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大全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精品.docx
《资料大全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大全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精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料大全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精品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初级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二节内容。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
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
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具体到本课,本课介绍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再者,贞观之治上承文景之治、开皇之治,下接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学好本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封建社会盛世这个专题知识,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②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说教法
历史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所以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还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练习法等。
▲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因为初一学生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采用故事引入法导课。
选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的故事导入。
该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可以实现有效导入,同时因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给唐太宗送去一个魏征未写完的奏章。
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坏事。
人,有好人坏人,任用好人,则国家安泰,任用了坏人国家就要大乱;朝中大臣之间有爱有憎。
往往对他爱的人,只看见长处,对他憎的人却只能看见短处,这是不正确的。
应当是能看见所爱的人的短处,看到所憎人的长处。
如果这样,就能去掉真正的坏人,任用好人,天下就兴旺了。
"唐太宗看了这段话以后,非常感动,他对大臣们说"今后,我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事,你们把魏征的语言写在笏上,看到我有错时,随时给我提出来,帮助我改正。
"
然后通过设计过渡语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
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
来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1、通过设计问题①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的内容,找出答案。
让学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教师板书概括
2、让学生发问,师解疑释难。
二、"贞观之治"重点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的理念。
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现――探析成因"这样的脉络予以教学该目内容。
先用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过程,前车之鉴,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然后联系借助教材第九页第一段的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现。
而在探析"贞观之治"的原因时,我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概括出5点原因,并板书出来。
此后,教师可以以史为鉴,联系时政点到为止继这个环节结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让学生认识到治世局面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知道,这也是"贞观之治"得以形成除开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该目教学任务后,我选取《课课精练》练习册和近些年的中考习题中的一些对应题目及时巩固知识,提高效果。
同时,也可借助习题弥补完善本课教学,对题目的解答,关注层次教学,因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有意让差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三、教学"女皇武则天"
1放映《大明宫词》有武则天登基场面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则天。
教师加以点评,让学生知道"尽管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
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
"由此要求学生让阅读教材后归纳,得出答案。
而后教师进一步引用郭沫若对武则天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句话的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
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
来论证。
2同步巩固当场完成《课课精练》中的适应题和摘录的中考相关考题予以巩固训练
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引用范文澜先生的话"唐朝只有两个半明君"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半明君是谁,并说出理由。
这样处理,既可以复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正确认识,也为下课教学设置了悬念。
三、全课总结用歌谣进行总结
一
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
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四、课外作业设计一张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
▲说板书设计一、隋亡唐兴
1隋炀帝的暴政2李渊建唐代隋618年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贞观之治"的原因
1以隋为鉴,以民为本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
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本人采用前一种。
因为本课内容难度较大,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所有教学内容均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关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广"这一目的可以分为"铁农具"和"牛耕"两个部分来讨论。
1、"铁农具"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
其依据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
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
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然后组织讨论。
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
说明了什么问题?
多媒体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铁器分布非常广泛,说明铁农具不仅开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广。
2、"牛耕的使用推广"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
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3、"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这一小目下可设置问题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
组织学生拓深、拓宽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补充
二、关于"商鞅变法"可设置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信变法?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2、你知道"商鞅舌战"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吗?
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补充一些故事,这样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其中哪条措施最重要?
为什么?
4、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
内容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废除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
奖励耕战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建立县制增强了秦军战斗力
总结1、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2、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拓展延伸
1、设置材料问答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总理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
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
①设问旧贵族为何这样仇视商鞅?
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
为什么?
朱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三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
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
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
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
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
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
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这是本课的重点。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
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