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57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6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docx

绵阳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

  

 

  

绵阳

文化打底科技支撑创意为魂

 

  

 

 

 

 

 

 

 

   

 

 

 

 

 

“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达·芬奇的名言生动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而绵阳建设成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正是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2013年12月,绵阳市被科技部等四部委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迎来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加快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绵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重要路径。

绵阳市文化资源禀赋优越,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振兴,得天独厚,大有可为。

一绵阳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科技资源潜力巨大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承接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具备其他同类城市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国省级工程实验室10个,国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9个,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9个,被誉为“中国西部硅谷”,是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

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注册上市公司9家,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城创新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各类孵化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绵阳科技城建设事业的发展繁荣,绵阳市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31.9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9.60亿元,年均增长5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69%提高到2014年的8.2%。

2013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1776家,从业人员6.4万人。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第二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和印刷复制业构成了绵阳文化产业的支柱行业。

以长虹、九洲为代表的文化用品及装备制造业体现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鲜明特点,在绵阳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和辐射发展的重要作用。

绵阳先后成功推出以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演艺剧目,建成了126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川羌城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绵阳已编制完成《绵阳市“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了绵阳文旅集团和绵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实施绵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主题园、李白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初步建成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支撑平台。

(三)文化科技融合步伐加快

近年来,绵阳坚持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道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

长虹集团于2014年初推出中国首款实现三网融合的CHiQ智能电视,拉开文化用品制造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的序幕。

九洲集团CATV产品市场占有率自1986年以来连续28年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数字机顶盒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三。

丰泰集团大力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技术,各项经营指标综合排名多年来位居国内前列。

武道数码公司研发出国内首款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三维网络客户端游戏《古羌传奇》,该游戏现已正式上线运营,为绵阳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随着三网融合的实施,绵阳以手机客户端、网络广播电视、IPTV、手机杂志、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快融合。

九洲集团、联通公司和绵阳广播电视台协作研发了“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应用系统,已在绵阳部分城市社区和行政村投入运行,取得良好成效。

同时,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围绕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相关项目研究工作,已初步形成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已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西南科技大学已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卓越工程师班的组建方案,四川绵阳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已初步发展成为绵阳文化产业新型智库,进一步整合绵阳的文化产业和科技资源,深化政产学研联合,助推融合发展。

(四)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态势良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绵阳市规划局已经制定完成绵阳跃进路、朝阳厂、热电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市级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利用工业遗产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关工作;涪城区利用工业遗产打造的“万生·126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吸引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70余家文创企业入驻,部分项目已开始营运;涪城区引进的文化游乐园项目——原香·游乐园已开工建设;游仙区积极打造以金丝楠乌木工艺美术产业为特色的中国科技城文化艺术广场,相关建设项目已于2016年初顺利启动(绵阳是我国重要的金丝楠乌木产地,据粗略统计,全市现有金丝楠乌木工艺美术企业300余家);江油市制定完成了《江油市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和《青莲李白文化产业园详规》,投资总额达30亿元的李白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平武县引进的成都天友集团已投资6.7亿元完成天友国际广场主体施工,王朗白马景区建设已粗具规模并于2014年投入营运;梓潼县在积极推进七曲山风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已投资6000万元建设两弹城风景名胜区;安县正在积极推进羌王城、调元故里等4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北川县正在积极打造巴拿恰文化产业园和大北川文化产业园;三台县、盐亭县正在积极推进郪江古镇、嫘祖故里等景区建设工作;科创园区积极建设软件企业孵化园,已吸引一批文化软件企业入驻;丰泰石马印刷包装产业园区、金家林印刷包装产业集聚发展区已粗具规模。

目前,绵阳市已拥有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

绵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效果好。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绵阳已初步构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均衡发展、均等服务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融合化的要求,绵阳已初步构建了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绵阳日报》、《绵阳晚报》、绵阳广播电视台和市级新闻网站等主流新闻媒体加快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传播领域、创新传播业态、延伸传播链条,形成了“声、屏、报、网”互动以及“三微一端”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建成了数字化、双向化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实施,所有县城及部分乡镇已普及高清互动数字电视,广播影视向“三网融合”全业态服务转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视资源库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绵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2011年底以来,出台《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绵委发〔2012〕1号)、《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绵委办发〔2015〕17号)和《绵阳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绵府办函〔2015〕119号)等政策文件,编制完成的《绵阳市“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将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以打造科技城的文化产业为目标,着力提升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产业带动力和文化产品供给力,重点发展文化用品制造、文化休闲旅游、现代传媒、教育培训、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产业。

同时,绵阳市还成立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建立集中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设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初步构建起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绵阳建设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亮点

绵阳以打造四个重要产业基地(三网融合产品生产基地、数字视听产品生产基地、文化产品传播基地、文化科技旅游基地)、提升两个特色产业水平(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水平、文化艺术培训及服务产业水平)、建立三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关键支撑技术平台、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文化科技旅游服务平台)为重点,以培育壮大产业链为目标,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前瞻布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创新载体建设。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型领军企业,培养一批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重要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和公共文化科技支撑能力,打造彰显绵阳科技城魅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智力汇聚、资本聚合、产业集聚,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将绵阳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案例一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意设计产业园:

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意设计产业园是涵盖创意设计、家居设计、智能家居、工业设计、文创发展、会展服务以及动漫设计的新型第三产业集群,组建“产业园+工作室+工厂”的全覆盖式产业新链条,优化绵阳经济产业结构,为辐射范围内的众多工商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平台,并为绵阳创意设计产业培养并注入新鲜血液。

园区于2015年8月正式开园,目前项目通过自筹与融资渠道总投入近5亿元,前期投入已达3亿元,产业园共分两期开发,第一期设计中心已全面竣工,入驻企业相继装修进场中,第二期工程主体完工进入装修阶段。

目前,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意设计产业园已入驻合作单位涵盖了顶层设计、装饰设计、动漫VR、会展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领域。

开园以来,已承办中国(绵阳)科技城第一届、第二届家居博览会“书画·家”——绵阳名家书画作品展,IAI亚太室内装饰双年奖设计师大赛入围赛,IAI亚太设计师论坛,中装协十年低碳环保展,绵阳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筑巢奖作品展,3D幻世艺术展,中国·绵阳“艺术与设计”大型设计师主题交流会,张惠妹乌托邦世界巡城演唱会等大型活动。

产业园主要特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元化建立高端文创交流平台。

产业园发展坚持以文化创意设计为主导、创新创业为辅助的新型产业模式。

通过建立高端文创交流平台达到资源整合与有效利用,并且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大型动漫展、AR和VR体验项目等汇集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商贸发展,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以文创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②全方位搭建园区服务平台。

产业园建设融合了大量科技元素,搭建综合型园区平台,实现多功能服务。

通过“智慧园区”系统、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园区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工商税务办证服务、网络营销服务、资源信息数据库服务、行业人才服务、保险服务、医疗保险服务、培训鉴定服务和院校毕业生服务,从而形成“创意设计”的孵化器。

案例二“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

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项目是由绵阳市文广新局牵头、企业参与研发的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创新项目,2016年已开始建设实施。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思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集成各类数字文化资源,从平台到网络和终端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打破信息传播手段的局限性、增强文化传播的高效性,实现文化交流的互动化。

通过集合九洲集团四川湖山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资源优势、四川科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优势和中国电信的网络支撑优势,该项目团队成功研发了“区域性公共服务云系统”,并且运用在公共文化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功,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方面,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偏远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

(一)“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的特点

“绵阳文化云”实现了“一平台、跨网络、多终端”,可以高效、全面、无缝覆盖各地各级用户。

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由内容集成、内容云存储、内容分发、视频监控采集、终端管理、综合统计等子系统组成,具备了内容集中存储、信息浏览、视频直播点播、在线教学、应急信息插播、强制直播、实时监控、终端监管、用户行为分析等功能。

“绵阳文化云”服务网络采用固定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和服务专用投影仪、电脑、电视、手机等各种智能终端,并实现跨屏互动。

服务的对象有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办)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机关活动室等。

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掌握终端用户使用习惯和关注重点,既实现监管和服务统一化,又可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提升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度和满意度。

平台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平台运行流程

(二)“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的社会效益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整个平台汇集和发布的内容充分体现知识性、实用性和娱乐性,整个版块规划出文化信息直播频道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动态、农村电商、卫生医疗等点播频道。

每个版块下面设立二级页面,根据不同的主题放置相应的内容。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该系统工作,促进了网络传输能力的大幅提高,运营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既符合国家互联网进村战略,又为整个系统的信息传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通过数字信息化网络及设备将绵阳市各个文化站点、村社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建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整个系统凭借先进文化数字化产品及终端显示技术,来实现现有各类数字产品的呈现,将原来点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变为点对多、多对点的管理互动模式,大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4.丰富公共文化传播管理方式

整个系统搭建专用的后天监管平台,依托后台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在线监测用户的使用行为,包括终端在线状态、观看内容、观看时间等;同时,实现应急信息的及时插播、强制性内容观看、统一直播内容等,让整个管理高效化、管理方式多样化。

(三)“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的服务内容

①集成发布绵阳各级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图书资源;②集成发布绵阳各级文化馆提供的数字文化资源,包括绵阳优秀文艺节目、大型活动、地方演出节目、群众活动、教学视频等内容;③集成发布绵阳各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提供的数字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文物、非遗、历史文化名城与名镇、传统村落等内容;④数字视频服务包括中央、省、市、县电视节目直播点播,互联网视频点播,DVB视频录播,用户端本地视频上传等内容;⑤提供用户端WiFi接入服务,达到聚人气的效果;⑥提供大数据收集及分析、应急消息插播、直播培训等服务。

(四)“绵阳文化云”界面展示

1.终端界面展示

图2“绵阳文化云”终端界面

2.功能运行图

图3“绵阳文化云”功能运行

3.后台监管展示

图4“绵阳文化云”后台监管

“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主,后期将增加其他商业服务性内容,比如农村电商、平台培训、地区优质资源共享、在线就诊、视频会议等各种增值服务。

争取做到文化产业的公益化与商业化并存,让整个项目具有长远性与持续性。

三绵阳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措施

(一)打造四个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基地

1.打造全国重要的三网融合产品生产基地

(1)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形成一批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三网融合产品和数字家庭整体集成解决方案,带动四川省数字家庭产业链的发展。

做大做强网络电视、智能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双向接入网、高清双向机顶盒产业、高清IPTV机顶盒、高清网络播放器、新一代移动终端、系统集成、家庭多媒体中心、新型显示器件、网络传输设备等新型多媒体终端产业。

(2)建设国家级三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

发挥绵阳三网融合产品科研、制造企业集群优势,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为依托,建立国家级三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开展从数字前端、网络传输设备到终端接收的全系列产品研发及生产,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带动三网融合设备制造及服务产业链发展,促进绵阳信息产业升级和转型;建成产业链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内一流的三网融合设备制造及服务产业链,打造国家级三网融合产品生产基地和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智慧绵阳”。

2.打造全国重要的数字视听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国家级数字音视频系统产业示范园区,以湖山电器、九洲视讯为主体,聚集相关数字音视频配套企业,在科技城石马工业园建立数字音视频系统产业示范园区,开发包括智能电视、电影院还音系统、舞台音响系统、公共广播系统、KTV娱乐音响系统、家庭影院、麦克风系列等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培育现代数字视听视频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数字视听产品生产基地。

3.打造西部文化产品传播基地

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绵阳太古等企业为主体,联合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包括民俗、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元素在内的超大规模、高并发量和强可靠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大数据中心,研发文化内容汇聚传播推广平台。

平台与电子商务结合,跟踪用户评价,调整服务质量,整合各种商业资源,联结文化服务与电子商务,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宣传推广效果以及销售成功率;支撑千万级别用户规模,实现文化产品精准推荐;在深度和广度上聚合正版优质数字内容,提供高品质网络视频分发服务,打造一个平台、三个屏幕和多种营收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传播模式。

依托四川湖山、绵阳联通和绵阳广播电视台,整合硬件制造、信息推送和内容聚合能力,研发跨媒体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综合应用系统(文化共享快车系统),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

4.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科技旅游基地

加快国家科技(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五八所等研究院所以及九洲、长虹等国内知名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工业)旅游线路,全面推动两弹一星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绵阳科技馆、科技城成就展示馆等科技场馆联合打造国家4A级景区。

深入挖掘绵阳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嫘祖文化、大禹文化、文昌文化、李白文化、抗震救灾感恩文化,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通过数字虚拟复原等方式,加强文化互动体验。

加快绵阳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北川羌城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建设,鼓励企业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开发智能化导游服务系统、三维数字化模拟系统和文化旅游相关动漫游戏产品;支持北川建设“大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实现文化旅游信息“全息化”管理与服务,延伸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

形成具有绵阳特色的两弹一星科技之旅、九环东线生态之旅、文化探源之旅、羌乡风情之旅、科技城精品购物之旅等多层次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并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改造旅游商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

(二)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两个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1.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绵阳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水平

依托绵阳丰富的创意设计资源,发挥绵阳科技城科研创新优势,积极发展工艺美术、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和印刷包装设计等产业。

建设文化创意设计公共资源、研发及服务平台,打造西部知名的创意设计中心。

组建长虹想象力实验室和文化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整合文化创意资源,支持中科出版传媒集团在科技城新区建设占地5平方公里的科技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对羌绣、雾山石刻、古羌水磨漆等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进行革新改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研发及应用推广;推动羌绣、漆器、草编等传统手工艺与书法、绘画、川剧等艺术的结合,加快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展示、交易、收藏、推广、培训产业链的形成。

依托绵阳雄厚的制造业和软件业基础,推动机械设计、家电设计、应用软件、游戏动漫等行业技术创新,着力发展工业设计业,大力培育动漫游戏产业。

鼓励和支持万生壹贰陆、海瑞尔等一批民营企业依托电子九所、跃进路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和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打造三线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金家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万达、临园口等商业中心以及碧水寺、富乐山、越王楼等景区,建设艺术品展示交易场所、动漫游戏体验中心和创意文化主题公园;依托每年一度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博览会,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意设计节,为打造和推广绵阳设计品牌创造有利条件。

2.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绵阳文化艺术培训及服务产业水平

依托绵阳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艺术培训办学,形成公立、民营并举的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局面。

依托绵阳市少年宫、绵阳市文化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市艺术学校等培训机构,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新,推动教育相关资源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分发,建设全国知名的教育培训网络平台,积极开发书籍、音像制品和在线游戏等相关文化衍生产品,不断丰富绵阳教育内涵和形式,扩大绵阳教育在全国的品牌优势。

(三)建设三个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技术支撑服务平台

1.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关键支撑技术平台

研发统一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关键支撑技术平台,建成特色文化数据中心、创意设计平台、内容制作平台、内容汇聚传播平台、智慧旅游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覆盖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多渠道解决产业集群创意设计、宣传推广以及产品交易问题,提升绵阳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用品影响力,培育文化产品市场;以羌族文化产业集群为示范,推动服务平台辐射到整个文化产业,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2.建设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

适应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与每年举办的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有机结合,建立面向全国的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平台。

打造文化科技产权交易平台、文化科技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文化科技产权登记托管平台四大平台,提供实物交易、版权交易、股权交易、其他产权交易、创意转让、基金交易、项目融资、艺术担保等全功能服务,促进重大军转民项目、创新型项目、“文化+科技”项目等的产权交易和文化进出口贸易,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文化科技创新要素交流,不断提升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水平。

3.建设文化科技旅游服务平台

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文化旅游基础支撑平台,为旅游指挥调度中心提供基础的软硬件技术支撑;建设卫星定位终端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智能导航服务;建设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可视化协调指挥、有序调度、有效监督,提高应急效率;建设态势分析系统,使用户快速、准确、方便地掌握事故态势发展趋势,为及时、有效应对事故提供决策依据;建设视频集成平台,提供流媒体服务器、视频管理、视频查看等服务;建设游客体验系统,让游客便捷地掌握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信息;建设移动智慧三维导览系统,实现三维视景、地图导航、智能行走等服务功能。

为加快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构建文化旅游全景产业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绵阳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但集约化程度不高

从绵阳文化产业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看,近三年来,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等都呈较快增长态势。

但就总体发展状况而言,绵阳文化产业还缺乏成熟的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优势产品,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衍生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或集聚发展模式还不成熟。

(二)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附加值还不高

目前,内容制作和复制是绵阳文化产业集中发展的部分,利润不大,绵阳文化产业主要的部分是制造型文化产业和资源型文化产业,而创意型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占整个文化产业的份额不高且发展滞后,表明绵阳文化产业整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