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860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docx

项城一高高三复第一次考试语文

2011—2021学年度上期高三(复)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宗族与风俗: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成化弘治以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习尚的巨大改变,尤以嘉靖至万历年间最为明显,这一社会变化带有全国普遍性,以江浙地区最为突出。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动力来源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江南地区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以丝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增加;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内地,货币的增加极大刺激了消费,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高消费成为时尚,文献中记载的奢靡风俗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

嘉靖万历时的《余姚县志》以及《余姚江南徐氏宗谱》生动而细致地记载了绍兴府余姚地区的这一风俗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变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影响。

由于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依赖市场,物质欲望迅速增长,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

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高消费首先冲击了现有的身份等级秩序。

服饰不能反映身份,女性方面“求乞之妇、贱艺之妻、奴婢离主而居,媪妪秽行而淫者”与士大夫妻女头饰相同;“星卜商贾、俗子村夫、艺流博徒辈”无不戴巾,而且“无论上下贵贱,悉皆有号”,与士大夫浑然无别。

时人的心态令人担忧,“且有无一缗之产,而制服数缗之衣”,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

这样的社会图景,迥异古昔。

明代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还表现在士大夫数量的激增。

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至明中叶数量庞大,江浙又是科举制最为发达的地区,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而引人注目。

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

士大夫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生活,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又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地方志是从批判的角度记载奢靡风俗的,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

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

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宗族组织迅速普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士大夫组织宗族进行制度建设、移风易俗以维护社会秩序有密切关系。

士大夫响应国家推行乡约的号召,使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所以风俗的重大变化与宗族组织的普及同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都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而理解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离不开对于士大夫动向与特性的把握。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中国社会在风俗习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江浙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迅猛发展,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这些因素促使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

C.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追求高消费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民众强烈的物质欲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D.《余姚县志》《余姚江南徐氏宗谱》记载了明代绍兴府余姚地区在嘉靖、万历年间的风俗变化,也表现了这一变化对当地百姓生活观念的影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明代士大夫的数量急剧增加,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使明代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B.士大夫阶层在明代中后期起到了特殊的社会作用:

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他们的学识和身份又促使他们极力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

C.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自觉加强宗族建设,通过宗族乡约化、组织化,达到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D.士大夫阶层既引领当时的社会新风尚又通过宗族建设维护社会秩序,都与当时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明代中后期,服饰不再像前代社会那样作为身份、等级的代表,“求乞之妇”与士大夫家庭的女子可以戴同样的装饰品,俗子村夫也在装扮上与士大夫没有多大区别。

B.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通过对当时奢靡风俗的批判来号召民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俗,反映了地方官员的意愿。

C.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士大夫阶层在明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士大夫的动向、特性是研究明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由之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题3分)

徒单恭,本名斜也。

斜也贪鄙,使工绘一佛像,自称尝见佛,其像如此,当以金铸之。

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

秉德①廉访官吏,斜也以赃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封王。

未几,拜平章政事,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编列围场,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

海陵谓宰相曰:

“斜也为相,朕非私之。

今闻军国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

”他宰相无以对,温都思忠举数事对曰:

“某事本当如此,斜也辄以为如彼,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

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尝有如斜也专恣者。

”海陵默然。

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

斜也猛安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强率取部人财物。

海陵命侍御史保鲁鞫③之。

保鲁鞫不以实,海陵杖保鲁,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定哥死无子,以季弟之子查剌为后。

斜也谋取其兄家财,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兀鲁尝怨詈斜也。

斜也妾忽挞与兀鲁不和,乃谮兀鲁于海陵后徒单氏曰:

“兀鲁怨上杀其兄宗敏,有怨望语。

”会韩王亨改广宁尹,诸公主宗妇往贺其母,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

海陵使萧裕鞫之,忽挞得幸于徒单后,左验皆不敢言,遂杀兀鲁,斜也因而尽夺查剌家财。

大定间皆追正之。

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

俄,复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再进太师,封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从海陵猎于顺州。

方猎,闻斜也薨,即日罢猎,临其丧,亲为择葬地,遣使营治。

及葬,赐辒辌车,上及后率百官祭之,赐谥曰忠。

正隆间,改封赵国王,

注释:

①秉德,即完颜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颜亮③鞫,立案调查

——选自《金史·徒单恭传》(卷一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达事宜宜:

事情

B.臣逮事康宗逮事:

逮捕伏事

C.金史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尚:

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D.有怨望语望:

怨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说明徒单恭贪鄙自私的一组是(3分)()

①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②斜也编列围场

③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④强纳兀鲁为室

⑤尽夺查剌家财⑥岂千虑无一得乎

A.①③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徒单恭是个会玩花样的人,他为了弄钱,居然请画师画一佛像而仿铸之,但勒索百姓钱财后,又不见其真铸佛像。

B徒单恭自己编排皇上打猎的地方,而且乘机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C徒单恭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后因其妻被谗有怨望事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又担任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D徒单恭之所以能逍遥法外,是皇上的庇护,皇上几次都为他说好话,他死后皇上更是亲临慰问,并安排其后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

⑵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门怨(其一)

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释:

长门宫,冷宫的代名词;昭阳宫,泛指得宠官妃所居之处。

8.这首诗描写了长门宫里什么样的环境气氛?

第三句中的“不学”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6分)

9.诗人把“长门”与“昭阳”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宫妃什么样的情感?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福气

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而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

“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

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很穷。

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

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

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

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

“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

“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

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

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

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

他在心里对他们说:

“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

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

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

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

“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

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些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

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

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

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

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

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

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

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

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

“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刘二小时候起,妈妈就反复告诉他“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她是有意识地激励儿子从小要立志,长大了要干出一番事业。

B.“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这两处肖像描写表现了刘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C.刘二吃了十几年福饺子,直到23岁才知道了真相,他始终相信吃了有硬币的饺子会获得福气,自已一个人过年,还是要吃这种饺子。

D.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主题,刘二从母亲的肯定中获得了有益的心理暗示,自强不息,取得了人生的成就。

E.小说结尾,村里人感慨刘二真是好福气,一则照应了题意,二则表达了大家对他有一位好母亲和事业取得成功的羡慕之情。

(2)“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那些作用?

(6分)

(3)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

举两例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请简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成样子的怀念

王蒙

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

我说:

“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

“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

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

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年近百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

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

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

”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

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

“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

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

七十年代中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

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

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

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

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

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

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

“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

”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

但为了“安慰”我,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

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

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

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

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

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

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

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底。

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

他已经卧床数日了。

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

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

“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

“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

他们懂得市场么?

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

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

⑴.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作者写了老前辈夏衍四十多年间感人心魄的言论思想、行为举止、生活轶事,表现了夏公的品性气度和高风亮节。

B.文中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夏衍身形的瘦削,更精微传神地写出了夏公的精神气质:

思想纯净深刻,言语行事尽去芜杂虚伪、唯求坦率精练。

C.年逾古稀的夏衍竟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评论得一清二楚,这是他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的明证,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

D.夏衍第一次发表公开讲话是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所讲的不是形式主义的空话,他阐述了毕生奋斗的经验,对年轻人给予了厚望。

E.夏衍认为各人写文章风格不同,加之按王蒙的提纲写作写出来的又不是自己的文章,因而写序时只吸收了王蒙提纲的精神。

 

⑵.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夏衍的形象。

 (6分)

 

⑶(6分)①“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分)

 

②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

(3分)

 

⑷.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享誉国际数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土谷超豪获得了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业务水平、科研能力、领导才干等方面来衡量,谷超豪获此殊荣都是实至名归。

B.清晨,一辆时速达140公里的越野车正在沪陕高速西蓝段飞驰,路上突然“冒出”一堵墙,司机立即悬崖勒马,但车子还是钻进墙里。

C.科学家的研究试验揭开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原来导致这艘豪华游轮沉没的罪魁祸首竟是船体的钢板.撞上冰山后船体钢板不仅向内凹陷,甚至断裂,最终酿成惨剧。

D.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首次发现太湖石的抽象美,便用于装点园池,开启了后世以假山装点庭院的风尚。

南宋偏安江南,在江南地区建造了不少园林.临安、吴兴是当时园林的集聚地,一时蔚为大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事实证明,由于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地球,从而使维持了一万年稳定的气候出现急剧变化。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人类无节制地开发,把地球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B.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反抗、负重的时期,是由儿童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

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

C.2009年l2月初,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气

候变化大会上讨论当前最热门的全球变暖问题,共同谋划如何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共有的家园

问题。

D.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近日通过了一份法案,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该自

治区禁止斗牛。

加泰罗尼亚由此成为西班牙本土首个禁止斗牛活动的地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哲学像艺术品一样都是个人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哲学家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

②毕加索也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③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④没有黑格尔、海德格尔,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他们写出与他们同样的著作

⑤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哲学和文学艺术是个性化的

⑥科学具有可替代性,没有牛顿,一定会有另一个什么人代替他发现力学定律

⑦曹雪芹也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A.⑤③①④②⑦⑥B.⑥①④③⑤⑦②

c.③⑥①④②⑦⑤D.①④⑤②⑦③⑥

16.仿照下面的例子,在①②处各写一句话,要求与前句内容一致,句式相仿,在③处写一句结论性的话(6分)

我渴望智慧,上帝却给我问题,让我解决;我渴望财富,上帝却给我体力和头脑,让我工作;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7.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做题。

(5分)

这是特别的时刻,12月15日上午9时,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首都机场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正式启动。

过去,一封台北寄向北京的平信,需辗转三地,经五至七天才能送达,两岸直接通邮后,邮寄时间预计可缩短两天。

(1)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拟一个标题,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平实直白的语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表达你心中见地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40分)

沙说:

我的爸爸是巨石,我的爷爷是大山,我是巨大的儿子。

海说:

我的妈妈是小溪流,妈妈的妈妈是小水滴,我是小小的女儿。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2021学年度上期高三(复)第一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D(原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表述为“社会变化”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2.A(B项,根据文章所述是“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

序的维护者”;C项,士大夫加强宗族建设并非“自觉”行为,“乡约”是国家号召推行的;D项,“士大夫阶层引领社会风尚”不当,文中所述“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不是指他们在社会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他们只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

3.B(A项,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所述,俗子村夫与士大夫仅在“戴巾”的行为方面相同;C项,“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的“必由之路”对原文最后一句的“离不开……”有夸大其辞之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B.逮,至.事,侍奉.

5、D。

①交代斜也重被任命的原由。

②表现斜也利用职权公报私仇⑥是海陵王的话,表现对宰相等人的不满。

6、D。

文中并未有多次说好话的意思。

只是在被免官职后很快又任职。

7、⑴于是向所属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自己家里,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

(译对“赋”“尽”“号”,各1分,句子通顺2分。

⑵兀鲁也去劝慰亨母,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

(译对“慰”“怨望”“诬”,各1分,句子通顺2分)

翻译

徒单恭,本名斜也。

斜也任官贪鄙,曾指使画工绘一幅佛像,自称曾见过佛祖,样子与画工所绘一样,应当用黄金铸造,因而向所属各县索取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