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172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docx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比较分析

意大利是西方重要的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西方国家中一直居于第五位的位置。

与其它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意大利的中小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提供了该国70%以上的就业岗位和80%的国内生产总值。

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强的原因主要是它们都处于集群的环境中,尤其是其在东北部地区,巴格那斯科将此地区称为“第三意大利”(Bagnasco,1997),以区别人们所称发达的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北部发达地区(第一意大利)和欠发达的南部地区(第二意大利)。

在“第三意大利”地区,企业集群集中程度很高,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其专业化产业区域即集群内实现的,意大利每年出口200多亿美元主要也是由这些集群区域提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形成了一些集群产业区,这些由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形成的企业群与“第三意大利”有很多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处在同一集群的企业从事的行业相近或相关,企业数目众多,由几十家到上千家不等。

第二,以个体、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主,有的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许多企业的家人和亲戚就是企业的成员。

在管理上,这些中小企业一方面具有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内在优势,它们对变化的市场行情和信息反映迅速;由于规模很小,管理层次很少,最高层管理者和底层的生产者直接接触,信息沟通直接且费用低。

大多数企业所有者直接经营,即所有者和经营者基于一身,几乎没有詹森(Jensen,1976)所讲的交易成本,能迅速解决内、外部问题,有能力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迅速对企业进行重组或转产、转型。

当然这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也有不利的一面,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缺陷,如在技术力量上,这些中小企业通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支持正式的有一定规模的研发活动;在金融上,难以吸引外部大额资金,由于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数从事传统产业,风险资金对它们并不青睐,因此在某些领域由于资金缺乏很难达到合理、有效率的规模经济水平。

第三,企业集群中除了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外,还包括其他的机构——提供各类服务的中介组织,如行业自律组织或行会等,它们与当地政府共同为聚集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多种服务。

第四,集群内存在由生产商、贸易商、供应商等不同性质经济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形成的不同程度的联系和社会网络关系,联系的纽带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业务关系,也可能熟人、亲戚、同乡等社会关系。

虽然意大利的集群与我国的集群有以上共同点,但是意大利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家,其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比较长,其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有很多特征与我国的产业集群是不同的。

分析我国与意大利的产业集群的差异,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对于合理把握和正确培育我国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虽然在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集群现象,但是以广东和浙江两省最典型,本文主要以这两个典型省份的产业集群与意大利的产业集群进行比较。

二、我国产业集群与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差异分析

(一)从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对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72个集群专业镇中大约80%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什么生产基础的,是在当时城乡物资交换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市场转换而来,即在利润的引导下,专业商品市场上的经营者逐步演变为生产者。

这个演变的背景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开始增加,他们进一步希望从拥挤的土地上转移出来发家致富;另一方面中国长期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特别是民用工业的忽视使得生活用品在城市里很紧缺。

于是给农民们从事这些生产技术不高的产品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王珺(2004)分析了这个过程:

第一个阶段是专业化市场的形成阶段。

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入了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主的体制改革阶段,国有企业普遍地推行了承包制。

只要完成规定的指标,经理与职工的收入都会有较快的增长。

由于每个企业与上级部门进行对指标谈判中对企业的指标定得偏低,使企业在比较容易完成指标基础上,有更多的生产能力进行超额生产和获得额外收入。

在城市周边地区,经过市场取向的农村体制改革,农民们开始根据市场来配置资源。

在中国城市周边地区存在地少人多的条件下,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始从低收益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较高收益的贸易和工业部门上来。

当然,受到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城市周边地区的乡镇企业并不能生产城市居民需要的技术较复杂、资金门槛要求较高的耐用消费品,诸如家用电器、摩托车等各种工业制品,而只能先进入那些资金规模门槛较低、技术比较简单的行业,诸如制鞋、服装、纺织等。

然而与其他内地大城市周边的乡镇企业不同的是,沿海开放地区的企业不仅可以率先获得境外的市场信息和技术资源,也可以利用一些优惠政策和熟悉的市场渠道从境外组织一些国内大城市紧缺的日用工业产品和耐用消费品满足大城市的基本需求。

于是形成了在城市或县城周边附近的专业市场,这些市场之所以定位于城市周边,也是成本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当时这些产品主要供应城市,离城市越近运输成本越低,交易机会越多;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较高,经营成本也较高,而这些市场上的期初经营者都是靠近城市的农民,靠近城市的他们的居住地附近成了最优选择;第二个阶段是依托专业市场的集群发育成长阶段。

专业市场充分发育后,巨大的利润空间的发现使得专业市场上的经营者转向生产领域,当然在这个过程转型中有一个技术的学习过程,有的时候生产技术是偷来的。

如“(浙江大唐袜业集群的创业者)没有技术,他们就到国营企业里去当学徒,偷学‘拳头’(技术)”。

广东顺德乐从家具集群形成的初期也是在广州等地的国营企业中请来技术人员来指导,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周日工程师”,这些大城市国有企业里的技术骨干,在周末或休息日就跑到郊区的民营企业中作兼职技术指导。

当某一产品生产成为普遍现象,集群内一些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仅仅依赖的本地区域专业市场已经满足不了其生产能力的要求,开始建立自己的跨地区,甚至国际性的销售网络,他们对原来专业市场的依赖降低了,产业集群基本上形成了。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比我国要长得多。

我国的大部分产业集群形成只有十几年、20几年的时间,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已经有上百年的时间,如果说中国形成的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当时体制转轨机会造成的,那么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则是更多地接受历史的传承,当然在接受历史传承的同时也存在偶然事件和政治的影响。

在第三意大利地区历史上主要以农业为主,人口密度较大,很多农民只拥有少量的土地,除了耕作和畜牧以外还从事编制、纺织等,手工劳动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早在中世纪的时候,该地区就有陶瓷、衣帽等产品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

例如萨斯索洛地区生产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该地区出产作为陶瓷主要原料的红黏土也是当地特有的资源,虽然逐渐被后来的来自英国的进口高品位的白黏土替代,但是当时当地的特有红黏土资源对于陶瓷产业的起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共产主义运动中上台的社会党在第三意大利地区推行社会主义生产合作,抑制了该地区资本的集中,阻碍了垄断企业的产生,反而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运动中,从发达的国家学成归来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共产主义的思想加快了这些技术推广普及,该地区成立了许多专门技术学校,推广先进的技术,使整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得以整体提升。

二战后,该地区在左翼政党的领导下与热衷推行垄断大工业的中央政府对抗,制定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限制资本过渡集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当地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欧洲传统产品的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我国和意大利集群企业形成的过程来看,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较长,集群的形成是与当地的特色资源或者优势传统技术相联系的,集群的特征深深地带有集群产地的特色,可以说这种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的集群深深扎根在意大利的文化背景中,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形成了集群产业厚实的竞争实力。

而我国的大部分集群是适应改革开放之初轻工业品普遍短缺的形势而产生的,原来没有生产基础,更谈不上和本地的优势资源和文化相联系,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相关产品短缺而产生的,这样集群的根基不稳定,形成不了独特的竞争力。

(二)从产业类别的构成分析

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69个、皮鞋和鞋27个、家具39个、机械32个、食品17个,还有金属制品集群地1个、化学制品集群地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6个、首饰集群地4个。

在意大利现有199个产业区中,除了拉斯佩齐亚等少数几个产业区生产船舶和机电设备,其它产业区均以需求价格弹性低的传统消费品为主营专业产品,如服装、家具、皮革制品、家居用品、食品和饮料等。

广东科技厅认定的72个产业集群中,属于纺织服装类的共有16个,食品类(含水果、蔬菜等)11个,家具5个,玩具3个,不锈钢和五金6个,陶瓷4个,其他如灯饰、铝材、珠宝、麦克风等共27个。

浙江的集群产业主要也集中在服装、纺织、五金、家居小商品、低压电器等传统产业。

从总体来看,意大利与我国产业集群的产业类别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因为进入这些传统产业的资本和技术门槛比较低,缺乏这些资源的农民生产者可以比较容易进入;不同之处是,意大利的产业集群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具有历史传统和手工业优势的产业上,具体地讲分布在纺织服装、家具、陶瓷等家居产品,珠宝首饰等个人用品,葡萄酒、橄榄油等食品饮料,这些产品意大利有较强的优势,包括技术、文化传统、消费者认同等。

我国的集群产业相对比较分散,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原来过分注重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各种轻工业产品的生产远远不及人们对它的需求增长,所以集群的产品类别比较多,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国很多集群原本没有生产基础,广东的产业集群80%以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生产基础,也就是没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当时在所生产的产品紧缺的情况下,产业集群的产品尚有市场,当这些技术含量和加工工艺并不复杂的产品在别的地区也开始生产的时候,部分产业集群存在的优势将丧失,有的集群会走向衰落,目前这是我国很多产业集群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发展这些集群,获得新优势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从产业的发展形态分析

1.产业水平。

我国的产业集群虽然与意大利的企业集群一样,都是生产传统产品,但传统产品并不是低技术产品,同样需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国的集群产品生产大部分以适用、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生产技术上的模仿多于创新,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学习和模仿很快,但企业的独立发明创造能力不足,可以说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而“第三意大利”的企业集群,虽然也生产传统产品,但区域内企业的柔性专业化程度高。

区域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广CAD、CAM等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设计和控制产品的款式和大小,从而及时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

现在该地区的许多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进行柔性化的生产,这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节省了时间,降低了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2.中介机构。

在我国产业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的发育还刚刚起步。

虽然在某些集群内,中介机构对专业镇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温州打火机生产企业的商会以及广东南海各镇成立的技术创新中心等,与国外企业集群中的中介机构比较起来,无论在运作机制以及服务功能上,它们都需要极大的完善。

在意大利的企业集群中,有许多服务功能很强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服务中心和行业协会。

它们的中介服务机构共同促进了对区内中小企业资金、技术的供给、海外市场的开拓、研究与开发知识及信息的传播。

具体表现如下:

(1)各种各样的雇主协会,他们各有其独特的活动范围和使命,并对自己服务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开放,自由出入,作为企业主的联合组织,它们不仅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也是联系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重要桥梁。

(2)地方银行以及其它地方性的信贷机构,它们在为区内大量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起着重要的作用。

技术学校的存在对当地柔性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中小企业提供真实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也广泛存在,例如位于莫德纳纺织业集群中的CITER,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当地的企业收集、分析以及传递该行业的重要信息;比耶拉(Biella)镇中的*****X,它为纺织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技术开发和技术试验等服务。

正是在这些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第三意大利”地区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集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3.分工协作。

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看,我国集群区域内的分工以横向一体化为主。

企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种生产组织联系。

所谓横向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企业集群中聚集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不一定有产业分工联系,整个区域内都是生产或提供基本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在这种企业集群中,企业之间通过相互配套形成的产业链条关系是有限的。

而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联系,是指在企业集群内形成了企业在上下游之间的基本链条关系,一个企业集群内虽然也是生产同一种产品,但每个企业只从事某一个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活动,或者说,一种产品分别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从获取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加工组装、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都是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的,而不是由一个企业内部组织完成的。

这种类型的生产组织联系在我国的企业集群中较少,除了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的少数以外资引入型的生产计算机为主的企业集群实行了纵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以外,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集群都是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

在意大利的企业集群中,纵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则发展得比较成熟,例如在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的食品机械集群区域中,由于一些大公司的存在,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分包商,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上下游纵向分工关系,彼此紧密合作。

在这种纵向合作关系中,大企业向中小供应商提供新点子、新信息,带动供应商自我创新,努力发展新技术,并培养新产品研发的环境,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中小企业的进步。

(四)从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1.品牌的差异。

在意大利其国内的贸易市场也很发达,意大利人是全球有名很会挑剔的有经验的消费者,有时候追求完美的高要求促使企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他们对专业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往往是专门考虑客商需求的。

它们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高信息含量的差异化优质产品和由最新技术支持的高品位艺术设计,形成的专业、精细的产品自然就很难复制而别具一格,使得他们产品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都很有名,使意大利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之都,拥有许多著名的品牌,如家具品牌Cappelletti、意大利时装品牌Versace(范思哲)、意大利鞋类品牌Gucci(古驰)等享誉全球。

我国产业集群中新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意识。

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企业对开发新产品投入不多,企业技术改造意识较为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据2002年1-7月浙江全省规模以下工业监测网络的调查,浙江有80.9%的工业单位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工业单位投入资金较少,在10万元以下的占66.7%,在30万元以上的仅占8.6%。

我国企业多从事对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销售代理、包装加工或材料加工,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产品生产附加值也较低。

如在浙江大唐袜业产业集群中,“大唐袜业仅用20年时间就在技术装备上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几乎所有的高级袜子都能在这里织出”,但是“现阶段大唐袜业的生产以‘贴牌’为主”,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也就是主要给人做嫁衣。

虽然“一些世界著名品牌服饰商慕名到大唐要求‘贴牌’加工,大唐生产的袜子开始进入欧美大商场”,但是离走上创出自己的品牌实现更多的附加值的自有品牌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创新程度的差异。

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M.Porter,2000)。

意大利人是天生的冒险者,他们喜欢拥有自己的企业,或给熟悉的人打工,使企业不断繁衍,与同一产品相关的各种企业的发展很快,创新和知识扩散的速度非常惊人。

本地有大量竞争对手的存在,更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王缉慈,2001),意大利企业的创新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方面。

在产品上,意大利对虽属同类的产品不断细化,追求特色、新意。

在工艺上,电脑辅助生产、机器人的使用已成为新工艺潮流所趋。

创新不仅反映在设计方面,更多的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用来制造那些传统地看来是低技术的产品。

另外,意大利的集群中的企业还从特别的、艺术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先进的批量的式样设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高技术的控制过程、高质量的产品和低成本的投入,使得其产品不但生产成本低,而且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以萨斯索罗的瓷砖企业集群为例,20世纪80年代,集群内有350多家企业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导致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激烈的竞争又迫使这个产业进行创新。

他们从烧制方法上进行创新,创造了一次烧制法;从产品设计上进行创新,请一流的设计师设计出各种场所需要的产品;从组织方式上创新,把流程进一步细分,使其更加专业化。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他们不断寻找新的构想,以吸引挑剔的消费者。

他们十分重视工艺流程与机械设备的改进,一项先进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取得领先。

“小就是美”在意大利广为流传,这也许会让人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意大利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中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多。

如从2000年到2004年,浙江集群经济总产值增量约9830亿元,真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集群仅29个,总产值约889亿元,分别占新生区块的12.7%和27.9%。

据抽样调查,浙江省80%的民营企业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

不得已大量浙江企业采取仿冒策略。

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仿冒却成为民企发展最大的障碍,甚至是杀手。

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集群总体上看,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的阶段。

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快、开发新产品能力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是我国集群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辣手问题。

3.在人力资源上的差异。

在企业经营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意大利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是有权威的、领导松散的、甚至混沌的组织。

管理者通常具有抱负、有志气、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他们在经营目标上追求长期稳定的利益。

此外,意大利人不喜欢背井离乡,而以在家乡生活和工作为乐趣。

所以他们的经理人员流动性很小,大家都安心工作,努力经营自己或替别人经营企业。

意大利地方政府认识到教育和培训是意大利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非常重视职业技术培训。

意大利没有世界知名的大学,但是它的职业技术学校却很有名,源源不断地培养了集群发展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

如意大利威尼托地区布伦塔河岸的制鞋集群1923年建立的制鞋学校,就是一所职业学校,也是欧洲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鞋技术学校。

仅2003年,布伦塔河制鞋学校共开设了120个培训班,第一种形式是面向企业中的设计人员在职学习,一般学制三年;第二种形式是欧盟资助的专业化培训,获得资助的必须是有威尼托户口的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皮鞋的制作、经营、管理等;第三种是面向高中学生的,一般培训期限为5个月左右,毕业后从事皮鞋生产。

由于皮鞋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学校的教育甚至还延伸到中小学,制鞋学校为附近学校开设皮鞋相关知识的课程,从小培养制鞋产业的接班人。

目前,布伦塔河有80个皮鞋设计工作室,约有各类设计人员400余人,这是布伦塔制鞋业最重要的财富。

高水平设计师、高超技艺的工人是布伦塔制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我国集群中企业经营者与工人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水准的企业管理理念。

由于我国集群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其“作坊式生产”的经营者虽然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但本身素质不高。

据2007年1-7月对浙江规模以下工业的调查显示,在423个小企业的业主中,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7%,高中文化占28.4%,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

在广东的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调查中,企业经营者大专以上的不到5%,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经营者视野不阔、难以把握未来市场变化和产业的动向。

而且,中国农民历来“小富即安”的观念,也使得这些企业主缺乏继续开拓市场的抱负和能力,在经营目标上有些“急功近利”,注重追求短期效益。

企业大多数工人文化素质较低,只是从事简单生产加工的劳动力,缺乏有技能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意大利企业集群中的制造业中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为35?

誜50?

誜15,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为5?

誜35?

誜60,所以,我国企业集群中大多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此外,我国的职业教育严重脱离市场,职业学校学生的录取排在普通高校之后,大多是被认为没有被所谓“正规”高校录取后的无奈选择,这样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与市场很不适应,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的大量需求,企业集群发展缺乏足够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于是出现很多企业高薪求高级技工而不得的情况,由于技术工人的匮乏,我国的集群经济发展已严重受损,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鼓励人们学习技术,高级技术工人就业受优待的措施,但没从根本上解决技工队伍缺乏的现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只有10-20余年的时间,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和发展时期,还很不成熟,与意大利相比还有一些不足和缺陷。

通过与历史相对悠久、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比较,找出差距,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和体制创新,积极推动我国的集群经济尽快由“创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是我国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