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9969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docx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

《枫桥夜泊》诗出吴江

俞前

唐朝诗人张继写有《枫桥夜泊》七言绝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我们在小时候就已熟读成诵。

长期以来都说这是张继秋夜船泊苏州附近枫桥时的情思感发。

因题为《枫桥夜泊》,而且诗中刻意渲染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便使人认为此诗必出于近寒山寺的枫桥了。

然而我最近看了有关资料,认定张继的这首诗不是作于枫桥而是作于吴江,就此,我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和思辨。

一、《枫桥夜泊》又名《夜泊松江》,以《夜泊松江》为题早于《枫桥夜泊》

我在2012年第四期《古典文学知识》上,看到了卢湘岳先生《<枫桥夜泊>别解》一文,文中这么写道:

张继的这首诗,出处是唐朝的《中兴间气集》,题目为《夜泊松江》。

到了北宋时,这首诗才被人改名为《枫桥夜泊》。

松江,在苏州城外,是吴江以东、流向上海的河段。

这一下子引起的我的兴趣,《枫桥夜泊》一诗与吴江有关,于是我就去请教苏州大学吴企明教授,他是唐诗专家,参与《全唐诗》编

辑,出版过一本《唐音质疑录》,其中有张继《<枫桥夜泊>辩证拾偶》。

吴企明教授肯定了卢湘岳先生的说法,还借给我一本他的朋友李宝均先生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一书。

我如获至宝,回到家里一口气就把这书看完了,尽管将信将疑,心情却越来越激奋,当真《枫桥夜泊》是写于吴江。

李宝均先生在书中写道:

历来人们之所以以为张继提到的寒山寺就是宋以后的枫桥寺、寒山寺,唯一的根据就是诗的题目,诗题既是《枫桥夜泊》,诗必作于枫桥,诗中描写的景物必是夜泊枫桥时所写的景物,而枫桥已有枫桥寺、寒山寺在。

但是张继这首诗流传到宋代,诗题不止一个,各家录载或引述此诗,诗题都有所不同。

以出现的先后,主要有:

《夜泊松江》——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枫桥夜泊》——北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计有功《唐诗纪事》;《晚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枫桥》——《吴郡志》;《宿枫桥》——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

此外,《全唐诗》《枫桥夜泊》题下又有注云:

一作《夜泊枫江》。

李宝均先生认为,松江与枫桥虽然同属吴郡,而松江在吴江,枫桥在吴县。

这首诗作于松江,也就是吴江,而不是历来以为的作于枫桥,诗中描写的应是松江而不是枫桥。

主要的理由是:

首先在时间上,《夜泊松江》见于记载比起《枫桥夜泊》来要早得多。

《夜泊松江》见于唐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是一部唐诗选集,编成于唐建中初年„„此书编成之日张继还在人世。

而《枫桥夜泊》

一题,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文苑英华》,书成于北宋雍熙三年,已后于《夜泊松江》之见于《中兴间气集》)二百零七年„„第二再从两部著作的基本情况对比来看,《中兴间气集》作《夜泊松江》其可靠可信的基础远过于《文苑英华》作《枫桥夜泊》„„书中选者高仲武对每一位入选的作家都有简要的评语,并揭其警句,选者与被选者是同时期人,所以能够做到知人论“诗”„„再看《文苑英华》是一部跨几个朝代的诗文总集,„„成书时间短,编纂者非一人,势难做到精核细勘。

为了搞清原委,我就去找原书。

在我家的藏书《唐诗三百首》中,找到了《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里当然没有提及松江。

再翻《唐诗鉴赏辞典》,是这么解释的: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之所以称“江枫”,也许是因为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

再找《全唐诗》,找到了苏大吴企明教授几年前送给我的,2005年陈贻焮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唐诗》,本书是清编《全唐诗》的注释本。

在第二三一卷找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四句诗与《唐诗三百首》有一个字不同,《唐诗三百首》中为“江

枫渔火”,而《全唐诗》为“江枫渔父”。

有个注释:

“全诗校:

‘一作《夜泊枫江》’,《中兴间气集》作《夜泊松江》。

”这就有了新的说法,《枫桥夜泊》还有个名字叫《夜泊枫江》,同时也证实了卢湘岳先生和李宝均先生的说法,《中兴间气集》作《夜泊松江》。

为了进一步了解原委,去了吴江图书馆古籍部。

那里没有《中兴间气集》,有璜川书屋藏本《全唐诗钞》,这是清乾隆年间的刻本,有沈德潜作序。

在卷四十六有张继的诗,而这诗题是《枫桥夜泊》,没有“一说《夜泊枫江》”,我有点失望。

难道这“一说《夜泊枫江》”是后人加的,再找,有一本民国16年刊《全唐诗钞》倒与《增订注释全唐诗》同,题下有“一作《夜泊枫江》”。

在专题资料室见到了《文苑英华》,是中华书局1966年刊印的。

诗为《枫桥夜泊》,而诗又是如下版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

“江枫渔父”与《增订注释全唐诗》同,而“夜半钟声”成了“半夜钟声”,诗中有注:

诗选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

从《出版说明》中可以看出,《文苑英华》前后共刻两次,一次是宋宁宗嘉泰年间,一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上版,穆宗隆庆元年成书。

万历年间重印对原版作了修补。

本书是根据明代刻本重印的。

对《枫桥夜泊》一诗的出处未能查到资料。

但在出版说明中见到了几篇文章的目录:

《文苑英华辩证》《书文苑英华辩证后》《文苑英华辩证校白氏诗文按》,我见到了《四库全书》中选入的宋代彭叔夏撰的《文苑

英华辩证》,里面没有提到张继诗。

其它两篇没找到,不知是否谈到,待以后考证。

为了理清思路,又去了苏州图书馆,在那里,见到了《全唐诗》《文苑英华》和《中兴间气集》。

《文苑英华》与吴江图书馆藏的是一个版本。

《全唐诗》清彭定求编的,在二四二卷找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与《增订注释全唐诗》同,题目上有“一作《夜泊枫江》”。

但《中兴间气集》却出现了疑问。

《中兴间气集》是收录在清《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中的明嘉靖本。

四库全书是乾隆四十六年编,总纂官是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

其中收录了唐髙仲武编的《中兴间气集》。

《中兴间气集》对张继有如下评价:

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

其于为文,不自雕饰。

及尔登第,秀发当时。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

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收录了张继的三首诗,《送判官往陈留》《感怀》和《夜泊松江》,《夜泊松江》是第三首。

诗是与《唐诗三百首》一样的。

但是,《夜泊松江》的题后有一个说明:

“原题为《枫桥夜泊》”,这是卢湘岳先生和李宝均先生都没有提到的。

我就想,这说明是不是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加上去的呢,于是又追查原版本。

在苏州图书馆的藏书中,有明崇祯汲古阁刻唐人选唐诗本。

打开一看,与四库全书选编的一样,有“原题为《枫桥夜泊》”,这样,对《夜泊松江》先于《枫桥夜泊》的说法更有疑问了。

带着这个谜团,我再次询访吴企明教授。

在他家里,见到了1960年第一版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一百四十二卷张继的《枫桥夜泊》题下有“一作《夜泊枫江》”。

这部《全唐诗》是根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彭定求等10人奉敕编校的杨州诗局刻本刊印的,与苏州图书馆藏的是一个版本。

璜川书屋藏本《全唐诗钞》编辑在后,是吴成义编的清乾隆间扬州诗局刻本。

这样,认定《枫桥夜泊》一作《夜泊枫江》是有依据的。

但见1993年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却又有新的说法。

这里面有《中兴间气集》,在501页翻到了这首诗,诗句与清四库全书所选相同,但题目却是《夜宿松江》。

不过,下面有个注:

嘉靖本、汲本作“泊”。

另还有一注,说“眠”一作“眼”。

这才明白,《中兴间气集》也有不同版本。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前记中谈到:

《中兴间气集》较早的本子有:

(一)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

(二)明万历本;(三)明嘉靖本,也就是四库全书的印影本;(四)汲古阁刻唐人选唐诗本。

傅璇琮先生认为,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是最为完备的,而且时间也最早,其他的刻本都是明刻本的系统,苏州图书馆藏的明崇祯汲古阁刻唐人唐诗本也是根据嘉靖本刻印的。

这就解开了明崇祯汲古阁刻唐人选唐诗本与四库全书刻的明嘉靖本相同都有“原题《枫桥夜泊》”的原委。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以宋钞本作为底本,其他本作参考。

那么可以推测,明代时《枫桥夜泊》一诗已流行,于是嘉靖本有了“原题为《枫桥夜

泊》”一说。

另可以推测,汲古阁在明崇祯时刻《中兴间气集》还没发现宋钞本,于是根据嘉靖本刻印的,到了清代发现了宋钞本就重刻一本,否则也不会重新刻了。

由此可见,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选的是最早的版本,题为《夜宿松江》而没有“原题《枫桥夜泊》”的说法。

后来,我又在吴江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见到了195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人选唐诗》,是唐朝人元吉、殷璠等选,但与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的宋钞本是不同的。

它选自张元济等辑,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18年(1929)影印的《四部丛刻》。

我国由于文化遗产丰富,同一种书,传本很多。

在首先抓普及的前提下,《四部丛刊》尽可能选用当时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本子。

四部丛刻收《中兴间气集》二卷是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刊本。

在该书289页,我看到题目是《夜泊松江》而不是《夜宿松江》,这是宋代的刻本,又如何理解呢,

幸好后面有无锡孙毓修识《中兴间气集校文》,在《夜泊松江》校文中写道:

“泊作宿”。

说明有《夜宿松江》一说。

并且校前有说明:

《中兴间气集》二卷,丛刊以嘉兴沈氏藏明本影印。

明本每半叶十行,每行十八字,行款与武进费氏仿宋刻本同,而字句则与毛氏汲古阁刊本并无大异。

子晋跋云,家藏《间气集》凡三本,俱逸五人评语,此本亦然。

江安傅氏,有何义门校本。

义门所据,乃述古堂影宋钞本,然又不尽与费刻同,惟五人评语釐然具在。

又多高氏自序一首,洵佳本也,既补其阙佚,复校其异同,以谂读者。

我这才明白,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用的是宋钞本,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人选唐诗》是宋刊本。

钞本是为“宿”,刻本时为“泊”,关健的是在宋钞本与宋刻本相同的是“松江”而不是“枫桥”。

这首诗竟有四种题目:

《夜宿松江》《夜泊松江》《枫江夜泊》《枫桥夜泊》,而以《夜宿松江》《夜泊松江》为早。

二、张继诗与今天的枫桥和寒山寺存在倒因果关系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有人认为“江枫”是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统称。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1000年以来,张继因这首诗而闻名,枫桥与寒山寺也因这首诗而闻名。

1989年《辞海》条目就是如此记述:

枫桥,旧作“封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3公里枫桥镇,建桥年代无考,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邻近有寒山寺,因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而著名。

在唐时已称“枫桥”,后人误为“封桥”,最早出自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

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曾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

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时大学士王珪,曾书

写《枫桥夜泊》诗碑,立石寺中。

清代末年,经学家俞樾(曲园)又写刻了一块诗碑。

俞曲园这块碑正面写张继诗,后附跋语三行:

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

光绪丙午,莜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

俞樾。

这样,张继诗与苏州阊门的枫桥及寒山诗的关系又得到了一个实证。

其实,当年的张继诗与今天的枫桥和寒山寺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的话,那也可是一种倒因果关系。

即今天的寺和桥是借用了当年的诗而著名,并非当年的诗因今天的寺和桥而闻名。

《唐人选唐诗》和《唐人选唐诗新编》中,都只认定《夜宿松江》和《夜泊松江》,没有提《枫江夜泊》《枫桥夜泊》,说明他们认为张继诗写于松江而不是枫桥。

宋周遵道《豹隐纪谈》就有这么一说:

枫桥,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相承至今。

这里也说到王珪书写《枫桥夜泊》诗碑,但是另一种说法,说枫桥,原来叫“封桥”,因为宋仁宗时大学士王珪到了那里,书写了《枫桥夜泊》诗碑,将“封”作“枫”,才相承到现在。

明以后的不少志书,都认同《豹隐纪谈》的说法,录几则为证:

枫桥,阊门西七里。

《豹隐纪谈》云:

旧作封桥,后因张继诗相承作“枫”。

(明王鏊《姑苏志》)

枫桥,在阊门外西九里,宋周遵道《豹隐纪谈》:

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

(清《大清一统志》)

封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本称封桥,后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见《文苑英华》二九二)得此名,故相承作“枫”。

(清《辞源》)

枫桥,去阊门七里。

《豹隐纪谈》云:

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相承至今。

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

背有“枫桥常住”四字朱印。

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

“借问封桥桥畔人”。

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

翁逢龙亦有诗,且云:

“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迎书,施封桥寺’。

作‘枫’者非。

”熊尝及佛书,曹氏所写,益可信之。

(明卢熊《苏州府志》)

以上可以说明,这桥原本不叫“枫桥”,而叫“封桥”。

据史料记载,古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又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盗寇经常借水道进犯,就在要道桥下设了栅卡,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后来因为有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这座桥才叫枫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疑问,现尚无史料可释“封桥”是什么时候改成了“枫桥”的,《夜泊松江》什么时候变成《枫桥夜泊》的。

卢湘岳先生认为是北宋的时候,但是人们认定《枫桥夜泊》写于枫桥,认为唐时就叫枫桥,不仅因为张继的诗,还有唐朝诗人杜牧也写过一首诗,提到了枫桥。

查全唐诗,有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一诗: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另有一个说法,这首诗是张祜写的,题作《枫桥》。

张祜也是唐朝诗人。

不管是杜牧还是张祜写到了枫桥,说明唐时已有枫桥之说。

据我理解,可能确实唐时“封桥”已名“枫桥”,但这是在唐后期。

唐朝从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朝代。

历史学家把唐朝分为初唐、中唐、盛唐、晚唐。

张继生年大约是715年至779年,是在初唐。

而张祜约是782年至852年,杜牧是803年到852年。

张祜也罢,杜牧也罢,都比张继晚了许多年。

很有可能在这许多年中,这诗已被人称作《枫桥夜泊》了,“封桥”因此改成了“枫桥”,于是有了“暮烟秋雨过枫桥”之说。

到了北宋的《文苑英华》就刻成了《枫桥夜泊》,后人就据此而沿说至今。

杜牧或者张祜所怀的这个冯秀才不知何许人也,这也让我们疑惑。

我阅了缪钺著的《杜牧传》《杜牧年谱》及其他资料,都未发现冯秀才。

杜牧或张祜到了吴县封桥,怀冯秀才,想到了曾在“封桥”边的寺庙与冯秀才相别,联想到了张继的《夜泊松江》诗(此时已成《枫桥夜泊》),因为有寒山寺三字,于是就将“封桥”写成“枫桥”。

另一种推测是杜牧或张祜这首诗也是在吴江写的,枫桥并不是写的吴县枫桥。

诗中的长洲苑是一个古苑名,是春秋时为吴王阖闾游猎之处。

《越绝书》:

“阖闾走犬长洲。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北,也就是石湖的地方。

石湖,也叫越来溪,这里原来半属吴县,半属吴江,与吴淞江相通。

据中华博物编辑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

石湖,在江苏吴县盘门西南十里,界吴县、吴江间,范蠡所经入五湖者,诸峰映帶,风景绝胜。

宋姜夔在《庆宫春?

双桨莼波》序中写道:

绍熙辛亥除夕,余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吴兴即湖州,姜夔从石湖到湖州经过吴江,写下了诗。

我们也可以推测这首诗写于吴江。

如果这首诗是杜牧写的,杜牧在大中四年(850)由吏部员外郞出为湖州刺史,他到过吴江。

康熙《吴江县志》录有杜牧的《吴松江》,《全唐诗》补遗中录了杜牧的《度吴江》,《樊川外集》中有《泊松江》。

如果这首诗是张祜写的,张祜早年寓居苏州,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都市,也到过吴江,康熙《吴江县志》录有张祜的《题松江驿》《平望驿》《松江渡送人》《泊松江渡》。

我们可推测杜牧或者张祜在吴江的桥边,想到了与冯秀才在吴江相别的情景,写下了《怀吴中冯秀才》诗,因为吴江又名枫江,就把桥写成了枫桥。

长洲苑所在的地方在吴江县城西北面,把吴江写成“长洲苑外”也说得通。

此外,在吴江写的诗中出现“枫桥”两字,还有实例。

康熙《吴江县志》中记载了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晁补之有《吴淞道中》诗,其中一首写道: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浆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其中也有“枫桥”两字。

明弘治《吴江志》和嘉靖《吴江县志》中,都录了明工部尚书周忱写松陵八景之一“塔寺钟声”:

缁宇隔尘寰,旦暮钟声度。

韵随仙梵微,音与闲云去。

孤艇泊枫桥,闻之发深悟。

这里面也写到了“枫桥”。

这两首诗中的“枫桥”不可能指的是吴县的“枫桥”。

因而,有可能这“枫桥”不是专指某座桥,这有待于以后进一步考证。

如能查到杜牧或者张祜有关系的冯秀才,能得知他们交往或分别的地点,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有关寒山寺的解释。

一般人认为,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0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作住持,遂改名寒山寺。

查史料,寒山寺在北宋嘉祐之前原为塔院,名妙利普明塔院,嘉祐之后开始为寺院,改称普明禅院,因寺在枫桥,宋时也称为枫桥寺。

“寒山”的名字开始于什么时候,史料没有明确记载。

王鏊的《姑苏志》认为“唐人已称寒山寺矣”,根据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宋志

如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和《吴郡志》都称是普明禅院。

历代诗中,宋人的诗也多见“枫桥寺”,如陆游的诗题就是《枫桥寺》,有“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之句。

诗人将此寺称为“寒山寺”开始于元代。

寒山寺的历史,据现有史料,只能追溯到北宋。

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09)的说法出于明代晚期,最早是范允临的《寒山寺重建大雄殿募疏》。

该文作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收在崇祯十五年牛若麟《吴县志》中,其实这说法不可信。

南宋初诗人孙觌在《平江府枫桥寺普明禅院兴造记》中记述:

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寺无石志,按《吴郡图经》实妙利普塔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

据李宝均先生考证,他认为:

我们在研究寒山寺创建年代时有三点必须注意:

一是“寺无石志”„„是说寒山寺在南宋初年之前还没有这样的史料„„二是孙觌的这条记载,不仅使我们得以知道寒山寺最初的名称,而且知道这寺院早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已在枫桥存在。

但是第三,孙觌接着又说《图经》“不著经始之岁月”,这就是说妙利普明塔院的创始年代为《图经》所未载,孙觌已无从考知了。

寒山有没有到过苏州,明以前的志书没有记载。

寒山寺是唐元和时为寒山子而创建得名的说法,只是见于元末明初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最早收于崇祯《吴县志》。

这篇文章主要是记述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重建寒山寺的事,其中记道:

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

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

“寒山寺”。

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

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寒山寺也。

姚广孝(1335~1418),是个名僧,文章作于永乐十一年,但是在他十几年以后,王鏊修了《姑苏志》,不仅没有姚广孝这篇文章,在记述寺在明初的历史中也没有提到深谷昶重建寒山寺这回事。

李宝均先生认为:

这个事情除了表明在王鏊时代还没有这样一篇碑记,表明在明初所说深谷昶重建寒山寺这回事之外,不可能作其他解释。

这篇文章当为王鏊之后的人所伪作。

那么,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如何解释呢,

卢湘岳先生在《枫桥夜泊别解》中有这么一个说法: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西,松江在姑苏城东,两处相距甚远,而且中间隔着一座城市。

平时,在松江之畔是听不到寒山寺的钟声的。

但是,当高空存在“声云”时,钟声被“声云”反射,寒山寺的种声能够传到几十里外的松江之畔。

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声云”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做声学实验时发现的。

他证明,漂浮在空中的“声云”能反射声音,令被反射的声音远播百里之外,这同海市蜃楼现象是一个原理。

由于平时极少出现“声云”现象,就像极少出现海市蜃楼现象一样。

来到松江之畔的文人,每每听不到寒山寺的钟声,很自

然地觉得《夜泊松江》中的“松江”两字不对劲。

而离寒山寺最近的河段在枫桥下面,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到寒山寺的屋顶。

在不懂得“声云”的原理的北宋时代,文人将《夜泊松江》改名为《枫桥夜泊》,显然是有其理由的。

不过,查了不少有关《枫桥夜泊》注释,曾见这么一个说法:

“寒山”是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辞源》中对寒山的解释有:

冷落寂寞的山,唐杜牧《樊川集》外集《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古代汉语词典》也是这么解释的:

冷落寂寞的山,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泉第三谷》诗:

“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我认为,也很有可能“寒山寺”三字并非专指,而是指某一冷落寂寞的山上的寺庙。

弘治《吴江志》中录了明代诗人高启,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他有一首《江上晚眺怀友》诗。

江上曾是吴江的古称,唐李白即称吴江为“江上”。

其中就有“渡头西望足离情,晚水寒山雪后清”的句子,其中的“寒山”不会是指枫桥寒山寺。

张继离我们一千多年了,有关当时的情景我们只能作一些逻辑性的推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诗是在吴江写的。

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的枫桥下,那么他所听到的半夜钟声就近在咫尺,为什么他还要慎选一个“到”字呢,“到”就意味着“从别处来”,

而且应是有相当距离的。

因而可以说,要么就是吴江附近的山上的钟声,要么就是“声云”现象。

“声云”现象无论古今都是一种稀奇的客观存在,唯其罕见所以弥足珍贵。

诗人以半幅诗篇刻意喧染,说不定正是透露他因偶遇、巧遇、幸遇这一难得得的意象,才触发了灵感,从而创造出如此幽美冷隽的艺术结晶。

由此可见,张继的诗与今天的枫桥和寒山寺有着倒因果关系。

三、松江、枫江都是吴江的古称

顾农在《张继枫桥夜泊诗案》中说道:

《中兴间气集》选此诗,题为《夜宿松江》,这是张继的原题。

他的船并不是停泊在寒山寺下,或说枫桥下。

而是离开寒山寺及枫桥还相当远的松江上。

这样,第三、四句诗才符合情况。

《枫桥夜泊》这个诗题,看来是宋代人改的。

《全唐诗》在此诗下注云:

“一作夜泊枫江。

”可能这一段吴江又称枫江。

后人不知,改为枫桥。

由“夜泊枫江”而成为“枫桥夜泊”。

确实松江、枫江都曾是吴江的古称,弘治《吴江志》记载:

本县自古名称不一,„„曰松江者,即吴松江也。

唐人有《松江独宿》《松江早春》诗,宋有《松江亭》《松江赋》及《松江诗集》,《赤壁赋》云:

“状如松江之鲈”,即此。

自元朝画(划)吴松江南之地为松江府,于是始不称松江而称江上。

松字寻亦续加水傍。

曰枫江者,唐崔信民有“枫落吴江冷”之句,好事者因称枫江„„凡此名皆今吴江县地也。

唐代,吴江被称为松江。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南地,秀水北境,设置吴江县,以称吴江为主。

而有些书中仍称为松江。

吴淞江之名来自松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松江》说:

唐人诗文称松江者,即今吴江县也,非今松江府也。

松江首受太湖,经吴江、昆山、嘉定、青浦,至上海县合黄浦入海,亦名吴松江。

因此,古松江就是今吴淞江,全长125千米。

而吴淞江正源最早是今吴江城区以南至平望的太湖口。

至北宋,淤积成垂虹桥下的古松江(长桥河)。

这是古代太湖排洪的天然大川,为“太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