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8947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docx

神经外科基本知识及解答

神经外科根本知识及解答

一、头皮分几层?

答: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1〕皮层:

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2〕皮下层:

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3〕帽状腱膜层:

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4〕腱膜下层:

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腱膜下间隙:

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间隙范围较广,前置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头皮撕裂多沿此层。

腱膜下间隙出血或化脓时,血液可沿此间隙蔓延。

此间隙内的静脉可经假设干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因此,此间隙内的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撒。

所以该间隙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骨膜层:

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外表剥离。

二、头颅由哪几块颅骨组成?

答:

共23块.脑颅:

8块,构成颅腔;面颅:

15块,构成面部支架.另外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

脑颅位后上方,略呈卵圆形,内为颅腔,容纳脑。

面位于前下方,形成面部的根本轮廓,并参与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

三、脑分为哪几局部?

答:

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中脑,桥脑,延脑。

四、大脑分为哪几叶?

答:

额、颞、顶、枕、岛

五、脑脊液循环通路为何?

答:

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

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

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

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

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六、12对颅神经的名称?

答: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及副舌下完。

七、主要脑供血血管有哪几条?

答:

人脑的血液供给非常丰富,在安静状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织对血液供给的依奈性很强,对缺氧十分敏感。

脑血管的特点:

动脉壁较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奈于通过致密的血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来供给:

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

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即左右两条颈内动脉构成的颈内动脉系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部血液供给量约80%-90%来自颈内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八、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

〔1〕维持身体平衡,由前庭小脑完成,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2〕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蚓部和半球中间部)

〔3〕协调随意运动(脊髓小脑)。

九、简述肌力分级?

答: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十、何谓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

答:

昏迷的定义:

昏迷是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以及躯体运动均完全丧失的一种极严重的意识障碍,对强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觉醒。

根据程度分为:

①浅昏迷。

对强烈痛刺激有反响,根本生理反响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②中度昏迷。

对痛刺激的反响消失,生理反响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③深昏迷。

除生命体征存在外,其他均消失。

④过度昏迷。

即脑死亡。

某些部位的病变可出现一些特殊的昏迷:

①醒状昏迷。

又称去皮质状态。

两侧大脑半球广泛性病变。

②无动性缄默症。

网状结构及上行激活系统病变。

③闭锁综合征。

桥脑腹侧病变。

昏迷状态的鉴别

(1)癔病性不反响状态

①病人常伴有眼睑眨动,对突然较强的刺激可有瞬目反响甚至开眼反响,拉开其眼睑有明显抵抗感,并见眼球向上翻动,放开后双眼迅速紧闭;

②感觉障碍与神经分布区域不符,如暴露部位的感觉消失,而隐蔽部位的感觉存在;

③脑干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等存在,亦无病理反射;

④脑电图呈觉醒反响;

⑤暗示治疗可恢复常态。

(2)木僵状态

①开眼存在;

②可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等,或谈及病人有关忧伤事件时,可见眼角噙泪等情感反响;

③夜间人静时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可低声答复;

④脑干反射存在;

⑤脑电图正常。

(3)闭锁综合征

①开眼反响存在,能以开眼或闭眼表示“是〞或“否〞和周围人交流;

②第Ⅴ脑神经以上的脑干反射存在,如垂直性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③脑电图多数正常。

(4)醒状昏迷

醒状昏迷是觉醒状态存在、意识内容丧失的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语言和运动反响严重丧失,而皮质下的大多数功能和延髓的植物功能保存或业已恢复,自发性开眼反响及觉醒-睡眠周期等都存在。

可见于去皮质状态、无动性缄默及植物状态。

(5)去皮质状态

临床表现为意识内容完全丧失,病人对自身及外界环境毫不理解,对言语刺激无任何意识性反响,常伴有去皮质强直、大小便失禁。

但觉醒-睡眠周期保存或紊乱,觉醒时病人睁眼假设视,视线固定有瞬目,或眼球无目的转动,茫无所知。

皮质下植物功能的无意识活动存在,咀嚼、吞咽动作、呼吸、循环功能正常,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不受影响。

可伴有不自主哭叫,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及逃避反响。

(6)无动性缄默症

主要表现为缄默不语,四肢运动不能,疼痛刺激多无逃避反响,貌似四肢瘫痪。

可有无目的睁眼或眼球运动,睡眠-觉醒周期可保存或有改变,如呈睡眠过度状态。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体温高、心跳或呼吸节律不规那么、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尿便潴留或失禁等,无锥体束征。

一般肢体并无瘫痪及感觉障碍,缄默、不动均由意识内容丧失所致。

(7)植物状态

①对自身或环境毫无感知,且不能与周围人接触;

②对视、听、触或有害刺激,无持久的、重复的、有目的或自主的行为反响;

③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④睡眠-觉醒周期存在;

⑤丘脑下部和脑干功能保存;

⑥大小便失禁;

⑦颅神经〔瞳孔、眼脑、角膜、眼-前庭、咽〕和脊髓反射保存。

(8)晕厥

晕厥是一种急起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常有先兆病症,如视觉模糊、全身无力、头昏眼花、出冷汗等。

然后晕倒,持续时间很短,一般数秒钟至1min即可完全恢复。

昏迷的持续时间更长,一般为数分钟至假设干小时以上,且通常无先兆,恢复也慢。

(9)发作性睡病

临床表现在通常不易入睡的场合下,如行走、进食、上课或某些操作过程中,发生不可抗拒的睡眠,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小时不等。

发作时瞳孔对光反射存在,且多数可被唤醒,故与昏迷不难区别。

十一、脑穿的目的有哪些?

腰穿的禁忌症有哪些?

腰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

(1)目的

取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压力检查,椎管内注入氧气或碘注射剂进行脑和脊髓造影,以助诊断,椎管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从椎管内引流炎性分泌物、血性脑脊液或造影剂,放出适量脑脊液,以改善临床病症。

(2)适应证

常用于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颅脑手术后、颅脑外伤、脊髓病变等。

(3)禁忌证

1.颅内压明显增高,特别是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或已疑有早期脑疝的患者为防止导致脑疝、突然死亡而禁忌腰椎穿刺。

2.穿刺部位皮肤或皮下组织有感染病灶者,为防止细菌带入中枢神经系统而禁做腰椎穿刺。

3.全身感染疾病如败血症者。

病情极其危重、躁动不安或高位颈椎外伤、占位病变者不宜强行腰椎穿刺。

(4)腰穿并发症:

肥胖患者的界标很难确定,这对于医师是一种挑战。

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侧凸、腰部手术史、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可能使腰椎穿刺较难完成。

对于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请麻醉科医师或介入放射科医师会诊,以提高腰椎穿刺的成功率。

腰椎穿刺的并发症包括脑疝、心肺功能受损、局部或牵涉痛、头痛、出血、感染、蛛网膜下表皮囊肿和CSF漏。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头痛,其在腰穿后48小时内的发生率高达36.5%。

头痛的原因是CSF从穿刺部位渗漏的速度超过CSF的生成速度。

头痛发生率的增加与所用腰穿针的粗细有关。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疝,如果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差大,就有可能导致脑疝。

在腰椎穿刺过程中,这种压力差可增加,导致脑干疝形成。

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体检,可以发现易发生脑疝的高危患者。

如果医师对进行腰椎穿刺仍有顾虑,CT可能有帮助,但颅内压升高不一定都能被影像学检查发现。

但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CT检查,因为它可延误诊断和治疗。

有出血性素质的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出血,出血可导致脊髓受压。

关于凝血障碍程度与出血危险的关系,尚无绝对标准,所以医师必须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判断。

蛛网膜下表皮囊肿是因皮肤栓子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采用有针芯的穿刺针就可防止其发生。

十二、小脑幕切迹疝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答:

小脑幕切迹疝:

典型表现是在颅内压增高根底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出现早〕;患侧瞳孔先缩小后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响消失;病变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继续开展深昏迷,四肢全瘫、去皮质强直、生命体征〔出现晚〕严重紊乱、呼吸心搏停止死亡。

十三、感觉包括哪些?

1.一般感觉:

〔1〕浅感觉:

为皮肤黏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2〕深感觉:

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皮质感觉〔复合感觉〕:

包括定位觉、两点区分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

2.特殊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十四、正常瞳孔直径为多少?

多少为瞳孔绝对散大?

答:

瞳孔直径一般在2~5毫米,平均为4毫米,最小可到0.5毫米,最大可到8毫米。

小于2毫米者称为瞳孔缩小(mi0sis),大于5毫米者称瞳孔开大(mydriasis)。

两侧瞳孔等大,假设不等大称为瞳孔不均(anisocoria)。

瞳孔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

①年龄:

新生儿、老人瞳孔小,幼儿或成人瞳孔大,以青春期最大;②种族:

虹膜含色素少者瞳孔大,含色素多者瞳孔小;③性别:

女性者大于男性,④屈光状态:

近视眼者大于远视眼者。

瞳孔缩小,见于:

①副交感神经受刺激如桥脑出血;②交感神经受抑制如Horner氏瞳孔;③光反射;④熟睡下,由于瞳孔收缩中枢失去大脑皮质的控制及阻断了交感性 对其之抑制;⑤中枢神经受抑制;⑥全麻下第三期;⑦深呼吸下,⑧虹膜炎;⑨房水流出后;⑩瞬目反射下;⑥药物作用如滴用毛果芸香硷,服用吗啡等;⑧其他如老年外伤、轻度意识减退等。

瞳孔开大,见于:

①交感神经受刺激如精神紧张、神经刺激如支气管癌,主动脉瘤;②副交感神经受抑制;③暗处;④过度中枢神经消耗如重度昏迷状态、醉酒、全麻的第四期;⑤强烈痛觉刺激;⑥接触药物如阿托品、新福林等;⑦近视眼;⑧眼外伤;⑨其他如虹膜萎缩,视网膜、视神经病所致的失明、青光眼、癫痫等。

十五、何谓脊髓半切综合症?

答: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存。

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故对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其原因为:

脊髓向大脑皮质传入的上行纤维束中,薄束和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深感觉〕和精细性触觉,而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痛觉、温觉,粗触觉等。

十六、正常颅内压为多少?

何谓低颅压、高颅压?

答:

成人:

0.7~2.0kPa(70~200mmH2O);儿童:

0.5~1.0kPa(50~100mmH2O)。

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200mmH2O(儿童100mmH2O)称为颅内压增高。

由颅内压形成的两个要素可知,引起颅内压升高的原因也是两个方面,首先是颅腔内容物增加,包括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出现不正常的物质、脑血容量增加、脑脊液量增加,其次是颅腔变小,包括狭颅症、较大的凹陷骨折等。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疾病所共有征象。

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70~200mmH20〕,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50~100mmH20〕。

十七、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

1.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一〕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1.脑水肿常因脑缺氧、脑外伤、脑及脑膜感染、汞或砷中毒等原因造成。

2.脑积水常因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所致。

3.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使颅内血容量增多。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1.颅内血肿多因颅脑外伤所致,包括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内血肿。

2.颅内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

一般肿瘤体积愈大,颅内压增高越明显,但肿瘤的部位、性质和生长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3.颅内感染脑脓肿、化脓性与病毒性脑膜炎多伴有颅内压增高,结核性脑膜炎晚期,因颅底部炎性粘连,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以致出现颅内压增高。

4.脑寄生虫病含脑血吸虫病、脑棘球蚴〔包虫〕病、脑绦虫病、脑肺吸虫病等。

〔三〕先天性畸形使颅腔内的容积变小多种病因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如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狭颅症等十八、何谓颅内占位性病变?

答: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十九、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什么?

答:

头痛:

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

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呕吐:

是脑干移位和牵拉或肿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呕吐呈喷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病症,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稍缓解。

儿童因肿瘤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回流受阻,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

颅内压增高:

早期视力正常,中晚期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视力逐渐减退。

二十、慢性颅内压增高的颅骨X光片有何异常表现?

答:

A、颅缝增宽B、脑回压迹增多C、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D、蛛网膜颗粒压迹扩大。

二十一、简述上单位、下单位损害的部位和临床表现。

答:

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hi征);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张力降低,呈缓和性瘫痪;肌因营养障碍而萎缩;因为所有反射弧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无病理反射。

二十二、脑脊液中蛋白、糖、细胞数的正常值是多少?

脑脊液常规『正常值范围』

1、颜色:

无色水样液体。

2、透明度:

清晰透明。

3、凝块:

静置24小时不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4、蛋白质定性:

阴性。

5、糖定性:

弱阳性。

6、细胞计数:

成人为1—5个/ul,儿童为0—15个/ul,多为淋巴细胞,偶见内皮细胞。

7、细菌:

无。

『临床意义』

1、颜色:

〔1〕红色多为念珠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如穿刺时损伤出血,那么仅最初几滴为血性,随后流出者渐转清。

〔2〕白色米汤样为各种化脓性脑膜炎。

〔3〕黄色为脑瘤,陈旧性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4〕微绿色为绿脓杆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黑色或褐色为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

2、透明度:

〔1〕微混为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

〔2〕米汤样为脓性脑膜炎。

〔3〕毛玻璃状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脑炎等。

3、凝块:

化脓性脑膜炎其脑脊液于1—2小时即可形成粘膜样凝块沉入管底,结核性脑膜炎时需放置12—24小时后可见纤细的网膜形成薄膜,黄色凝块为脊髓腔中瘤后期。

4、蛋白质定性:

有脑膜炎或脑实质炎症,脑肿瘤,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有硬阻时均可致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

5、糖定性:

化脓性脑膜炎明显减低或消失,结核性或霉菌性脑膜炎减低。

6、细胞计数与分类:

增高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者见于化脓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早期,脑脓肿,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者见于脑部寄生虫感染尤其是囊虫病,无反响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为主者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脑肿瘤等,以红细胞为主者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

7、细菌:

见到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等提示各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见到新型隐球菌等提示为霉菌性脑膜炎,抗酸染色后见到结核杆菌,提示为结核性脑膜炎。

1.蛋白质:

腰穿正常CSF蛋白含量0.15~/L〔15~45mg/dl〕,增高见于Guillain-Barr6综合征、脊髓压迫症、CNS感染等。

2.糖:

CSF糖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

正常值2.5~4.4mmolZL〔50~75mg/dl〕,为血糖的50%~70%.2.25mmol/L〔45mg/dl〕为异常。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糖含量显著降低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轻至中度降低见于结核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脑膜癌病等;糖含量增加见于糖尿病。

3.氯化物:

正常值120~130mmol/L〔700~750mg/dl〕,减低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二十三、何谓感觉别离、感觉过敏?

答:

感觉过敏:

hyperesthesia,即感觉增强。

感觉阈值降低或强烈的情绪因素造成。

临床表现为患者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反响特别强烈和敏感,显得难以忍受。

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是。

多见于丘脑或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科见于神经衰弱、癔症、疑病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别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粗略触觉或深感觉、精细触觉局部丧失。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别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根底。

脊髓后部的后索破坏了,使深感觉不能向上传导。

不管是深感觉还是浅感觉,都是通过周缘神经的传导进入脊髓.进入脊髓以后就分道扬镰,各奔东西了.深感觉的冲动进入脊髓后部叫后索的地方向上到脑干的最下方的延髓交叉到对侧,再向上到后脑.请不要忘记神经支配,不管是感觉还是运动都存在交叉现象.而浅感觉进入脊髓后立刻通过脊髓中央到对侧,最后也到丘脑。

这就是说,在丘脑深浅感觉又合二为一了,一起走向大脑半球.也许因为触觉在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如一个盲人可以手摸盲文读书,用手摸可以区分各种东西。

所以触觉的传导分为两路,一路随深感觉上行;另一路跟痛觉一块走.别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

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不觉知。

感觉缺失有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和深感觉障碍(如皮肤温、痛缺失),而其他感觉(如皮肤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别离性感觉障碍;只有深感觉缺失,而浅感觉(痛、温、触觉)保存者亦称为分裂性感觉障碍。

  

偏侧性感觉障碍(hemianesthesia)

(一)脑干损害 脑桥上部和中脑损害时出现偏侧性感觉障碍,对侧面部和偏身感觉障碍,脊髓空洞型表现为痛,温觉减弱而深感觉正常,脊髓痨型表现为深感觉与识别触觉障碍而痛温觉正常,严重者深浅感觉全部障碍。

感觉障碍以面部较轻,病变恢复时亦从面部开始,顺次使感觉障碍上界下移。

(二)丘脑损害 病灶对侧面部及躯体的偏身深、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以深感觉和触觉障碍为著,痛、温觉障碍较轻。

闭早退时因手指位置觉障碍而呈手足徐动样不随意运动。

常伴有感觉过度或感觉倒错。

特征性的感觉障碍为偏身自发性疼痛,即丘脑痛,常为发作性剧痛或持续性刺痛或持续痛呈发作性加剧,可因各种刺激(如磨擦、压迫、寒冷、声响等)而使疼痛加重。

主要见于脑血管病。

(三)内囊损害 对侧颜面、颊粘膜、舌、躯干及上、下肥等部位痛、温、触觉减退或缺失,与运动障碍,视野障碍形成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侧同向偏盲)。

上肢位置觉障碍突出,上、下肢远端较近端感觉障碍突出,痛温觉障碍较深感觉障碍严重,躯干正中线或距正中线23cm的范围内感觉障碍较轻。

  1.痛觉:

用大头针均匀刺激皮肤,观察并询问其疼痛程度。

  

2.温度感:

用分别装有5~10℃和40℃~45℃的试管,在闭目的情况下,轮番接触患者皮肤,嘱其说出冷或热的感觉。

接触时间为2~3秒。

 

3.触觉:

患者闭眼,用毛刷或棉签轻触其皮肤,问其有无感知或触到几次,此种方法用于检查原始触觉。

检查识别知觉时,令患者闭眼,在检查部位写字或划些简单图形,嘱患者说出所定文字与图形。

  

4.位置觉:

  ①患者闭眼,被动检查患者的肢体,如指、趾等,患者能正确说出这些部位的活动、方向和所处的位置;  ②拇指试验:

患者闭眼,嘱其伸直前臂和拇指,使其作腕关节伸屈活动2~3次,然后嘱其用对侧拇指或示指去摸该侧的拇指,正常时呈直线运动摸到;  ③合掌试验:

患者闭眼,嘱两手合掌,两手能交互合掌为正常。

  

5.震动觉:

用128HZ的音叉置于突出的骨上,询问有无震动,并作双侧和上下比照。

  

6.实体觉:

  ①患者闭眼,嘱其指出刺激点是一点还是二点,并指出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与正常范围作对照;  ②用手抚摸物体,让其说出物体的名称。

二十四、外伤性颅内血肿分哪几种?

答:

1、按血肿在颅内结构的解剖层次不同分类

(1)硬脑膜外血肿系指血肿形成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者。

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是脑膜中动脉;除此之外,硬脑膜外表小血管、颅内静脉窦、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导血管损伤也可酿成硬脑膜外血肿。

(2)硬脑膜下血肿系指血肿形成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者。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主要是脑皮质血管。

(3)脑内(包括脑室内)血肿系指血肿形成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者。

脑内浅部血肿多由于挫裂的脑皮质血管破裂所致,常与硬脑膜下血肿同时存在;脑内深部血肿系脑深部血管破裂所引起,脑外表无明显挫裂伤。

2、按病症出现时间的不同分类

(1)急性型伤后3日内出现者,其中大多数发生在24小时以内。

(2)亚急性型伤后4-21日出现者。

(3)慢性型伤后3周以后出现者。

二十五、什么叫开放性颅脑损伤?

答: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颅骨和硬脑膜破损,脑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约占颅脑损伤的17%。

平时多因锐器、钝器打击和坠伤与跌伤所造成,战时那么多由火器致伤。

二十六、脑震荡病人应如何处理?

答:

脑震荡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只须卧床休息5~7天,给予镇痛、镇静对症药物,减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畏惧心理,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