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9724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docx

音乐鉴赏民间独奏乐器

第七、八周民间独奏乐器

教学课题:

民间独奏乐器

年级:

大学一年级

课时:

4课时

教具:

多媒体设备,音响

教学目的:

了解各种民间独奏乐器的分类,特点和代表曲目,使学生认识和熟悉民族乐器

教学内容

一、乐器的分类

原始时期的乐器土鼓、磬(石制打击乐)、铙、铃、骨哨、骨笛、埙(陶制)顶端开口,埙体上有按音孔(一音-八音)

民族器乐的分类

到了周代,出现了琴,瑟,箫,笙等丝竹乐器,这时我国民族乐器已经有70多种。

古人按照制造乐器的主要材料将其分为八类:

八音分类法:

按照制造乐器的主要材料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现在八音分类法已经不被使用,远古的大多数乐器也已经绝迹,只有少部分流传下来,和一些外来的乐器共同组成了今天民族器乐的阵容。

根据乐器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四类:

弹拨乐器(古琴、筝、琵琶、扬琴、三弦等)吹管乐器(笛子、管子、唢呐、笙、箫)

拉弦乐器(二胡、板胡、京胡、高胡)打击乐器(锣、鼓、钹、梆子)

二、分类介绍

弹拨乐器

古琴。

 琴,即“琴棋书画”所特指,中国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之美名。

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 琴,传统人文精神之化身。

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

古琴,亦称七弦琴,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体狭长。

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一般分为琴体(即共鸣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轸、雁足等部分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七根和岳山、龙龈、琴徽等部分)。

使用材质:

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

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

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约在禹舜时代,中国人已开始养蚕。

自那时起,琴弦一直以蚕丝制成。

使用丝弦弹奏古琴时的音量较小,甚至弹到细微处,三步以外就听不到了。

另外,丝弦也存在着易断折等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演奏的需要,古琴也开发出了尼龙钢弦。

但音量比筝等乐器仍较小。

琴面之上,弦有七根,外侧为低音,依次向内渐高。

弦定宫、商、角、徵、羽,法五行。

定弦方法多样,最常见的是将七根弦由外而内依次定为:

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即C、D、F、G、A、c、d,称为正调。

古琴艺术是和中国哲学,美学等很多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远远超出了音乐的界限。

中国历代文人给予古琴过多的文化附载,使它自我封闭起来,脱离了现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但又很难被中国人民所理解。

有这样一个笑话:

清代有一个儒生,携一古琴云游四方,遍寻知音而不遇。

一日,行至郢地,在一乡间借一茅屋暂住。

入夜,焚香沐浴之后开始弹琴。

少顷,忽闻哭泣之声,儒生惊喜异常,以为知音就在附近,遂起身循声觅去,见哭泣者是一老妇人。

儒生上前问道:

为何听到我的琴声便如此悲痛?

老妇人说:

因为你的琴声使我想起了我那三年前便已过世的丈夫。

又问:

你丈夫在世时也经常弹琴?

答曰:

不会弹琴。

他生前以弹棉花为生。

著名的古琴大师:

孔子,不仅善于演奏弹唱,而且还创作过很多古琴曲

东汉蔡邕,蔡氏五弄,《后汉书》记载,有人用桐木烧板,其爆裂声被蔡邕听到,立即断定是一块作琴的良材,请求将该木留下,后做成一琴,果真声音绝好。

音其尾部已被烧焦,故称为“焦尾琴”。

魏晋嵇康:

《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统称“嵇氏四弄”

古琴曲:

《碣石调·幽兰》这是一首在公元六世纪就流传于世的古曲。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在汉阳江口相遇。

子期亡故,伯牙悲痛之余将琴摔破,不再弹琴。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唐以前高山流水是一首曲子,后来才发展成两首独立的乐曲。

为什么没有流水的感觉?

古琴流水代表着典型的古代东方的审美趣味,而古代的东方与近代西方的审美存在很大差异。

近代西方美学更注重“形似”,古老的东方美学却讲究“神似”,以“神似”而生意境。

所以对不同民族的音乐应该用不同的角度去聆听欣赏,才能发现不同的美。

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等名称。

据传是由同名笛曲改编而成。

主题重复了三次,所以叫做“三弄”。

筝:

春秋时就已在我国出现,流行于秦地,称为秦筝。

因其音响而得名。

“铮铮然也”。

筝的音色华丽柔美,独奏合奏都很合适。

筝的外形,演奏姿势,定弦方法等与古琴相近。

音域D-d3。

琴身共鸣箱一般为桐木制,支架为木制。

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渔舟唱晚》。

标题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琵琶: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

东汉年(公元前25--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因此为名"。

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秦琵琶"或"秦汉子"。

但当时的琵琶形状与现在的不同,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

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

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

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

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当时称作"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琵琶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

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

《十面埋伏》。

琵琶代表作品之一。

描写楚汉相争时,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战胜项羽的情形。

<夕阳箫鼓><霸王卸甲>

扬琴

扬琴:

称“洋琴”、“打琴”、“敲琴”、“钢丝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

我国常见的一种击弦乐器。

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扬琴的低音区声音浑厚、饱满,余音较长。

中音区明亮、圆润,较为常用。

高音区清脆、嘹亮,较为常用。

极高音区声音显得尖锐、紧张,余音短,一般少用。

经改革后,扬琴可演奏各种调的转调,但演奏超过三个升号、三个降号的调时,则显困难。

扬琴的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技巧灵活,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

既可进行独奏,更适担任伴奏,也能参加乐队合奏。

三弦三弦是古老的弹弦乐器,有丝质外弦、中弦、内弦(近年用尼龙钢丝弦)三根,故名三弦,又名弦子。

 三弦低音区声音浑厚。

中音区声音响亮。

高音区声音坚实、清脆。

极高音区声音尖锐、纤细,合奏时较少使用。

三弦音色响亮、浑厚,音域宽广,技巧灵活,表现力丰富,是我国许多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

可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与合奏。

吹管乐器

笛为竹制乐器故称竹笛或笛子,古称“横吹”,后亦称横笛,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

使用较为广泛,既可独奏、齐奏,也可用于伴奏及乐队合奏。

笛有两种,笛身较细、短,发音较高的为梆笛;笛身较粗、长,发音较低的为曲笛。

乐队中主要用筒音为a的曲笛与筒音为d的梆笛。

唢呐亦称喇叭,小唢呐又称海笛,是流行较为普遍的一种吹管乐器。

唢呐种类很多,规格不一,大致可分为四种,即高音唢呐、次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及海笛。

乐队中使用以a1为筒音的D调高音唢呐较多。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

古代称为“竽”的乐器,即是三十六簧的笙。

笙的规格有很多种,管与簧的数量也不尽相同,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经过改革的十七簧笙.笙具有管、簧混合的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音、低音优美、丰满,是民间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管子管,又名管子,古称筚篥。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在吹打乐中常被用为领奏。

管的最上面几个音,发音有些尖锐刺耳,一般较少使用;最下面的几个音音色粗厚坚实,被经常使用;其余的音发音自然饱满,明亮高亢,是极富表现力的音区。

管的音色明亮,声音粗犷,表现力也很丰富,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合奏。

拉弦乐器

二胡为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拉弦乐器,它广泛地流传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

二胡这个名称,在南方是专指独奏用或在国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

由于全国各地不同的习惯,也有称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都是同一种乐器。

音色柔美而深沉,表现力丰富,善于抒发感情。

既能演奏柔和、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音色刚柔多变。

二胡在国乐团中是主要的旋律乐器,既用之于独奏,也适于合奏或伴奏。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时的奚琴、嵇琴和胡琴。

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致全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进入大雅之堂。

他还将二胡纳入高等音乐学府的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

他还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原理,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

现在的二胡,就是在他改革的二胡基础上定型的。

二胡的音域一般在三个八度左右。

低音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适宜于演奏低回的旋律;中音区明亮饱满,富有华彩,适合于演奏轻快悠扬的旋律。

这两个音区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强弱幅度大,风格性强,表情最为丰富,尤其适合于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其效果极为动人。

任何合奏曲或独奏曲,都很重视这段音区。

二胡内外两根弦的音色不完全相同,外弦脆亮圆润,内弦柔美浓厚。

在两根弦共有的音区范围内可根据乐曲的情趣选择使用。

明快奔放的旋律可多用外弦,而哀婉缠绵低回的旋律则宜多用内弦。

刘天华的《独弦操》,又名《忧心曲》,是抒写自己忧世感怀的情绪的,全曲均由内弦演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乐曲深沉抑郁、含蓄蕴藉的风格韵味。

二胡类似于西方管弦乐队中的小提琴。

不同的是,两者虽则地位相似,然而其旨趣与韵味却很不相同。

从宋代直至上个世纪初,二胡以及各类胡琴家族的乐器都主要用于戏曲、说唱的伴奏和民间乐器的合奏。

真正将二胡推向独奏乐器舞台的是“五四”时期的刘天华先生和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华彦钧)。

与古琴、古筝、琵琶等乐器相比,二胡作为独奏乐器的历史仅八十多年,但其发展速度却惊人地快。

二胡曲的创作成果丰硕。

除刘天华的名曲(《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良霄》、《烛影摇红》、《月夜》、《闲居吟》等,又涌规出了《二泉映月》、《听松》(华彦钧)、《流波曲》(孙文明)、《怀乡行》(陆修棠)、《汉宫秋月》(蒋风之)、《豫北叙事曲》、《长城随想》(刘文金)等。

二胡艺术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显露了二胡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无限潜力,展示了二胡艺术的光辉前景。

在现代二胡改革的进程中、还出现了各种新的品种,如高胡、中胡、大胡、低胡以及三胡、四胡等,扩大了二胡的音域,使二胡类的拉弦乐器自成一个完备的系列,其中大胡、低胡均为低音和声乐器,不能独奏。

中胡是中音胡琴,它在乐队中是连接二胡与大胡的桥梁,虽然也能独奏,但效果不太理想。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

它首先在广东音乐和粤剧中使用,担任主奏乐器,故也“粤胡”。

高胡的音色情澈、透明,穿透力强。

低音区圆润、柔美,高音区清脆、晶亮、有光彩,适合于演奏抒情、活泼、华丽的旋律;在乐队中,除了担任二胡所不能胜任的高音部的演奏外,还常常以华彩的方法为曲调作伴奏;能对原曲调的情感、色彩进行有效的装饰。

高胡的独奏也极有魅力,特别适合于演奏抒情、柔婉、缠绵的旋律;演奏活泼欢快的技巧性的乐段,效果也很好。

刘天华:

原名刘寿椿,刘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江阴人。

刘天华音乐的知识面很宽,从小就接触过军乐队中的管乐器,后业向人学习过二胡、琵琶和多种民间乐器。

1922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期间,还向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与作曲理论,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整理工作。

他吸收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某些长处,把二胡从伴奏乐器学派奠定了基础。

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将二胡、琵琶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

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不仅创作了《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等不朽名曲,而且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传人。

在近代二胡艺术家中,除大家熟知的刘天华之外,还有一位更值得称道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1893-1950)。

他是江苏无锡人,他和其父都是道士出身,通晓道教音乐并精通多种乐器。

1950夏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专程采访并录下他演奏的二胡、琵琶曲各三首。

二胡曲是《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琵琶曲是《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并相约翌年再会,不料当年末华彦钧就不幸去世,据说杨荫浏教授生前常为此悔憾不已。

华彦钧是社会最低层的民间艺人,他的音乐纯属民间的产物,丝毫没有受外国音乐文化。

在这方面他又与刘天华不同(刘曾学过西洋音乐)。

为此,有人认为华彦钧的创作和演奏艺术,堪称真正体现中国民间音乐美学的“本色”。

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在北京听一位当时年仅十八岁的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说:

“这样的音乐是应该跪下来听的。

华彦钧:

俗称瞎子阿炳(1893.8~1950.12.4),民间音乐家,中国民间音乐演奏家。

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

自幼从其父华清和道士学习音乐。

15~16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乐师。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

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

他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

在无锡市街头卖唱与演奏民间乐器为生,饱经生活苦难。

生前留下著名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寨》、《龙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凤曲》、《听松》等音响资料,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并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充满着艺术的生机。

由于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艺人生涯。

二泉映月:

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

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当年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录音后,杨荫浏问起这首乐曲的曲名,阿炳说这首乐曲没有名字,是他随便拉的。

杨荫浏又问他常在什么地方拉,他说在街头,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

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杨荫浏说,那就叫《二泉映月》吧!

此曲的曲名就从此而来。

这里播放的就是阿炳1950年演奏的,用当时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的原始录音

听松:

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

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

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

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板胡板胡又名梆胡、秦胡、大弦等。

明末清初,随着戏曲梆子腔的出现,为了适应戏曲伴奏的需要,以胡琴为基础,将琴筒和千金加以改造,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历史。

板胡的形制大致和二胡相同,只是琴筒不蒙皮膜而胶以薄木板,故得板胡之名。

弦多用金属(钢丝或铜丝)。

采用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较高,为d2-d4(a4)。

音质坚实,音色明亮。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

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不同的风格,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板胡除适合于独奏和乐器合奏外,并为多种地方戏种如河北梆子、平剧、吕剧、豫剧、晋剧、秦腔等的重要伴奏乐器。

流行的地区很广,其中以陜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板胡作为独奏乐器的曲目很多。

较典型的有《大起板》、何彬根据河南曲子的板头曲音乐改编创作的;《花梆子》,阎绍一根据河北梆子音乐此写成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根据陕北民间音调写成。

板胡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板胡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