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685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docx

化学专业知识测试题2

化学教师专业知识测试题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有两个答案的错1个不得分,漏选1个扣1分。

1、维生素、糖类、油脂、蛋白质四类物质中,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D)

A.都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B.糖类习惯上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C.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D.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2、小马同学家的庄稼出现叶色发黄、茎秆细弱倒伏的现象,则应尽快给庄稼施用()

A、K2HPO4B、NH4H2PO4C、CO(NH2)2D、KNO3

3、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

B.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

C.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

4、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

某学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选用的试剂是(A)。

瓶I瓶Ⅱ

A、Ca(OH)2NaOH

B、NaOHCa(OH)2

C、稀HClCa(OH)2

D、NaOHBaCl2

5、将一定量的丙醇(C3H8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6.0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8.8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D)

A.表中a的值为2.8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14.4g,则无X生成

6、如果将物资按单质、氢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资,且相连物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A)

A.当甲为氯化铵时,X可以为氢氧化钾

B.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一定不可能为碳酸钠

C.当X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氢气、红磷、葡萄糖

D.当X为稀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氢氧化铜、硝酸银

7、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

取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参加反应的CO和O2的体积比为2:

1

B.生成的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三分之二

C.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

四分之三

D.反应后的气体中C、O原子的个数比为1:

2

8、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

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CO2的性质,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再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甲醇。

“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下:

(CD)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吸收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O2+K2CO3+H2O=2KHCO3

B.分解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KHCO3====K2CO3+CO2↑+H2O

C.由分解池分解后所得溶液X可通入吸收池再利用,其主要成分是KHCO3

2×105Pa、300℃,铬锌触媒

D.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CO2=======================CH4O(甲醇)

9、t℃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B)

A.c==a+bB.c==2b-aC.c==a+2bD.c==2a-b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82分)

10、(5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__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分)用化学式填写

(1)"空气污染指数"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之一。

目前计入其中的各项污染物除可吸入颗粒外,还应包括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的燃料_____________,食醋中含有的酸____________,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糖______________,含铁元素70%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

(3)某金属的氯化物溶液200g,洛质质量分数为5.55%g向其中滴加AgN03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干燥得固体28.7g,该金属氯化物的化学式应为_________

12、

(8分)右图中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其中A、B为单质,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甲、乙、丙为化合物,甲与过量的丙、乙与过量的丙两两反应的所有产物相同。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

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B的化学式;写出一种丙的名称。

(2)写出A和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乙→甲的化学方程式:

13、(6分)某市的“二期课改”中,初中化学引入“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

物质的量是一种新的物理量,其单位是摩尔(mol),1摩尔物质大约含有6.02×1023(NA)个该物质的微粒。

如1mol氢气含有6.02×1023个H2分子,含有2×6.02×1023个H原子。

据此回答:

(1)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是(填“相同”或“不同”)的物理量。

(2)1mol硝酸(HNO3)中含有个H原子,含有个O原子。

(3)右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那么,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个电子。

(4)已知“在标况下(0OC,1.01×105Pa),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约为22.4L”,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B、常温常压下,11.2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1molH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5)已知1mol氧气的质量为32g,则64g氧气与足量硫粉完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分

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雷利是英国物理学家,他曾用下列两种方法测定氮气的密度。

方法一:

将除去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烧红的装有铜屑的玻璃管,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除去,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72g/L。

方法二:

将氨气(NH3)通过赤热的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氮气和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

若两次测定时的状况相同,请问:

(1)方法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欲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可供选择的装置如图所示(不可重复使用),在你选择的装置中,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导管口的连接顺序,瓶中应盛放什么物质。

(3)请分析两种方法所测定的氮气密度数值不同的原因。

15、(14分)钢铁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做了二个有关铁的实验。

实验一:

用干燥纯净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图:

 

 

ABCDEF

浓硫酸

加热

其中A是实验室用草酸(H2C2O4)和浓硫酸加热制取一氧化碳的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H2C2O4H2O+CO2↑+C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装置无明显现象,C装置的作用是。

D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3)E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4)F装置的作用是、。

实验二:

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反应(铝热反应)

实验装置如下图:

图中纸漏斗由两张滤纸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点燃镁条后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细沙中。

实验后老师作了如下提示:

实验中镁条和氯酸钾的作用是提供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铝粉和氧化铁粉末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叫铝热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该反应常用于焊接钢轨。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单质铝与一氧化碳有相似的(填“氧化”或“还原”)性。

实验后同学们对金属与金属氧化物间的反应产生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

【提出问题】任何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都能反应吗?

学们在请教老师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取Zn、CuO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向冷却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黑色粉末变成色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水溶液呈无色。

Zn和CuO能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2

取Mg、CuO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

高温加热。

向冷却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发生爆炸,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水溶液呈色。

实验3

取Cu、Fe2O3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粉末无变化

Cu、Fe2O3不能反应。

【实验总结】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有些能反应,有些不能反应。

【反思拓展】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规律和金属与的反应相似。

16、(12分)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

甲、乙、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

【查阅资料】

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

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讨论】

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点解一段

时间后,断开电源。

(1)实验中发现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管②电极附

近的溶液任为无色,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pH小于7。

说明试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性,管②附近的溶液呈(选填“酸”、“碱”或“中”)性。

(2)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

发现红色立刻消失。

乙同学、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

经讨论与分析,乙、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原因可能是酸。

(3)甲、乙、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碳棒等,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

(4)甲、乙、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为确证溶液的酸碱性,又进行下列实验:

甲同学用来测定溶液,原因是。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

因为造成(3)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

【解释与结论】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点解后溶液混合均匀,呈中性。

【交流与反思】

甲同学取55g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消耗了5g水后,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碱性。

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点解后溶液的酸性。

17、(13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1)Ca(HCO3)2可溶于水;

(2)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

(1)甲同学

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3)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

(1)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

①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

(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

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

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

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

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

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

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根据你分析:

Na2CO3受热分解(填“易”或“不易”)。

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任写一种)。

【拓展应用】

(1)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过方法除去。

(2)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加入适量的溶液。

18、(10分)某同学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

其五次实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氧化铜/g

硫酸溶液/g

硫酸铜/g

1

2.0

120

4.0

2

4.0

120

8.0

3

6.0

120

9.6

4

8.0

200

16.0

5

10.0

200

X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

(l)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

(2)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3)表中X的值是;(4)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D2、D3、C4、A5、AD6A7、AC8、CD9、B

二、非选择题

10.

(1)x=15

(2)氩(3)3(4)MgCl2(5)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11、

(1)S02C0NO2(或NxOy)

(2)C2H5OHCH3COOHC6H12O6Fe2O3(3)CaCl2

12、

(1)O2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等)

(2)

(3)

(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13、

(1)不同

(2)NA或6.02×1023,3NA或3×6.02×1023(3)16NA或8×2×6.02×1023

(4)C(5)2NA或2×6.02×1023

14、

(1)2NH3+3CuO

N2+3H2O+3Cu

(2)BAGH或GHBA上述装置顺序中,第一个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第个盛放浓硫酸

(3)空气中含有少量密度比氮气大的气体,使得方法一的测定值偏高

15.实验一

(1)2NaOH+CO2=Na2CO3+H2O

(2)证明二氧化碳已被完全吸收干燥一氧化碳气体

(3)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4)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尾气处理

实验二

2Al+Fe2O32Fe+Al2O3还原红无

镁与氧化铜能发生置换反应盐溶液

16、

(1)碱酸

(2)不足(或酸液残留在管壁上等)

(3)恰好褪去(或立即消失)

(4)pH试纸

实验中滴加酚酞的溶液变为无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因酸过量而呈酸性,故用pH试纸来确认。

稀硫酸(或酸)

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溶液时消耗了少量酸

【交流与反思】2.2%增强增强

17、

(1)Na2CO3+Ca(OH)2=CaCO3↓+2NaOH;OH-、HCO-3、Ca2+

(2)Na2CO3+CaCl2=CaCO3↓+2NaCl;有无气泡产生.

(3)空气受热膨胀,不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或大试管管口有水珠等).

[拓展应用]

(1)加热

(2)NaOH

18、

(1)第3次与第5次氧化铜过量(2分)

(2)第1次与第2次硫酸有剩余(2分)

(3)表中的X值为16.0(未保留一位小数扣1分)(2分)

(4)w%=4.9%(没有计算过程不得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