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4220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docx

中考文言文及翻译2

17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

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

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tiǎo)

淑女:

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qiú):

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

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

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

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

指荇菜。

寤寐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服:

思念。

服,想。

悠哉(yōuzāi)悠哉:

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

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琴瑟友之:

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

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芼(mào):

择取,挑选。

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

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18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蒹(jiān):

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

初生的芦苇。

苍苍:

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

凝结成。

4.所谓:

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

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

那一边。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溯洄:

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

追寻。

9.阻:

险阻,(道路)难走。

10.宛:

宛然,好像。

译文: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11.晞(xī):

干。

12.湄: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5.涘(sì):

水边。

译文: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3.跻(jī):

水中高地。

14.坻(chí):

水中的沙滩

译文: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采采:

茂盛的样子。

已:

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

水边。

译文: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6.右:

迂回曲折。

17.沚(zhǐ):

水中的沙滩

译文: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19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⑴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

通“苍”,青绿色。

⑷海:

渤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何:

多么

⑹澹澹(dàndàn):

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zhì):

耸立。

竦,通耸,高。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⑻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⑽日月:

太阳和月亮

⑾若:

如同.好像是.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⑿星汉:

银河,天河。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⒀幸:

庆幸。

⒁甚:

极点。

⒂至:

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值得庆幸了!

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20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3)君:

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

如此、这样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悠然:

自得的样子。

(6)见:

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

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8)日夕:

傍晚。

相与:

相交,结伴。

(9)相与还:

结伴而归。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

"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

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

"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

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

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

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

"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⑴少府:

官名。

之:

到、往。

蜀州:

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

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

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

“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⑷君: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

一作“俱”。

宦(huàn)游:

出外做官。

译文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⑹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

并邻,近邻。

译文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⑻无为:

无须、不必。

歧(qí)路:

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

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

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

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

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

送给(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巴山楚水:

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

放置。

弃置:

贬谪(zhé)。

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侧畔:

旁边。

沉舟、病树:

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整体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颔联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扩展: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

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

注释

⑴刘二十八使君:

即刘禹锡。

⑵引:

本意为用力拉开弓。

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

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

⑶箸(zhù):

筷子。

⑷举:

抬。

⑸蹉跎(cuōtuó):

不顺利,虚度光阴。

⑹合被:

应该被。

合,应该。

是与命中注定相符合的应该。

例:

《说唐全传》:

合当归位。

⑺才名:

才气与名望。

⑻二十三年:

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

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

译文: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度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赏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

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

表达的应该是乐天对刘禹锡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愤恨。

虽然说命运不可逆转,但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满朝的官吏和当权者的,抱怨他们不珍惜人才。

32.观刈麦

刈(yì):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覆(fù)陇(lǒng)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