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06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docx

西方经济学第二章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

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必要首先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条件和理论体系的框架,这便是本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

该节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使读者能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以及据此所安排的微观经济学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初步论述,通常被当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

本章的第二节至第八节将简要地考察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九节是本章的结束语。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这种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的

结果而出现的。

·

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经济个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或个量分析。

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理论的不同需要,假设条件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众多不同经济理论的各自不同的假设条件中,有一个假设条件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均具备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条件。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三、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初,可以对它所涉及的领域作一鸟瞰,以便大致了解微

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下面用图2—1加以说明。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该图中出现的一些专门术语和基本原理,在本书后面的有关内容中都会得到详细的说明。

在此,初学者只需要对该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掌握一个粗略的轮廓。

该图的左、右两个方框分别表示公众和企业。

公众指的是消费者,企业指的是厂商,这里的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都具有双重的身份:

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图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

图中的一切需求关系都用实线表示,一切供给关系都用虚线表示。

从图中的公众方面看,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如一定数量的咖啡、茶叶等,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

从图中的企业方面看,同样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厂商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然后,进人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如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咖啡、茶叶等,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

在图的上半部,消费者对产品(如咖啡、茶叶)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如咖啡、茶叶)的供给相遇于产品市场,由此便决定了每一种产品(如咖啡、茶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会降至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厂商是以最低的价格出售产品。

在图的下半部,消费者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的引致需求相遇于生产要素市场,由此又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工资、地租)和均衡数量。

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价格等于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这四部分分别构成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提供者的报酬收入。

通过对图2—1的介绍,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是可以存在的。

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样,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核心思想。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分析。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经济的最优状态是有偏离的,这就需要执行一定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矫正,以克服“市场失灵”,使得现实的经济能以最优状态或接近最优状态的效率来运行。

按照上面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本书上篇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价格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

需求和供给。

第三章效用论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其内容涉及图2—1的左上方。

第四章生产论、第五章成本论和第六章、第七章的市场论介绍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其内容涉及图的右上方。

以上六章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产品市场,也就是图的上半部分。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介绍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理论,即分别为图的右下方和左下方。

这两章一起构成分配理论,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是生产要素市场,也就是图的下半部分。

此外,第十章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一章介绍微观经济政策。

这两章涉及图2—1的整体。

第二节需求曲线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

例如,当某种稀缺的昂贵原料被用来生产一种产品时,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必然表现得很高。

于是,作为生产者就会节省对这种原料的使用,甚至会有积极性去寻找某种新技术,以减少或替代对这种原料的使用。

而且,作为消费者也会因为产品的高价而自愿减少对产品的需求量。

既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在上一节对图2—1的分析中已经清楚地看到,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行为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正是这种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的均衡价格。

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本节和下一节将分别介绍需求和供给的两个基本概念,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一、需求函数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中主要的因素有:

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人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

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

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相反,当消费者的收人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往往就会增加对馒头的购买,从而使得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关于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在以上的分析中,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的函数。

但是,如果我们对影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所有因素同时进行分析,这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在处理这种复杂的多变量的问题时,通常可以将问题简化,即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影响因素上,而同时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

在这里,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于是,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

为商品的需求量。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加以表示。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表2—1是某商品的需求表。

从表2—1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譬如,当商品价格为1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700单位;当价格上升为2元,需求量下降为6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上升为3元时,需求量下降为更少的500单位;如此等等。

表2----1某商品的需求表

价格一数量组合

A

B

C

D

E

F

G

价格(元)

1

2

3

4

5

6

7

需求量(单位数)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商品不同的价格一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

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图2—2是根据表2—1绘制的一条需求曲线。

在图2—2中,横轴00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

应该指出的是,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轴表示自变量户,以横轴表示因变量Q。

图中的需求曲线是这样得到的:

根据表—1中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一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中描绘相应的各[t12—2某商品的需求曲线点A、B、C、D、正、F、G,然后顺次连接这些点,便得到需求曲线

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所以,需求曲线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微观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函数时,一般都假定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具有连续性。

正是由于这一假定,在图2—2中才可以将商品的各个价格一需求量的组合点A、B、C……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条光滑的连续的需求曲线。

图2—2中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实际上,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是相等的。

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性需求函数。

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2.2)

式中

为常数,且

>0。

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条直线。

建立在需求函数基础上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表2—1可见,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相应地,在图2—2中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至于需求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或者说·,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将在第三章效用论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只是描述了关于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这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现象,而并没有解释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

第三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函数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根据上述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

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它们各自对商品的供给量的影响如下:

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

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关于生产的成本。

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

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

·

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对某个生产小麦和玉米的农户来说,在玉米价格不变和小麦价格上升时,该农户就可能增加小麦的耕种面积而减少玉米的耕种面积。

关于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产量供给。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往往会缩减生产,减少产量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

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

(2.3)

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

为商品的供给量。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

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表2—2是某商品的供给表。

表2—2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一数量组合

A

B

C

D

E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单位数)

0

200

400

600

800

表2—2清楚地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如,当价格为6元时,商品的供给量为800单位;当价格下降为4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4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下降为2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零。

商品的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图2—3便是根据表2—2所绘制的一条供给曲线。

图中的横轴OQ表示商品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价格。

在平面坐标图上,把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组合所得到的相应的坐标点A、B、C、D、E连接起来的线,就是该商品的供给曲线

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光滑的和连续的曲线,它是建立在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供给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即连续性的假设上的。

如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也可以是曲线型。

如果供给函数是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为直线型,如图2—3中的供给曲线。

如果供给函数是非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就是曲线型的。

直线型的供给曲线上的每点的斜率是相等的,曲线型的供给曲线上的每点的斜率则不相等。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线性供给函数。

它的通常形式为:

(2.4)

式中,

为常数,且

>0。

①与该函数相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条直线。

以供给函数为基础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的规律。

从表2—2可见,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相应地,在图2—3中的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本节描述了关于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现象,至于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或者说,为什么供给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将在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中得到深入的分析和说明。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需求曲线说明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需求量是多少,供给曲线说明了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是多少。

但是,它们都没说明这种商品本身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决定的。

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

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下面,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

一、均衡的含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重要的概念。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相对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现在把前面图2—2中的需求曲线和图2—3中的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用图2--4说明一种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图2—4中,假定D曲线为市场的需求曲线,S曲线为市场的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正点,正点为均衡点。

在均衡点正,均衡价格

=4元,均衡数量

=400。

显然,在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消费者的购买量和生产者的销售量是相等的,都为400单位。

也可以反过来说,在均衡数量400的水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是相等的,都为4元。

因此,这样一种状态便是一种使买卖双方都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下去的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的决定也可以用与图2—4相对应的表2—3来说明。

由表2—3清楚可见,商品的均衡价格为4元,商品的均衡数量为400单位。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的状态。

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表2—3某商品均衡价格的决定

价格(元)

6

5

4

3

2

需求量(单位数)

200

300

400

500

600

供给量(单位数)

800

600

400

200

0

仍用图2—4或相应的表2—3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当市场的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为6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200单位,供给量为800单位。

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价格由6元下降为4元,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200单位增加为400单位,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800单位减少为400单位,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400单位。

相反地,当市场的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为3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500单位,供给量为200单位。

面对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4元的水平。

在价格由3元上升为4元的过程中,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500单位减少为400单位,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200单位增加为400单位,最后达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400单位。

由此可见,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由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

因此,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的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水平发生变动。

下面将先介绍有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位置移动的内容,然后再说明这两种移动对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数量的影响。

1.需求曲线的移动

要了解需求曲线的移动,必须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这两个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相同的。

关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一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例如,在图2—2中,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由2元逐步上升为5元,它所引起的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