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5109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docx

高中语文必修3第17课《宋词四首》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班级:

姓名:

小组:

座号:

17《宋词四首》

【课题】

《宋词四首》(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17课)

【课型】

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

【学习目标】

1.能通过自主预习,了解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豪放派、婉约派词作的特点。

(理解)

2.能在学习这四首词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总结鉴赏宋词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分析)

3.能理清每首词的思路,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词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四首词。

(理解、背诵)

4.能通过了解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重点】

1.能理清每首词的思路,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词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四首词。

(理解、背诵)

2.能通过了解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难点】

1.能理清每首词的思路,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词独特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四首词。

(理解、背诵)

2.能在学习这四首词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总结鉴赏宋词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分析)

【课前预习积累】

(一)字音识记

骤雨()   无语凝噎()  暮霭()

羽扇纶巾()强虏()还酹()

狼居胥()  舞榭歌台() 寻觅()

(二)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通“”,

(三)古今异义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

今义:

有功绩又有文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

今义:

次序,一个挨一个

3.一时多少豪杰

古义:

今义:

一个时期;短时间;临时、偶然

(四)一词多义

故垒西边()

故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国神游()

乱石穿空()

穿黄沙百战穿金甲()

百步穿杨()

出则无敌国外患()

敌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则能战之()

(五)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2、强虏灰飞烟灭()()

3、赢得仓皇北顾()

4、都门帐饮无绪()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六)特殊句式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多情应笑我()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第一课时《雨霖铃》

一、内容导读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阕主要是写,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全词脉络如下:

 

二、资料助读

(一)词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

等,一般分为上下两片(也称“阕”)。

词篇幅比较短小,按照字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宋词分为两大流派:

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等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原名,字,后改名永。

排行第七,又称。

宋代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自许。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柳永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代表作品有等。

经典名句有:

,。

(三)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词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三、随堂导学探究

要点一:

鉴赏本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1、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上片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3、下片中,“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有什么作用?

要点二:

鉴赏词作语句,理解词作主旨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蕴?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崖,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1、本词上片用了什么典故?

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2、请结合全词谈谈对“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的理解。

(4分)

答:

 

第二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内容导读

这首词描绘了,赞颂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全词脉络如下:

 

二、资料助读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贬。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诗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代表作品有等。

经典名句有:

,。

,。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政治迫害被贬黄州后所写。

在黄州,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到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排遣心中的苦闷,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古战场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三、随堂导学探究

要点一:

把握文中词句,领悟文章主旨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画面声形色兼备,历来为人称道,请简析它们并指出其作用。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千堆雪:

作用:

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为什么词人选取周瑜来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要点二:

赏析词作人物形象,把握词作艺术特色

4、词人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的?

5、有人评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是消极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答:

2、请结合全词,谈谈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4分)

答:

第三课时《声声慢》

一、内容导读

这首词由,逐渐抒写,表达女主人公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全词脉络如下:

 

 

二、资料助读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时期著名婉约派词人。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

早期生活优裕,家庭美满。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南迁避难。

后赵明诚病死,从此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她提出“”,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活泼清新、语言隽秀。

南渡后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风格沉郁凄怆。

代表作品有等。

经典名句有:

,。

,。

(二)写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时局动乱,外患入侵。

李清照与丈夫南下避难。

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自此过着独居的生活。

这首词便写于词人晚年。

三、随堂导学探究

要点一:

赏析词中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1、本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

试分析这十四个叠字表现感情的层次,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表达效果:

2、本词中,为了写“愁”,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考点连接】

意 象

(1)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2)意象的作用:

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3)掌握意象的方法:

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4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

①抓住意象的特点,关注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冷暖等),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②关注意象组合的顺序,弄清意象之间的关系;

③抓住意象组合的特点,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④抓住意象入情的方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5)解题格式: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本词主要写“闺愁别绪”,你认为准确吗?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

读ruó,即揉搓。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

请结合词句说明本词写了哪几个阶段的什么感受。

(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4分)

答:

第四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内容导读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遭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所写。

整首词既有对的讽刺,又表达了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和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

全词脉络如下:

 

 

二、资料助读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号,济南历城人,时期杰出爱国词人。

他从小立志建功报国、恢复失地。

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捉叛徒。

他坚持抗金救国的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7岁逝于江西。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之一,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之一,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代表作品有等。

经典名句有:

,。

,。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词人任镇江知府时。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

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三、随堂导学探究

要点一:

赏析词作语言,鉴赏人物形象

1、词的上片写了哪两个人?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2、找出上片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要点二:

赏析词作表现手法,把握词作主题及作者情感

3、本词最大的亮点是使用典故,请找出词中涉及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4、本词还有一大亮点是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找出词中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5、词作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悲剧结束,这句话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态度?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注释】

(1)建康:

今江苏南京。

(2)玉簪(zān)螺髻(jì):

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词中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3)吴钩:

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宝刀。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

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

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

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

刘备听了后说:

“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

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6)树犹如此: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全词翻译:

1、词的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分)

答: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

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4分)

答:

第五课时综合检测

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酹酒(l

èi)雕栏玉砌(qì)  人何以堪(kān)

B.甘霖(lín)骤雨初歇(zhòu)舞榭歌台(xiè)

C.怆然(chuànɡ)羽扇纶巾(lún)寻常巷陌(mò)

D.暮霭(ǎi)无语凝噎(yē)夜雪初霁(jì)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用暗淡的景物,烘托出前途的渺茫和相会之无期。

烟波暮霭中充满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写敌占区的佛狸祠下,一片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对北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特意点明是“人道是”,表明他并不拘泥于对古迹的考证,而是着眼于抒写历史感慨。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对叠字十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女词人内心极度的孤独感,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8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2),谈笑间,强虏

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4),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语言表达(12分)

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为“全食品”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25个字)(6分)

全食品包括糙米谷物、豆类、坚果、蔬菜、家禽和未经加工的肉类以及未经化学加工处理的奶制品。

有时人们会把有机食品和全食品混为一谈。

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机食品通常是使用有机方法种植的不喷农药、不使用激素和合成肥料的;而生产过程中即使使用过化学肥料,只要在收成后没有再经过进一步精致化处理的,还是属于全食品。

研究表明:

以水果、蔬菜、粗粮等全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

这是因为这些全食品里含有丰富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2、请按照提示句的内容及格式,仿写两个句子,要求:

意思相对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6分)

提示句:

苏轼,赤壁岸边,一阕《念奴娇》,词采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