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9861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docx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

1.领海:

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

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

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

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

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柴达木盆地:

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

9.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10.东南丘陵:

位于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为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为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为浙闽丘陵。

11.线性构造带: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和火山链等。

12.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3.高原季风:

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风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14.山谷季风:

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15.干燥度:

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16.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17.华西秋雨:

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18.凌汛:

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19.寒潮:

来自高纬地区的寒冷空气大规模的向南侵蚀我国,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0.梅雨:

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

21.台风:

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

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7~9月。

22.伏旱:

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23.沙尘暴:

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24.风暴潮:

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25.赤潮:

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26.径流深:

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

)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

)所得的值。

27.河道频率:

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28.土地:

地球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29.土地资源:

对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称为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已利用和未利用土地,就土地本身来说,它包括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

30.后备耕地资源:

也成宜农荒地资源。

主要指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果的天然草地、疏林草地、灌木林地和其他未利用的土地。

31.林地:

指郁闭度为0.3以及以上的乔木林。

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

32.后备林地资源:

即宜林地。

包括现有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的草地与应该退耕还林的耕地。

33.裸地:

包括流动沙丘、戈壁、沙漠、龟裂地和裸岩与倒石堆等。

流动沙丘、戈壁、龟裂地与干旱气候相联系,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

34.裸土:

指没有植物覆盖,也没有建筑物覆盖的土地,属于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

.

35.土地利用:

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36.土地覆盖:

地球陆地表层的自然状态,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组成要素。

37.LUCC: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38.NDVI:

归一化植被指数,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指标。

39.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

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40.土地退化:

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41.草地退化:

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42.水资源:

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

(地下水: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冻土孔隙裂隙水)

43.地下水资源量:

指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通常用地下水的补给量表示。

44.地热能资源:

地热资源指地下5000m深度以浅,15℃以上的岩石、淡水、咸水的含热总量,其分布与板块构造、岩浆活动及火山、地震活动等密切相关。

45.旅游:

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46.风景旅游资源:

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47.黑潮暖流: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48.台湾暖流:

黑潮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流向浙闽沿岸,称台湾暖流。

49.对马暖流:

黑潮主干流到日本九州岛以南,又一次发生分流,西支称为对马暖流。

50.黄海暖流:

对马暖流至济州岛东南海面发生分支,主支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一支流向西北进入黄海,称黄海暖流。

51.东海沿岸流:

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径流,两支淡水流在夏季汇合于长江口外。

合并成一支流向东北,势力强时可以抵达济州岛附近。

盐度极低,水温年变幅大,水色混浊。

52.大陆岛:

大陆地块延伸到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如台湾岛、舟山群岛等。

53.冲积岛:

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域。

54.海洋岛:

成因上与相邻大陆没有关系,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火山岛由海底喷发物堆积而成,如澎湖列岛;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在中国多发育于南海。

55.海岸带:

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被誉为黄金地带。

56.旅游:

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57.风景旅游资源:

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58.人口:

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59.人口过程:

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

60.自然变动:

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61.机械变动: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

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62.社会变动:

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63.人口年龄结构:

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64.人口城市化:

由农村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批特大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

也称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65.性别比:

指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以女性人口为100%)。

66.人口红利:

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67.胡焕庸人口界限:

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68.矿业:

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69.一次能源:

指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和转换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70.二次能源:

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的能源,如电力、煤气、蒸汽、各种石油制品等。

71.清洁能源:

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72.循环经济:

以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73.低碳经济:

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74.交通运输业:

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

75.邮电通讯业:

通过交通线路、电报、传真、电视、广播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函件等进行邮件和信息传递的产业部门,包括电话、电报、函件、报刊发行、用户传真、无线寻呼、特快专递等。

76.旅游业:

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旅游设施,为旅行者、游览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

77.旅游资源:

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资源、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78.城市基础设施:

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们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9.辽中南城市群:

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已形成沈(阳)-抚(顺)-辽(阳)-鞍(山)-营(口)-盘(锦)-瓦(房店)-大(连)城市群。

80.京津唐城市群:

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正逐步形成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为内圈、秦皇岛—为内圈、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为外圈的城市连绵区。

8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为辅助核心,正在形成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沪(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的巨型城市连绵带。

8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

正在形成包括东莞、佛山、中山、深圳、江门、肇庆、珠海等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

83.文化:

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84.民族:

具有共同地域、语言、经济活动、文化和心理特征且稳定的人群。

85.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

86.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总称。

受儒学影响深刻,具有文化和政治象征意义。

87.燕赵文化:

指今天河北和山西、陕西地区,胡汉交融,与游牧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粗犷古朴,豪爽热烈。

88.三秦文化:

陕西地区,包甘肃、宁夏的东南部,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功利主义特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89.楚文化:

以两湖和安徽部分为核心地区在上古三苗文化基础上,华夏文化主流汇合了当地蛮夷文化文化的支流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

90.吴越文化:

以太湖为中心,此区内江南丝竹音乐、戏曲中的昆曲、说唱中的苏州评弹,以及“四大菜系”中的“苏菜”,均带有细腻、恬淡、婉转、雅芝、清新的风格,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91.巴蜀文化:

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以四川为中心,由川东巴文化与川西蜀文化共同构成,地域色彩浓厚。

92.岭南文化:

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的一部分地区,古南越族聚居地,域外色彩浓厚,文化系统较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华洋混合。

93.东北文化:

形成于辽、金、元、清时期,在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色,与东北特定环境联系密切,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94.致灾因子:

为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95.灾害:

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情况。

96.减灾:

减少由致灾因子形成灾害的全过程。

97.地理工程:

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98.生物多样性:

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99.就地保护:

通过区域性生物区系调查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禁猎区等,通过保护生境的办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100.迁地保护:

就是把物种及其种群迁移到其栖息生境以外的适当地方,例如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水族馆、野生生物繁殖或驯养中心等,主要保护物种资源。

101.离体保存:

是迁地保护的一种方式,但考虑到其保存的方法和要求不同,离体保存主要以有机体的一部分,如种子、花粉、胚胎、精液、各种繁殖体、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材料等进行保存。

102.景观:

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103.地域分异规律性:

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104.纬度地带性:

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105.经度地带性:

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106.垂直地带性: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

107.垂直带谱:

在足够高的山体上,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垂直的自然带。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结合热量和水分状况来进行垂直带的数量、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108.行政区:

依据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地理、历史以及国防等多种因素,并便于国家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分级管理体系。

109.行政区划:

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110.经济区:

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话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111.经济区划:

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112.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部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113.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

114.地域生产综合体:

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

是由代表地区经济特点的专门化生产部门、与其协作配合的辅助性生产部门和只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部门共同组成的综合生产体系。

115.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及其组成部分,在一定地理坐标上所分成的相互更替的各级人文景观单元。

116.发生学原则:

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

117.区域共轭性原则:

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

118.经济区划原则:

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

119.国土整治:

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具有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拟定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正常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其任务是结合广大区域的经济建设进行组织管理。

120.辽宁沿海经济带:

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朝阳等沿海城市,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

121.首都经济圈:

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的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形成首都经济圈。

122.环渤海经济圈:

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结合部。

123.环黄海经济圈:

中日韩学者根据环黄海地区——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地区以及苏北地区;韩国西海岸以及东南地区;日本北九州以及山口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所提出的一个地方交流层次的经济体系。

124.岩溶石山(石山):

主要是指中国西南部裸露地面的可溶岩(主要是碳酸盐岩)所分布的地区,可以将其理解为各类岩溶地貌分布区。

125.农牧交错带:

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系农业生产边际地带,是生态脆弱带。

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

经内蒙东南、冀北、晋北直到鄂尔多斯陕北,它位于华北与内蒙古交界上,向西已涉及西北区,是从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的广阔地带。

126.绿洲农业:

干旱荒漠区有水源灌溉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