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718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docx

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2016四川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真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教育学史上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学家是()。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康德

D.赫尔巴特

3.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是考试的()。

A.显性正向功能

B.显性负向功能

C.隐性正向功能

D.隐性负向功能

4.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教育目的的功能是()。

A.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B.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C.对教育活动的监督功能

D.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5.“家有三斗粮。

不当孩子王”,这种说法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中教师普遍较低的()。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法律地位

D.专业地位

6.坚持知识统一性观点.而且可以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7.世界上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是()。

A.《学记》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A.“道尔顿制”

B.“巴达维亚法”

C.“圣路易编制法”

D.“导生制”9.班级组织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是()。

A.班主任

B.班委会

C.任课教师

D.班长

10.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发展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1.某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基于需求、兴趣、游戏倾向等类似因素结合起来的小团体,由此可判断该班级组织处于()。

A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B.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C.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阶段

D.团体要求与团体文化之间的矛盾阶段12.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文化

13.学生将新学的概念“梨子”归到“水果”这一总概念中,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同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4.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B.有记忆的恢复现象

C.过度学习的作用

D.情境记忆的作用

15.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朋友的名字

B.完成口头作文

C.穿衣服

D.浮现童年的生活情境

16.学生把自己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为试题太难太偏,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不稳定、可控

B.外部、稳定、不可控

C.内部、稳定、可控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17.在促成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常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提出相应的要求,“知”即是()。

A.动之以情

B.晓之以理

C.导之以行

D.持之以恒18.小敏近段时间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考卷、作业、书包等,总认为试题有遗漏、作业

没做完、书包里的东西没收拾好……这些行为表明她有()。

A.焦虑倾向

B.过敏倾向

C.强迫倾向

D.怀疑倾向

19.小冬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0.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明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那么他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21.教育法规根本的本质特征是它具有()。

A.阶级性

B.平等性

C.全社会性

D.强制性

22.按照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层次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属于()。

A.教育基本法

B.单行教育法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行政规章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条第二款“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的规定属于()。

A.—般性规范

B.原则性规范

C.概念性规范

D.技术性规范

24.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处于“母法”地位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5.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制定()。

A.教育法律

B.地方性教育法规

C.部门教育规章

D.教育行政法规

2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侮辱、殴打教师、学

生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

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7.教师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情形,则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

A.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B.送交司法机关

C.批评教育

D.罚款

28.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可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为()。

A.司法机关

B.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

C.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

D.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29.学生对学校按照学生管理规定给予的处分不服提出申诉。

其被申诉人是()。

A.所在学校

B.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C.所在学校校长

D.班主任

30.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二、判断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请判断每小题的正误,在答题卡上题号后的括号内。

正确的划上“V”。

错误的划上“X”。

无论正误,均说明理由)

31.学生具有与自然状态下学习的人不同的特征。

()

32.教师权利与义务实现过程中不受道德因素的影响。

()

3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辐合思维。

()

34.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主体只是教师群体。

()35.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爱国守法。

()

三、筒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

每小题5分。

共30分)36.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37.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38.什么是注意?

简述注意的种类及其含义。

39.简述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40.简述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

4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

每小题10分,共10分)42.联系实际。

谈谈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五、分析说明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43.生活中人们常说,温故知新,熟能生巧。

学习中老师也经常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

学生要获得知识,不能没有复习,但是复习却要讲求方式和方法,要适度。

请问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减少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

神话起源学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生物起源说是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答案】D。

解析: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答案】D。

解析: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

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根据题干描述,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产生了消极影响,体现

出考试的隐性负向功能。

4.【答案】C。

解析: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一是通过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④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激励着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方针的规定去培养人才。

教育目的的功能不包括对教育活动的监督功能。

5.【答案】B。

解析: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说明古代老师的经济状况都是比较拮据的,老师往往收入少,果腹都难.反映了其经济地位的低下:

6.【答案】C。

解析:

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坚持学科间的关联性和统一性,这是综合课程的特点,关联能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

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

故选C选项。

7.【答案】A。

解析:

《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突出。

&【答案】D。

解析:

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是“导生制”。

导生制也称为贝尔一兰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

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一〜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

绩较差的其他学生。

导生制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9.【答案】A。

解析:

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0.【答案】c。

职析:

课程评价过程中,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重要的评价形式。

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11•【答案】A。

解析:

班级组织的发育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①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②团体要求及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③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阶段。

个人属性之问的矛盾阶段分为两个时期:

时期是班级刚刚形成时,同学们对新的环境或多或少存在疑虑:

第二时期是小团体形成时,即形成基于需求、兴趣、游戏倾向等类似因素结合起来的小团体。

12.【答案】G解析: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故选C选项。

13.【答案】G解析:

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类属于旧知识时,产生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

当新知识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时,这种学习称为上位学习。

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这种学习便是并列结合学习。

学生将梨子归到水果的概念中,其中新学的是梨子,可以看出先学习水果的概念再学习梨子的概念,即先学习一般的大概念,再学习特殊的小概念,所以是下位学习。

14.【答案】Ao解析: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学习后马上睡觉,后面不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不会影响前面学习的内容,没有倒摄抑制,前面的内容记得更清楚。

15.【答案】B。

解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

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地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①目的性。

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由目的指向活动。

它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

如做梦,缺乏明确的目标,不属于问题解决。

②序列性。

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心理操作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自动化或单一的操作不能构

成问题解决。

A选项回忆朋友的名字、D选项浮现童年的生活情境,虽然都具有目的性,但

是这些活动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因此不属于问题解决。

③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

C选项穿衣服,虽含有目的性和系列操作性,但是没有思维的认知操作参与,因此也不属于问题解决。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6.【答案】B。

解析: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任务难度属于外部、不可控和稳定的归因。

试题太难太偏属于任务难度的维度,因此该归因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归因。

17.【答案】B。

解析: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也即晓之以理。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也即动之以情。

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也即持之以恒。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即导之以行。

18.【答案】C。

解析:

强迫性神经症以反复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

19.【答案】B。

解析:

多血质的特点:

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胆汁质的特点:

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准确性差、情感外露、持续时间不长。

黏液质的特点:

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

抑郁质的特点:

易动感情、忸怩、怯弱、怀疑、孤僻、优柔寡断、容易恐惧。

20.【答案】G解析: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时,一些个体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另一些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故本题选C选项。

21.【答案】A。

解析:

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根本的本质特征是阶级性。

22.【答案】B。

解析: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定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教育单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低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和教育法律,高于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如《教师资格条例》。

教育规章是

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的

称为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23.【答案】B。

解析:

一般性规范的职能在于确认可以成为法的基础的重要的事实,比如确认教育制度、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人事管理体制等。

原则性规范所表达的教育法律原则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这种原理和准则可以作为教育法律法规的思想基础或政治基础,也称为“宣言性规范”。

概念性规范的职能在于明确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和抽象而形成的,也称为定义性规范。

规则性规范是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技术性规范是对法律文件的技术性事项做出规定的规范.具体包括业务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是一种稳定的准则,属于原则性规范。

24.【答案】A。

解析:

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

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

它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或称为“教育宪法”“教育

母法”。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育法》。

25.【答案】G解析:

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是教育规章,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其中,部门教育规章是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

教育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教育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

26.【答案】Ao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扰乱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秩序的;

(二)侮辱、殴打教师、学生的;

(三)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

(四)侵占或者破坏学校校舍、场地和设备的。

27.【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

(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28.【答案】0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29.【答案】A。

解析:

学生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一般包括学生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学生对学校按照学生管理规定给予的处分不服.故被申诉人是其所在学校。

30.【答案】D。

解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终身学习的表述: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判断简析题

31.【答案】"。

解析:

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具有主体性的人。

自然状态下学习的人不具备这一特征。

32.[答案】X。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明确规定,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而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这些既是法律因素,也是道德因素。

故题干说法错误。

33.[答案】X。

解析: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34.[答案】X。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等的职责。

所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主体不只是教师群体。

35.[答案】V。

解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六条内容中,爱国守法是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即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三、简答题

36.[参考答案】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以下途径:

(1)师范教育。

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和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2)入职培训。

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还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培训的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3)在职培训。

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很广,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如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相互研讨)。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

(5)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直接、普遍的途径。

37.【参考答案】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和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一般需要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撑,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38.【参考答案】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39.【参考答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1)有损害事实。

有损害事实,即行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学秩序及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客观事实存在。

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

(2)有违法行为。

有违法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假若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法,他就不承担法律责任.

(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违法行为是导致损害事实发生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前者决定后者的发生,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40.【参考答案】

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