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440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优质教案 全册合集.docx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合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的大小

2.地球的模型,我们称为地球仪。

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能力目标

观察简化地球仪,明确地轴、两极(北极和南极)、纬线、经线等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地球的面貌,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和形状。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区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地球的大小

  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等方面的   有关数据和形状。

 2.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我们称为地球仪。

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经线和纬线

 

经线(子午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完整的圆圈

长度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的纬度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4.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总结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排列,东经是向东度数增加或向西度数减小;西经是向西度数增加或向东度数减小。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巩固知识点,加深理解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

2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3.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

2.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中,感受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2.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

2.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

用习大大访美,在美国的习大大是否跟我们一样是白天,我们怎样向他问好,导入新课。

听,思考,回答

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出示课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并适时讲解。

问题:

1.从地球的运动课件中,可以看出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是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周期是多少?

观察课件,看书P11,思考,讨论

直观形象地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出示地球仪,鼓励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

适时讲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现象

一个学生演示,其余学生观察、思考

动手参与,体验过程,加深理解

讲解:

以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为例,讲解计算地方时的方法(学生无需掌握)

拓展学生能力,维持学生兴趣

出示课件:

地球的公转

问题: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2.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是什么?

3.地球的方向是什么?

观察,看书P13,思考,讨论,回答

直观形象地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出示地球仪,鼓励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

适时讲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变化情况

一个学生演示,其余学生观察、思考

动手参与,体验过程,加深理解

小结,:

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1.2.

公转

列表,思考,讨论

及时归纳总结,防止遗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理解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掌握了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理解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听,发言,讨论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思考,讨论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出示复习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3.当我们家乡利川烈日当空的时候,美国纽约正是午夜时分,这是由造成的。

独立完成

及时复习巩固,减少遗忘

导入

出示课件:

黑龙江和海南的春节图片

每年的春节期间,你可以去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观赏冰灯,但要注意带上厚厚的衣服,那里太冷了。

我们攀枝花却是阳光普照大地,一件衬衣就足够了。

听,思,答

用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出示太阳光直射点的位置移动规律示意图

启发:

1.哪两条纬线之间才有太阳光的直射?

2.这两条纬线之间的地区是地球上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地区,成为地球上最炎热的地区。

思考,讨论

分解问题,突破难点

出示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和空白图

观察五带的分界线,然后填图

培养自学能力和动作记忆能力

1.什么季节升得最高?

什么季节升得最低?

2.一年之中,每天白昼的时间都一样长吗?

3.什么季节的白昼最长?

什么季节最短?

思考,讨论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理解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能运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的公转。

听,互相总结

及时巩固,减少遗忘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思考,讨论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本中的相关插图、小黑板上的一幅指向标地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激趣]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打一事物。

(学生回答谜底:

地图)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图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启思]我们拿到一幅地图,该怎样去看地图呢?

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本16页“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先自己独立思考“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

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

”,然后再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

(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启思]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

①公式

②三种表示形式

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巧练]①读“台湾岛图1.22”,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②请你填出下列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③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2.方向

①回忆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启思]阅读小黑板上的指向标地图(如右图),思考

●A

●B

●C

①指向标有什么用途?

②图中的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巧练]①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②野外旅行或考察,有时会迷路,需要确定方向,假若你没带指南针,在北半球如何确定方向呢?

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3.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图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①公式

②三种表示形式

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

①经纬网定向法

②指向标定向法

3.图例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

它们的单位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②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

哪个坡缓?

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

3.分层设色地形图

[启思]①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阅读,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4.地形剖面图

[启思]①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

②观察课本图1.44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

③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大约各是多少米?

(要求)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完成。

(小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巧练]

(梳理知识)请你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①判读地势高低

②识别坡度陡缓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老师讲解

第三节地图(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