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5256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地理概况.docx

陕西省地理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陵江等。

 

  

    全省土地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

其中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园地面积68.1万公顷,林地面积1020.3万公顷,草地面积313.4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30.8万公顷。

 

  

    全省土地按地形分,其中山地面积74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6.0%;高原面积926.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0%;平原面积391.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0%。

 

  

    陕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6摄氏度,年降水量396-802毫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地形地貌 

    【陕西地型地貌】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也很明显。

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

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45%。

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沟壑区。

经过50年来的建设,陕北防护林体系、生态农业、沙漠绿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东西长360公里,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华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秦岭在省境内东西长400~5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

秦巴山区是林特产的宝库,汉江谷地土质肥美,物产丰富。

 

  

    【陕北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

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

 

  

    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

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

洛川原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

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

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

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搬运沙粒有关。

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

沙丘之间或低洼地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

滩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为重点农牧业基地。

 

  

    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

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

“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

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

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关中盆地】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

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

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

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

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

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

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

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

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陕南山地】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

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

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

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

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

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

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

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

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

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

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

 

  

    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

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

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

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

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

 

  

    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地形面积】陕西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

耕地总面积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水田面积20.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旱地面积369.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水浇地88.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3%,林地96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6.8%,草地317.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4%,水域面积40.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

 

  

    【主要山脉】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龙山2917米,首阳山2719米,终南山2604米,华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岭1400~1600米。

 

  

    【主要河流】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河长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长284.3公里,泾河45421平方公里,长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长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长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长244公里,汉江61959平方公里,长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长244公里。

 

  

    【四个一级生态区】按照生态地域特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生态问题的敏感性,全省被划分为长城沿线风沙草原生态区、黄土高原农牧生态区、渭河谷地农业生态区、秦巴山地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生态区等4个一级生态区。

 

  

   历史沿革 

  

    历史概要】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明发祥】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

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

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

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对外开放发祥】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发祥】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

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

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自古帝王都】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

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扈国、骆国出现。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

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革命圣地】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

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3600万勤劳、勇敢、智慧的三秦儿女,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投身西部大开发,发扬光荣传统,重振汉唐雄风,再铸新世纪的历史辉煌。

 

  

    【陕秦三秦】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从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的。

其实,“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

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

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

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

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

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

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

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

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

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

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

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

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

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

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

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

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西安编年】北周建都长安北周闵帝元年(557)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在长安代西魏称天王,改国号为周,是为北周孝闵帝。

 

  

    隋建都长安北周大象三年(581)掌握朝政大权的相国外戚杨坚胁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改国号隋,以长安为都。

 

  

    李渊称帝定都长安隋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唐公李渊起兵反隋。

翌年在大兴城太极殿称帝,建立唐朝。

 

  

    唐建长安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

 

  

    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唐武德八年(625)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玄奘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贞观三年(629)玄奘离开长安,时年27岁。

途中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贞观十九年(645)携带657部经书返抵长安,长安数十万众夹道欢迎。

 

  

    第一批日本国遣唐使到达长安唐贞观五年(631)日本国舒明天皇派遣以犬上御田锹为大使、药师惠日为副使的第一批遣唐使团到达长安城。

 

  

    李自成攻入西安城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陷西安城,改西安府为长安府,称西京。

建国大顺,年号永昌。

翌年撤出西京。

 

  

    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安。

25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贾拓夫任市长。

 

  

    “蓝田猿人”发现196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一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头骨化石。

属距今约1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今临潼区)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农民杨志发等人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发现陶兵马俑,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后经发掘和研究确认为秦代兵马俑。

 

  

    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建成1990年12月28日,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全长30多公里。

 

  

    第五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1996年9月10日至12日,第五届世界历史都市会议在西安古都大酒店举行。

钱其琛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词。

会议以“历史都市的振兴”为主题,有巴黎、莫斯科、巴格达等70多个城市的市长或市长代表出席。

会议结束时成立了“世界历史都市联盟”,西安市当选为联盟总会副会长城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是这次会议的资助项目。

 

  

    西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15届大会在西安人民大厦召开。

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西安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会议。

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名国外代表和国内300余人(包括港澳台代表)参会。

大会于10月21日通过了《西安宣言》,将中国的哲学思想、文物保护的理念以及西安的文化保护经验,纳入到文物保护的国际规则之中。

《西安宣言》的通过,是中国包括西安对世界文化建设的工作又一突出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主办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

它的成功举办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加快西安国际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论坛期间,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各国旅游部(局)长、国内外城市市长、能源官员和有关金融界高层进行专题研讨,对推动中国西部城市、尤其是西安与中亚国家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口民族 

  

    【全省总人口】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

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为3720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7.2万人,出生率为10.02‰;死亡人口22.3万人,死亡率为6.01‰;全年净增人口14.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1‰。

 

  

    【分布情况】2005年西安市741.7263万人,宝鸡市369.5294万人,咸阳市494.2590万人,铜川市84.3985万人,渭南市537.0644万人,延安市210.7003万人,榆林市338.3799万人,汉中市376.5641万人,安康市294.9358万人,商洛市241.9811万人,杨凌示范区14.7475万人。

 

  

    【年龄构成】2005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性别构成】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乡人口】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

 

  

    【人口变动】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

 

  

    【西安回民】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

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的时间约在7世纪三四十年代。

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

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乱。

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

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

“庚辰(七月)诏回讫、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

“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

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

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

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

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

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

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大姓。

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

这就为这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

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

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人才资源 

  

    年来,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开发人才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党政人才队伍稳定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省已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党政人才队伍。

陕西省有党政干部20多万人,其中任市厅级领导职务的有800多人,任市厅级非领导职务的有300多人,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有10000多人,任县处级非领导职务的有5300多人,任乡(科)级以上领导职务4万多人,科级及以下职务14万多人。

这些党政干部中,研究生学历占0.68%,本科占19.84%,大专占44.59%,中专及以下仅占18.81%。

陕西省党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好,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骨干和领头作用。

 

  

    【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调查的2千多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企业领导班子共有成员1万多人,其中直接从事经营管理的约占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26.6%,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到拥有职称人数的66.6%。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管理人才的结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