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讲解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990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殷墟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殷墟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殷墟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殷墟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殷墟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殷墟讲解词.docx

《殷墟讲解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墟讲解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殷墟讲解词.docx

殷墟讲解词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讲解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您好!

欢迎您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安阳殷墟参观游览。

我是这里的导游员,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您一起领略安阳殷墟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共度美好时光。

下面我来说一下您手中的导游机,您不需要操作机器,每到一个景点,我会自动为您讲解,如果声音大了或小了,您可以按耳机上的音量按钮来调节。

机器的正面为景区导游图,每到一个景点,机器上的红灯将会闪烁,也表示您所在的位置。

在参观游览前,我先把安阳殷墟的整体概况向您作一介绍。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代帝王盘庚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将都城由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小屯,历经8代12王,建都255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都。

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慢慢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受到保护的范围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

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

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

2006年7月13日 ,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客朋友,进入大门您首先看到的是殷墟宫殿遗址分布图,殷墟经过近百年的发掘,才逐步展露在世人面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相当宏伟的。

从这幅图上您可以看到它当时的规模:

它的范围南北长600米 ,东西宽450米 ,井然有序地由北向南排列着80余座宫殿。

从分布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组,即甲组、乙组、丙组。

游客朋友,看完分布图,请继续往前走,你会看到在路的中间有一座石碑。

石碑上有几个大字:

甲骨文发现地。

它之所以被伫立在这里,是想藉此景观告诉您,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的早期形态甲骨文,便是诞生于今天的洹河之滨----安阳殷墟。

    看完石碑,请您再看其后面的殷墟大门。

这扇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

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

目前已成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您再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

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

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

而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游客朋友,欣赏完这扇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历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

 

博物馆外部入口处:

游客朋友,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博物馆的外观。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馆。

这样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

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

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

 

    在您去地下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图案,是儿子的“子”,在商朝是王族的姓。

它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字形看起来很富有生命力,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

顺着“子”的指引,现在您进入时间走廊。

在您的右手侧的地板上,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时间走廊。

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因为每个朝代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以青石板的长度也是按比例来铺设的。

您走在这条时间走廊上,真可谓“一步跨百年”。

 

当您走到西周公元前1046年时,就是周与商的交界。

那么跨过这一年,您就走进了三千年前的商代了。

 

主题水院

    游客朋友,现在您看到的这一方水池就是主题水院。

请您站在水池的旁边,边欣赏边听我讲解。

首先,请您抬起头来,您看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

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然后,请您再看水底,有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龟腹甲。

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

“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

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

很有一番诗情画意!

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

看完主体水院,再请您留意一下博物馆门口的这个图案,它也是青铜器的铭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卫着他们创造的文化。

    游客朋友,在您进入博物馆之前,提醒您一下,博物馆内拍照请不要使用闪光灯,谢谢您合作!

 

    (序厅:

    游客朋友,您首先进入的是序厅。

在这里您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商代的基本情况。

商代第一位开国君主叫“汤”, 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代。

到公元前的1046年,商代一共经历了17代31王,550年的历史。

商代建立国家后,在早期和中期经常迁都,曾经在洛阳的偃师、郑州、邢台、内黄、曲阜,都建立过都城,但建都的时间都非常短暂。

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从曲阜迁到了安阳,建都255年,历经了8代12王。

 

    您站在商朝文化图前,可以看到当时的商代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至——河北;东至——山东、江苏;西至——山西、陕西;南至——湖南、湖北;这些都是商代人的活动范围。

 

目前整个博物馆分为五个展览内容,相应的有五个展厅,分别是:

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文字厅、司母戊鼎展厅。

首先请您去第一个展厅——大邑商厅参观游览。

    在通向第一个展厅的走廊里,请您看左手边玻璃上的甲骨文字分别是“高祖王亥”和“鸟”的字样。

商朝人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

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非常崇拜鸟图腾。

请再看右手边的盘庚迁殷图:

这个画面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

商王乘坐的马车,士兵手中的兵器,以及百姓手中的器皿的造型都是依据考古出土器物所绘制。

 

    大邑商

    游客朋友,现在您已经步入了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大邑商”厅。

“大邑商”这个词在甲骨文里曾经出现过, “邑”指的是都邑。

 在这里,您可以系统的了解到商朝的社会生活。

接下来,请您在导游机上输入展柜上标贴的相应的数字,收听每个展柜里展品的详细讲解。

0001游客朋友,这里展出的是商代的残墙、夯土、和柱础石,它们是商代的主要建筑材料。

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时宏伟庞大的建筑群主要是用黄土和木头作为建筑材料。

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我们还把大学里的建筑系称为“土木工程系”。

这里展出的还有在197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殷墟白家坟发现的商代地下排水设施——陶三通。

0002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商代宫殿建筑的环境。

一幅景观画、建筑实物和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

西边是太行山,洹河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洹河拐弯处。

商代宫殿的布局讲究中轴对称,经过考证,他们的房屋结构是四合院的性质,房顶是四面斜坡双层屋檐,这在商代是最高级别的象征。

可以说商代的建筑形式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建筑风格。

商朝人正是在这样的国都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商文明。

考古工作者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商代人生活时所留下来的各种生活遗迹。

    陶器:

陶器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商代时无论商王贵族还是百姓奴隶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陶器。

在陶器展柜中,您可以看到他们盛水使用的陶瓮,蒸煮食物使用的陶甗 ,以及煮粥时用的陶鬲。

这些陶器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千年前人们生活的情形。

 

    气候:

三千年前中原的气候也和现在有着一定的差别。

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也比现在的高3度左右。

展柜里陈列着出土于殷墟的动物骨骼和植物的种子,它们分别是鹿角、鹤腿、鲟鱼的骨骼和菟丝子等植物的种子,侧面还贴出一张图片,说明曾经在殷墟发现了大象的骨骼。

我们都知道河南省简称“豫”,“豫”在《说文解字》里是大象的意思。

甲骨文的“豫”字更加形象,是一个人手牵大象。

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商代的气候是非常温暖湿润的,适合大象的生存环境。

 

    食物:

商朝人的粮食主要以粟和小麦为主,并且开始养殖家畜。

展柜里有他们用的厨刀等用具。

展柜内侧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1996年在郭家庄发现的一只鼎。

当时这只鼎是密封的,打开后,人们发现里面有残存的猪肉和一片绿色的花椒的叶子!

 

    饮酒:

商人爱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

我们看到展柜内陈列的铜卣是商代盛酒的器皿,在殷墟也曾出土过类似的铜卣,里面还存放有三千年前的酒。

另外两件文物是商代人喝酒时所用的觚和爵。

在殷墟发现了很多酒器,周朝人认为商朝人是饮酒亡国的。

商纣王在朝歌建了酒池肉林,终日饮酒作乐,最终被周王取而代之。

 

    装饰: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

商朝人把动物的骨骼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如展柜中所陈列的骨笄,骨蛙,骨制老虎,骨刻刀,非常精美。

有一件圆形的陶制的器物我们很少见到,它叫陶shuang。

(三声,通“爽”音)是商代人洗澡时所用的搓澡用具。

 

    在货币展柜中,您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贝壳。

它们主产于南海西沙群岛一带,大陆沿海并不生产,非常珍贵并且便于携带,所以就成了货币的条件。

中国许多与金钱有关的汉字几乎都加上了“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

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平常的东西,在商代却被视为“宝贝”。

 

    文化交流:

您现在看到展柜里陈列的文物是原始瓷器和陶器。

这些原始瓷器可能是来自长江中下游,右边的陶器来自陕西。

是当时商代人和周边的方国交流时所得到的产物。

 

    青铜甗:

    商代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和祭祀。

您看到的这两件青铜器叫作铜甗,它们本来是用作蒸煮食物的,但您会看到这里面放着两颗人头,而且通过做钙流失的鉴定,发现这两颗人头是被蒸过的。

这就极有可能是当时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慰祖先。

蒸煮人头是商朝一种非常残忍的用战俘祭祀祖先的活动。

在殷墟出土的近16万片甲骨中,也只有两件是人头骨刻辞,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

 

    商代人除了用人头祭祀外,还把狗当作祭品。

可能他们认为狗比较忠实,所以很喜欢狗,死后也会把狗当作殉葬品,放在他们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这样可以防止地下鬼神的侵扰。

 

    创造这些殷商文明的商代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在这里,我们通过2003年出土的陶制的人头像,以“放大表现”“聚光展示”的手法,将商人的形象展示在您的面前。

您可以看到一个会说话的“子商”。

“子商”是一件陶质人头,在大邑商厅中一件独立展柜展出,当您走进展柜时,会触发感应器,展柜正面会出现“子商”的电脑动画。

“子商”随即以地道的“安阳话”说:

“你好,我是商朝人子商,子商这个名字是考古学家给我取的,我原来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是我现在已经忘了。

您看我发式整齐,五官端正,模样还不错吧。

我的额头宽平,浓眉深目,嘴唇饱满,这个样子是当时商朝人最标准的特征。

”通过子商的介绍,您可以了解商代人的面目特征。

学者们通过对商族平民的人骨体质的测量和考古发现的人面具,推测商代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

他们与今天的你我没有人种的区别。

 

    商朝人在安阳稳定下来后,首先是发展农业。

这个展柜中陈列着当时少量的青铜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刀、石镰、蚌制的工具等。

 您接着看下一个展柜,商朝人非常擅长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始养殖鸡、猪、牛、羊、犬、马六畜。

古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家”字的写法是宝盖头,下面是个“豕”字,家里都养猪。

 

您再看下一个展柜。

商代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殷墟发现过制骨作坊,里面有工匠们尚未加工完成的古簪,还发现了加工骨制品所用的铜刀、铜钻、铜锯等工具。

 

    在这里请您首先了解一下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商代的铸铜业非常发达,已经进入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殷墟已经发现铸铜作坊6处,商代的这些青铜器是通过块范法铸造的,铸造一件铜器,要经过制范、溶铜、浇铸、打磨等工序。

青铜器是以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的。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离不开制作青铜器的陶范与陶模,从这个意义上看,“模范”一词也许就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中诞生出来的。

比如这件铜觚的铸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巴做出一个模字,然后再做外范,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模就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铜觚了。

 接下来请您去每个展柜细细欣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

青铜厅

    您现在进入了青铜展厅。

    您现在看到的是铜戈:

商朝人为了增加战争中的杀伤力,把青铜铸造成兵器运用到战争中。

铜戈就是兵器中的一种。

铜戈一般两边开刃,和木手柄垂直安放。

有的铜戈的尾部可有铭文“亚”字,这是商代官职的名称,象征着地位级别。

 

    这里展示的是在殷墟发现的青铜箭头。

在商代,人们常用弓箭来对付远距离的敌人。

展柜里还展示了一个商代士兵受伤的头颅骨,头上有四处伤痕。

看到这些兵器和士兵头颅骨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三千年前商代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有盖提梁鼎:

这件青铜鼎出土于1996年郭家庄墓葬里。

出土后打开鼎盖,发现里面还有残存的猪肉。

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煮肉的,进入夏商周后,逐渐有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小方鼎:

这件小方鼎在1988年出土于殷墟苗圃北地。

通高17厘米,口长12.5厘米 、宽 8厘米 ,重1.2千克。

它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纹饰却相当细腻精美。

鼎身布有突起乳钉纹,增加了立体感,鼎口边缘饰有风鸟纹。

商代出土的青铜鼎大多数饰有龙纹或兽面纹。

出现凤鸟纹饰却不多见。

可能是因为商代人对鸟图腾的崇拜吧。

 

    牛尊:

这件牛尊铸造的惟妙惟肖。

牛的形象憨态可掬,嘴角上扬,似乎在对我们微笑,从牛角可以看出这是只水牛。

牛身上布满了细腻的龙纹和虎纹。

牛的背部有一只盖子,打开后牛腹部中空,可以盛酒。

尊,在商代时是盛酒的用具,通常商王在祭祀祖先和宴请百官时才用。

它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尊敬”“尊贵”等词语的出现!

 

    您看到的这三个展柜中陈列的青铜器,都是在三个不同的墓葬中出土的成套礼器。

以酒器和食器为主。

有喝酒使用的铜觚、铜爵;储存酒用的铜方彝,铜卣;还有烹煮食物用的鼎以及盛装食物用的铜簋等。

 

    商代的音乐是祭祀祖先或者供贵族们欣赏时才会奏响的。

乐器的种类很多,您在这个展柜中看到三千年前的乐器。

铜铙是一种敲击乐器,一般是三个或者五个成套出土的,音域宽广。

展柜的中间陈列的陶埙是商代吹奏的乐器。

在展柜最下方有一只木鼓,已经腐朽。

旁边的木鼓是根据甲骨文的“鼓”字仿制的。

据文献记载,商朝出征前要擂鼓以振作军队士气!

    青铜觥盖:

我们经常会用成语“觥筹交错”来形容酒宴上非常热闹的场面。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就是觥的盖子。

觥是盛酒的用具,如今这件觥只剩下盖子,觥身已经遗失。

这只盖子是一条龙的形象,龙身上还同时附着多条龙,构思非常巧妙。

 

    斝:

我们看到在左右两侧陈列的是青铜斝。

这对斝是目前国内发现最精美的,花纹主要是饕餮纹,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当您仔细欣赏时,会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

 

    玉器厅: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的是玉器厅。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商朝人非常喜爱玉器,他们认为生前佩戴玉器可以显示身份,死后佩戴玉器可以让墓主人的身体和灵魂永远不会腐朽。

相传商纣王在鹿台自焚时就身怀四千多块美玉。

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多殷墟商墓中的墓主人以玉器为随葬品,特别是商代贵族死后,广泛使用玉器陪葬。

这些玉器一方面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另一方面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多彩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的精神世界。

截至目前为止,殷墟出土的玉器总数约2600件左右。

玉器分五类:

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

殷墟博物馆陈列的玉器有100余件,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杂器等不同品类。

玉器中饰品约占总数的30%,以龙、虎、鸟、鱼、兔、兽面以及壁、环、璜、玦为主。

各式饰品中,鸟形饰最多,其次是鱼,二者约占玉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传说一位叫简狄的姑娘吞下鸟卵后生下商代祖先——契。

所以商朝人非常崇拜鸟类。

 

    这些玉器的雕琢技术,不但曲直线结合的十分巧妙,而且形体舒展流畅,手法深浅适度,切割均匀。

阳刻、阴刻、深刻、浅刻、浮雕、立体或半立体、钻孔、镂空,抛光等技术运用得十分娴熟,有些作品还恰到好处的利用了玉器的自然色泽,雕刻出相应的“俏色”作品。

文字厅: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

这个展柜里陈列的是龟腹甲,这里分别展示了它们的正反面。

商代人尊神信鬼,凡事要通过占卜来决定。

占卜师首先选择好龟腹甲或兽骨,在其背面凿出排列整齐的长槽和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其中使其受热,受热到一定的程度,骨片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

商代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事情的吉凶。

接着,他们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骨片上,就形成了甲骨文。

 

    您现在看到的是甲骨文今文对照表。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商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

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之多,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涉及政治、政治、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方块字,据研究,象形、会意、形声是甲骨文的三种主要造字方法。

您从甲骨文今文对照表中,可以有个系统的了解。

象形字是画物的形状,如牛、鱼、车、月;会意字是使两个或多个事物合并起来,表达一定意义,如降、获等字;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结合而成。

如洹、河等字。

 

    甲骨坑:

商朝人在甲骨上刻字后,要集中储存,埋于地下。

您现看到这坑甲骨再现了甲骨片出土的情景。

 

    这个展柜陈列的是一片牛肩胛骨。

它出土于1973年小屯村南地。

骨片的形制很美,文字也十分清晰,记载了商王要去打猎之前,占卜第二天会不会有灾祸发生的事情。

很多历史考古学的纪录片中都出现过这片牛肩胛骨的形象,在很多教科书中也有它的图片出现。

这也是殷墟出土甲骨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片。

特展厅

    游客朋友,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造型美观,花纹绚丽。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1939年在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

大鼎通耳高1.33米 ,长1.66米 ,宽0.79米,重875公斤 。

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称之为:

“司母戊大鼎”。

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亲“戊”而铸造的。

它不仅反映了商朝的一种人情及家族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

 

从正面看,鼎身的长和高比例协调适中。

除去耳和足,鼎身净高约66厘米 ,除以鼎身的长度110厘米,等于0.6,这和被古希腊数学家称之为“黄金分割”的常数0.618基本符合。

“黄金分割”是划分线段最理想的数据,现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鼎,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用的炊具。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到了商代鼎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

我们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时期,天下分为九州,每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拥有九鼎标志着统治天下九州方圆的领土。

自大禹铸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都以此为传国重器,鼎成为王权和地位的象征。

所谓一言九鼎,是说一个人说话有分量,也是源出于此。

 

司母戊鼎通身龙纹盘绕,鼎身正面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

鼎耳饰虎吃人头纹,纹饰狰狞怪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这些纹饰震慑力很强,象征着商朝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力。

 司母戊鼎出土于1939年,一个叫吴培文的村民在田地里发现。

吴培文和村民把大鼎运到家中,藏在马槽下躲避日本人的追查。

1947年豫北地区的一位国民政府的军官王仲廉为给蒋介石祝寿,把大鼎当作寿礼献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撤离大陆时并未带走此鼎。

1959年,司母戊鼎被运到北京,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内。

2005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司母戊鼎终于阔别故乡多年,回到了安阳,在殷墟博物馆展览了两年的时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

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我们根据原件制作出模具,复制出一件司母戊鼎。

让更多的人感受商代高超的铸铜工艺。

 

0029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鼎在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

在鼎内壁有铭文“司母辛”,因此得名“司母辛鼎”。

妇好是商代第23位国王武丁的妻子,能文能武,不仅主持大型祭祀活动,还经常帅兵出征。

在妇好墓中发现随葬品1928件,青铜器460余件,其中司母辛鼎有两件,可见妇好的地位相当显赫。

    仿殷大殿外观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仿殷大殿。

这座修复的宏伟建筑是宫殿宗庙遗址内一座较重要的建筑之一。

这座大殿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尚未挖掘,所以只复原了31米。

这座建筑,面积阔大,是商朝的国王议事的朝堂。

安阳处于平原地带,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

您看,他们的房屋正是用茅草来盖顶、黄土夯实作为台阶的。

另外,商朝的房屋都是双重檐,四面斜坡,这样整体看来,就显得十分宏伟、庄严。

《周礼考工记》中曾用这样八个字来形容商人的建筑风格:

“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走进展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学者们研究甲骨文的过程。

(以下说明是否在墙上有展画表示,能否加一下方位词)(墙上有学者们的照片)我们现在看到展板上的第一张照片是著名的学者王懿荣。

王懿荣:

远在清朝末期,我们脚下的土地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时,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他们一直把它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中药——龙骨,以一斤六文钱的价格卖到药店。

直至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

他对古文字考订造诣颇深,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们誉为“甲骨文之父”。

    刘鹗:

刘鹗从他收藏的甲骨中选出精品做成拓片,发行了第一本有关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使甲骨文在学者之间广为流传。

经过刘鹗的专心研究,他提出了甲骨文是商代人用刀刻出的文字。

罗振玉:

一些古董商为了谋求暴力,隐藏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

所以,在甲骨文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都不知道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

直到罗振玉亲自来到安阳,证实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是在安阳小屯。

他潜心研究甲骨文,个人破译甲骨文字有500多个。

王国维:

王国维对甲骨学有很深的研究,他从甲骨文中发现了历代国王的名字,列出了商代世袭谱。

为研究商代历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接下来请您到另一面展示墙,了解一下殷墟的考古发现过程:

    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

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

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

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早期参与发掘的学者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他们是中国考古界的领军人物,首开先例在殷墟进行野外考古发掘。

所以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者的摇篮,为中华民族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