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972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docx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一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产生及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一)1.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为谁所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3.如果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关于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第一、二、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依据(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第六、七章)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原始积累)

(充足的原始积累;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原始积累:

1雄厚的资本: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人民的剥削、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获得了充足的资本2充足的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

3海外贸易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丰富的资源和原料:

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广大的海外殖民地原料来源充:

5技术知识:

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技术知识

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1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2条件:

工业革命最基本的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科学技术件(生产技术)、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市场)、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工厂制、经济危机:

产品相对过剩—通货膨胀—失业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阶级矛盾:

资本家:

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

工人:

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罢工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法国、英国、德国三大工人起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起义失败

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马克思主义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继承与创新,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

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

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吸收了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1、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大会、起草《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第二国际成立大会。

3、马克思主义:

1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4、1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

创立了唯物论和辩证法2黑格尔:

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3费尔巴哈: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一、十九世纪人类思想三大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内容:

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源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物质和精神何为世界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第二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

可知论、不可知论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回答。

不可知论:

康德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休谟人总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不可认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

承认还是否定内部矛盾

辩证法: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物质具体形态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局限性:

直观性、猜测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培根、爱尔维修、洛克、拉美特里物质=原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机械性:

以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把人也看成机器;形而上学性:

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否认矛盾;不彻底性:

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四)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两种错误倾向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

唯心主义: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静止的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4)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2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3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6)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

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的感性性质和形式

、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实践的基本形式、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是人所都有的活动;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1、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体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观念领域

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3、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联系的普遍性:

(1)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2)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5、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一序列的概念。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

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的根本标准是:

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有新的结构与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②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6、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生命运动的发展和进化,是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斗争。

7、矛盾与和谐

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因素。

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

1、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肯定包含否定,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又包含肯定,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的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一般公式: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显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辩证性质,是真正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否定。

————马克思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㈡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1、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现实性和可能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6、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7、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闪电的本质是云层中的正电与负电相遇而发生猛烈放电的过程。

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苹果落地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

9、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10、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5、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断向前发展。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认识工具:

物质工具;观念工具;语言工具;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源和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4、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西红柿,狼桃的故事)

5.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划清两条基本界限

唯心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

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先验论认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回忆说:

人类知识是灵魂对过去经历的回忆。

——柏拉图)

2、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