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752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 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语文《湘夫人》教案2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五,教学用具(无)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师:

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 [师板书] 

师:

好。

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

[提示:

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  

师:

好。

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

读3分钟。

 

师:

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生:

齐读 

师:

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

[板书] 

师:

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生:

……  

师:

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

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

这四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生一:

.....  

生二:

.....  

师:

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

[提示:

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

写的什么意思呢?

 

生:

...... 

师:

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

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

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生:

......  

师: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

“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对了,是兴奋激动。

人们常说:

良辰美景悦事。

水神也一样。

(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

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

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

......[提示:

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

什么意思呢?

 

生:

......  

师:

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

[板书]  

生:

水边 

师:

很好,请坐。

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

裔,筮[师补充:

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

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

....(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

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

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

 

师:

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

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大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生:

女生读 

师:

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生:

...... 

师:

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生:

...... 

师: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

我们再来看第四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

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

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

女生读。

[纠音] 

师: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

......{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

[补充]不错,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生:

..... 

[提示:

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生:

..... 

师:

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

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生:

...... 

师:

为什么?

......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

“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

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师:

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

[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

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生:

...... 

师:

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生:

....... 

师: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

丢汗依套衫至江

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

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语言特色:

 

   1.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与《诗经》四言比较]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

(让学生自己举例)

屈原《湘夫人》赏析

屈原《湘夫人①》赏析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帝子降兮北渚,②

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④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⑥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⑧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⑩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⑿

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⒁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⒃

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19)

荪壁兮紫坛,(20)

播芳椒兮成堂。

(21)

桂栋兮兰橑,(22)

辛夷楣兮药房。

(23)

罔薜荔兮为帷,(24)

擗蕙櫋兮既张。

(25)

白玉兮为镇,(26)

疏石兰兮为芳。

(27)

芷葺兮荷屋,(28)

缭之兮杜衡。

(29)

合百草兮实庭,(30)

建芳馨兮庑门。

(31)

九嶷缤兮并迎,(32)

灵之来兮如云。

(33)

捐余袂兮江中,(34)

遗余褋兮醴浦。

(35)

搴汀洲兮杜若,(36)

将以遗兮远者。

(37

时不可兮骤得,(38)

聊逍遥兮容与。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

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

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把我的夹袄投入湘江之中,

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

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①湘夫人:

湘水之神,女性。

一说即舜二妃娥皇和女英。

②帝子:

犹天帝之子。

因舜妃是帝尧之女,故称。

③眇眇:

望而不见的样子。

愁予:

使我发愁。

④嫋(niao3鸟)嫋:

绵长不绝的样子。

⑤洞庭:

洞庭湖。

⑥登:

此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补。

白薠(fan2烦):

一种近水生的秋草,或谓乃“蘋”之误。

骋望:

放眼远眺。

佳期:

与佳人的约会。

张:

陈设。

⑧何:

此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补。

萃:

集聚。

蘋:

水草名。

⑨罾(zeng1增):

鱼网。

⑩沅、醴:

沅水和澧水,均在湖南。

醴,《楚辞补注》引一本作澧,下同。

茝(zhi2止):

即白芷,一种香草。

⑾公子:

指湘夫人。

⑿荒忽:

犹“恍惚”,迷糊不清的样子。

⒀潺湲:

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⒁麇:

一种似鹿而大的动物,俗称“四不象”。

⒂蛟:

传说中的龙类动物。

裔:

边沿。

⒃皋:

水边高地。

⒄济:

渡。

澨(shi4逝):

水边。

⒅腾驾:

驾着马车奔驰。

偕逝:

同往。

(19)葺(qi4气):

编结覆盖。

盖:

指屋顶。

(20)荪:

香草名。

紫:

紫贝。

坛:

中庭,楚地方言。

(21)椒:

花椒,多用以除虫去味。

成:

借作“盛”。

(22)栋:

屋梁。

橑(lao3老):

屋椽。

(23)辛夷:

香木名。

楣:

门上横梁。

药:

即白芷。

(24)罔:

同“网”,编结。

薜荔:

一种蔓生香草。

帷:

幕帐。

(25)擗(pi3癖):

掰开。

櫋(mian2棉):

檐间木。

(26)镇:

镇压坐席之物。

(27)疏:

分列。

石兰:

香草名。

(28)芷:

白芷。

荷屋:

荷叶覆顶的房屋。

(29)缭:

缠缭。

杜衡:

香草名。

(30)合:

集。

实:

充实。

(31)馨:

远传的香气。

庑:

走廊。

(32)九嶷:

湖南九嶷山,即传说中舜的葬地。

缤:

众多纷杂的样子。

(33)灵:

神灵。

如云:

形容众多。

(34)袂(mei4妹):

扬雄《方言》释为“复襦”,也就是夹袄。

高亨《诗经今注》以为系“祑”的传写之误,作佩囊解。

(35)遗:

丢下。

褋(die2蝶):

单衣。

(36)搴(千):

摘取。

汀洲:

水中或水边平地。

杜若:

香草名。

(37)遗(wei4味):

赠送。

(38)骤:

骤然,立即。

【赏析一】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

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

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

“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

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

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

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

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

接着与湘夫人一样。

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

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

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

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

其色彩之缤纷、

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

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

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

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

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

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

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

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曹明纲)

【赏析二】

向湘水女神致以爱慕之深情——屈原《九歌·湘夫人》赏析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

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

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

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

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

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

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

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

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

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

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

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

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

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

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

在湘君的心口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洲)等待过自己。

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

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影子,心中忧伤万分。

“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

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白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

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

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起先湘君因为没有见到对方而心中忧伤,但他心中还是抱着希望,也许等一会儿还会来的,于是在傍晚作好迎接的准备,不断地朝远处眺望。

这也是符合人物心理活动的。

“登白薠”二句就是写这种心理的。

他再等仍不见湘夫人到来,心绪必然越来越糟糕。

这时正值傍晚,鸟儿归巢、渔人收网的景象使他想到自身的处境,更感失约后的孤独和苦恼。

在对比中产生联想,在联想中把现实的景物扭曲为假想景象,原先看到的景象发生变形:

“鸟何”、“麋何”、“罾何”、“蛟何”四句,就是主人公在极度懊丧的心情下出现的假象——扭曲了的景象。

“荒忽兮远望”正说明他精神恍惚,因而产生与现实景物完全颠倒的幻象。

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又是合理的心理流程。

等他清醒过来时,仍不死心,又骑马渡江到西岸去耐心地等待。

一旦听说湘夫人“召予”,喜不自胜,忙着做迎接湘夫人的一切准备。

以下一系列环境描写,都洋溢着惊喜欢快的气氛,似乎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等待着他。

主人公的心情与周围环境的描写又都转为明丽欢快,情与景协调得非常自然。

忧伤痛苦转而为喜气洋洋,这正是将现实中没有实现的事寄托于幻想中咽У舻亩骰没篮玫亩鳎佣诰裆系玫揭恢致恪O婢男牧槭澜缇褪窃谙质档暮托榛玫木辰缑栊粗信冻隼吹摹?

/P>  层次重叠交叉,又能一以贯之。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

《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

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

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

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

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

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

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

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

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

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

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

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

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

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

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

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

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

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

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

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

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

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

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

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

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

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

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

句式变化灵活。

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屈原《湘夫人》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

(1)师问:

这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