段和历史时期,应当是不断的充实、变化、调整的。

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新的解释和补充,这样才是“12345”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基础,“12345”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譬如,“高质量”的提出,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我们的方针和策略,使得教学质量赶上或超过先进的地区和单位。

因而“高质量”的重心在当前是抓教学,所有的机器开动起来都为了抓教学质量。

但随着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高质量”的含义应当不断地丰富、变化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就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质量”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当把立德树人、身心健康等方面纳入进来,让“高质量”在新常态下富有新的含义。

在重视抓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时刻关注高考改革的动向,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十年八年之后就要参加高考,那时候高考内容的变化是很难直接预料到的,但应当离不开现在的课程体系,所以抓教学质量应当围绕现在的课程体系来进行,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再分主科副科。

应当向课时要效益,而不是把自习课分到科目。

所有的学科都应纳入到教学质量测试分析中,所有的学科都应该评选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能手。

通过这些措施,来推动“高质量”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近,徐局长又提出了“像抓义务教育那样抓学前教育,像抓普通高中教育那样抓职业教育”也是“12345”在发展中推进的切入点。

5、宣传和统一思想是推进工作最重要的切入点。

我们有好多的工作,推进几年后仍然有人不了解,不理解,这些人甚至在关键工作岗位上,也有相当的话语权,他们的态度能左右一个相当范围和区域的人的思想和行动。

有些单位,接到任务后都做得非常漂亮,要质量有质量,要效果有效果,要成绩有成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宣传到位,思想统一。

这些单位,一般接到任务后迅速传达,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参与者充分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思路、措施和目标,各项工作总是有条不紊、热情高涨的去完成。

“12345”工作部署也应当这样,首先应当在教育内部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步伐,内部形成一股绳,一个口径。

要让《青州教育》成为教育系统宣传“12345”的主阵地,将好的经验向更高层次推广,成熟的经验做法要面向社会公开宣传。

要让广大干部教师充分理解“12345”工作部署的精髓,并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然后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的浓厚氛围。

三、寻找切入点需要改革创新

1、改革创新首要的是重新审视一直沿用多年的制度和办法。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思想在变化,而一项制度、办法和运行机制,却没有什么变化,应当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

一项新机制的建立,还是沿用传统老道的方式方法,是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需要的。

从前我们说发展速度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后来我们说“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现在看来,“半年河东,半年河西”已经不为过。

因此,在当前推进“12345”工作部署的新形势下,重新审视过去一直沿用的老办法,老机制,加以改革和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2013年我们提出来搞督导机制改革,不仅仅是因为徐局长的要求,而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方式方法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1949年建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1988年开始教育督导,1992年正式设立教育督导室。

到2013年教育督导机制改革时,这里有四个数字,64年、35年、25年、21年,大家就明白了,几十年如一日,内容虽变但办法机制没有变。

“12345”工作部署的提出,是青州教育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教育督导机制的改革也就有了最好的时机。

因而我们通过充分调研,革除了一些旧制度、旧办法,形成了新的督导评估机制,而且我们还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2、改革创新要特别关注体制机制改革问题。

任何体制机制一旦成为问题,就是发展最大的束缚,教育的体制机制更不例外。

这里有许多问题要改,哪些问题要改,怎么改,应当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譬如,名校长的培养,现在我们很注重请专家来讲学,或带领他们出去参加培训,给他们灌输各种各样的理论,这很有必要,我们也做得很成熟。

我认为,真正要让他们出名,成为名校长,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给他们提供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

我们习惯了对“强校”的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习惯上认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和社会人脉,比较容易“出成绩”。

而实际上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很多有思想的校长,只是我们没有关注他们,没有发现他们。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进取心的校长,而不是把培养的精力和财力放在那些养尊处优的校长身上。

我们有大讲堂,可不可以搞一个校长论坛,让校长们来这个舞台上展示一下?

一个校长,讲一遍两遍,可能像是总结报告,三遍四遍就要翻新,五遍六遍就得创新,七遍八遍就得找理论支撑,九遍十遍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思想就成了专家。

这比用谁的证书多来评价一个校长还要公正、公平。

这期间我们还要用多种形式加以指导、培养,甚至是包装,这是一个培养机制改革的问题。

再譬如教师绩效考核问题,大家都觉得很难,难在哪里呢?

校长说,关键是我没有用人的权力。

为啥呢?

因为用人的权力不在校长。

那用人的权力在哪里?

在局长?

在市长?

都不是,用人的权力在于体制。

只有体制改革了,权力才能改革。

近年来,上级推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核心问题就是用人的问题,就是校长如何用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列入了2015年潍坊督导,叫做县管校聘。

用人问题解决了,一盘死水就变活了,就用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绩效考核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现在,国家、省、市提出了教师县管校聘办法,2013年潍城区、昌邑市列为此项改革的试验区。

根据县管校聘的要求,有人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办法:

县市区教育局成立一个教师人才交流中心,编办批复编制计划后,教育部门可以根据编制计划上浮一定比例招考教师,考进来的教师关系挂在教师人才交流中心,只是具备了聘用资格。

具体的聘用,由学校根据编制计划聘用(也可以考录),签订聘用协议之后,教育局统一报编办、人社局备案,财政拨付工资。

一个教师若考核不合格,学校退回到教师人才交流中心,该教师从零做起重新挂靠,等候有聘用的学校。

挂靠期间教师不享受工资待遇,可以自谋职业,但不影响继续聘用。

这种办法,既不影响编办的权力,也不影响教育局的权力,但用活了校长的权力,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用人问题的弊端,譬如职称难评难、职业倦怠、绩效考核有名无实等问题。

中国这么大,很多人都在吆喝用人机制改革,现在上级又有了政策规定,这个问题应该是非改不可了,但谁来做第一个吃番茄的人呢?

3、改革创新不能忽略了小问题。

有些问题看似很小,实则影响很大,甚至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我们应当对过去的做法包括认为改革了的办法,要重新思考,甚至可以质疑,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譬如,在评先树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