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444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docx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

2015年度“石材行业技术革新奖”

二等奖获奖项目:

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

由泉州中轻石材公司为主研发的“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获得了2015年度二等奖。

本项目名称由“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这三个词组成,准确概括了本项目的内容。

图像采集是核心内容。

其实说白了,采集图像就是拍个照片,为啥还咬文嚼字的称之为“图像采集”呢?

石材生产厂家常干的一件事就是用数码相机拍下石材图像,把照片拿给设计师,发给采购商,或者拍得好一点,制版印刷做产品目录,做展板展示优势品种,不一而足。

客户对石材的照片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要真实;第二要全貌。

第一点要求很好理解,不能看不到细节,不能灰底的拍成米黄的,就是说清晰度要好,色彩还原要好,要真实表现石材本来面目;第二点要求是因为很多石材品种纹理、色彩富于变化,存在天然瑕疵,仅从一块小样板不能看到大板全貌,甚至会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

而在石材生产过程中,大板产品都是重叠成“扎”存放的,要想拍摄大板照片就要动用起重设备和人力,逐张大板选出拍照,是很费时费力的事。

这么麻烦的事情,如果在生产线上同步完成,无疑是最合理的了。

涉及到板材产品的石材生产一般有二个阶段,1,矿山开采荒料2,工厂将荒料加工成各种产品。

在第2个阶段中,又可分为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

将荒料加工成毛光板(也就是磨抛后的大板)属于一次加工范畴;将毛光大板加工成规格板并辅以异型加工则属于二次加工范畴。

有些石材企业仅作一个阶段,比如开矿,比如开工厂;开工厂的企业有一次二次加工都做的,也有只作一个环节的。

一次加工的企业生产的石材大板的品质、表面质量和规格尺寸,直接影响二次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出率,也就是效益。

设计师也越来越重视石材大板的品质和视觉效果,而不是仅凭一件小样就下决断。

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大板生产线上同步完成,无疑是最需要的。

以前,无良厂商以次充好卖夹芯板,大板经销商买到夹芯板,都是因为现场看板也不可能每一片板都拆架一张张看。

如果通过采集大板图像作为产品身份证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

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提速,为交换石材大板产品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方便,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身在旅途拿起手机,都可以查询石材大板生产厂、大板商的产品图像,便捷、可靠的电子商务模式对于规范、促进石材行业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次加工企业还可以利用石材大板图像结合几何尺寸进行排版优化,从而满足客户对于板面分配、色差控制的要求,并可以从生产规划阶段控制出材率和预知版面效果,做到质量、效益可控,避免了将如此重大的控制项目几乎全都交给水平参差不齐忙于计件挣钱的操作工处理。

这么关键的事情,如果在大板生产线上同步完成,无疑是最必须做的。

合理、需要、必须,构成了大板图像采集项目的研发基础。

回过头来,图像采集是不是就是拍张照片这么简单呢?

我们将话题聚焦到“石材大板”这个词上。

搞过摄影的,拍过石材照片的,都知道高反光物体摄影难度很大,抛光后的石材就是高反光物体。

不锈钢、珠宝玉器等等这些高反光物体,拍摄时布光是个绝活,在摄影师手上这些物体表现得晶莹剔透、如梦如幻,这是由于侧光背光的运用使物体立体感增强,局部高光表现出晶莹质感;还有一个特点,这些都是小件物品。

而石材大板是一个大平面,要求每个局部表现出石材本色,首先光照要求均匀,角度一致。

其次相机、灯光不能在视野内成像,就是说板面图像不能出现光斑和相机自身的影像。

也不能采用局部高光的表现手法,那样做会影响局部色彩及明暗,不能正确表现石材大板的原貌。

一次加工工厂的现场一般光环境很恶劣,门窗、屋顶采光板、设备遮挡、人员走动都会对光场强度和均匀性造成影响,就会影像成像质量。

所以,给石材大板拍照是个有学问的活。

单张或数张石材大板拍照一般采取这样几种方法:

1,放在阳光照射得到的地方,以上午10点到下午2点的晴朗天气为宜;2,在黄昏前的室内,无强光直射的空旷环境下,以闪光灯为主光源,加适当测光,以强闪光压制弱环境光;3,封闭的摄影棚内,以闪光灯作为主光源,最大限度排除环境光。

当然,也可以就在现场,以相机自动曝光拍照。

3种拍照方法中,以第1种效果最好,在这里光源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既然在线石材大板图像采集这么有用,就一定有人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最容易想到的也最容易做的,是将相机置于大板生产线上方,通过遥控或通过专用软件实现拍照。

比如笔者就曾用奥林帕斯相机,具有放大功能的USB数据线,笔记本电脑和奥林帕斯专用的软件,在生产线在线拍照单项工程所用的石材大板,经处理后用于排版追纹。

用网络高清安监摄像头,配合无畸变镜头,在工厂千兆局域网环境下实现实时大板图像采集,也一直在用。

一定还有厂家在用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当下板车台面抬起时进行拍照,等等。

这些办法简单易行,成本低,门槛低,容易实现。

但是存在一个很难克服的弊端,就是环境对于成像质量的影响。

因此有人尝试在拍照工位进行遮挡以期解决环境光干扰的问题。

比如福建溪石的生产线现在还有一个封闭尖塔没拆除,估计就是当年做拍照进行的尝试。

此装置的缺点后面再讲。

将拍照现场环境封闭,是一个必然的想法,但是有2点:

1,如何封闭;2,环境是否允许封闭。

尖塔式封闭是不科学的,这一点从几何光学的原理很容易看出来。

(1)是说明反射定律的简图。

左边的入射光经底部的物体反射,形成右边的出射光。

中间的垂直线是反射物体表面的法线,反射光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入射光与法线的夹角。

 

再看图

(2)

(2)

左右外侧的斜线代表各自一边的入射光,

两边的垂直线为物体边缘处的表面的法线。

反射光依照反射定律到达相机。

在两个代表入射光的射线之间的区域的物体,都会被相机看到,即使在相机平面以上很高的地方,比如车间屋面的阳光板透过来的强光。

如果不想让相机看到,比如光源,就要安排在代表入射光线的最外面的2条射线之外。

这也就说明了尖塔形遮罩是不科学的。

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获得二等奖的本项目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深入分析之前,必须强调一点,在此之前我们谈到的种种拍照方法,都是基于面阵相机的。

什么是面阵相机,与之对应的又是什么相机呢?

面阵相机:

一次采集整幅图像。

日常生活接触的照相机就是一种面阵相机。

面阵相机最大的优点就是一次采集完毕。

与面阵相机对应的是线阵相机或称为线扫描相机。

线阵相机:

线阵相机一次采集一排像素,通过相机(扫描器)移动或待采集物体移动,连续采集的单排像素组合成整幅图像。

相比于面阵相机,使用线阵相机采集石材大板图像最大的优点就是垂直于扫描线方向的体积可以做得很小,这就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最大限度排除外部光源的干扰。

让我们来看一下线阵相机采集图像示意图

图(3)线扫描示意图

很容易辨认出图中的线阵相机。

被采集物体上的实线就是一次采集的物体的图像,宽度为一个像素。

(对于彩色相机而言,是分色的2线或3线{红黄绿3原色}或4线[红黄绿+近红外],由相机物理传感器决定。

)图中实线两端各有一条虚线指向相机镜头,代表相机传感器通过镜头的聚焦所看到的最远端的像素点。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将光源放置在实线与虚线构成的三角形两边,就不会被相机看到,就是说就不会形成光斑。

但是正对采集线的相机还是会被看到的,但是成像出来不是远镜头方机身的样子,因为每次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样子。

通过技术处理,就可以将相机“隐藏”,将相机包括镜头与周边衬底都做成不反光的黑色就可以了。

图(3)所示采集系统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编码器随待采集物体的线性移动发出脉冲信号,触发采集卡从而控制线扫描相机采集像素线。

传感器探测到一件待采集物体采集完毕,发出信号,整幅图像采集完毕。

使用线阵相机还要配备线阵专用光源。

首先光源必须具有足够的的强度。

这是因为线扫描相机处在高频率采集工作状态,每条像素线采集时间都非常短,远远短于正常光照下面阵相机所需的曝光时间,为保证合适的曝光量,就要增大光强。

即使是目前发光效率最高的LED光源,也需要很强的发光功率,这就要求很高效率的芯片,良好的散热设计,稳定供电的电源。

因此线阵光源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不管是面阵相机还是线阵相机,都是靠光学镜头聚焦发自被摄物体的光线,投射在传感器上完成光电转换,完成图像采集的。

不同处在于光电转换传感器一个是多线的,就是面阵的;一个是单线的,就是线阵的。

镜头的参数就决定了相机可以与石材大板的距离,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距离称为物距。

使用广角镜头可以缩短物距,有利于减小采集装置的高度,不会因生产车间的其他环境因素,比如天车运行,比如屋顶高度等产生影响。

但广角镜头边缘失真会影响成像质量,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所以最好使用微距镜头,专为线阵相机设计制造的工业镜头,图像质量才有保证。

本项目使用的8K线阵相机,可以每条采集线产生8192个像素点,靶面尺寸80毫米。

如此大的靶面,要是用的镜头焦距不能小于60毫米。

了解民用相机的读者都知道,用在全幅相机上的的镜头焦距如果是50毫米的,用在APS-C相机上等同于50X1.5=75毫米焦距。

可以这样理解,传感器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成像区域没有用到镜头边缘,所以变形较小。

民用135相机的镜头在设计时考虑到人像摄影的第一需要不是锐利而是美化,极端的例子是很多电脑摄像机将美化功能大力宣传。

而美化实际上与保真是矛盾的,这些镜头在设计时经过了略微虚化处理。

要想得到锐利保真的图像,就要选用工业镜头。

60毫米焦距的镜头与80毫米靶面传感器相机的配合,如果采集2米宽度,物距超过2米。

本项目采取的技术手段是设计了反射光路。

反射光路在光学成像系统有很多例子,是该领域常用的手段。

比如我们常用的扫描仪,XX上可以搜出一堆光路图片。

但是本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大”,扫描线达到2.2米的采集设备,好像只有石材行业在用。

小的扫描线长度所用的反射镜尺寸小,加工精度相对好保证。

而本项目采用的反射镜最长的超过1米,具有独特性。

解决了板面反光,解决了光源,解决了大尺寸采集,本项目成功采集到了高像素数的石材大板图像。

以1.8米X3.0米的石材大板为例,

采集图像像素数PIXS=[(8192÷2200)X1800]X[(8192÷2200)X3000]=74873526,达到7480万像素。

从单幅图像的像素数比较,超过了现在民用全幅单反的最高水平。

由于板面达到1.8X3.0=5.4平方米,所以如此之大的总像素数,dpi(dotperinch每英寸点数)仅为8192÷(2200÷25.4)=94.5。

大多数情况下,作为一般用途,如此巨大的像素数文件体积很大,会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

所以实际应用中,是按照对半的格式,即每线4096像素存储的,dpi减少到48,总像素数减少到原来的1/4。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用于石材行业图像采集的通用规格。

即使减半,每幅图像仍有4196行像素,要想点对点显示整幅图像,目前还没有单一的计算机显示器能做到这一点。

“石材大板”和“图像采集”都说了,该说说“系统”了。

实现石材大板的图像采集,如前所述,涉及光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处理程序的结合,称为系统也不为过。

本系统在采集图像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可以根据采集到的图像,识别所采集的石材大板的几何尺寸,并将大板分扎处理。

这些数据连同图像一起通过网络存入数据库,也可与主流石材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对接,为采集图像的后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系统支持通过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使用计算机或者移动终端访问。

为石材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大趋势下,为石材行业跟上步伐做了成功的尝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打通了一个关键瓶颈。

基于以上原因,与会评审小组成员一致同意,由中轻石材担纲完成的“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系统”项目,获得2015年度“石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二等奖。

任何成果都会存在一些未竟的工作,存在一些不足。

本项目也不例外。

首先,采集图像本身的分辨率是由硬件决定的,但不是像素数够了,清晰度就够。

就如同网上叫卖的电脑摄像头,哪个都是高清,甚至是1080p,可千万不要以为就是蓝光电影的清晰度。

影响清晰度的因素在于相机和光路系统,光源也能够影响。

选用高品质的相机,高品质的光学器件,合适的光源,精细的调整,排除石材运动时的抖动,…

第二,色彩还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计算机色彩管理是门很深的学问,也是名牌产品高昂售价的重要原因。

国内这方面顶尖人才少之又少,改进起来难度最大。

第三,识别石材大板几何尺寸,应该遵循石材行业通行做法,面积的扣尺,缺陷的检验和扣尺,涉及复杂的算法,要有图形图像学根底,机器视觉知识和技法。

以上要解决得较好,工作量可能很大,超过系统研发的工作量和周期。

希望获奖之后不要停顿,做中国最好的系统。

下面,就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知识做些补充。

采集相机的选择

相机可以选择面阵相机,也可选择面阵相机;上面解释了线阵相机,下面是面阵相机示意工作流程:

面阵相机

一次采集整幅图像。

日常生活接触的照相机就是一种面阵相机。

面阵相机最大的优点就是一次采集完毕。

图(4)面阵相机图像采集系统示意图

图中的接近开关探测到待采集产品到位,发信号给采集卡,控制相机采集图像。

以上线阵面阵相机采集流程,都是指的工业相机。

在图形采集领域,还有别的方法。

印刷品的检测一般使用线阵相机,比如印钞机印刷质量检测。

线阵相机方案不都是被采集物体平面移动,扫描旋转物体采集图像是线阵相机的不可替代功能。

下图是我翻译的德国S+K品牌线阵相机的宣传彩页:

图(5)

超高的色彩还原,超高的清晰度。

虽然只是2096点,就是每线2K的像素数。

艺术品复制

艺术品复制行业对采集系统要求很高,这点很好理解。

作为商品出售的,既有使用线阵相机的,也有使用面阵相机的。

著名的飞思产品极具特色,大大的镜头,传感器在机内移动完成扫描。

用脚架立好,面对墙上的作品,一拍,其实是一扫。

德国的CRUSE产品,业界公认的顶级品牌,线阵相机,LED线阵光源;

意大利Metis产品,结构与CRUSE一样,最有特色的是软件。

展示其软件功能的就是扫描的石材的图像。

一种由不同材质混合而成的天然石材,黑褐色不透明的石材夹杂灰白色半透材质。

调节软件界面上的灯光调节棒,4-8个灯的不同方位不同亮度组合,可以看到相应的石材表面图像变化。

就是说,如果是挪威蓝珍珠或者是印度黑金沙,就可以再现在酒吧柜台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板面效果。

这也说明了石材大板图像采集的难度。

纹理容易,质感难。

图(6)意大利扫描仪

 下面表格是技术参数

最大

扫描尺寸

物理

精度

感光元件

CCD参数

原稿最大厚度

扫描时间

对焦功能

121cmX200cm

2000PPI

防雾化彩色线阵CCD

3X14400pixels

50cm

121cmX200cm为60秒

软件自动对焦

3D功能

平台类型

软件平台

扫描格式

最大密度

光源自动升降

LED同步光源

磁性(静电)

WINDOWS(支持64位)

TIFF/TIF/JPEG/PDF/PNG/EPS/GIF/BMP/TGA/WMF

4.0D

标准配置

自动温控装置

几何调整

光学调整

使用环境

电源

设备尺寸

重量

 

4个

软件自动

软件自动

18-28℃

相对湿度30%—80%

200—240V

50—60HZ

320cm×220cm×280cm

1200KG

 

一家号称德国的公司,出品的Pics3d立体扫描仪,使用的面阵相机,很高的水平:

图(7)

注意图中的光源,符合反射定律的安全区概念。

上面中间的是面阵相机,两侧的是高度测量仪器。

可以根据物体距离调整相机位置以精确对焦。

 

国内也有人在做艺术品复制用的图像采集设备,看过他们的样张,很好。

关键是成本低,使用民用的全幅单反,分区拍摄后使用分立软件拼接融合。

图(8)

采集使用的相机会影响到分辨率,也会影响到色彩还原。

对于某些应用,色彩还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前面提到了色彩管理是高深的学问,能不能把国际顶级专家的成果拿来用呢?

首先我们应该具备基础的色彩知识,了解色域,会看色品图,知道光线对色彩的影响。

办公用的计算机显示器,只适合办公和娱乐。

首先它的色域窄,一般是73%NTSC色域。

其次受成本所限,存在严重的色准问题。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色彩显示不准的显示器,怎么判断采集的图像的质量呢?

很多软件都有色彩调节功能,有些进口的石材大板图像采集设备调节功能可以说是非常多。

但是仍然遭到使用者诟病,原因何在呢?

我们通常认为LED光源是先进的光源。

但这主要表现在高的电光转换效率上,是非常节能的产品。

如果散热做得好可以有很长的寿命。

有没有人关注过LED的光谱成分?

因为我们看到的色彩是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源的色彩,光源没有我们就看不到,因为没有反射回来。

什么指标衡量光源的色彩特性呢?

 

先说显示器

显示器可以通过专门的显示器校色仪配合软件进行校正。

以笔者使用过的某品牌HD套装为例,说明显示器的校正。

下面图(9)是显示器校正完成后的软件界面。

图中彩色图形是色品图,可以看到3个角落分别是红R、绿G、蓝B,过渡区域是三原色组成的色彩,中心为白色。

端点分别为红、绿、蓝的红色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校正后的显示器的色域,这个三角形随着图中右面中间单选项的变化而变化,分别代表sRGB色域,NTSC色域和AdobeRGB色域。

随着选择不同的对比色域,软件给出当前校正过的显示器色域与其比值。

图(9)中是和sRGB色域的对比,显示器色域为95%sRGB。

说明此显示器是普通色域显示器,其实就是窄色域显示器。

图(9)

 

再看下面图(10),对比色域选为AdobeRGB,明显看出不同,显示器的色域远小于对比色域,仅达到73%。

这个数值与咨询明基客服得到的数据一致。

基本上商用窄色域或称为通用色域的显示器都是这个水平。

图(10)

 

下面的图(10a)是对比NTSC色域,达到69%

图(10a)

 

还可以检验校准后的色彩曲线与目标值是否一致,在图(11)中,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说明校准目标圆满达到。

图(11)

通过校正仪校正后的显示器,可以看到校色前后样例图像的对比,即使是普通商用显示器,也能看出其中的改善。

笔者使用的是采用MVA面板的明基显示器,效果明显。

同事的AOC显示器校正后,设计师确认色彩正常了。

以上列举的是普通商业显示器的例子。

专业应用一定采用广色域的专业显示器,这些显示器自带校正功能就很好用。

解决了显示器的问题,再来讨论为啥那么多调节功能为啥还不能得到“像”的图像。

首先,图像调色是很专业的操作。

深圳的印刷行业拥有很高端的色彩管理设备,重要产品的印刷还要从香港请“大师傅”来调色,每件产品的色彩管理ICC文件,要价不菲。

普通的操作者,怎么可能轻易调好呢,在这里,我们假定采集设备采集的图像是合格的。

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调色的依据是什么呢?

色彩变化丰富的天然石材以什么作为参照标准呢。

80年代没有高档的仪器,全靠人眼调色,当时我们厂采取的措施是,用5色电光纸裁成约8毫米细条,按顺序排列在样板边缘,拍照样板时就连同彩条一起拍照了。

洗印或印刷时参照5彩色条的颜色进行调整,5个色条的颜色对了,样板的颜色认为也对了。

这里透出一个重要的概念:

标准色。

没有标准色对比,如此丰富的色彩如何调得好。

要知道8位色彩深度也有167万色。

现在科技发达了,高人设计了标准色板,有24色的,有28色的。

有国产的,也有国外的。

但是据说所有合格的色板都是一个工厂生产的,不同的品牌贴不同的商标。

左边图(12)是一种24色校色标准色板。

在拍照时设定好拍照参数后,先拍一张标准色板的照片,之后正常拍摄。

使用配套的软件,可以对标准色板的照片进行分析校正,之后生成色彩校正ICC文件。

此文件可以对相同参数拍照的图像进行批量处理,从而校正色彩失真。

图(12)

上面提到的仪器基本都是国外的,国内美侬也在做色板和配套软件。

下面的图(12a)是拍照采集标准色板及白平衡校准的作业。

图(12a)

图中的白准色卡很容易看出来,这是24色的色卡。

右边的灰色被称为18度灰,校准白平衡用的。

这是因为数码相机是以18度灰作为白色的。

黄的的圆圈就是胶带,拿来支持那个多面体的,这个多面体是专用的校正白平衡的工具,其上黑色面上有一个洞,这个洞不产生反光,可以提供纯黑。

虽然现场很脏,但是还要说一说蓝色的滚轮、蓝色的下板车架和蓝色瓷砖铺的地面,其实车架的底板是蓝色的防火板,保养不善看不出来了。

一系列的蓝色都是为了提供一个蓝色的背景,从而是上面的石材大板与背景有清晰的反差,这一点在后续的机器视觉项目中很关键,软件在ROI(Regionofinteresting感兴趣区域)分析中就能够找到石材边界,从而顺利进行诸如尺寸测量、扣尺分析、生成矢量边界图形等工作,为图像的后续利用打好基础。

前面提到的第3个问题是光源的色彩特性,特别是我们会优先选用的LED光源的色彩特性。

前面讲过LED的显著优点,LED也有显著缺点。

蓝光问题最近吵得比较多,大家可能不陌生。

LED是一种半导体发光材料,其发射的是蓝光,之所以叫白光LED,是在制造时加入了荧光粉,将一部分蓝光转变,成为白光了。

但不要以为这个白光和太阳光或者白炽灯或者日光灯或者金卤灯差不多,事实是差多了。

普通的白光LED的频谱比起阳光缺失很多。

显色指数是衡量灯具显色性能一项重要指标。

白炽灯为97,日光色荧光灯(三基色)能达到94,但也有才80的。

普通LED的显指才70,号称高显指的名牌LED照明灯具也才85。

可见如果没经过特殊处理的LED光源,采集图像的色彩指标不会好。

笔者曾经定制过显色指数95以上,使用科瑞芯片的LED光源,实测显指96。

承接厂家说如果愿意,再高显指的也能做。

最近参观华南机器视觉展,问起线阵LED厂商,指标只知道照度是多少lux,不知显指为何物。

专业厂家且如此,用户要小心了。

以上谈到的是有关色彩管理的基础工作,有些可以实时完成或起作用,有些需要通过后期处理来实现。

即使是意大利的采集系统,也要进行后期处理,从图(13)可见端倪:

图(13)

看图中相框左上部的校色色板,这是一块140色的标准色卡,是国内较少看到的规格。

如此高标准的采集系统,在扫描时也放上标准色卡,以在处理软件中精确校色。

不论多高档的采集设备,多好的相机,从佳能尼康的顶级全幅135单反,到飞思莱卡哈苏的中画幅,甚至更高端的专业相机,都要进行后期处理,包括色彩管理在内。

所以利用仪器和软件对采集图像进行后期处理是弥补采集的一次缺陷的有效方法。

最后,回到采集的话题,回到本项目所走的技术路线,在封闭的空间内使用线阵相机对移动中的石材大板进行图像采集。

这样做的道理我们也阐述清楚了,现在就探讨一下使用面阵相机采集石材大板的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从几何光学的分析,之所以不使用面阵相机是为了避免环境光的干扰。

看下面这张照片:

图(14)

这是广东某工厂大板磨抛线的下板车,是用面阵相机采集大板图像的最佳位置。

早上8-9点钟的时候,东边的太阳光从车间门口和南面的窗户斜射进来,强烈的阳光使得原本很亮的环境在照片中变得黑黑的。

这时候拍照,石材大板上会有一片高光区,肯定是不合格的。

这种极端的环境就凸显出使用线阵相机在封闭的环境中采集石材大板图像的好处了。

既然这样,为啥还要重提面阵相机采集呢?

有这么几个原因:

1,线阵相机是为工业应用而设计的,特别是为机器视觉应用,偏重的是分辨率,色彩不是不行,而是没有提供很好的色彩管理软件功能,需要应用者自己开发,难度很大;

2,民用的面阵相机市场成熟,很好性能的相机,价格还比线阵相机便宜。

比如尼康的D810,套机2.7万,3600万像素,全幅单反;佳能的5DS系列,3.4万,5060万像素,全幅单反,已经与高档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