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562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docx

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复习大纲1整理

复习指导

2004年指定参考书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

《传播学史:

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有关本复习大纲

本大纲以《传播学总论》一书为主线,其结构与《总论》一书一致,同时将《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中的重点内容整合到大纲中。

对于重点问题,在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对答大论述题较为有用。

有关复习

1.四本书中《总论》和《起源》最为重要,命题分值最高,2004年考试占到150分中的125分,2003年占到150分中的105分(其他45分均为新闻史内容,04年不再考)。

因此这两本书请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并且在整个复习阶段最好做到书不离手。

2.《总论》一书是四本书中唯一的中国学者的著作,优点在于条理清晰,结构适合本国人阅读,同时语言较为精炼,因此要以此书作为复习的主线;其缺点在于对有些问题论述过于简单,因此要加以补充。

该书中的内容足以应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而论述题则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补充提炼。

最后一章实践论内容过老,可以不作为重点。

3.《起源》是美国实用主义传播学的经典著作,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总论》一书是极为必要的补充。

同时该书有大量案例,对于重点案例应该有所了解,以应付论述题中的“举例说明”。

该书重点在第六章及第八章以后的内容。

4.可以这么说,对于传播学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总论》+《起源》已经足够,而剩下的两本书则是补充上述两书中没有的内容。

《传播学史》一书中的批判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李普曼的舆论研究是重点;《传播理论》一书中的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二章是重点。

 

第一章传播学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其社会基础是: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报业加上电影、广播、电视业,初步形成了传播业;三、科学背景:

两次科技革命,使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传播学首先产生于美国的原因:

一、政治活动重视传播媒介的使用,利用之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塑造形象工程,战争催化传播,战争期间的宣传尤为重要;二、和平时期各类竞选要求各候选人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在所有媒介上展开攻势;三、经济上美国是二战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的扩大,产品的增多促使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的增加;四、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私营产业赢利的特征迫使各媒介为追求更高的发行量(收视率),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必须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五、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事业扩大到大众传播业,“新闻”的概念也让位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进一步深化,其结果就是“传播学”。

新闻学以实务为导向,大众传播学注重理论建设,而传播学则是对传播本质的研究,讨论其核心问题。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均为现实的传播实践,关注实践才是传播兴起的根本。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批判学派

出现于欧洲的原因:

一、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不同,欧洲大众传播业多是公营或国有,强调服务性,美国则基本上私营,商业化程度高,受利润支配。

二、欧洲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传统不同于美国,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的思辨研究和质化分析。

理论基础:

一是法兰克福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并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批判学派自身是一个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

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批判,剖析西方传播媒介“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二、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三、意识形态学派,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四、社会文化学派,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与传统学派的差异:

一、研究目的。

传统学派要维护现有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为美国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而服务,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批判学派则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有传播状态的分析、批判,试图改变既有事实,促进社会进步。

二、研究焦点。

传统学派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服务于实践;批判学派着重研究宏观传播体制、传播者、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全面。

第四节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特点:

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和方法的综合性)

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其程序为:

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得出定性研究报告。

包括人文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系统,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常用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与个案研究法。

其程序为:

确立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地调查法

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是美国传播学研究中的传统方法。

拉扎斯费尔德是最早将此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的学者。

步骤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分为全面普查与抽样调查两种,然后确定抽样方案(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

内容分析法

20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拉斯韦尔首用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讯息内容。

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

步骤包括:

1.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3.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4.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

但其分析对象要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实验法

源自实验心理学,分为控制实验与自然实验。

勒温与霍夫兰最早在传播研究中使用该方法。

步骤包括:

1.提出假设,

2.简化众多影响因素,确定自变量与应变量,

3.将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

4.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本方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但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而自然实验法虽相对真实,客观、准确,但难于控制。

适用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控制实验法是指在室内进行的,并且在研究进行时对某些实验因素加以人为控制的一种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也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

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传播学中应用不是很多。

怀特首次用本方法对“把关人”进行实际研究。

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拉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1926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

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对宣传作了定义,并进一步发展了宣传分析的基本方法。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是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5W经典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卢因

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群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群体与个体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群体。

群体的规范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

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它的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它所属的群体因素。

他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

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应用社会学家。

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将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结束了“枪弹论”,进入了“有限效果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传播环节中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学研究。

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曾主持军方的有关研究,主要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

他的研究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使用实验法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存在局限性。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之父。

最大的成就是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最终创立传播学(《大众传播学》出版);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发展,主要有《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先后创建四个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还周游世界推广美国的传播学

第二章传播论

第一节传播

传播

信息的流动过程。

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动,也包括自然界的信息流动,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和表述形式,信息无时无处不在,有信息存在就存在信息流动,有信息流动便有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

人类传播的过程

符号和信号时代

说话和语言时代

文字时代

印刷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

第一节信息

信息

传播学研究的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而在哲学的角度上说,信息则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方式,任何物质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信息,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的运动过程,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切运动的信息共同构成我们普遍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和普遍性、表达性、流动性

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及信息运动过程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信息也是物质的属性,它是物质系统运动过程的表现;

人类社会中,不论信息是来自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只要为人们所获取,利用,就必然经过人大脑的加工;

人类社会的信息都要有基本的载体;

人类社会的信息的接受、理解、使用存在着多样化

信息的功能

认识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资源功能、启迪功能、教育功能、方法论功能、娱乐功能、舆论功能

信息社会

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指的是信息化社会,就是整个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如何理解信息化

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在这个新格局中,信息作为管理的基础、决策的依据,竞争的第一要素,成为比物质、能源更重要的资源;

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信息化最直接的形成者便是信息技术

一、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在:

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以往产业革命时期所没有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体系步入衰退,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改造,成为传统产业获得尊重的出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二、带来生产要素结构与管理形式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生产要素结构中的知识与技术的作用大大增强,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物质资料与资本的作用相对减弱

三、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发展的国际化,另一方面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经济国际化的推动,

四、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城市化的分散趋向,家庭社会职能的强化,职业结构中知识与高技术化职业增多,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信息论

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申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在噪声中的通信》,成为信息论的奠基人,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

通信的目的在于消除信宿的不确定性,信宿收到信息后,不确定性解除得越多,则获得的信息量越大。

申农提出对信息的度量采用“熵”,表示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系统有序程度越高,熵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即负熵。

控制论

美国数学家维纳发表《控制论》,成为控制论奠基之作。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理论。

所谓控制就是有目的的,核心概念是反馈。

反馈是指将输出回输到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反馈有正负之分,前者指反馈输入后,输出值与目标值偏差越来越大;后者指反馈回的信息输入后,系统可以检查出偏差,从而实现系统目标。

复杂系统中还有前馈,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尽可能根据预测信息,采取相应措施。

基本任务:

理论上找到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某些功能上的相似性、统一性、以便在技术上模拟智能的装置。

系统论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成为系统论代表作,其核心观点是系统及其属性。

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要素之和。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与目的性。

第二节符号

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某事物等具体存在,也可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

现代符号学源自索绪尔、皮尔斯等,前者最早提出符号学概念,后者给符号确切定义,并奠定现代符号学理论基础。

传播学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语音、字形、词汇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

特点:

词语创造的随意性;语言开放性、概括性、社会性。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

特点:

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

符号系统与传播

人类传播是在利用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类传播具有多符号性,即人们在传播时会通过多种符号渠道传递和接受意义,符号组合传递中,符号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意义;

符号系统内部有互补性,传播符号系统中的各类符号互相补充,相互渗透

符号的表示性意义和内涵性意义

符号的表示性意义是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首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所有使用符号的社会成员,它是社会中信息传播活动的基础。

符号的内涵性意义是指在符号与指说对象二次联系中产生的意义,适用于部分使用符号的社会成员

讯息

人类传播的材料是信息,它的流通必须经过物质外壳的处理即符号化才得以进行。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

传播学中的讯息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总之,人类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它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传播学中认为它是人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科学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信息化。

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

它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它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子系统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美国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后经布鲁默总结提出。

强调个人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

人们不仅对彼此的行动作出反应,还理解或“确定”彼此的行动,他们不是对别人的行动直接作出反应,而是根据他们赋予这些行动的意义作出反应。

因此,人的互动是以使用符号,通过理解或确定彼此行动的意义来作为媒介的,这种媒介等于在人类行动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了一个理解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世界,这个世界的创造与维系依赖于人类通过符号进行传播的能力,不存在没有符号系统的传播。

符号互动中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反应要取决于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这意味着人类的传播行为具有主观性、选择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

第四章传播类型论

传播类型: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一节人的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

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

人际传播的动机

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

“哈约里之窗”的基本内容

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哈约里之窗由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信息,别人不了解的信息交叉构成四个区域,即透明窗格(开放区域)、不透明窗格(盲目区域)、隐蔽窗格(秘密区域)和未知窗格(未知区域)。

由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自我表露程度的不同,哈约里之窗中各区域的大小也不同,且受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制约,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最有效的办法。

扩大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可以扩大开放区域,缩小未知区域

西奥多纽科姆的“均衡式”传播模式内容

西奥多。

纽科姆1953年提出

当A向B讲述X时,

A与B好,对X的看法相同,均衡;

A与B不好,对X的看法不同,均衡;

A与B好,对X的看法不同,不均衡;

A与B不好,对X的看法相同,不均衡

当A与B处于不均衡状态时,X为A与B所关注,并对于一方有意义时,强烈倾向X的一方会促使另一方改变态度,双方趋于一致,由此而言,人际传播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协调的过程,伴随而来的是和谐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及其要素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要素为:

信息,信息社会中,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信息,有效的组织传播首先要有信息;

相互依赖,组织中的部分不可能脱离系统和环境而独立存在,需要有互动;

网络,组织传播要有一定规则,根据在组织中担任角色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信息传递方法;

过程,组织传播是不停止的信息互动;

环境,组织要受环境制约,与环境互动

组织传播的层面

系统层面,个人系统-二人交流-小群体系统-组织系统;

功能层面,生产功能-创新功能-维持功能;

结构层面,不同层级有不同的传输消息的形式、规则或状态,其复杂性随层级的提高而提高。

组织传播的形式

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具有组织性的传播,又可分为组织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

非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非组织性传播,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分为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交流

组织传播的功能

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两种。

前者,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事务性的目的,后者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主要目的。

前者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占首要地位,其存在由组织性质和目的所决定——

确保组织内部协调活动的发生,即建立起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协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确保组织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联系,来完成正常的输入输出的交换活动,与外部环境适应;

通过组织内部情感交流,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增加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组织内部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交流满足其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励其士气

组织传播研究的学派:

功能主义学派:

注重研究传播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该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系统论学派;

社会文化学派:

认为组织是社会文化的结合

法瑞斯的“交流负载”是指传输给个人的具有一定的数量和复杂性的信息对个人而言,可能为贫乏负载(消息低于处理能力)和过余负载(消息超过个人处理能力)

管理行为与组织传播的理论

科学管理学派:

泰罗创立。

把组织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结合,以求达到组织目标。

采取科学选择和激励性措施,最大限度求得个人发展和报偿,但认为员工是“经济人”,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无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际互动对于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性,不利于组织内部沟通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学派:

阿基里斯提出。

强调“组织成员”的人格个性和心理需要。

认为人通过人际互动发展自我,个体也经过自我过滤观察世界,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最著名的是麦克雷格的“XY”理论。

其核心为充分发挥组织传播的功能,在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

社会系统论:

将组织的整体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理论。

法瑞斯、拉塞尔和蒙奇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从系统、结构、功能三个层次分析。

维克的理论将组织化过程和组织交流连接起来,反映现代组织研究新趋势,也属于社会系统论。

改进管理、促进组织传播

创立开放的传播环境

共同参与组织管理

管理者自身素质提高

第四节大众传播

德弗勒: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研究的五分法一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

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

受众广泛、成分复杂;

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

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