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70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三轮基础组合练18

基础组合练18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搜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嶂,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假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⑥丹·罗斯嘉德发明的“雾霾塔”是一种利用静电吸附尘粒原理的环保装置,脏空气滔滔不绝地从塔顶进入后,能在塔中间得到净化。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行之有效:

实行起来有成效。

使用正确。

②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极多。

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不能用来形容“机器人模型”。

用错对象。

③等而下之:

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这一等差。

使用正确。

④乐不思蜀: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

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泛指乐而忘返。

使用正确。

⑤滥竽充数:

借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句中用来形容虚假广告,不合语境。

⑥滔滔不绝:

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

不能用来形容空气。

用错对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失能失智老人是老年人群中最弱势的群体,养老服务不仅要“锦上添花”,当务之急是把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纳入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中去非常必要。

B.解读一部富于丰厚内涵的文学作品,批评者需具备深入文本内部的耐心与决心,更需具备全面的感受力、敏锐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

C.近年来,实体书店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不少书店开始转向复合型的经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将图书与画展、咖啡、休闲等经营组合起来。

D.最近几年,腰椎病的发病人群已经逐渐年轻化了,不少年轻学生、白领、司机等群体都深受腰椎疼痛困扰,疼得“直不起腰来”。

答案 C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非常必要”。

B项“全面”和“敏锐”应互换位置。

D项“疼得‘直不起腰来’”前应加上“很多人”。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张玉华送给我一本他写的大作,并在扉页写道:

“李明辉敬存——张玉华惠赠。

B.最近几届法国总统一上台首次参加欧盟峰会都会斗胆提出建议,但往往无功而返。

C.一位大汉,挑着铺盖,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从人丛中挤了过去。

D.毕业十年后才回到故乡,大家一致约定,我们这些高足明天去拜访当年的班主任。

答案 C

解析 A项“惠”与“敬”应互换位置。

B项“斗胆”多用作谦辞。

D项高足:

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

4.下面是长沙市首届“邻里节”的获奖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

答案 构图要素:

①两个“人”字组成的“从”字(两个屋顶)。

②一颗心(两个弯曲的手)。

寓意:

①“从”代表共同创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②“心”代表邻里之间相互团结,十分和睦。

(或“屋顶”象征和谐的邻里关系;“手”代表邻里之间相互团结,共同创建。

二、古代文化知识

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

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

答案 C

解析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三、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3)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剑阁峥嵘而崔嵬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

韩林德先生曾说:

“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

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

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炕

大娘住在陕北羊儿沟。

她娘家是关中人,十九岁时她嫁到这里。

丈夫姓王,比她小了三岁。

她觉得这地方不错,尤其是那土炕,在关中没有见过,她就感兴趣了。

土炕很大,占了整整后半个窑。

她提议把炕盘小,丈夫不同意,说将来要生儿育女。

她想:

真有七八个儿女了,那炕下的鞋子会一摆一长溜呢,就又痴痴地笑。

土炕成了她的天地,她在上边纺线、纳鞋帮;在炕上摊开包袱,一有空闲,就翻弄那些各色布头、丝线;晚上在上边和丈夫说悄悄话。

她想:

男人家走州过县,女人家就是要守住这块土炕。

这时候,日子不安宁起来。

这一天,一个掉队的女八路来到窑洞。

这女八路腰身很笨,她一眼看出有着身孕,就做汤烧水,让女八路坐在土炕上。

她说:

“快上炕,咱们陕北,就是这风俗,家里人几辈睡一个炕哩。

她让女八路睡在西边,让丈夫睡在东边,她在中间躺下,作了个界墙。

那女八路还是不肯睡下。

她只好推醒丈夫,让他睡到灶口前的脚地,说只许面朝外。

丈夫一夜没敢翻身。

她知道了这女八路叫龚娟,是个宣传员。

龚娟后来生了个女儿,她们就叫她猫猫。

龚娟要去追部队。

临走,给她跪下说:

“大姐,这孩子带不走,就托付给你。

她开始在这土炕上养着猫猫长大。

她让丈夫去卖了炕上一条新被子,买回来一头奶羊,天天给孩子挤着吃。

猫猫长到三岁,丈夫得了痨病,没了。

她哭了一场,不去改嫁,从此做了寡妇。

那年她刚刚二十六岁。

家里一切开支全靠她纺线,她纺线又快又好。

新中国成立后,猫猫长大了,她供着去读小学。

可是这年秋天,她们正在院子里打枣儿,嘟嘟地开来一辆小车,车上下来一位壮年妇女叫她一声“大姐”就哭了。

那女的说她是龚娟。

龚娟说:

“你跟我一块进城去吧,我永远叫你姐姐,猫猫也永远叫你娘。

她笑笑,说她有什么功劳,要到城里去?

就劝说猫猫认了亲娘,猫猫不去,她倒变了脸。

第二天,她欢欢喜喜打发龚娟母女走了。

车一拐过山弯,她却扑腾在路上,哭得哇哇的伤心。

后来,龚娟病故了。

猫猫参加了工作,信便来得少了,也越写越短,最后竟再没有来过一句话了。

她却老是盼着,过两天就去邮电所打问。

村里人都说她应该去找猫猫,让猫猫养活她。

“如果是为了如今养活我才收养她,那我成什么人啦!

她不埋怨猫猫。

只是这大炕,睡起来觉得太硬。

她什么都可以丢下,就是不舍这土炕,夜里睡在上边,可以做好多梦,梦见她的丈夫,也梦见猫猫母女。

那几年里,干部经常下乡。

村里就把女干部派到她炕上来睡。

她很乐意,十个八个都让挤在土炕上。

她睡的迟,挑灯看她们每一张漂亮的脸,一看见那炕下的鞋,就想起当年和丈夫说的话,没笑出声来,却去把各色格式的鞋放得整整齐齐。

有人说,猫猫成了走资派,被剃光了头游街。

一日,猫猫给她来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孩子受人歧视,想让大女儿落户到养母这。

猫猫的十六岁的大女儿秀秀不久就来了。

从此,土炕上睡了秀秀,她夜夜给孩子讲猫猫小时候的事,婆孙俩就笑一笑。

村里人见她护着秀秀,谁也不敢作践。

过了两年,秀秀进城看猫猫,一个月没有回来。

她很着急,拍了电报去才收到回信说,猫猫平反了,让把秀秀的户口迁回城里。

她一颗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

村里人都在说秀秀在城里不会回来了。

“秀秀说要回来的,她说我这土炕好呢。

”她总是这么说。

但是秀秀到底没有回来。

她一个人睡在炕上,只觉得炕大,炕空……这天天明时,浑身发烧,睡倒不起了。

又过了三个月,她知道自己不行了。

村里人说,“给秀秀母女打个电话,接你去大医院看看,或许会好了呢”。

她不同意,说是活到时候了,不必告诉秀秀母女,更没必要进城去治了。

第三天黎明,她气弱得只有出的,没有入的。

村里人都围在土炕边,她说:

“都上炕坐吧,这土炕大,能坐得下,大家都来看我,我也死得下了。

窑空起来,没几年就在雨天里塌了,把大土炕埋在里边。

后来,好些下乡的女干部都问起她。

知道情况后都伤心落泪,怀念那土炕,说土炕上好,又大,又舒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从女主人公出嫁到去世,但风格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B.女主人公知道秀秀没事,所以她“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是怕秀秀不再回来,自己曾经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C.小说描写朴素中见真情,如写女主人公夜里看女干部熟睡的脸,摆整齐炕下的鞋,直击读者内心,让人感动。

D.小说结尾写女主人公去世后,窑塌了,土炕被埋。

下乡女干部伤心落泪,怀念舒适的土炕,其实是对女主人公的感恩和怀念。

2、文中画波浪线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几经起伏,试结合文本分析。

3、“土炕”见证了女主人公的一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土炕”在作品中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肖培根院士:

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

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

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

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

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

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连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

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

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

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

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

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

榜发,士论大哗。

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

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

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

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

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

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

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

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

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

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

其党大恨。

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

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

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

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

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

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

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

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

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振基勤于治政。

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

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你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

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