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581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docx

通用版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4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学案

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8大方式”和应对策略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①许道宁:

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C [C项理解错误。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

►应对策略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某些句子有特殊语言现象,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

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

 (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③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B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目已经明确是以声写声的手法,B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A项,是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项,是用蜂声和蝉声来写琴声;D项,是用白玉的声音和黄莺的叫声来写琴声。

]

►应对策略 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

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受。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选项

选项表述

A

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

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

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

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王象巽《游曲江》)

BE [B项中“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

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如今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淹没了亭台曲栏。

此句化用刘禹锡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E项中“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

]

►应对策略 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特别是像2014年高考北京卷一类的题,更要注意选项中的诗句本身;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上海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

醒。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  )

[解析] 选项是从诗歌语言特点方面设题。

本诗初读就不觉其难,它没有多少修辞,基本是直白之语,每句都语意显豁,可以说是“语言浅显平实”,而“鸟临窗语报天晴……新脱冬衣体乍轻”也确实清新自然,所以本项是正确的。

[答案] √

►应对策略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

①清新自然;②朴素平实;③生动形象;④苍凉悲壮、沉郁顿挫。

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

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

陆游的友人。

判断下面对本词的分析是否正确。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

[解析] 选项是从诗歌的意境方面设题。

清晨,雪花飞舞,灯是“寒”灯,漏声“断绝”,月亮西沉,很明显,营造出的是清冷孤寂的氛围,所以此项正确。

[答案] √

►应对策略 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

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北京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

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下面对本诗的分析是否正确。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  )

[解析] 很明显选项是从诗歌的艺术效果方面设题。

“歌”是卖饼儿捧着盘子走出家门长声叫卖的声音,从艺术效果来看,“歌一声”并非“生动形象”,也非“富于童趣”,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 ×

►应对策略 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201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镜湖女

[南宋]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D.诗余

A [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章等。

④曲,又称为词余。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很明显,本诗不属于“歌行”,也不属于“诗余”即“词”。

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本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下句词性明显不对,不能构成对仗,因此选择A项,也符合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灵活的特点。

]

►应对策略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其文体特征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做出判断或者选择。

 (2017·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④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请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  )

[解析]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且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琵琶行》等。

可见此说法正确。

[答案] √

►应对策略 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注意识记方法。

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向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向的联系。

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

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二、掌握有效解题的“2步骤”

[典题试做]

(2019·长春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

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理会:

通达事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尝试解答] ________

[技法演示]

第一步:

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画要点(见题目)

第二步:

运用知识做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

对应的诗歌内容

分析推断

A项对应诗句: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这两句描写卫士的画戟排列如森林,内室满是燃香的芬芳,写出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结合后文“自惭”诗句来看,不是自夸,而是揭示“自惭”的原因,因此,A项表述正确。

B项对应诗句: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这几句的意思是:

海上忽然间起了风雨,池阁变得适意而清凉。

烦热和疾病都已消散,更有嘉宾坐满在高堂。

这四句写出了宴会环境及自己久病初愈的欣喜轻松心情,因此,B项表述正确。

C项对应诗句: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结合注释,知道“理会”指通达事理,再结合“遣”“忘”等字词,基本就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

通晓自然之理能分辨是非,天性通达就物我两忘,因此,C项表述正确。

D项对应全诗内容。

D项中“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说法是对的,如“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是描写,“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是叙述,“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是议论。

“自惭居处崇”一句是说刺史地位的尊贵,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由“未睹斯民康”可知,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

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

因此D项中“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错。

[答案] D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①承尘:

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  )

B.“湘泪浅深滋竹色”一句,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  )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  )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  )

E.最后一联中,“故园”“人不至”“与谁同”等字眼,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知音难觅之悲。

(  )

F.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

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

[答案] A.√ B.× 分析:

典故分析错误,“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泪”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

C.√ D.× 分析:

诗句理解错误,“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的意思,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E.√ F.√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 ①鱼沉:

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信。

②欹:

倚、依。

③烬:

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芯。

判断下列对这首词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  )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  )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  )

D.词中“恨”的原因有:

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梦又不成”,希望成了泡影。

(  )

E.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  )

F.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  )

[答案] A.√ B.√ C.√ D.√ E.× 分析:

语言风格表述不当,“语言典雅,情感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

F.× 分析:

内容理解不当,“紧扣‘梦’字”错,应是“突出‘恨’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