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修养论文.docx
《大学生人文修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文修养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人文修养论文
大学生人文修养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以下是惠好考试网分享的大学生人文修养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
“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
2.心理素质极差,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于大惊世骇俗的事件近年来频频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从“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世杰杀人案”“药家鑫案”等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因为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石,使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作用于自身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遇事后,没有应对的方式和思维,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和途径,从而采取极端手段。
3.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喜欢看“热闹”,没有思想深度
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大学生,这些信息多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
在这些海量的新闻事件中,真实与虚假共存;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精华与糟粕共存。
而大学生由于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者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更有甚者是以“审丑”为乐趣,缺乏自己的判断,没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在社会中随波逐流。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现实的压力和传统文化有待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兴趣班遍地开花,而往往是跟随潮流,浅尝辄止。
而传统文化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魅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把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专业上,阅读的大部分都是应试书籍,对人文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大胆有益的尝试。
如何把现实的压力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致使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增多,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水平有直接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偏颇使大学生忽视人文素养,忽视健全心理素质。
人从一出生就会接受各种教育,但就近年来所观察到的来看,人们在传授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呈现出功利化趋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眼里只看得见自己,而这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心理脆弱和极端,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传媒的影响
整个社会情绪浮躁,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盛行。
只要是大胆的言行,不管它美丑,不管它是否符合公俗良序,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搏出位,往往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
这种浮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很消极。
中国的传统美德譬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已被很多人遗忘。
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的过度自负,自吹自擂,表现出来的行为哗众取宠。
记得在某电视节目举办的唱歌选秀比赛中,有些大学生带着五音不全的嗓音与夸张的行为号称能成为实力大明星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叹当今大学生的想法。
社会传媒的影响,各种“穿越剧”盛行,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篡改历史,缺乏思想与文化积淀,往往就是看热闹,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帮助。
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社会中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氛围,规范和引导传媒,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已经在全社会掀起了文化建设高潮。
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在全社会营造优良文化的氛围。
从中央到地方,从有声媒体到平面媒体,从机关到社区,全社会都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
社会传媒也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监控,传媒开始规范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开始关注人文素养,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化”一词已成为一个热点。
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也开始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一批有思想的文化书籍和影片在大学生中盛行。
一个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
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具有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更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基于此,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是一项必要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不足的表现
(一)人文常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
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识,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2022年9月10日至9月30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在徐州三所高校(徐州工程学院,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通过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为83%,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76.3%的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四大弊病:
读图不读书、读流行不读典、读史不读原著、读缩写本不读原著。
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
”人文底蕴的流失,使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脆弱、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二)忽视社会责任。
许多大学生不明白自己处在社会中,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在所做调查问卷中了解到,26%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轻则会产生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插队、过马路闯红灯等,重则就是近几年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曾世杰杀人案”“药家鑫案”等。
正是因为没有坚实的人文修养作为基石,将内在的人文修养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才导致了这些悲剧惨案的发生。
二、造成大学生人文修养及礼仪素养不高的原因
(二)主观原因。
1.自我评价过高很多大学生认为已经进入大学自己的人文修养自然不会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行为。
究其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礼仪及修养的水平过于自信,虽然已经是大学生,但却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并不代表自己的礼仪及修养也是高等水平,那只能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或是应试能力没有问题。
2.没有认识到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性礼仪看不见摸不着,很多人没有看到礼仪修养带来的实际好处,因此觉得礼仪缺失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礼仪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通过相关调查不难发现,基本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个人的修养及礼仪素养较高。
三、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措施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不难发现因为缺乏实践绝大多数人都只会纸上谈兵,实践操作性少,这使学生很难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礼仪修养。
学校在进行礼仪教育时,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让其能把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融入生活中,并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做到知礼、懂礼、习礼。
学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
(二)举办阅读活动。
对于缺乏基本的人文修养,可以通过阅读弥补这些不足。
大量的阅读可以起到使学生静心的作用,首先静心,然后净心,“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代大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学的很多,但都是基本的知识或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真正投入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学校应举办一些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静心地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以及礼仪给自身与社会带来的改变,然后自然就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礼仪,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三)转变礼仪教育模式。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学校可以针对这一点,开设不同类型的礼仪教育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中西方礼仪差异、体姿礼仪、服饰礼仪、交谈礼仪、商务礼仪、往来礼仪与宴请礼仪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自然会在课程中学到东西。
而在选择的这类课程中学校可以考虑通过观察学生的品德修养、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从细微的地方看到学生的个人修养并在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指导,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与老师的接触和交流也会很多,此时老师的指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应逐渐建成教育-学习-认可-做到-监督-指导的一整套体系。
(四)加强礼仪教育的宣传。
在日常生活中宣传礼仪教育的相关知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都可以宣传,在大饭店、小餐馆张贴与礼仪教育相关的文明,在餐桌上也可以摆放小标牌,时刻提醒用餐的客人;在宾馆、旅馆前台摆放关于住宿礼仪的手册,以供客人进行浏览;在旅途过程中,可以发放出行礼仪的游览小册,以度过乏味的旅途时光,使旅人在途中也能学习相关礼仪教育的知识。
(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
大学生已经成年,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社区活动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也能让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和睦,充分地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对其自身成长也是很有益处的。
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
在参与公益活动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能感受到快乐。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集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之时注重礼仪文化修养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注重大学生内外兼修的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作为高素质群体的“90后”大学生,其言谈举止不仅能体现个人的修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民的素质。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
人文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定环境的熏陶以及知识的传授,逐步塑造而成的,它是人个体的内在和外在修养的核心和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囿于单一层面的含义,而是与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哲学、法学、文学等方面息息相关。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指由其经历、知识、意志、能力等单元共同锻造的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在综合认知,同时表现为个体的气质、形态、举止、行为等外在形象。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程度,体现在个体的文化蕴涵、情趣倾向、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行为习惯等抽象维度,并在实践中将这些抽象维度运用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上。
高校教育当下以及未来的方向,势必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开展,并将人文认知方法的运用落到实处。
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今教育承担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使命,在大学生进行专业科学教育的同时,亦需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科学是一种工具,可以直接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人文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间接地指引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升华。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作为教育实施效果中的两个维度,人文素养能够弥补科学素养的空缺,渗透到科学素养当中去。
诚然,“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1]43
1.唤醒个人自觉意识,凝练个人综合能力
文学丰富想象,史学使人明理,哲学使人智慧[2],人文素养对个体而言具有价值导向功能。
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塑造成熟的大学生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人格魅力,促进人的总体素质生成。
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开发能源、开创网络、改变环境、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得当,做到物尽其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造福于人类,恰恰取决于科研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程度。
大学生人文素养程度的提高,不仅丰富了人文知识,更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思考能力、智力水平、规划意识、学习情趣,增加做事的成功率和达到更高的造诣。
爱因斯坦如是说:
“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都将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抽象思维的培养、缜密的理论等个人综合能力的凝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构筑校园精神磁场,营造浓厚人文氛围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从各个方向弥漫入校园,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塑型期,易遭受异化信息的侵袭,出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等精神困惑状态。
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理想和信念降低,目标和追求漠然,是教育的瓶颈。
人文教育能够满足大学心灵贫瘠和精神空虚的现实需求,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人文价值观念稳定地支持精神世界,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消解冲突、弥合裂痕,更能坚定信念、提高善恶甄别能力、增强信息筛选技能。
人文素养是一种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它可以弥补科学专业素养的缺陷,洗礼精神,培养感情,升华道德,提高品位。
校园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传授和研发的基地,还是人文知识积淀的宝库,更是人类精神世界打造的平台,为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开辟道路。
浓厚的人文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它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学子,是推进和提升学院建设软实力,以及坚实学科创新后盾的至关重要环节。
3.催化社会和谐进程,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3]和谐社会的状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展态势,既是依靠人这个主体的实施,也是为了人这个主体的生存,遵循以“人”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其关键节点是人的思想、观念、意志、品格、修养,归根结底,即人文素养起着决定作用。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更好地理解生活、洞察真理、完善心智,寻找正确的学习、行为、生活方式,实现知、情、意的多维度发展。
富含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铭记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更容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
和谐的社会精神环境,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经济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规制。
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时代,如何使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有赖于人的人文素养程度。
二、高校人文教育弊端的表征
1.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学机制薄弱
从大学生层面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不正确观点,认为人文素养没有实用性,占用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专业课学习精力,挤占专业课教学资源经费等等。
这些思想盲点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淡漠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人文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看,一些教学管理者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高度战略性认知,甚至有些学者认为:
“人文学科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
”[4]这些认知的偏差和误区,导致教学实施上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投入经费和保障,没有系统性和长效性的人文工作落实制度,进而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度和兴趣度,难以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有效的人文传承机制。
在这个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大环境下,对人文素养认识观念的不到位,不仅仅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更是科学素养教育的缺失[4]。
2.教师人文底蕴缺乏,优质资源紧缺
当下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高校教师令人担忧的人文素养缺失现状,调查表明:
“高校教师人文知识薄弱,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艺术修养缺乏。
”[5]高校教师对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区分模糊,超过半数的受调查教师表示有待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有些教师职业责任和敬业意识不强,不完全适应高校前沿性发展的特点,育人观念淡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缺乏真诚性关注,而偏重追求个人名利的得失和经济收益的高低。
同时,高校教师出身于单一结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行列,导致专业知识割裂,缺乏人文知识更新,人文知识摄取面窄,人文素质积累陈旧,更进一步使自身人文素养匮乏。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革新和开拓的主力军,由于长久以来的人才专业化导致具备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人数较少,再加之一些教师从教后的更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足,使得拥有优质人文素养的教师资源紧缺,阻碍了高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加剧了高校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
3.教学课程设置不健全,评价标准缺乏规范化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素质教育重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高校就显现出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教学课程的建设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但现今大学所开设的关于人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偏少,课时时间短,课种选择面窄,课堂内容乏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达不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满足学生现实精神需求的程度。
纵观总体,大学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长远性、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规划性、周密性,且对大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学分安排,评价标准缺乏规范化设置,随意性大。
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有效实施,不能脱离人文素养这个大前提,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评价标准的不规范弱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视度,缺乏人文素养积淀的大学生,更谈不上具备良好的人文品质,也使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出现了瓶颈。
三、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2.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建设,提升影响力
3.规范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育体制中
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科学的决策作用,对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具有具体的规范作用,对促进教育目标朝着既定化方向前行和实现教育结果优化具有导航性作用。
实现人文素养评价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完善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257—258。
在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应为大学所属的直接或间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成果以及学生的人文修养程度进行政策、思想、方法上的指导,组成评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实施。
此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亦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的过程,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人文素养评价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4.克服唯理教育偏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朱熹曾提出“知行常相须”,强调学习和做学问不仅仅是纸上功夫,更要落实到行动中来,道出知、行相统一即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的长效之计。
平衡理论与实践,避免实践流于形式,导致其陷入走过场的尴尬境地。
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使得大学生所追求的人文目标、方法、任务、路径能够得到明晰的规划,一言以蔽之,通过社会实践对人文素养进行探索和研究,对培育大学生自身人文内涵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和开拓价值。
大学生实践活动包含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勤工检学、预就业实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能力自发学习、自发组织,正确认识理论含义,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从而不断挖掘深刻性、有效性、长远性,形成较为规范的人文素养学习与实践模式。
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可以引导其自身不足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道德;对社会而言可以弥补人文理念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并促进人文知识的传播。
纵所周知,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亦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校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力求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理论主动性和人文实践自觉性,推进人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质量的目标,从而助益于培育科技与人文双馨的大学生优秀人才,形成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