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发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694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十大考古发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大考古发现.docx

《十大考古发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考古发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大考古发现.docx

十大考古发现

4月13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以及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10个项目入围。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二七区文化旅游局

发掘领队:

张松林

现代中国人来自何方,北京猿人是否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是最近20多年来中外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一直激烈争论的学术焦点,也是公众长期热切关注的话题。

按照非洲夏娃说的理论,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在最后冰期的寒冷气候阶段已经灭绝,现代中国人是在距今4-5万年前后,由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入亚洲东部的中国境内。

由此看来,位于东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中原地区在距今3-5万年期间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认识我们直系祖先来源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连续发掘多个晚更新世遗址,调查发现数百处旧石器地点。

这些新发现完整地展示了位于中原核心地带的嵩山东南麓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栖居形态,并发现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特征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为认识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来源与发展特点等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嵩山东南麓位于中原核心地区,是联结我国及东亚大陆南北与东西的枢纽,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的关键区域。

2011年4至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西南郊老奶奶庙遗址,揭露面积近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

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将近年来在嵩山东南麓新发现的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不仅系统地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为探讨我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等史前考古学核心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一、老奶奶庙遗址的主要发现

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东南距代家门村约500米,西邻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坐落在河旁二级阶地之上。

遗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庙,当地称老奶奶庙。

遗址地处郑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脉向东延伸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呈东高西低,区内黄土堆积发育。

1、地层堆积

遗址东侧的马兰黄土断崖剖面高近20米,马兰黄土之上还迭压着新石器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

但在发掘区内,由于雨水冲刷与当地村民取土的破坏,大部分马兰黄土以上的堆积已不存在,已接近旧石器文化层。

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残余堆积。

发掘区中部的东剖面的地层堆积如下:

1层:

表土层。

2层:

扰土层,含陶片、汉砖,以及动物化石与打制石器等。

3层:

黄褐至灰褐色黏质粉,砂旧石器文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层:

A层:

黄褐色黏质粉砂,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B层:

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并有多处灰堆遗迹。

C层:

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遗物,有零星用火遗迹。

D层:

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

E层:

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较丰富,也有用火遗迹。

F层:

灰褐色黏质粉砂,含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亦发现数量较多且面积较大的用火遗迹。

4层以下的试掘面积很小,平面布局情况尚不清楚。

从剖面观察可见,该层为灰褐色、灰黄色至黄褐色粉砂,局部有较清楚的水平层理。

亦可分为多个亚层。

除最下层为较纯净、水平层理明显的灰黄色粉砂外,其余6个亚层均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遗存。

老奶奶庙主要文化层的加速器碳14的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40000年前后(未校正),结合附近遗址光释光测年数据来看,该遗址碳14测定结果校正后的实际年龄应早于距今45000年。

2、主要发现

老奶奶庙遗址的主要发现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居住遗迹,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

(1)用火与居住遗迹

遗址地层堆积与遗物分布特点显示,除表土层与2层的较晚阶段堆积外,3、4层皆为旧石器时代遗存。

多个文化层连续分布,显示古人类曾经较长时间重复占用该遗址。

在本年度发掘揭露的区域内,除3A层的遗物相对较少,其他各层均有用火遗迹与石制品与动物骨骼及其碎片构成的居住遗迹。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3B与3F层的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3B层共发现用火遗迹10处。

这些灰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部和中南部区域,面积上有大有小。

较大者如H9分布范围南北长约20厘米,东西长约30厘米,最厚处厚约3厘米,剖面观察则呈浅锅底状。

周围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

另外在发掘区北部至中部的不同区域,也有大量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与炭屑等遗物密集分布现象,是当时人类一个集中居住活动留下的活动面遗迹。

另一处比较清楚的活动面遗迹保留在3F层。

其原始地面呈北高北低的缓坡状分布。

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共发现灰烬堆积6处,面积分布均较大。

如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呈近椭圆形,其分布范围南北最长处长约126厘米,东西最宽处宽约100厘米,从剖面上观察,其剖面最厚处可见厚度约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斑块状物质。

灰烬周围散布着较多的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

发掘区中部发现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亦近圆形,直径约160厘米。

灰烬内包含大量炭屑,其周围也散布着大量密集分布的文化遗物。

在中北部区域还有另外几处面积稍小灰烬堆积。

灰烬堆积亦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

在离灰堆稍远处,还可见到明显石器加工区,有数量较多、属于同一原料来源的石核、石片及断块与碎屑等生产石器的副产品。

(2)石器工业

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石制品有3000多件。

种类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各类工具等。

石制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原料使用。

在石英砂岩制品中,石片与石核的数量较多。

石核多为多台面石核,均为简单剥片技术的产品,尚不见预制石核的迹象。

石英原料则体积较小,亦采用锤击技术或砸击技术直接剥取石片。

经过仔细加工的工具多系石英原料,数量不多,可见到的类型有边刮器、尖状器等。

形体多较细小。

(3)动物化石与骨制品

动物骨骼数以万计,包括数量较多的较完整的下颌骨、肢骨、牙齿等,以及大量骨骼碎片。

其中下颌骨与牙齿等来自食草类动物头骨的骨骼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部位。

多数动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较深。

可鉴定种类主要是马、牛、鹿、羊与猪等。

还有数量较多的鸵鸟蛋皮碎片。

动物骨骼上完全不见食肉类或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显示大量骨骼在遗址上出现完全是人类狩猎与消费猎物活动的结果。

另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其中较多骨片的大小比较相近,很多骨片长度集中在10cm上下,刚好方便手握使用。

有些残片上有比较清楚的打击修理痕迹。

个别还可见到明确的使用磨痕。

这些迹象显示,该遗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制品以外,还大量使用骨质工具。

(4)贾鲁河上游其它发现

在老奶奶庙遗址附近,沿贾鲁河上游近10公里长的范围内,还分布着20余处旧石器地点。

这些地点也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其时代也当与老奶奶庙遗址相当,只是多数地点的堆积较薄,文化遗存也较少,应只是临时活动的场所。

从分布位置、地层堆积与文化遗存的保存等情况看,老奶奶庙遗址位于这个遗址群的中心,当是一处中心营地(或称基本营地),并与前述临时活动地点共同构成一个遗址群。

二、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自2004年冬季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组织多次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有计划地对郑州地区含更新世堆积的地区展开系统调查工作,已经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

这些地点西起颍河上游,向东到潩水河与双洎河流域均有分布。

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沿几条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成群组聚集分布,构成多个相对密集分布、类似贾鲁河上游老奶奶庙附近的遗址群。

绝大部分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时代也与老奶奶庙遗址等发现相当。

2009年以来,对其中的新郑赵庄与皇帝口遗址首先进行发掘,并取得重要进展。

1、赵庄遗址

赵庄旧石器遗址位于新郑市赵庄村北,潩水河东岸3级阶地。

遗址西部是陉山与具茨山,东临黄淮平原。

该遗址2009年10-12月发掘。

(1)地层

遗址地层从上至下分为七层,分别为全新世堆积,含钙质结核的马兰黄土,以及其下的漫滩相堆积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

旧石器文化层的主体部分为灰白色粘质砂土,有锈黄色斑点,土质略硬,含砂量较大,局部可见黄灰相间的水平层理。

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厚约10-30cm的范围内。

(2)遗迹

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置放象头的石堆与石器加工场。

两者位于同一活动面,是同一时期活动的遗存。

活动面由南向北分布着古棱齿象头骨、大块的紫红色石英砂岩块和乳白色碎小的石英制品。

象头骨呈竖立状,臼齿嚼面朝南;由于长期的挤压作用已明显变形,但仍保存完整。

大多数石英砂岩块位于象头骨的下部和周围,互相叠压,形成堆状。

调查发现,这些紫红色石英砂岩是直接采自距遗址5公里以外的陉山基岩原生岩层。

其搬运至此的主要功能并非加工工具,而是围成石头基座,在上面摆置象头。

(3)石制品与动物化石

石英制品则主要分布于象头骨的北侧,绝大部分是加工石器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与碎屑等副产品,很少见到加工完成的精制品,说明当时人类在这一区域的主要活动是石器生产。

发掘所获石制品数量超过5000件。

石英制品数量占绝对多数,但个体较小,多在5cm以下。

种类主要是石核、石片、断块、碎屑以及未加工的石料。

还有少量经过修理的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

该遗址保存哺乳动物化石很少,除古棱齿象头骨外,仅有一段象门齿、零星象肢骨片,以及的个别羊、鹿化石等。

亦不见灰烬与炭屑等用火遗存。

2、皇帝口遗址

与赵庄遗址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的皇帝口遗址,文化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

发掘所获各类文化遗物也仅有100多件。

石制品也以石英原料为主,个体较小,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

经过第二步加工的工具很少,仅见几件刮削器和尖状器。

余者均为石核、石片以及断块、碎屑等。

动物化石有鹿类等,少数具有人工打击疤痕,还有清楚的被切割痕迹。

遗物与堆积状况表明黄帝口遗址为一处人类短暂活动的场所。

当时人类曾在这里进行处理猎物等活动。

加速器碳14的年代结果说明皇帝口与赵庄遗址当属同一时代,均为距今35000前后(校正后)。

3、潩水河流域与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在赵庄与皇帝口附近,还有另外10多处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

这些地点沿潩水河两岸分布,出露地层与埋藏状况与前两者相同,显然同属潩水河流域的同一遗址群。

这些地点多数也是堆积较薄,已发现的遗物不多,与皇帝口的情况类似,应属于临时活动场所。

但其中也有少数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灰烬等,是类似老奶奶庙的中心营地遗址。

如前所述,北起贾鲁河上游的老奶奶庙,南到潩水河流域的赵庄-皇帝口遗址,郑州地区嵩山东南麓广泛分布着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地点。

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

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

这些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系统地展示了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聚落与栖居形态,清楚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人类在该地区生存发展的辉煌历史。

三、重要意义

区域地层对比显示,老奶奶庙遗址与郑州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旧石器地点,主要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红褐色古土壤层,属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气候较暖湿时期。

加速器碳14与光释光等测年数据也显示旧石器地点的时代主要分布在距今3-5万年期间。

这些情况说明老奶奶庙遗址等新发现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

另一方面,位于中国与东亚大陆核心地区的嵩山东南麓,也是晚更新世人类与文化向南北与东西方向迁徙与交流的中心。

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对于深入探讨当前世界史前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的歧见尤为重要。

首先,数百处旧石器遗址与数以万计文化遗物在距今3-5万年的嵩山东麓的广泛分布与发现,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也确切证明有关晚更新世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在最后冰期寒冷气候中灭绝的认识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与此相反,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类与旧石器文化已发展至更为繁荣的新阶段。

第二、数百处旧石器地点成群组聚集分布在相对独立的古代河谷地带构成多个遗址群,群组内又有中心营地、临时活动、以及石器加工场等特殊遗址的组合,这一发现完整地反映了嵩山东南麓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栖居形态。

第三,多个用火遗迹所组成的复杂居住面的中心营地出现,偏好收集并带入居址内大量狩猎对象的下颌骨,以及远距离搬运紫红色石英砂岩堆砌石堆,并摆放古棱齿象头等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功利性行为的存在等,均是史前学界判断现代人行为的典型标志。

这些行为特征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中被发现。

第四,老奶奶庙遗址大量使用骨质工具的发现,也应与现代人类在本地区的出现密切相关。

虽然旧大陆西方同一阶段也开始大量使用骨质工具,并被视为旧石器晚期文化与现代人的重要主要特征,但后者的骨制品加工技术与老奶奶庙却明显不同,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骨制品基本不见磨制技术的应用,而主要是通过打制加工的特征,与本地区更早的发现一脉相承。

第五,老奶奶庙遗址等新发现旧石器工业展示出更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无论是石料选择与石器加工,或是工具组合等技术特征与类型学特点,均可以找出与本地区更早期文化的密切联系,却看不到来自旧大陆西方同时代人类或文化影响的迹象。

综上所述,老奶奶庙遗址及嵩山东麓旧石器遗址群的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在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

晚更新世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存的辉煌历史,不但是探讨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资料,而且更进一步展示出多项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新文化特征。

这些出自中原地区的新发现,与中国及东亚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明显相悖,而很清楚地展示了我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为研究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在东亚地区出现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新视角。

(执笔:

王幼平、张松林、顾万发、吴小红、汪松枝)

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

发掘单位:

福建博物院、福建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漳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

范雪春

     奇和洞遗址坐落在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北4公里,西南距漳平市区42公里。

遗址是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由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的洞穴专题组发现的,2009年底至2011年福建博物院、龙岩市博物馆和漳平市博物馆组成的发掘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大量有价值遗物,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是一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过渡的洞穴遗址。

     一、文化层堆积:

     发掘区在洞口北侧,剖面地层连续,从上到下共分9层:

①层,现代杂土;②层出土近代瓦片、酱釉、青花瓷片、零星烧土和螺壳;③层分③A、③B和③C层,地层斜向洞口,③A层深褐色砂质粘土,含大量夹砂陶片、动物牙齿和骨骼以及少量磨制石器;③B层灰褐色粘土,包含物同上;③C:

土质粘性,出土异于③A的陶片;④层灰烬钙板层,结构紧实;⑤层棕褐色砂质粘土,夹大量红烧土颗粒和钙板结核块,出土少量夹砂黑陶片,大量石片、石核、石锤、石块及动物骨骼和牙齿。

⑥层深棕褐色砂质粘土,结构较紧实,密集分布4层打制石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制作石制品所形成的堆积层。

⑦层旧石器时代人工石铺活动面,并含少量石制品。

⑧、⑨层为更新世中晚期暗河冲积层。

     洞内深处出土更新世早—中期哺乳动物群(约距今6~10万年前);洞口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自下而上分别为:

⑦~⑥层旧石器时代晚期(17000~12000aBP.)人工石铺活动面遗迹、打制石器及哺乳动物;⑤~③C层含新石器早期(12000~8000aBP.)的人类颅骨、下颌骨及肢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陶器、艺术饰品和伴生动物群;③B—③A含新石器中期(8000—7000aBP.)的居住面遗迹、人类头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艺术饰品、陶器及伴生动物群。

     二、遗迹:

     包括灰坑13个,分属于不同时期,大部分开口于②B层下,其他则开口于①B、②A、③C和⑥a层下,形状多为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

填土一般为黑灰色粘土或灰褐色砂质粘土,包含少量青瓷片、螺壳、烧土粒、炭粒、动物遗骨和石块,陶片较碎,极少可复原器。

     房基2座,均位于洞口大厅的东部。

F1于①B层下打破②A层,为明代娘娘庙基址,属地面基础建筑,挖有沟槽立置基石,已揭露残留的3层基石,其上筑墙。

活动面由红砂土平整铺垫而成。

因目前仅局部发掘,尚不清晰庙址的布局及规模,亦未见其他遗迹现象。

F2开口于③B层下,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迹。

该遗迹应为地面柱洞建筑,残留有11个柱洞和居住面,并发现木骨泥墙的残块。

柱洞的做法是,先在居住面上挖圆形柱坑,在柱坑内置木柱子,而后在其周边用黑灰色砂质粘土敷住压实。

居住面主要也是由红砂及烧土平整填垫而成,并发现有一个灶。

因发掘面积限制,暂无法确认房址的整体布局及大小。

火塘3个,火塘2开口于④层下,呈不规则方形,斜直壁,平底,堆积主要为红烧土和粘土质砂,包含石片,石块,螺壳和少量碎骨等。

火塘1、3均开口于⑤层下,近圆形,斜直壁,近平底,深灰色土,夹杂大量红、灰烧土颗粒,结构疏松,呈坑状堆积,包含大量的木灰烬,少量的夹砂灰陶片、钙结核及石片、断块等。

     石铺活动面2个,T2⑦层的石铺地面,系铺石拣自河滩,磨圆度较高。

依分布范围判断,应为人工搬运铺垫而成,间杂大量青灰色细砂,结构致密、坚硬,呈南北低,中间高地面,且在该地面南部边缘发现一排水沟。

洞中部T1③B层之下的石铺地面略呈圆形,在其边缘为黑色、黄色粘土羼杂的火烧硬面,结构致密、坚硬;其西部有数块排列有序的大石块,属人工有意放置,东面沟沿有火堂遗迹,该遗迹应是洞内居民的活动场所。

     三、主要遗物:

陶器、石器、骨器、艺术饰品及动物牙齿和骨骼。

     陶器:

多为夹砂陶,以灰褐陶为主,灰黄、红褐陶次之,少量灰黑、灰白陶。

火候较低,地质疏松。

纹饰多为素面,部分经微磨光,斜向或交错绳纹次之,少量刻划纹、锯齿纹、戳点纹、水波纹、弦纹、压印纹、指甲纹、曲折纹、镂孔;另有部分方格纹与弦纹,锯齿纹、戳点纹及压印纹,水波纹与附加堆纹等组合纹饰,多位于器物颈和口沿部位;刻划和镂孔仅在极个别陶器中出现。

可辨器形有:

釜、罐、盆(碗)、缽、盘等;石制品:

类型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砺石等,并出有磨制精美的石锛、石斧、石刀、石凿、石网坠等。

骨器:

计有骨锥、骨匕、骨刀、骨针、骨锥、鱼钩、尖刃器和打制骨器等,大多采用哺乳动物管状骨或肋骨加工而成。

艺术饰品:

砂岩砾石磨制的鱼形雕刻钻孔佩饰品1件、采用鸟类长骨截取的骨管1件,刻画石1件以及刻画痕骨骼等,反映当时人类已有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

动物群:

以哺乳动物种类最多,计有南蝠、蹄蝠,菊头蝠、白腹管鼻蝠、鼠耳蝠、鼯鼠、黑鼠、林姬鼠、岩松鼠、小家鼠、竹鼠、豪猪、家犬、普通狐狸、赤狐、副獾、松貂、艾鼬、青鼬、黄鼬、黄腹鼬、鼬獾、豹、小猪、野猪、水鹿、獐、小麂、赤麂、山羊、牛和猕猴;水生动物有螺类、蚌类、龟和鳖甲片、蟹类、鱼骨以及少量鸟禽类骨骼等。

     四、奇和洞遗址文化特性:

     文化面貌独特,土著特点鲜明,但与外界联系却较密切,主要表现在:

     1、文化层年代连续,时代从旧石器末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早、中期(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年代测定文化层从距今17000直至7000年前)。

以往我国虽曾发现过不少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但像奇和洞遗址这样具有跨越新、旧石器时代连续堆积的遗址极少。

尽管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根据已有定论,但对于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确切时间还存在不同见解,倘若能够找到一处遗址不仅在地层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在出土器物上同样具有明确的叠压关系的证据,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无疑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奇和洞遗址恰好具备解决这一国际性关注的学术课题之条件。

      2、文化内涵富有地域特色。

遗址出土的器物组合为釜、罐、盆(碗)、缽、盘和盅等;器形以敞口、高领或束颈、鼓腹、平底和圜底为特征,口沿处部分有压印条纹、锯齿纹、放射线篦纹,以锯齿纹、戳点纹、压印条纹及放射线篦纹组合最具特色,还有绳纹、戳点纹、曲折纹、蓝纹等。

石器有石锛、石斧、砺石、石坯、石球、石刀、石锤、石砧、石凿、凹石、石网坠、砍砸器和磨制小石器等生活和生产工具。

⑥层出土的打制石器与台湾长滨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石制品在制作水平、制作风格以及年代上具有更多的可比性。

奇和洞出土的陶片纹饰相似于平潭壳丘头、昙石山下层等遗址及台湾大坌坑、南关里等遗址,但时代上却早于这些遗址。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奇和洞遗址是福建省境内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最早的代表之一,对追索闽台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奇和洞揭露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面,表明早在距今12000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在奇和洞的定居生活,从事以采集和狩猎并重的生活,从而遗留下大量烧石、烧土、烧骨、灰烬和被遗弃的各种食物残迹,其中动物遗骨包括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鸟类、龟鳖类和鱼类,无脊椎动物中的多种螺、蚌类。

凡此种种表明居住在奇和洞的史前人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有着丰富的物质来源,这对于研究当时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力、末次冰期以来龙岩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遗址中家犬和小猪(包括骨骼和牙齿等)的发现,可能意味着先民已掌握了驯养技术,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到新的水平。

上述资料对于探寻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生产活动包括狩猎和采集等,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也都有重要意义。

     4、遗址出土的两具人类颅骨、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分别出自③A层和③C层,前者出土的是一具幼年个体颅骨和下颌骨,但较破碎;后者是一具较完整的成年个体颅骨,他们代表两个时期生活在奇和洞内的居民,这给遗址的科学价值锦上添花,并将为探讨新、旧石器转换时期人类进化和体质特征等问题提供新的重要资料和证据。

     总之,奇和洞遗址经历了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时代跨度。

这类遗址不仅在福建是首次发现,也是我国东南地区的首例,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少见。

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

发掘领队:

刘斌

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聚落。

这种聚落模式不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也是长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发现。

玉架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经济开发区万陈社区,因“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合作,于2008年10月至今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与发掘,目前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调查勘探面积总计约1平方公里,共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

目前已发掘面积近19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97座、灰坑21座,建筑遗迹10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4000多件。

现将发掘的基本情况与主要收获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