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935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知识 写诗填词ABC 引用自寒冰的.docx

诗词知识写诗填词ABC引用自寒冰的

诗词知识写诗填词ABC引用自寒冰的

诗词知识---写诗填词ABC(引用自寒冰的)

关于写诗填词,网上的贴子很多,但一般写得都太复杂,并不适合于初学,尤其多数是从学习欣赏诗词的角度介绍诗词的基本知识,对如何学写诗词针对性不强,不少内容并非学写诗词所必须了解掌握的,而有些必须了解掌握的又没有谈深谈透。

还有些帖子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过于求简化,表述上存在很多不严谨之处,甚至包括严重的错误,容易形成误导。

有感于此,我试从初学诗词写作的角度,来介绍一些基本知识。

笔者自身也才疏学浅,错谬之处敬请指正。

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即古风)和格律诗(即近体诗,也称今体诗)。

格律诗在写作上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今人写旧体诗一般也以格律诗为主,故有必要对其格律要求先有个了解。

本文所说的诗,如非特别注明,指的都是格律诗。

关于词,所指很明确,就不多说明了。

一、为什么要学格律

诗的格律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盛唐、中唐时期经过诗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才逐步有了一套定型的规则。

后来的诗人写旧体诗除了故意模仿古风效果的以外,都是严格地按照格律的规则来写的,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旧体诗的高峰是唐诗,唐诗中大部分都是格律诗,不合格律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古风,这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往往篇幅较长,句式长短不一,中间经常转换韵脚,二是创作于格律未定型的时期,多见于初唐和盛唐早期。

唐朝以后的诗人直到现在写的旧体诗,基本都是格律诗。

词形成的时期略晚,大概产生于盛唐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极盛。

词从一开始就是有格律的。

讲究格律,写起诗词来难免束手束脚,是无聊文人的文字游戏或作茧自缚吗?

不是。

诗之所以讲究格律,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效果。

区分平仄,声音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时见对仗,字面上下呼应,和谐美观。

词的格律最初是为了能入乐演唱。

后来词与音乐分家以后,格律是为了保证音律的美感。

总之,格律来自诗词审美的需要。

打个比方来说,诗词的格律好比是足球比赛的规则,没有了出界、越位等规则,就不成其为足球,人家用脚踢、用头顶,你却抱着球满场跑,那只能说是在草地上撒野,充其量只能说你玩的是橄榄球而不是足球了。

格律很难学,或者说,学写旧体诗词的门槛很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笔者所见,今人写的旧体诗词,不合格律的比比皆是,包括在报刊发表的。

习惯于把这种形式上是旧体又不合格律的诗词称为"老干体",即老干部写的打油诗。

如果不愿被格律所束缚,可以写新诗,如果想写旧体诗,又想写得比较地道,那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化点功夫学一点格律的常识吧。

二、格律基础知识。

1、关于平仄。

了解平仄的知识是写诗填词的基础。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的区分是基于汉语中音调的高低起伏。

所有汉字的音调可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即第一声)和阳平(即第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即第三声)和去声(即第四声)。

古汉语中的平声没有阴平、阳平的区别,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

大致说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

但古汉语中仄声还包括入声,而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了。

去哪里了呢?

归到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声中了。

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六、七、八、十"在古汉语中就是入声,其中"一、七、八"在普通话中归入阴平,"十"归入阳平,"六"归入去声。

"六"归入去声问题不大,因为去声本就属于仄声,但"一、七、八、十"现归入阴平和阳平,如不能识别,就会搞错平仄的归属。

如何识别入声?

如果你会江浙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方言中的一种,也好办,只要在上述方言中发音特别短促、有爆破音效果的便是入声,如"屋北鹿独宿"这句话中,在古汉语中每一个字都是入声,试着用方言念一遍,细心体会一下其音调的特点。

如这些方言都不会,就要麻烦一点了,办法只有一个:

硬记。

好在古入声字并不太多,不到1000字。

且其中相当部分在普通话中已归于上、去两声。

而按前述上去两声为仄声的规则,并不影响对其平仄归属的判断,可不管它。

剩下的古为入声今为阴平或阳平的汉字,是最大的干挠源。

我粗粗统计了一下,至今仍在用的大概还有500多字。

而这500多字中,今天常用的不过二三百字。

不妨对照韵书,将常用的、今为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划出来(从最常用的开始,逐步扩大范围),空闲时化整为零,有意记一下,应该不需要化太多时间。

(据说西南方言中古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会西南方言的只需对现阳平字作一辩别即可,可少作很多功课。

下面列举今为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205个,可供优先记忆(当然,也可从中先挑几十个最最常用的,再一步步扩展):

一画:

二画:

七八十

三画:

兀孑勺习夕

四画:

仆曰什及

五画:

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

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

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

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

觉(觉悟)急罚

十画:

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

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

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

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

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

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

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

擢蟋檄

十九画:

二十画:

籍黩嚼

2、关于用韵。

诗和词都讲求用韵,但用的是旧韵(平水韵),不是新韵。

诗词用韵大体说来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

现分开来说一说。

(1)诗的用韵。

先介绍一下诗的一些基础知识。

诗中的句是以一个停顿为一句,现代在排版上以一个标点符号来划分,与我们现在一般以句号作一句不同。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诗中算两句。

单数句称作"出句",双数句称作"对句"。

诗常见的形式有绝句、律诗两种,绝句通篇四句,律诗通篇八句。

每种又分别分五言(每句五字)和七言(每句七字)。

律诗中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大致相当于半首律诗。

绝句和律诗中,双数句最后一字必须是押韵的,此外,全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可押韵也不可押韵。

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此处的入韵即指押韵,并非指用入声韵。

诗的用韵需用到诗韵表,一般相关基础读物都附有诗韵表。

下面内容请参阅文末附录一的诗韵表阅读(只收录平声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格律诗只用平声字押韵(关于用仄声韵的是否算格律诗,目前尚有争议,初学大可不去理会,回避用仄声韵作诗便可)。

因此写格律诗只需用到30个平声韵部。

诗韵中将平声韵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两卷,并无特别意思,不必考究两者分别。

上平声有15韵,分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也有15韵,分为一先、二萧、三肴…十四盐、十五咸。

上述"东、冬、江"等字分别是这一韵部的代表字,是为了表述这一韵部方便而定的标识。

属于不同韵部的韵在古代读音上是有区别的,即便是一东部的"东、同"等字和二冬部的"冬、农"等字在今韵上并无分别,但在格律诗中却属于不同的两个韵部。

诗的用韵很严格,大致说来,不同韵部的字在格律诗中是不能通押的,如一东和二冬不能混用(对于今人作格律诗在用韵上是否需要如此严格,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倾向于初学时宁严勿宽)。

只有首句入韵的绝句、律诗的第一句句尾的韵不太严格,允许用相邻的韵。

(2)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需用到词韵表,一般相关基础读物都附有词韵表。

下面内容请参阅文末附录二的词韵表阅读。

词韵表共分十九部,以第一部、第二部…来标识。

其中从第一部到第十四部中每一部分别列明平声、上声、去声。

从第十五部到第十九部为入声韵。

有几点需作说明:

一是格律诗中只用平声韵,而词中有押仄声韵的,当然这一点要根据不同词谱的用韵规定(参看下文"词的格律"部分)。

二是总体而言,词韵宽于诗韵,如词韵中一东二冬是可以通用的,两者都属于第一部。

可以理解为,在词中属于同一部的平声韵是可以通押的,属于同一部的上声、去声韵也是可以通押的(即同一部的上声韵与去声韵可以不作区分)。

三是入声虽然与上声、去声都为仄声,在词谱中标明用仄声的字一般也都可用入声字,但如果作为韵脚,入声韵与上去声韵是严格区分的,不能通押。

有的词牌如《忆秦娥》、《念奴娇》习惯于用入声韵。

3、关于对仗。

对仗"俗称对对子",是写诗填词的一项基本功,而且对联也需用上对仗的知识,故在此专门介绍一下。

对仗分上下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总的说,出句与对句对仗的基本规则为:

结构相对。

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性相对。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这是最基本的,再细一点分,如同样是名词,一般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方位字对方位字,颜色字对颜色字(当然这一点不如词性相对要求那么严格)。

平仄相对。

上下联对应的字一般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但也不绝对,有的字是不必过于拘泥的,但节拍上的字和句末字必须平仄相对。

这里再对节拍作一解释:

通常以两字为一节拍,后一个字通常就是节拍上的字。

在诗中基本如此,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间、照"三字与"泉、上、流"是节拍上的字,是各自相对的,而对不在节拍上的"明"和"清"并无此苛求。

诗通常两字一顿,但在词中不绝对,如"怅廖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和"问"是一字豆,(也称一字领,是一个字引出下面一个词或几个词,词何处为一字豆词谱上一般会注明),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节奏就打破了,节拍后移至"阔"、"茫"、"地"上了。

另外,对联的字数无一定,要根据意思来划分节拍,凡根据对联文意可停顿的地方就是一个节拍。

上下联避免重字,特别是在对应的位置。

(词中对仗不拘此限,参见下文"词的对仗")

(1)、诗的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当然如对仗亦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都要求对仗。

诗的对仗要求较严,要求基本符合上述四条规则。

(2)、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要求宽于诗,主要区别在于:

诗中颔颈二联例用对仗,而词中何处用对仗一般并无硬性规定,只要上下两句字数相等,通常就可用对仗,如不用对仗也可以,在上下两句字数相等时,词中也以不用对仗的情况居多。

但有的词牌某些句子习惯用对仗,如《西江月》的上下阕各前两句(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强求平仄相对。

如"左牵黄,右擎苍。

","红酥手,黄滕酒"。

不避重字。

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词的对仗之所以宽于诗,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词对对仗本无特别要求,本就是可对可不对,故就不如诗讲究。

二是对仗要服从于平仄,而词的平仄受每个词牌词谱的个别规定,故无法强求平仄相对。

以上介绍的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预备知识,下面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格律。

一、诗的格律。

学诗可从最简单的五绝(五言绝句)开始学起。

五言绝句中每一句的基本句式有且仅有四种: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有下划线处指该字可平可仄,下同。

上述四种基本句式中,a称为仄起仄收,b称为平起平收,c称为平起仄收,d称为仄起平收。

"收"指的是句末字,"起"指的是第二个字,之所以用第二个字作为标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拍上的字,平仄是有严格要求的,而第一个字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可平可仄。

一首绝句就是这四种基本句式的交替组合。

除了只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尾两句句式出现相同外,其余情况下,一首绝句中每一句的句式都是不重复出现的。

前面已经提到,格律诗中只允许押平声韵,双数句必须押韵,所以凡是仄收的句式不能出现在双数句中。

关于诗的格律规则,最基本的是两条:

粘和对,统称"粘对"。

所谓"对",就是诗的出句和对句(指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依次类推)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对的,平对仄,仄对平。

如出句为"仄仄平平仄",为a句式,则对句第二字为平声的句式只有b、c两种,但因为双数句必须押韵,只能用平收,那么对句的句式只能是b:

"平平仄仄平"了。

所谓"粘",大致说来,就是诗的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指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依次类推)中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平对平,仄对仄。

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为b句式,第二字为平声的句式只有b、c两种,而同一首诗中除了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尾两句句式可重复且必须重复外,其余情况下同一句式都不能重复,而此处是二、三句非首尾句,那么第三句就只能是"平平平仄仄"了。

根据上面所讲的规则,我们只要确定了首句入不入韵和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整首诗的平仄格律就可以推演而得。

如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则全诗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bcd)。

如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则全诗的格律是cdab。

如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则全诗的格律是dbcd。

如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则全诗的格律是bdab。

就这么简单,不用查书的。

掌握了五绝的基本规律,五律、七绝、七律的格律学起来就不难了。

五律大致相当于一首绝句的格律重复一遍。

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五律,其格律为abcdabcd。

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五律,其格律为cdabcdab。

首句入韵的五律情况稍复杂一点,第六、七、八句就是二、三、四句的重复,但第五句要作一个调整:

因为第一句为了押韵使四个句式中有一个句式用了两次,而另一个句式没有出现,而第五句是规定不入韵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把第五句用前四句中缺省的一个句式代替,使后四句恢复四个句式全部出现一次的基本面貌,即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五律为dbcdabcd。

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五律为bdabcdab。

七言相当于在五言每一句开头加上两个字,如原五言为平起式,就加仄仄,如原五言为仄起式,就加平平。

所加两个字尤其是第二字的平仄必须与原五言句式的第二字相反。

这样就可得出七言诗的四种基本句式: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A=平平+a,B=仄仄+b,C=仄仄+c,D=平平+d。

(为方便表述,笔者用大写字母标示七言句式,小写字母标示五言句式,并非约定俗成。

和五绝一样,七绝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同一句式在全诗只出现一次。

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有一个仄收的句式缺省,另一个平收的句式出现了两次,即首句和尾句的句式是重复出现的。

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格律为ABCD,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格律为CDAB,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格律为DBCD,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格律为BDAB。

七律和七绝的关系与五律和五绝的关系是一样的。

七律也大致相当于一首绝句的格律重复一遍。

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七律,其格律为ABCDABCD。

首句不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七律,其格律为CDABCDAB。

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平声的七律,其格律为DBCDABCD。

首句入韵且第二字为仄声的七律,其格律为BDABCDAB。

掌握了粘对的基本规则,即使是长达一百韵(一百联)的长律,我们也可以根据首句是否入韵以及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把全诗的平仄给推导出来。

所以学习规则的目的是学会了不用刻意记忆。

上面介绍的是绝句和律诗正常的格律,称为正格,按照正格来写诗肯定没错,但个别字眼上平仄如略有出入也不能一定说是错了,因为正格之外还有一些变格存在。

变格是指虽不是正格,但因有一定数量的前人诗作在某处作变通处理而约定俗成不算出律。

常见的变格有:

五言b句式(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七言B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应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如:

"云霞生薜帷"(钱起),"花近高楼伤客心"(杜甫),"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

五言c句式(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七言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应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这种情况下,本来可平可仄的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如"潮平两岸阔"(王湾),"江流石不转"(杜甫),"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

五言c句式(平平平仄仄)、七言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末尾三字平仄仄改为仄平仄,这种情况下,本来可平可仄的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如"凉风起天末"(杜甫),"开轩面场圃"(孟浩然),"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日暮东风怨啼乌"(杜牧)。

变格虽不符合正格,但仍是有一定共性的处理方式,此外,还有的诗作在某处因文意表达需要该用平而用了仄,局部是出律了(术语称为"抝"),但由于作了补救(术语称为"救"),使之仍然不违反规则,补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字。

如前面介绍的五言b句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B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除了句末字外,五言的一、二两字和七言的三、四两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即除句末字外只有一个平声),这是触犯天条的严重错误,古代科举考试中作诗如"犯孤平"会被一票否决判不及格的。

但万一按文意此处无法连用两个平声字怎么办?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即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亡羊补牢,这样除句末字外有了两个平声字就不犯法了,如"月光明素盘"(李白),"恐惊天上人"(李白)。

抝救的情况很复杂,也不经常碰到,这个帖子是针对初学者的,就不具体展开讲了。

诗的格律就介绍这么些。

为便于初学者对照,下面罗列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正格的汇总和举例,供参考。

⊙指可平可仄。

1、五绝。

五绝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诗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五绝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

诗例: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五绝格式三(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诗例:

江清白鸟斜,荡桨罥苹花。

听唱菱歌晚,回塘月照沙。

(顾况江上)

五绝格式四(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

诗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

其中⊙处为可平可仄。

标明(韵)的前一个字须押韵。

说是说四种格式,其实格式三和格式一的后三句是一样的,格式四和格式二的后三句也是一样的,区别只在第一句。

2、五律。

五律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诗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五律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诗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五律格式三(首句入韵)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诗例: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晚晴)

五律格式四(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诗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

3、七绝。

七绝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诗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绝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诗例: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南游感兴)

七绝格式三(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诗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七绝格式四(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诗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七律。

七律格式一(首句不入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诗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客至)

七律格式二(首句不入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诗例: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七律格式三(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诗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七律格式四(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诗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