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930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docx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

19世纪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

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最高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近期理想(共同理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P25

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3)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1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回答的重大问题)

13、哲学世界观

世界观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4、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15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是本原——本体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Materialism)和唯心主义(Idealism)两个基本派别。

16、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18、在世界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9、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部分共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客观实在共性

20、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据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

”——恩格斯

21、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第一: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理解物质

意义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意义2:

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这一定义从个别中把握一般,既把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形态区别了开来,又找到了它们的联系。

意义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对多样的物质结构、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正确地把握了个性与共性,绝对于相对,暂时与永恒的关系.

意义4:

体现了唯物自然观和唯物历史观的统一。

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2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23、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

1)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非物质的运动,设想非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所产生,这种从物质自身产生的运动必然要依赖于物质自身,任何形式的运动,包括人的思维都是某个具体物质的运动。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实在基础。

 

24、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5、静止有三种基本情形

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未发生运动,但发生着其他形式的运动

相对特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其他参考系正在运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没有发生质变,但正在发生着量变

2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了相对静止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7、两种错误倾向:

1)形而上学不变论;2)相对主义诡辩论

28、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实践,这是客观物质力量之间的交换,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既得的,不可随意选择的,集中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9、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

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3)科学实验

30、实践是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也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3)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3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他们的焦点都围绕在:

是否承认失误内部存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从而是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33、事物的普遍联系

含义:

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2)客观性;(3)多样性。

34、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1)注意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条件

2)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注重联系的多样性)

3)整体的观点把握事物(注重事物的关联性)

4)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5、事物的永恒发展

联系是辩证法的起点,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又会使事物原有状态发生改变,这就是运动。

运动是事物存在的状态和方式

变化是运动的具体方向和特征

发展是变化中的向上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36、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7、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38、判断新、旧事物标准:

看某一事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9、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从环境看,新事物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2)从内容看,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根本的腐朽的消极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仍然能适应新环境的合理的东西;产生了旧事物没有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

3)就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赢得了民心”。

40、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41、发展的观点:

使思想认识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42、历史的观点:

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去认识,尽量不用现在标准去衡量历史,保持历史的原貌。

4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

含义: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2)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基本属性:

1)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同一性是相对的

2)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

斗争性是绝对的

3)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不是等同,是差异中的同一,而有差异就有斗争。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同一中的相互依存、吸引、转化为斗争提供了基础、内容和方向。

4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共存才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为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提供由此达彼的桥梁。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

45、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发展

1)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2)是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的决定力量。

46、矛盾两个属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斗争,又要看到统一。

47、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48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49、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0、根本矛盾:

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

指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但会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矛盾。

51、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非主要矛盾:

从属地位,不决定但影响事物的发展。

两者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2、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和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5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要善于找到和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兼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5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特殊性表明不同事物及其不同时期的矛盾各有不同,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5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2)它是科学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56、质、量和度的含义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直接规定性,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3)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57、事物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58、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1)定性分析是确定事物的结构、性质及其运动状态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计算和测定的方法。

2)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

59、适度原则:

要注意掌握分寸,“过犹不及”。

60、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次序的变化,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转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61、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

1)从事物的整体看,量变和质变不能等同

量变和质变区别的标志是看有没有突破度的限制,度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过了度则是质变。

2)从事物发展过程看,两者又密切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6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质在量的变化。

1)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2)质变中有旧质的缩减和新质的扩张。

63、质变、量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2)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

6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

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2)否定:

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65、辩证的否定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66、事物发展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6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68、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包括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对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

69、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时间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往往也具有同时性

时空上具有相互依存性

70、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原因,同样任何事物都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这就是结果,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2)因果联系往往又是复杂的,有一因一果,又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

因此必须能分清主要和次要原因,根本和非根本原因,直接和间接原因,内部和外部原因。

 

71、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前提。

2)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

3)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72、必然和偶然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7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74、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

75、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76、可能和现实

现实性是现有的一切事物的实际存在性。

可能性是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77、可能性是多样的,现实是唯一的,人的行为就是创造各种条件使人所希望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这就要首先对复杂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1)首先区分可能和不可能

2)其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3)再次要对现实的可能进行质和量的分析

78、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79、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0、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

81、内容和形式

内容:

指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

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

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82、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2)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和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83、归纳与演绎

归纳:

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

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84、分析与综合

分析:

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

综合:

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方面)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

8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联系

特点: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消灭和创造规律。

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的无所作为,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作用的形态和具体结果,从而为人服务。

8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差别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2)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87、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具有指导人们

2)在实践中能动地

3)认识世界和

4)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现使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创造性:

把握本质、预见未来

指导实践,使精神变物质

能动调控人体生理机能

88、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2)充分发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89、如何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