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999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docx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中华河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带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让学生知道我国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为我们床草的辉煌的传统文化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分别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是三大河流分别对中国南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与交流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黄河、长江和大运河,流贯全国,沟通南北,孕育、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他们对锦绣中华的意义,如同主动脉之于人的身体。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些合流两岸栖息生存,繁育发展,人们也给予了它们崇高的礼赞。

在历史的长河上,这些河流所流淌的不仅有自然的河水,更有绵长厚重的文化。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黄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历史上黄河经常淤塞、决口、改道、也给民族、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黄河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懂得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尤其热爱作为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的自己的家乡------山东,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作为山东人的自豪感,还要知道,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科的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黄河。

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将戒指里黄河、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谁能背诵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

你对黄河有那些了解?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有关黄河的知识和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黄河法院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自治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河口镇,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

黄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最大的支流)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黄河两岸湖泊不多,主要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到现在4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了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郊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出现青铜器,商代是青铜器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产生在这里。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的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产生在这里。

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悬河: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具体阅读课文第三段。

3、历史上黄河给人民带来的灾害以及治理黄河:

阅读课文呢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活动:

背一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唐王之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

唐张玭

(四)、查一查:

黄河在山东省流经那些城市?

是从那个地方流入大海的?

第二课时长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向学生介绍长江秀丽的自然条件和古老传说,然后介绍长江流域的几大文化分支。

引导学生回顾和学习有关长江的古代诗篇,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中国哟这样优厚的自然条件,祖先们又为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科的重点是对长江的过去和现状的介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治理长江的水患,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为华夏造福,不仅是古老传说中表达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人不懈的追求。

教材分析:

长江全长6403千米,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孙河,从水量来看,长江年平均入海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

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它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上街可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关的内容,大家还记得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

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谁能背诵有关长江的诗篇?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长江之大: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示意图。

2、学生探究了解三峡: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总称,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204千米。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8千米,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

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45千米,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区奇峰突兀,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

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长66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

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黑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套小滩,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

三峡工程,全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里枢纽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

3、神女峰:

“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清人许汝龙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巫山十二峰的向往之情。

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

关于神女峰,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代,瑶池宫里住着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瑶姬。

她在紫清阙里,向三元仙君学得了变化无穷的仙术,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生性好动,那里耐得住仙宫里那般寂寞生活。

一日,她终于带着侍从,悄悄地离开了仙宫,邀游东海。

但是,当她看见大海的暴风狂涛,给人间造成严重的灾难时,便出东海腾云西去。

一路上,仙女们飞越干峰万岭,阅尽人间奇景,好不欢快。

岂料来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却见十二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人民。

瑶姬大怒,她决心替人间除龙消灾。

于是,按住云头,用手轻轻一指,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

待到风平浪静,十二条蛟龙的尸体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园、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为着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当即从黄河来到长江。

然而,山势这般高,水势这般急,采用开山疏水之法,谈何容易。

正当夏禹焦急万分的时候,瑶姬为夏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乃唤来黄魔、童律等六位侍臣,施展仙术,助夏禹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瑶姬致谢。

上得山来,只见眼前一块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会,青石化为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继而又形成团团青云,霏霏细雨,游龙、彩凤、白鹤飞翔于山峦峡谷之间……。

夏禹正在纳闷,美丽动人的瑶姬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瑶姬说:

“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

”边说边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送给夏禹。

水患虽已治理,瑶姬并未离去,她仍然伫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年复一年,她忘记了西天,也忘记了自己,终于变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侍从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块块屏障,一名名卫士,静静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传说,在巫山地区流传甚广,其说不一,古代巫山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心目中的“神女”,尊称她为“妙用真人”,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

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

派谁去治理洪水呢?

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

“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

”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

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

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

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

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

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

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

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

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

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

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

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

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

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

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

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回答者:

ronnie_-八级2007-1-820:

31

大禹治水的地域,据专家考证,是在今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山东南部及江苏、安徽的淮

4、学生自主了解长江流域的文化: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读一读,唱一唱。

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唱。

《长江之歌》

你从学生走来……略。

第三课时大运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从开遭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他对中国文南北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代开凿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