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97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docx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五篇】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

(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

第3、4两段写什么?

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

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准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理解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

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

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

  躬耕:

亲自耕种.闻达:

声名远扬庶竭:

希望竭尽尔来:

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

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水平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

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

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

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

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

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

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

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

默写课文3-7段

篇二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并提问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投影片)

  1.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见识浅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从那时以来B.你来C.算来D.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将军宜往驾顾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蒋氏观之

  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3)A、C(4)A、F(5)B(6)B2、又3、咨询三顾茅庐4、(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相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个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今天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六、师生互动,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七、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比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八、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

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

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

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因为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相关。

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

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九、课外拓展: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篇三

  教学目标:

  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

  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准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4.了解“表”的相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美,领会“诚”的含义。

  6.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同学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停顿。

  三、解题。

  1.什么叫“表”?

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4.“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

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5.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

  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崩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郭攸(yōu)之

  费祎(yī) 以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uē)漏 苟(gǒu)全

  斟酌(zhēnzhuó)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行(háng)阵

  和睦倾颓(qīngtuí)猥(wěi)夙(sù)夜遗诏(yízhào)

  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咨诹(zōu)

  2.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

  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师生互动,梳理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

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

民力困乏。

  诚:

果真、实在。

  宜:

应该。

  不懈:

毫不懈怠,忠于职守。

  侍卫之臣:

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

忠心的将士。

志,士心。

  忘身:

奋不顾身。

  盖:

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

追念。

  报:

报答。

  圣:

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

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

过度看轻自己。

  谏:

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

  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

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

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

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

  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

“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3)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明确:

  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这个好条件。

  4.分析本段的层次。

  六、布置作业。

  1.熟读第1段,背诵重点词句的解释。

  2.预习2—5段。

篇四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相关资料,了解“表”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相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相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

指国家贫穷衰弱秋:

关键时刻妄自菲薄:

过度看轻自己盖:

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实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

内外大臣如何表现?

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

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

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

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

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篇五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

“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

主要措施有:

(1)与吴国通好;

(2)增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实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

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

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

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