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915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

马金龙周三,54课时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一般地了解什么是政治学,以及如何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为学习下面各章奠定基础。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多维视野中的政治概念

1、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事的力量;

2、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3、政治是一种权力现象,政治即王道;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即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国家政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学应当以国家问题作为研究中心,同时也涉及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政治现象,包括各种政治活动、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

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状况,揭示国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研究各种国家形态变更和政权组织形式变更的规律;研究国家的活动和职能,及其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国家制定政策、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其他各种政治关系、政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政治学说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

(1)儒家政治思想;

(2)法家政治思想;

(3)道家政治思想。

2、近代中国政治学说

3、现代中国政治学

4、当代中国政治学

(二)西方政治学说的发展脉络:

(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

(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

(4)19世纪中期的社会学政治观;

(5)当代的行为主义政治观以及后行为主义的政治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一)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

(1)政治学基本理论;

(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二)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法;历史比较法;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政治系统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沟通理论;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计量理论。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

(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政治权力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涵义、作用,不同类型社会政治权力的分配状况。

 一、政治权力的一般理论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二)政治权力的类型

(三)政治权力的基础

(四)政治权力的性质与功能

二、政治权力的分配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第三章 国家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阶级与国家的关系,了解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区别,掌握国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国家理论

一、国家观的发展

(一)“国家”一词的来源

(二)非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神权说;国家社会共同体说;社会契约说;国家统治说;国家要素说。

二、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特征: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

第三,它具有主权性。

国家与国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家的“三要素说”。

三、国家的职能与国家能力

(一)国家的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1)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

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2)国家的基本职能

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

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政治职能的弱化,社会职能的扩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职能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四、国家的历史类型

(1)奴隶制国家

(2)封建制国家(3)资本主义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国家形式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它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都是脱离内容讨论形式,因而忽视了国家形式与国家本质的关系。

(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的内容较为宽泛,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的构成方式。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

国体表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

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所采用的方式。

政体表征阶级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

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政体与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权力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关系的形式。

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划分标准。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标准对于西方政体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

这些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都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

(1)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权力的归属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3)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均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此外,依据最高国家机关的产生方法及任期限制的不同,还可划分为君主制与共和制两大类。

(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

(l)君主制。

凡是最高权力集中于君主,其产生方法为世袭以及无任期限制的终身任职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统称为君主制。

其具体形式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等。

(2)共和制。

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制国家一般都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原则。

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把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取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制也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

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早期形态,也是第一次尝试。

苏维埃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首创。

它把议会制的优点和直接民主的优点结合起来。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具有如下特点:

(l)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2)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3)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

现代国家结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单一制:

将国土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又可以细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两种。

(2)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其一般特征是由若干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体。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有两种常见的类型,一种是联邦,一种是邦联。

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

(1)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政府还是属于地区政府;

(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

(3)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如何划分;

(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如盟约、宪法)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能转化的。

单一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结构的理想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拒绝联邦制。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好选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两大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

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依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重大创新。

其主要内容包括:

(l)“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表明了国家主权的不可分割性;

(2)两种制度共存,但主体是社会主义;(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第三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三、国家机构的特点

阶级性;社会性;整体性;强制性。

四、主要国家机关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第四章 政党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两种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西方政党制度和中国政党制度及其不同。

第一节 政党的理论

-、政党的概念与特征

1.政党的概念

政党是阶级组织,是代表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2、政党的特征和标志

(1)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有一定的政治纲领;

(3)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4)有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

(5)强调组织纪律性。

3.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近代政党得以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条件

(2)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是近代政党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条件

(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成是近代政党产生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

三、政党的分类

目前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政党分类方法:

1.自由党与保守党

2.骨干党与群众党

3.左翼、中派、右翼政党或左、中、右派政党

4.执政党与在野党

5.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

四、政党的功能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

(2)集中阶级意志;

(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基本概念:

政党制度、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一党制

二、两党制

1、英国的两党制

(1)、英国两党制的特征

(2)、英国两党制的组织特点。

2、美国的两党制

(1)、美国两党制的特点

(2)、美国两党制的组织特点。

3.英美两国两党长期轮流执政的原因

(1)、多党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2)、当代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变化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组织形式。

2.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  政党由无产阶级中先进的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

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途径来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一党制两种形式。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与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的统一。

其基本特点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前提;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内容;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前苏联、蒙古、前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等国由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种种不同原因,形成一党制。

第五章 政治社团

教学要点:

掌握政治社团与利益集团的含义。

了解政治社团的基本类型、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影响政治过程的渠道与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涵义及分类

一、政治社团概念的界定和特征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1、什么是社团?

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赢利性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

2、政治社团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基本相同的政治要求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组成的社会组织。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政治社团及其成员的利益要求或实现的目标都具有政治性;

  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政治社团参加、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政治社团是一种群众性的政治组织,具有群众性。

二、政治社团的分类

政治社团是为了一定的目标或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可以从组织角度和利益方面加以分类。

从组织角度,有的学者根据政治社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间型政治社团、大型政治社团。

有的学者根据政治社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非正规的、非社团性的、机构性的、社团性的四种类型。

非正规的政治社团

非社团性政治社团

机构性政治社团

专门从事利益表达的政治社团

从利益角度,政治社团作为互益性组织,是其成员归某一特定的集团利益或群体利益而结合的。

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政治社团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群体利益型政治社团;

一类是公共利益型政治社团。

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赖于存在的利益的性质。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利益集团的孕育和形成时期;

利益集团的发展时期;

利益集团发展的新时期。

利益集团能在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

利益多元化是产生利益集团的根本原因;

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鼓励和便利了利益集团的发展;

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是利益集团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渠道与策略

政治代理人物是利益集团可以利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渠道;

政党渠道;

立法机构、内阁和行政职能部门是利益集团常利用的渠道;

强制性接近是表达利益要求的一种形式。

三、利益集团的作用

集中各种利益;

政府的助手;

制约政治权力;

利益集团的弊病。

一方面,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另一方面,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造成政府内部的分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

一、性质和特征

1、性质

真实地反映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密切的联系;

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

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学习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2、特征

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二、地位和作用

组织功能

参政功能

民主监督功能

教育功能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

社会中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组织把大多数人整合进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政治社团。

从整个社会生活看,我国现有的政治社团大多数还不能参与同自身存在有关的政策制定。

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相应的组织去整合他们的不同利益。

现有的政治构架还不能充分有效地把各种政治社团的价值取向整合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去指导协调内部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集团之间的利益。

2、发展的趋势

党群分开。

进一步分化现有利益集团组织,使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各种不同的特殊利益能通过相应利益集团实现利益表达。

在政治社团、政府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和权力机构之间建立默契的三角关系。

为实现有效的利益调整,现有的政治构架要试图将涵盖性的、零散的价值目标注入到已有的制度构架里去。

第六章 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的本质,掌握政治统治的一般理论;了解政治管理的定义、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掌握政治管理的类型与特征,政治管理的作用。

第一节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理论

1、精英统治论2、多元统治论3、无阶级统治论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

二、政治统治的本质

政治统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对一国国民实行的支配、控制和管理。

政治统治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巩固和加强其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它是统治阶级的集体行为,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集体力量的表现。

统治阶级将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政策、法律和命令,并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与遵守,同时也不允许统治阶级内部的个人、集团随意违犯。

政治统治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关系,被统治者服从的不是统治阶级中的个人,而是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和力量。

三、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1、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定义:

政治统治合法化、合法性。

2、政治统治合法化的方法

(1)通过庞大的国家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强烈印象和心理威慑;

(2)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

(3)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普及于全社会,以便获得认识和信仰方面的权威,政治统治合法化偏重于心理的理性的和伦理的方面。

3、政治统治合法化的作用

(1)可以大大节约政治统治的成本;

(2)可以大大提高统治效果;

(3)是保持政治统治的关键。

四、政治统治的基础  

1.暴力基础

2.经济基础

3.能力基础

4.授权基础

5.管理基础

6.认同基础。

五、政治统治的类型

1、政治统治的类型

(1)卡里斯马型统治(魅力型统治);

(2)传统型统治;

(3)法理型统治;

2、马克思主义对统治类型的划分

(1)少数人统治对数人;

(2)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六、政治统治的意义

1.稳定而持久的政治统治是治理阶层利益和名声的保证;

2.稳定而持久的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3.稳定而持久的政治统治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政治管理

一、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1.政治管理的概念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政治管理不同于社会管理,政治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3、政治管理的作用

(1)维护现存的基本政治规范,增强人民群众对这些政治规范的认同和支持;

(2)维护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3)促进民主政治生活。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和特征

1、政治管理的分类

(1)从纵向的角度,按政治管理的社会形态,可以把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政治管理分为四种类型:

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社会主义的政治管理。

(2)从横向的角度,按照政治管理的国家性质,可以把当今世界上存在的政治管理分为三种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管理、民族主义国家的政治管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管理。

(3)按照政治管理的时代特征、经济基础、范围大小、层次高低,可以把政治管理分为两大类:

传统的政治管理和现代的政治管理。

2、政治管理的特征

3、传统政治管理的形成和特征

(1)传统政治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小农的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经济基础;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形式和君权神授学说为其重要的政治和理论基础;贤人政治和基督教文化是其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2)特征:

传统政治管理的主体上限于君主和政府,权力集中,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传统政治管理注重人治与德治;传统政治管理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4、现代政治管理的形成和特征

(1)现代政治管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和影响着现代政治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政治统治的民主化和法律化,促进和影响着其形成和发展;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促进和影响着现代政治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2)特征:

现代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现代政治管理注重民主和法治;现代政治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

1、政治管理的原则

(1)民主原则:

科学与高效原则;协调与统一原则

2、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领导 定义、特征、政治领导活动的基本环节;政治决策 定义、政治决策应遵循的原则;政治协调 定义、重要性、范围与方式;政治监控 定义、主要手段。

第七章 政治参与

教学要点:

掌握政治参与的定义、基本特征,了解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政治参与的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二、政治参与的特征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个人或团体;

2.政治参与的实质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

3.政治参与的目标和对象的公共性是国家公共政治生活;

4.政治参与的目的具有复杂性;

5.政治参与的外延具有合法化;

6.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政治参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