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968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docx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

A.半殖民地:

政治:

形式上保留中国的主权政府,实际  上由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经济:

中国社会经济独立地位丧失而成为西方的附庸。

(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

B.半封建:

政治:

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

    文化:

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

(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必修一P24)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背景:

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清朝日趋衰弱腐败,内部危机严重。

⑵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

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开创了列强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

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

协定关税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⑷《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①内容: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

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土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形成了“利益均沾”惯例,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共同侵略。

⑸影响

A.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B.经济: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诞生)。

C.思想:

萌发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

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把这一思想付出实践)。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

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

“修约”要求被拒绝。

⑵结果: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

英法美俄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⑷影响:

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具体原因:

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转移矛盾。

⑵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⑶《马关条约》(1895年4月)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白银2亿两

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财政和外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⑷影响

中国:

①政治: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充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

②经济:

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日本:

④增加了日本的侵略力量,促进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使其对外扩张更加疯狂。

远东格局:

⑤朝鲜被日本控制;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下降;同时列强的远东之争更趋激烈(三国干涉还辽)。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②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⑵结果:

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天津之战,攻陷北京。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⑶《辛丑条约》(1901年9月)及影响

①赔款4.5亿两。

本息达9.8亿两白银————列强进一步控制经济命脉。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5.列强入侵的影响

⑴灾难性

①政治上:

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

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

③文化上:

丧心病狂地破坏中华文明。

⑵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①政治:

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②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思想:

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6.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变化:

①军事上:

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

②经济上:

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政治上:

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一P29)

(1)三元里抗英(1841年)

意义: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黄海海战(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爱国将领: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

结果:

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背景:

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主要力量:

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②体现了台湾军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精神。

(5)义和团反帝运动(1898-1900年)

兴起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根本原因)

②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失败原因:

①主要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意义:

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运动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阻止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的实现;

③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④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垮台。

(6)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共同点

1 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2 都表现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3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没有彻底胜利。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必修一P35)

1、侵华原因

⑴根本原因:

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1936年又制定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国策基准”侵略方案。

⑵现实原因:

②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为了转嫁经济危机;

③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为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④欧美各国正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2、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

⑴不断扩大军事侵略,占领中国大片国土。

⑵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①政治:

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②军事侵略中的极端行为:

大屠杀;研制、使用生化武器。

③经济:

经济掠夺;

④思想:

奴化教育。

3、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1931-1937)——局部抗战

⑴中国共产党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在东北,中共组织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

⑵国民党爱国官兵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战;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19路军奋起抵抗;1933年,东北军安德馨率兵保卫山海关;1935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⑶爱国学生:

1935年,青年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掀起一二·九运动。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全民族抗战

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中共的倡议和促成。

②过程: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正式抗日;

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③意义:

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㈡防御阶段

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会战名称

时间

战绩、评述

淞沪会战

37.8-11

打破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1937.9

国共配合,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38年春

台儿庄大捷(初期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38年秋

此后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

1940年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总体评价:

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速战速决计划,由于片面抗战,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⑵中共敌后战场

①1937年8月,中共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③1937年9月吧,陕甘宁边区(首府:

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㈢相持阶段

⑴国民党:

消极抗日。

⑵共产党:

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

㈣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⑴背景:

①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②中共七大的召开:

(1945年春,延安)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

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③联合对日作战: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英美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共攻。

⑵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

5、抗战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以及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客观条件)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广大爱国华侨的积极支持。

(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

6、抗战胜利的意义

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⑵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⑷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7、抗日战争的特点:

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⑵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⑶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该特点的存在。

⑷以弱胜强,使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⑸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辛亥革命(必修一P50)

1、历史背景

⑴客观环境:

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⑵主观条件:

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壮大。

②思想条件: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③组织条件:

各地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④军事条件: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2、革命团体和政党

(1)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

②性质: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③影响: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促进了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

(2)中国同盟会:

①成立: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

②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③意义: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辛亥革命过程

⑴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

⑵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政权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目的:

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

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的权利。

(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

③约法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

①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质);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③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没有人敢公开实行专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⑷清帝退位:

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⑸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历史意义

①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度(最大功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②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生活习俗:

革除封建陋习,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语言习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⑤国际: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必修一P54)

1、五四运动

⑴背景

国际因素:

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国内因素:

③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不休;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使无产阶级迅速壮大;

⑤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

⑦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②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北京

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初—6月底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⑶结果: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⑷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⑸五四精神:

①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

②坚持真理,主持公道、正义,不畏强权,敢于同国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具有彻底革命斗争精神。

③团结协作,相互支持。

2、中国共产党成立

⑴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②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和干部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④外因:

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确定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②规定党的纲领: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陈独秀为书记。

⑶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⑷伟大意义:

①性质:

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政党;

②特点: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

1924年-1927年

⑴国共合作条件:

①工人运动受挫,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②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

③孙中山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④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撮合。

⑵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①内容:

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②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

⑶北伐战争

①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

②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进程:

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④结果: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⑷革命失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①原因:

A.客观上:

敌人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上: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②功绩:

B.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年-1937年

⑴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

①武装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中共赢得农民的衷心拥护。

③军事斗争:

1930—1933年,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

④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⑤理论建设: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理论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

⑵红军战略转移

①原因: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根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

②过程: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③遵义会议(1935年1月):

意义:

A.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长征意义:

A.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保存一大批骨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5、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945年

6、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1949年

⑴背景:

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⑵战争进程

①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基本特点:

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

解放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月)基本特点:

解放军展开反攻,国民党军队转入防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基本特点:

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④追歼残敌阶段(1949年春~1950年夏)基本特点:

渡江战役、追歼残敌。

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②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③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④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三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必修二P30)

㈠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动一: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变动二: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变动三:

洋务经济出现。

变动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变动五:

官僚资本产生。

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入侵(商品到资本)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②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

手工棉纺织业(标志)、冶铁等手工业逐渐衰败,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②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农产品商品化、洋行、买办、贸易中心转移)。

㈢外国资本主义

1.时间:

1840-1949年

2.表现:

列强通过战争,获得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