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451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docx

初中化学12个下半年上半年份教师资格证教资面试真题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探究灭火的原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

【教师引导】火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使用不当,造成火灾,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伤害。

发生火灾,我们要及时进行灭火处理,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这节课一起来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上节课学习了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3)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燃烧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教师提问】参考燃烧的条件,想一想这些灭火事例采用了什么灭火方法和原理?

【多媒体展示】

①如何熄灭酒精灯?

②堆放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

④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形成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上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师生总结】灭火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归纳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破坏。

【提出问题】想一想如何熄灭一支点燃的蜡烛?

利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学生回答】①罩上烧杯,隔绝氧气。

②剪断烛芯,移除可燃物。

③放入水中,降低温度、隔绝氧气。

【教师演示】将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

【学生回答】未倒入溶液的烧杯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而倒入溶液的烧杯中,产生气泡,蜡烛随之熄灭。

【教师引导】根据之前的知识,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人们就利用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以达到灭火目的。

环节三:

巩固提高

用已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问题1:

根据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釜底抽薪”?

问题2: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如何灭火?

问题3:

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应该用什么方法灭火?

【教师讲解】1.“火上浇油”中油是常见的可燃物,燃烧时会放出热量,因此向火中浇油会使燃烧更旺。

“釜底抽薪”薪指柴,柴是可燃物,即通过清除可燃物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

2.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使其隔离空气,并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并隔绝空气,同时迅速报警。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总结灭火的原理。

作业:

交流谈论常见的灭火器种类、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常见火灾的防范措施及火灾中的自我防护。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用降低着火点来灭火”这种描述正确吗?

【参考答案】

这种描述不正确。

着火点是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来灭火,应该描述为“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

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如何突破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在灭火原理学习时,从生活实际入手用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堆杂物的纸箱着火、扑救森林着火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总结灭火原理。

并通过蜡烛熄灭活动以及巩固环节,再一次加深了学生对灭火原理的认识以及应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化学《固体药品的取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仪器的名称、特点、用途以及实验室安全规则?

那实验室安全原则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

③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教师引导】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离不开具体的实验操作,我们这一节就开始学习具体的实验操作,首先我们来学习固体药品的取用。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多媒体展示】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石灰石和金属锌)的视频,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药品存放试剂瓶的特征、取用药品的仪器以及操作顺序。

【学生回答】

①块状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可用镊子夹取;

②用过的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总结】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的仪器是镊子,步骤为一横二放三慢竖。

【演示操作】首先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学生实验】实验1-3:

(1)用镊子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试管一定要缓慢竖起,速度不能太快。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

【媒体展示】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碳酸钠粉末)的视频,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药品存放试剂瓶的特征、取用药品的仪器以及操作顺序。

【师生总结】粉末状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可用钥匙夹取。

用过的钥匙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总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的仪器是钥匙或纸槽,步骤为一横二送三直立。

【演示操作】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教师补充】固体药品取用原则:

不触,不闻,不尝;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学生实验】实验1-3: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

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碗、筷、匙等,以及食盐、冰糖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练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要将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

【参考答案】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步骤为一横二放三慢竖,即首先先把容器横放,第二用镊子夹取块状大理石放在容器口,最后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大理石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本节课,你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我采用的教学有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等。

在讲课过程中,我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要点、并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和教师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固体药品的取用,最后是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锻炼相关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净化天然水》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自来水厂处理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江河中的淡水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通过管道输往千家万户,自来水厂是如何处理水的?

【教师引导】首先需要对天然水中的杂质以及去除杂质的方式进行探究。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思考,天然水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泥沙、树叶、无机盐、细菌……

【教师总结】整体来看,天然水中的杂质包含三大类:

①不可溶性杂质:

比如泥沙等;②可溶性杂质:

比如无机盐等;③细菌、病菌等微生物等。

1.沉降

【学生实验】在烧杯A和烧杯B中分别加入约100mL天然水样品。

将烧杯A放在实验桌上静置;同时在烧杯B中加入明矶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再静置。

观察两个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学生回答】烧杯A中,颗粒较大的杂质沉淀了下来,但是得到的水仍然浑浊,烧杯B中的水变得澄清。

【教师总结】明矾是常用的一种水处理剂,可以除去水中的不可溶性的杂质。

2.过滤

【提出问题】如何分离已经沉降下的杂质与水?

【播放视频】过滤操作及其讲解。

【提出问题】由视频中可以看出,在过滤操作中,怎样使滤纸紧贴在漏斗的内壁上?

过滤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把滤纸润湿之后,滤纸就能紧贴在漏斗的内壁上,防止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②注意事项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挤出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

a.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b.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否则的话,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器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三靠:

a.一是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b.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c.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

【教师总结】过滤操作能够将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离。

过滤器就像一个小筛子,水分子等体积较小的粒子能通过滤纸中的细小空隙,而泥沙等较大的颗粒则留在滤纸上。

(学生实验:

学生自主进行沉降、过滤的基本操作。

3.吸附

【提出问题】得到的天然水略带气味、颜色,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得到的略带颜色的滤液中放入一个活性炭包,充分搅拌后静置。

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学生回答】静置之后,发现滤液颜色消失变得澄清透明,气味也基本消失。

【教师实验】用滴管取1滴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

【提出问题】观察玻璃片上是否仍有残留的物质?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残留有白色的物质,说明水中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总结】从实验中可以看出,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水或空气中的一些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很容易附着在其表面而被除去。

活性炭能够除去滤液中一些有颜色或气味的杂质,但是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3.蒸馏

【提出问题】混入水中的这类可溶性物质应如何除去?

【学生实验】将步骤3中得到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

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

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没有留下痕迹,说明把水加热再冷凝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教师总结】给水加热使之变为水蒸气,再将水蒸气冷凝得到液态水的过程叫做水的蒸馏。

蒸馏得到的水称为蒸馏水。

通过蒸馏的方式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在上述净化天然水的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操作步骤?

每个步骤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经历了沉降→过滤→吸附→蒸馏四个步骤。

沉降:

使水中的不可溶性杂质、悬浮性杂质沉降下来;

过滤:

分离水与不可溶性杂质;

吸附:

除去水中的一些颜色、气味等;

蒸馏:

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总结净化天然水的步骤及每一步骤的作用。

【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在生产中是如何除去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按照类别划分,尝试举例说明天然水中含有的杂质?

【参考答案】

天然水中含有的杂质包括可溶性的杂质、不可溶性的杂质,还有一些细菌等微生物。

其中不溶性的杂质包括一些泥沙、颗粒物等,可溶性的杂质包括一些无机盐等。

2.在真实的课堂当中,你认为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什么?

【参考答案】

学生在进行过滤操作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①倾倒液体过快,导致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②润湿滤纸时,水沿漏斗滴下,但是并没有在漏斗下方放置烧杯;③没有调整好铁圈的高度和烧杯的位置等。

遇到上述情况,我都会请学生重新调整装置,按照操作要领进行。

也可能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一次过滤得到的滤液仍然不够澄清,我会请学生进行二次过滤。

初中化学《溶解度》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不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碳酸钙难溶于水,而氯化钠、硝酸钾易溶于水,这说明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碳酸钙的强。

那么如何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固体溶解度

【提出问题】固定某些外界条件,在以下情况时是否能比较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呢?

(1)10℃和40℃下向等量的溶剂中各加入一药匙氯化钠和硝酸钾;

(2)相同温度下,向不同量的溶剂中各加入一药匙氯化钠和硝酸钾;

(3)相同温度下,向30克水中各加入一药匙氯化钠和硝酸钾。

【学生回答】

①不能比较,因为温度不同,固体的溶解能力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②不能比较,因为溶剂的质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质量不相同;

③不能比较,因为固体的溶解能力不同,溶液未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判断。

【教师总结】要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同时满足条件: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比较溶解的溶质质量。

【提出问题】假设溶剂的质量是100g,如何定义溶解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固体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由此可知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单位是“克”。

【提出问题】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①在20℃时,100克的水中最多可以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②在20℃时,100克的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③在20℃时,要溶解36g氯化钠晶体,至少需要水的质量是100克。

【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①在该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蔗糖的溶解度很大;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溶解度与溶解性

【教师引导】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不同。

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将物质分为“易溶”、“微溶”、“难溶”等。

【提出问题】“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词语,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请阅读课本“资料卡片”寻找答案。

【多媒体展示】

【教师补充】通常以20℃时固体的溶解度为标准判断溶解性。

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做“不溶”物质。

环节三:

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也会受温度影响,这种变化关系如何进行表示?

【学生回答】①通过表格进行列举;②通过描点作图进行表示等。

【教师引导】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进行表示。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

课下查找资料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应该如何进行表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均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比如:

①碘在水中、酒精中的溶解度不同;②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③温度不同,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你是如何从溶解度过渡到溶解性这一知识点上的?

【参考答案】

我会结合教材中的“表6-8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观察,看能够得到哪些信息。

基于学生的回答,我会说明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说明像硝酸铵、蔗糖这类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属于易溶物,像氢氧化钙这一类物质属于微溶物,并且提出问题“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有何关系”,请学生结合“表6-9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进行学习,明确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认识到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初中化学《相对原子质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由原子构成,那么原子的质量大小如何?

【学生回答】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教师总结】原子的质量很小,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kg。

可以看出,使用“kg”作为单位表示原子的质量,书写与使用并不方便,有没有其他较为方便的方法呢?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原子中有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不同微粒的质量是否相同,观看下图,说明自己能够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①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②电子的质量相对质子、中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教师总结】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因此氢原子的质量大致与一个质子的质量相等,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大致与8个质子与8个中子的质量之和相等。

【教师引导】在很久以前,表示质量的大小、长度的大小、温度、高度人们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的方法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提出问题】比如有关温度的表示,不同的国家是如何表示的,国际上采用的是何种方式?

【学生回答】我国采用的是摄氏温标,美国和一些英语国家采用的是华氏温标,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水的冰点摄氏温度计为0℃,开氏温度计为273.15K。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要方便的计量一个数据,可以找一个统一的标准。

那么计量原子的质量采用的标准是什么?

采用怎样的标准能够更加方便的书写与使用?

请阅读教材进行说明,国际上采用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教师讲解】根据图示,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记为1。

12个氢原子质量与1个12C原子质量相等,由此可知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提出问题】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氧原子质量是碳12C原子质量的1/12的16倍。

【提出问题】该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学生回答】该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师讲解】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提出问题】通过相对原子质量,能否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

怎样比较?

【学生回答】能够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原子质量也大。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多媒体播放】资料:

张青莲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教师引导】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

思考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所以铁原子的质量是碳12原子质量的56倍。

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错误。

因为“56”是相对于12C原子质量的1/12,因此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代表的是铁原子的质量是12C原子质量的1/12的56倍。

2.你是如何利用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进行教学的?

【参考答案】

通过出示有关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的表格,请学生进行观察,认识到电子的质量要远远小于质子、中子的质量,从而认识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初中化学《如何从大豆中提取油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多种植物油的图片,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油脂。

【教师引导】厨房炒菜的时候经常会用到植物油,那么植物油是如何提取的呢?

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植物油中的大豆油的提取过程。

环节二:

新课教学

1.提取原理

【教师提问】油脂普遍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回答】

①不溶于水;

②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教师引导】利用有机溶剂可以把植物果实,如大豆、花生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2.提取过程

【多媒体展示】实验用具:

大豆、己烷、研钵、过滤装置、烧杯、试管等。

【教师演示】用研钵把5克大豆研碎,放到试管中,加入10mL己烷,震荡后静置几分钟。

【教师提问】油脂已经溶在了己烷中,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答】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提取液。

【教师演示】过滤器过滤提取液。

【教师提问】那么己烷与油脂要如何分离呢?

【学会回答】利用两种物质沸点的不同,通过蒸发的方式把己烷蒸掉。

【教师演示】用热水浴蒸发掉己烷。

【学生实验】用己烷提取大豆中的油脂,把油移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10mL水,振荡静置后,观察得到的大豆油。

【提出问题】得到的大豆油的颜色、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黄色油状液体。

【师生总结】这一实验中,利用了油脂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用己烷提取了大豆中的油脂;再利用了己烷易挥发的性质,除去了己烷。

【提出问题】尝试总结从大豆中提取油脂的全过程。

【学生回答】研碎→加己烷→静置→过滤→蒸发己烷→加水震荡→静置。

环节三:

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各种富含油脂的食物:

肥肉、花生,有哪些体会?

【教师讲解】油脂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油脂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写成一篇论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油脂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为人体提供热量;

2.提供人体无法合成而必须从植物油脂中获得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

3.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如VA、VD、VE、VK;

4.提供食品风味和制作功能(烘焙用油、麻油香味等)。

2.本节课你采用了什么导入方法?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

【参考答案】

本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生活导入,生活导入也是情景导入的一种方式。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中更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初中化学《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保健品广告的图片。

【提出问题】一些产品中常出现补钙、铁、锌、硒、碘等的词语,这里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还是单质?

【学生回答】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

【教师引导】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化学元素?

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我们一起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六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人体内大部分为水,所以说含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N元素。

【提出问题】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

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学生回答】人体内含有50多种元素,除碳、氧、氢、氮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的形式存在以外,其余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提出问题】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是什么?

【学生回答】氧元素;钙元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提出问题】钙元素是人体需要最多的常量元素,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学生回答】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还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提出问题】如何在生活中补充足量的钙元素?

【学生回答】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要合理膳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