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社会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524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别社会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性别社会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性别社会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性别社会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性别社会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性别社会学.docx

《性别社会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别社会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性别社会学.docx

性别社会学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性别与社会

引子

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

一、性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性别/社会性别体制

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

小结

第二章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父权制起源的理论

一、生理或心理学派

二、历史学派

三、人类学学派

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起源

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

第三节女权主义理论

一、女权运动与女权主义理论的产生

二、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

小结

第三章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引子

第一节知识的产生

一、理论范式

二、范式的革命

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特点

一、女权主义的认识论

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原则与立场

三、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

小结

第四章性征和性别气质

引子

第一节性征

一、性征的基本类型

二、性别气质模式

三、固定化的性别气质模式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性别气质与性别认同

一、性别认同

二、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

三、对弗洛依德理论的反思与发展

小结

第五章性别社会化

引子

第一节社会化过程

一、社会化

二、性别社会化

三、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

第二节性别社会化与社会学习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性别图式理论

四、两性的道德发展

小结

第六章历史文化与社会性别

引子

第一节历史建构的性别气质

一、历史与文化——说文解字

二、宗教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三、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

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性别气质建构

一、封建社会秩序与“三从四德”

二、家文化

三、文化的实践:

对女性身体的控制

四、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

小结

第七章性别气质的话语建构

引子

第一节话语

一、话语与社会性别

二、话语的社会性

三、话玉器的历史性

四、大众传媒中的话语分析

第二节话语的性别分析

一、用词的性别分析

二、叙事与再表现中的性别

三、话语中叙述关系的性别分析

四、中国妇女——被叙述的性别身份

第八章性别气质的商品建构

引子

第一节消费社会中的性别

一、消费社会

二、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

三、符号消费的性别意义

第二节消费社会的性别商品化

一、广告——传统性别观念的复制

二、审美与选美——女性的客体化和大众消费气质建构

三、减肥与整容——对身体的消费

四、多元化的未来

小结

第九章身体的政治——性行为的社会性

引子

第一节社会的性

一、性行为的生物性与社会

二、各种理论视角

第二节双重标准

一、性别化的性行为规范

二、日常生活中的双重标准及其演变

第十章婚姻制度与婚姻关系的变革

引子

第一节婚姻制度

一、婚姻制度

二、从传统婚姻到浪漫爱情

第一节中国婚姻关系的变革

一、从择偶看婚姻关系

二、《婚姻法》的沿革

小结

第十一章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

第一节各种形式的针对妇女的暴力

一、被害人学和女性作为被害人

二、A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类型

第二节针对妇女暴力的原因分析

一、暴力——男性统治的一种形式

二、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

三、反暴力的行动潜力

小结

第十二章劳动性别分工

引子

第一节劳动和劳动性别分工

一、劳动分工

二、劳动的性别分工

三、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的动力机制

一、各种理论流派

二、中国劳动性别分工动力机制分析

小结

第十三章两性职业发展

性别分化的职业发展

三、传统职业发展理论

四、职业发展路径的性别化

五、中国的现状

第三节影响两性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机制

二、组织内部机制——“玻璃封顶”

三、温柔的陷井——性别分工与家庭利益

小结

第十四章性别与发展

第四节经济增长和社会性别

一、发展的内涵

二、发展中的性别问题

第五节性别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社会政策中的性别发展模式

二、性别发展战略

小结

参考书目

第一编导论

地址:

讲义下载区

密码:

62751675

第一章  性别与社会

引子

•“清晨对着镜子梳理,一张苍白松弛的脸,下巴上稀稀的几根胡须,照照,我就讨厌了我自己!

遗传研究所的报告中讲,在城市里生活了三代以上的男人,将再不长出胡须。

看着坐在床上已经是三个小时一声不吭玩着积木的儿子,想象着他将来便是个向来被我讥笑的那种奶油小生,心里顿时生出些许悲哀。

•——贾平凹著《怀念狼》第2页。

作家出版社2000年。

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

•一、性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性别的生物属性

•首先,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可以依据染色体的构成来分类雌雄。

正常人类个体具有23对46条染色体,最后一对即第23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决定了人们的生物性别。

•第二,生物学上性别区分主要是通过从外生殖器的差别到内生殖器的差别来鉴别的,这使生物学上的两性差异具有可见性和检测性。

•第三,生物学上的女性(female)和男性(male)相对平衡地分布于人口中,性别比基本在50:

50左右。

(二)性别的社会属性

•社会性别是指性别的社会属性,指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的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规范,具体表现为一整套有关两性行为的期望和社会角色。

性别的社会属性是指文化规定的两性在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社会期望和社会评价上的特性。

二、性别/社会性别体制

(一)概念的提出

•1975年,美国人类学家鲁宾以“交换女人”为题,提出“性别/社会性别体制”(sex/gendersystem)的概念。

•“一个顺从的女人是个什么人?

她只有在某些关系中才变成仆人、妻子、奴婢、色情女招待、妓女或打字秘书。

脱离了这些关系,她就不是男人的助手,就像金子本身并不是钱……等等。

那么这些使一个女性变成一个受压迫的女人的关系是什么呢?

•“性别/社会性别体制”不是隶属于经济制度,而是与经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有自身运作机制的一种人类社会制度,这套制度使女性从属于男性。

她指出“一个社会的‘性别/社会性别制度’是该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安排,这些转变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安排中得到满足。

(二)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的相互嵌入性

•1.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女性像男性一样参与到这种男性统治中,男性也像女性一样受到这种统治的限制。

统治的逻辑在于,所有的参与者不断加入到对统治制度的建设中,推进对其自身的统治,并不自觉地促使统治延续下去。

•2.普遍性

•3。

历史性

•4。

可变性

•性别平等(genderequality)以追求机会平等实现结果平等。

包括女性和男性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机会上的平等(包括工作报酬的平等和在获得人力资本和其它生产资源上机会平等)、声音平等(对发展过程进行影响和贡献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揭示性别不平等的状况

•1、出生性别比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出生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一般为102-107。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2000年全国出生婴儿性别比达116.86。

2、教育上的性别差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计,全世界有20%的学龄儿童(1.28亿)得不到基本教育,其中三分之二是女童。

•根据199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各个年龄组中,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均低于男性,年龄越大,差距越大。

文化程度越高,性别差异也越大。

3、工资收入上的性别差异

•联合国的调查表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的女性劳动者都比男性挣得少,女性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大约是男性劳动者平均收入的四分之三。

•2000年,第二次全国妇女地位调查表明,城镇在业女性包括各种收入在内的年均收入为7409.7元,是男性收入的70.1%,男女两性的收入差异比19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1999年的年均收入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入的59.6%,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4、职业晋升上的性别差异

•1990年,中国的在业人口为6,472万,妇女占45%。

1990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中,妇女11万人,男性125万人,妇女仅占总数的8%;在党群组织负责人中,妇女74万人,男性658万人,妇女占总数的10%;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女性同样只占10%;甚至在居民(村民)委员会这样基层的负责人中女性也仅占23%。

(二)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和再生产的原因

•是文化机制,

•二是性关系与性秩序机制,

•三是生产方式和劳动的性别分工机制。

二、 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国际的发展状况

(二)中国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社会性别研究的

基本理论

对社会性别研究有影响的理论很多,主要介绍两大理论,一是建构主义,二是女权主义。

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体系正在发展的过程中。

建构主义讨论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问题;女权主义倾向于对性别不平等现状的反思和变革。

第一节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认为,人是有行动资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行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社会。

个人面对的现实是多元的,因个人所处历史、地域以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状况,这种现实是一种建构,不存在“真实”是否的问题。

•建构主义对社会性别研究有重要影响,它不局限于对父权制产生条件和根源的分析,还分析父权制的历史延续性,分析父权制为什么会经久不衰、不断被复制的原因。

第一节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的社会制度都会使某些群体获益,获益的群体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使其利益得以不断扩大。

两性行为的差异是文化期待的结果,看似是性别差异导致的不平等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建构的。

一、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基本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源自于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两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

在他们之后符号互动理论、现象学理论、常人方法论、沟通理论、立场理论和结构化理论等都对建构主义有重要补充和发展。

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

第一,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个人行动者以及他(她)们有意识的行动;第二,个人行动者赋予世界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

(一)建构主义的奠基者

•马克斯·韦伯(MaxWeber)强调对行动意义的理解。

在他看来,可以探索的意义有两种:

一种是行动者在其生活经济中实际上赋予行动的意义;另一种是观察者可能赋予某些行动者的类型化意义。

他分析了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

•1、工具理性行动。

•2、价值理性行动。

•3、情感行动。

•4、传统行动。

(一)建构主义的奠基者

•齐美尔(GeorgSimmel)认为,社会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心理过程,社会是一个认知的统一体,是每一个体都参与一套共同知识的产物。

他强调,类型化的重要,因为所有的个体都是以类型化的方式与他人发生关联的,同时也以相似的方式对待他人。

(二)符号互动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eorgeHerbertMead)、布鲁默(H·Blumer)等发展出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

布鲁默认为,有三个贯穿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假设:

1、人类是在给事物界定意义的基础上行动的,这些事物被称之为社会客体。

2、社会客体的意义来源于社会交互作用,它并不存在于客体本身。

3、这些意义通过解释过程而得到调节。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强调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在语言沟通的各种模式中确立起来的。

沟通是社会借以进入每个行动者内心的中介,各种理解由此得以共享,社会得以建立。

(二)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ErvingGoffman)的拟剧论(dramaturgical)认为,个体是角色的创造性执行者。

社会生活是一个剧院,每个社会情境都被看作是一个戏剧舞台,照本宣科的行动者在舞台上表演着真实生活的戏剧。

•与米德不同,他不仅强调语言、姿态,还强调互动发生在三方之间,扮演角色的行动者、在与其相关的其他角色和观众。

在日常情境中,行动者扮演角色的方式要呈现出自身的一个特定印象,并且要使这一印象维持下去,因此他必须按这些特定的方式行动。

(三)现象学

•舒茨(AlfredSchütz)建立了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sociology),强调人们关于世界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获得的,而感觉材料是一系列的现象。

在他看来,实际的生活经验是没有意义的,行为的意义是在行为之后被赋予的,反思性注视并拣出一个已渐逝去的生活经验,并且建构成意义。

人们不断地把经验分类放置在不同的图式中。

人们在试图辨认他人意义的情境中,在自己的内心建构“行动过程类型”。

(三)现象学

•伯格(PeterL.Berger)和勒克曼指出,人类建构着社会现实,在这种建构中,主观过程可以变得客观化。

行动者能够把行动以及他们假设赋予行动的动机加以类型化。

这些类型化主要集中在语言、工作、性和地域等方面。

只有当行动的类型被第三方感知为现实时,这种行动的类型才会达到现实状态。

重要的是,由此产生了一个相互类型化的制度世界。

(四)常人方法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被加芬克尔(HaroldGarfinkel)提出,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研究。

这些活动的核心特征是他们的“反身性”特征。

也就是说,人们组织他们的社会安排并付诸行动的方式,与他们为那些安排提供说法的步骤是相一致的,给出说法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使其自身和他人变得可以理解,并具有意义。

(五)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AnthonyGiddens)把结构和系统融合起来对行动进行解释,把结构看成是行动的偶然后果或意外后果。

强调个人的解释性的行动和稳定的、规模化的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并相互作用。

行动在创造社会时利用了预选给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

意义(知识库存)、道德(价值系统)和权力(支配模式和利益划分)。

他强调双重解释学,即分析参与者已经为之确立了意义的事件的意义。

 

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

•首先,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具有建构主义的特点。

这些假设是:

•第一,社会性别不平等是人类有意图的产物。

男人利用财产、技术、地位和各种象征符号等策略,排斥和剥削妇女。

•第二,性别不平等具有结构化特点,被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结构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机会和限制;个体对这些限制和机会做出反应的同时也在重新创造着结构。

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

•其二,社会性别研究的成果也在补充和发展建构主义。

例如,法国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在其名著《第二性》。

她的“存在主义”认为:

第一,妇女拥有的身体和心理是被建构出来的。

第二,妇女面临的社会和文化也是被建构出来的。

第三,上述两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强化了妇女的从属地位,女性遭受着强大的束缚甚至于失去人性。

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

•社会性别研究集中于分析男性支配的持续、稳定的增进过程,分析宗教体系、家庭制度、继承制度、法律、社会控制体系以及生产体系等看似结构性的制度如何被人为地维持与再生产,强调社会化、历史文化以及现代传媒工具建构如何通过符号与意义世界再生产两性不平等的关系。

•“表演性别理论”(doinggender),受符号互动理论、拟剧理论和常人方法学的影响,表演性别理论认为,性别之间和同性之内的交流行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些互动是一种正在进行的现实,关键概念是“性别表演”,即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表现出自己的性别,并由此来界定他人的社会性别行动的意义。

社会性别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成的,它不是静态的和结构性。

人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一直是一个“有性”的社会环境,它要求人们隶属于某一性别,并按照这一性别的社会规范去行动。

男性气质和妇女气质的内容不断变化,但是男性和妇女存在基本差异的这种观念一直没有变化。

人们不断地创造着性别差异的意义并由此定义自己和他人。

第二节女权主义

•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渊源之一是女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女权主义的各个流派成为社会性别研究得以拓展的理论基础。

早期的女权主义与运动相结合,要求女性的解放、平等和自由。

后期女权主义强调必须对法律、文化和社会结构进行变革,社会制度与结构是被男权文化建构起来的,也就能够被重构,通过寻求解放的政治之路可以改变现实的性别不平等状况。

一、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的产生

•女权主义理论源于女权主义运动,并与资本主义的人权运动有内在联系。

要求妇女的权利。

到1920年美国妇女才获得了选举权。

而当妇女获得了选举权之后,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妇女活动有所削减。

20世纪早期的女权主义,带有比较强烈的激进女权主义的色彩,她们要求女性真正的自由,能够选择使自己感到满意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希望根除包办婚姻和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

由此出现了计划生育和节育运动。

一、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妇女要求工作的权利提供了实现的契机。

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运动开始兴起时,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也开始再次兴起,由此形成了第一波的女权主义理论,并产生了各种理论派别。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妇女运动的第一波的高潮,一方面是妇女们展开联合行动,抵制不利于妇女的法律,如对妇女人工流产权的争论,并以群众游行、政治游说等行动为特征;另一方面,这些行动深入到个人生活,出现了生活方式的改革。

一、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的产生

•以法国哲学家波伏娃(Beauvoi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采取社会行动的同时,开始反思女性为什么处于社会底层,影响两性社会地位的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欧美各大学开始出现妇女研究中心或女性学系,相关研究和学科建立使其在大学教育体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又有了一次转变,形成了第二波的女权主义理论。

从妇女运动看,第三世界国家或殖民地国家的妇女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摆脱性别、阶级和种族压迫的声音成为主流。

从女权主义理论看,它受到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向语言学的转向”,

•社会性别研究作为大学中的相关课程。

一批女性学者从妇女运动中吸取能量,从政治热情转向学术热情。

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LiberalFeminism)源于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

认为,两性不平等不是天生的,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两性面对不同的期待。

强调无论男女都同样享有不可让渡的自然权利,两性不仅是自由的,还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特别是在政治、法律、军事、经济、职业和受教育方面两性应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倡导改革,希望通过改变对女性不公平的态度和法律,使两性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机会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

2、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或极端女权主义(RadicalFeminist)是影响广泛的理论,并与妇女解放运动有紧密联系。

激进女权主义提出了妇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问题,使性别政治作为社会问题得到了社会广泛承认。

激进女权主义讨论的议题包括:

“姐妹情谊的关系”、“个人的即政治的”、“提高意识”、性实践、异性恋和女同性恋、性暴力和性支配等等。

激进女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积极的影响,导致了妇女意识的改变。

•激进女权主义强调性压迫,认为性压迫自成一体,无所不在。

激进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基于父权制,男性控制女性的父权制是历史的必然现象,父权制在性、个人关系和家庭方面尤其明显,家庭成为性压迫的场所;同时父权制也渗透到工作、政府、宗教和法律领域。

激进女权主义相信,父权制获得了性别分工的支持和强化,并无所不在。

费尔斯通(ShulamithFirestone)的《性的辩证法》一书是最早系统地提出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著作。

她认为,女人不仅在法律与雇佣制度等外显的领域中受到控制,而且在私人领域中也是如此。

因此,女权主义的理论任务是理解性别制度,女权主义的政治任务是终结这一制度。

2、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强调实践与行动,强调女人以真实的女性特质为基础,重建被父权制所扭曲的女性特质。

“妇女的文化”包括由妇女创造的音乐、艺术、表演、写作和舞蹈等;强调妇女间的友谊、妇女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以及妇女的历史。

她们建立了妇女的新闻通讯、传媒系统、书店、音乐节等。

这其中的一些人要求妇女应当彻底和男性分开生活,这些女权主义者被称为女性隔离主义者(separatists),她们中的有些人走向同性恋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源于经济不平等和相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态度。

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妇女处于次等的和被压迫的位置。

关注女性和阶级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通过改变社会结构而改变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4、生态女权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把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对自然的支配联系在一起,其核心观点具有二元论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相互对立的范畴表现出来,比如,文化/自然,观念/身体,男性/女性,文明化的/原始的,神圣/亵渎,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等。

在父权制社会,每对范畴中总是一边比另一边更有价值。

生态女权主义更多地发展成为行动,即各种各样的妇女环境活动,并强调女性气质的优势。

5、文化女权主义或女权主义的道德理论

•文化女权主义以激进女权主义为基础,希望把妇女从“男性价值”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种替代性的文化,并由此形成反主流的文化社会运动。

文化女权主义有两个观点具有代表性。

•第一,强调性暴力是男权文化的本质,关注和抨击大众传媒和色情作品中的性暴力。

5、文化女权主义或女权主义的道德理论

•第二,强调两性差异,女性有许多特殊和优秀的品质。

积极发展女性特质,将会改变整个世界的公共机制和个人关系,要进行社会结构的重组,使社会崇尚母性、彼此关怀。

•这一理论具有的本质主义特点在学术界遭到普遍怀疑,因为女性气质对男性气质的替代也就替代了性别平等的目标。

6、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色人种妇女、工人阶级妇女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学者对西方女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女权主义(PostmodernFeminist)强调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女性经验的独特性。

由此突出了对话语和对妇女生活和主体性经验的具体学术研究。

后现代女权主义甚至认为“妇女”(women)的概念都应当摈弃,因为不存在一个具有共同经验和利益的妇女群体。

对女权主义理论的评论

•第一,女权主义理论具有多元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以至于缺乏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共识,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不同见解。

•第二,女权主义理论以大量的笔墨对传统男权主流学术思想进行批判,但缺少与主流学术的对话。

对女权主义理论的评论

•第三,女权主义理论和妇女运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女权主义理论建立在强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基础上的,因此对理论抱有相当的警惕;另一方面,妇女运动与女权主义理论相互分离。

•第四,女权主义理论的传承发生变化,特别是西方年轻一代的女性甚至怀疑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理论。

•第五,女权主义理论面临现代性的挑战。

妇女解放运动是否是现代化、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第四章

性征与性别气质

•一项对年轻人的两性人格特征的调查表明,人们对男性人格特征所使用的前五位词汇是:

创造力、幽默感、自立、乐观、精干;对女性人格特征使用的前五位词汇是:

自立、善良、娴淑、温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