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87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3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docx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复习资料

一、经济基础类:

垄断资本主义

考试内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2、垄断资本、金融寡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式

要点:

1、垄断:

又称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

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两个时期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五个方面

(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4、垄断资本:

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叫垄断资本。

5、垄断组织

(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

(2)垄断组织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6、垄断利润

(1)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主要通过垄断价格来实现。

(3)来源:

①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②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A.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一部分收入;

B.非垄断组织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其他国家人民的一部分财富。

7、金融寡头

(1)银行业的垄断

工业生产集中并形成垄断要求把银行资本集中起来,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银行资本的集中必然导致形成银行业的垄断。

(2)金融资本

银行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形成了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即金融资本。

(3)金融寡头

①金融资本形成的同时就形成了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者资本家集团,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②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定义:

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2)基本特征

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整。

(3)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私人垄断资本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时,资产阶级国家便不得不出面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主要形式

①国有企业——“国有化”、直接投资

②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③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考试内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力诸要素、经济社会、产业结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选举、法制、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职工持股、社会福利制度。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济上仍然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本身无法解决。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社会化占有形式的变化,都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进行的调整和变化。

它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3、资本主义越来越向着它的终点——社会主义接近

(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4)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长期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考试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要点: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1)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国家一再产生的冲突和危机充分证明,只有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才能最终解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只能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后,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的产生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而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是一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革命。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将其由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从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并使之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经济基础;

(2)改造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考试内容: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要点: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含义、特点和实质

(1)含义: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反复更新的过程,即是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特点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3)实质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2、分类——扩大再生产从实现的方式来划分

  

(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例题:

  1、(课后习题)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内涵扩大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

  正确答案:

A

  2、(20XX年)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的再生产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内涵扩大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

  正确答案:

C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考试内容:

  1、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3、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点:

  1、产业结构的涵义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方面。

  2、产业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

  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三次产业分类法

①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和煤气;

③第三产业:

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信息服务业等)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6)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产业结构的优化

  

(1)定义

  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2)意义

①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它能有效消除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从而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②能在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得到实现,从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3)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①短期目标:

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

②长期目标: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4)实现产业机构优化目标的途径

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

②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Ø主导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它依赖程度大,它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联度大,又具有较高社会综合效益的产业。

  Ø战略产业:

反映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在将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向高度优化演进的产业。

  Ø基础产业:

整个产业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考试内容: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3、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要点:

  1、国民收入的基本概念

  

(1)国民生产总值(GNP)——公民原则

  又称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土原则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相互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en.PPkao.CoM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Ø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使用;

  Ø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用于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先进职工;

  Ø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使用。

  (4)社会主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

  Ø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Ø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缴集体单位或主管部门;

  Ø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

  Ø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5)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由于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承包农民或承包小组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Ø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Ø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作为集体提留;

  Ø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民。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考试内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点: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原因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2)经济发展

  不仅是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2、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和类型

  

(1)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分类

①粗放型增长

  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②集约型增长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

  

(2)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

  (5)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二、专业类

 

商业专业知识

一、内容提要

(一)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什么是商业 

2.商业的地位 

(二)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商业的社会职能 

2.商业的一般作用 

3.现代商业 

(三)商业构成 

1.零售业态结构 

2.商业行业结构

二、重点与难点

1.商业与商品交换的概念 

2.商品流通的概念 

3.商品的两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 

4.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职能和一般作用 

5.零售业态的概念及分类依据 

6.我国零售业态的类型及特点 

7.我国批发商业的类型及含义 

8.代理商的概念与分类 

9.批发商业的功能 

10.零售商业的职能

三、内容讲解

(一)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什么是商业 

(1)商业与商品交换的概念:

(重点内容)商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家业的分离,第二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三次大分工促使商业的产生,作为一个经济行业它发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基本功能,此时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相应采取了货币-商品-货币的形式,又称之为发达的商品流通。

 

简单地说,商业作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和简单商品流通而言的。

 

商品交换是不同劳动产品之间的互换。

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交换从历史来说经历了物物交换、简单商品交换、和发达的商品流通三个阶段。

 

(2)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包括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的商品流通两种形式。

(重点内容)这两中流通形式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

 

(重点内容)共同点:

一是以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为基础。

 

二是以货币为媒介,商品和货币是两个基本要素。

简单商品流通采用商品-货币-商品的形式或W-G-W的形式,表现为先卖后买。

发达的商品流通采用货币-商品-货币的形式或G-W-G的形式,表现为先买后卖。

但是无论是先买后卖还是先卖后买,其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都是由卖和买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所构成,这属于两种子流通形式所共有的。

 

三是每个阶段都由买者和卖者构成。

 

四是以卖和买两个独立的活动构成。

  

(重点内容)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区别:

一是流通形式上的区别。

首先,买、卖有顺序上的不同。

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其次,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前者以商品为出发点,货币为媒介,换取对方的商品为归宿;后者以货币为出发点,商品为媒介,求得货币的增值为归宿。

再次,换位的对象不同,前者同一货币两次换位,没有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两次换位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后者同一商品现金次换位,经过买卖全过程,货币仍属同一所有者,但已发生量的变化,是一种增值了的资本,即货币转化为资本,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是流通目的上的区别。

前者目的是为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

后者的目的是为了使货币增值。

 

三是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前者只反映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经济关系。

后者体现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多重、复杂的经济关系。

 

2.商业的地位 

商业作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它在社会中再生产中的地位是由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其中生产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因此,生产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

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它们也同时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抑制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直接影响生产,而且还通过对分配与消费的影响间接反作用于生产的整个过程。

交换与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交换与生产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为:

第一,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生产为交换提供物质对象; 

第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这有两层含义:

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商品交换的所制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性,决定交换所有制的多样性。

二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交换形式;生产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交换形式的多样性。

 

第四,生产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商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交换的深度是指人们对商品交换的依赖程度,交换的广度是指商品交换的范围。

 

第五,交换为生产提供物质手段。

生产在市场经济中促使流通手段的现代化,可以为商品运输、储存、销售、核算以及市场行情预测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商业提高流通效率与经济效益提供物质保障。

 

②交换对生产起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为,第一,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商品交换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商品交换对商品生产有引导作用;第四,交换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2)交换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最终追求,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因此,消费与消费之间存在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关系。

¬消费对交换的制约作用:

第一,消费直接引起交换;第二,消费决定交换的目的;第三,消费制约的规模和结构;第四,消费方式影响交换方式。

我国消费形式可划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

前者指满足人们的公共需要,后者指满足人们的个人需要。

 

交换对消费的制约作用:

第一,交换是实现消费需求的条件;第二,交换制约消费结构;第三,交换制约消费形式与方法,第四,交换制约消费效益。

消费效益包括时间效益与经济效益。

 

(3)交换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制约交换的数量和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制约着交换的规模和结构。

交换关系制约分配关系的实现,深度和广度,交换关系起到了再分配的作用。

(二)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商业的社会职能,由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

(重点内容) 

(1)交换职能,也称媒介职能,这是商业最基本、最主要、最原始的职能。

 

(2)调节职能,指通过商业活动促进生产与消费在观念上结合,时空上的统一,实物上供求均衡。

主要表现在通过商品的运输与储存,使产销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得以解决,使供求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得到缓解;通过价格调节使供求在数量上相一致;通过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以改进产品品质,使商品质量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3)融资职能,商业的资金融通是一种派生职能。

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者出售产品所得到的货币资金,并不是由消费者支付的,而是由商业部门代替消费者购进商品进行的资金垫付,然后通过商品销售再收回货款,从这个意义 

(4)风险职能,商业的一种派生职能。

商业风险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业蒙受损失和得到利益上的不确定性。

商业风险主要包括流通事故风险、价格波动风险、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等。

 

(5)信息职能。

市场信息是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在商品流通综合反映。

商业作为市场商品交换的主要组织者和协调者,它一方面联系生产,另一方面联系消费,因而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

它通过传播和反馈市场信息,直到引导生产、指导消费的作用。

这是商业区别于工业、农业等生产部门而具有的重要职能。

2.商业的一般作用(重点内容) 

商业的独立存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它对社会经济一般性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社会再生产时间。

商业的独立存在,使生产者腾出时间专门时间从事生产活动,实现了社会的专业分工。

并且由于商业专门从事商品交换,因而能够扩大市场范围,缩短流通时间,加速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从而使社会生产时间有所缩短。

 

(2)节约社会资金。

当社会资金一定时,用于流通地域的资金增加,则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便会相应减少,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商业的存在对社会资金的节约作用表现在:

如果所有生产者都要自营商品买卖业务,势必需要在流通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无疑会减少生产资金的使用量,从而会抑制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商业的存在,可以替代生产企业流通中耗费;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流通领域中的资金占用。

流通领域中的资金的节约使用,意味着生产领域中投入的增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就付相应地扩大。

 

(3)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首先商业的存在,使偶然、个别的交换成为经营常、必然的社会经济现象,起到刺激生产的推动更多产品流通的作用。

与此相适应,交换也向规模化、系列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使商品经济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

其交,商业的存在,扩大了市场的空间范围,解决了产销在空间上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在经济的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经济联系。

再次,商业的存在,有助于调剂生产与此同时消费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即通过商品的储存保管,调节器剂季节生产与常年消费的矛盾,或季节消费与常年生产的不平衡性。

最后,商业的存在可以促使市场交易行为程序化、规范化、法律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