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6712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x

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2017-2018学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

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

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①反映的是奴隶制时期的农业生产,并不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为原因之一,②正确,③是生产技术的更新,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但并不是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其原因之一,④正确。

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应从生产力、土地制度两个角度分析。

在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时期,有一个易混淆的概念: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

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

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4.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

由“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得知材料主要反映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AC是错误的,这与材料不相符合。

题干现象属于资本主义萌芽,D项“相当完善”说法错误。

所以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对资本主义萌芽四“性”的认识

(1)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

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5.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材料反映了()

A.隋唐时期,票号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

B.宋元时期,商运比较活跃

C.秦汉时期,盐业官营

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明朝初期的时候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南方的泉州成为了最大的港口城市。

除了要知道城市的发展之外,其它的情况也需要掌握,如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来了社会关系的转变。

6.有者指出: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给出的“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等有效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

而A项反映的是唐都长安,此时界限还未打破;B项反映的是市坊界限未被打破时的情况;C项反映的是草市的情形。

故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坊市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同时纸币的出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活跃,但宋代并不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现了信用货币“飞钱”,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7.《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

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政策•明代的鱼鳞图册

8.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保护农耕经济是直接原因,农耕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保护农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BD项也是直接原因。

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VS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的背景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

分布地区

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

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

发展环境

中国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

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

9.“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①全球史观②革命史观③文明史观④社会史观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对史观的理解能力。

提取信息“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由此可判断体现了①③⑤。

题干没有体现革命史观和社会史观,排除②④,故答案选B。

考点:

史理论与常识·史观·概念

【名师点睛】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10.17世纪的欧洲通货膨胀,币值下跌,物价大幅上涨,此称“价格革命”。

直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中世纪城市复兴发展B.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中西贸易的巨额逆差D.农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答案】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名师点睛】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性质

封建性的海外活动

资本主义性质的探险活动

经费来源

国家财政支付

私人筹资

目的

显示明朝的国威(政治)

去寻找贵重金属(经济)

扮演角色

友好使者

殖民者扮

过程

时间早、规模大、人数多、船的吨位大,远达非洲东海岸

具探险性质的小规模航海,完成了环球航行过程

意义

促进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

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结果

贡赐贸易,不计成本,实行海禁

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活动蒸蒸日上

不同的原因

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1.《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

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

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关系

【答案】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政策

12.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

【答案】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名师点睛】全面客观地看待殖民主义的后果

(1)对世界市场而言: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对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而言:

殖民扩张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13.圈地运动使英国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但这一运动对工业革命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主要在于圈地运动()

A.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C.使英国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

D.极大地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工业革命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市场等。

圈地运动迫使很多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故选B项。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CD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条件

【名师点睛】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根本:

市场条件——海内外市场扩大;②资本条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③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积累,兴起技术革新浪潮;④自由劳动力条件——通过圈地运动获得;⑤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度)、专利法案;⑥牛顿力的创立和普及,提供知识;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14.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15.观察下列图表,其中甲国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题目的图表中显示了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变化,两个年份可以看作是工业革命完成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情况,甲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例有所下降,符合英国的情况,故A项正确;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故B项错误;德国是另一个中心,比例应当上升,故C项错误;法国在英国之后,没有英国在世界所占的比例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也有所下降,故D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

1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答案】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内容

17.“嬷嬷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的准确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依据已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同时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符合题意。

BC材料中无从体现;D与题干说法相反。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

18.有者认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B.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是指洋务运动,历史上也被称为“同光新政”,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所以答案选C,A是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BD两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1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六阶段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

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热潮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

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

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

发后

(1)沦陷区:

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

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0.晚清以来,我国的近代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

抗战时期,部分民族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西迁至西南大后方。

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

B.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C.粉碎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企图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

【答案】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21.“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答案】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

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

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2.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曾说:

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冬就说过,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几十倍、以至几百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

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预见。

这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

这表明()

A.一五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高产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倾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社论反映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与1957年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无关,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该社论反映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冒进倾向,故D项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左”的倾向

【名师点睛】“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

(2)“大跃进”的特征:

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人民公社化特征:

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

23.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材料强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B.使农业耕作方式出现倒退

C.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

D.充分调动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4.有者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

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

”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①恢复高考制度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设立经济特区④分配制度改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所以排除①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十一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也在其前,所以排除②项。

设立经济特区、分配制度改革都是改革的内容,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

25.著名经济家厉以宁教授曾说:

“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根据所判断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经济

B.发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解放了生产力

C.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答案】C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新中国三个不同时期的经济结构

过渡时期

经济类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关系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余四种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其趋势是最终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经济类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关系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主体

改革开放新时期

经济类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关系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其余经济为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