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792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docx

渝皖琼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62垂直关系的性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6.2 垂直关系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知识点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一排排和地面垂直的电线杆.一排电线杆中的每根电线杆都与地面垂直,这些电线杆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答案 平行.

梳理 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a∥b

图形语言

知识点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思考 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垂直,你能否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与地面垂直?

答案 容易发现墙壁与墙壁所在平面的交线与地面垂直,因此只要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与这条交线平行的直线,则所画直线必与地面垂直.

梳理 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

α⊥β,α∩β=l,aα,a⊥l⇒a⊥β

图形语言

1.若平面α⊥平面β,任取直线lα,则必有l⊥β.( × )

2.已知两个平面垂直,过一个平面内任意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此垂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 )

类型一 线面垂直的性质及应用

例1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1B1C1D1-ABCD中,EF与异面直线AC,A1D都垂直相交.求证:

EF∥BD1.

考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线平行

证明 如图,连接AB1,B1C,BD,B1D1.

∵DD1⊥平面ABCD,AC平面ABCD,

∴DD1⊥AC.又AC⊥BD,DD1∩BD=D,

∴AC⊥平面BDD1B1,

又BD1平面BDD1B1,

∴AC⊥BD1.

同理BD1⊥B1C,∴BD1⊥平面AB1C.

∵EF⊥A1D,且A1D∥B1C,∴EF⊥B1C.

又∵EF⊥AC,AC∩B1C=C,

∴EF⊥平面AB1C,∴EF∥BD1.

反思与感悟 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

(1)利用线线平行定义:

证共面且无公共点.

(2)利用三线平行公理:

证两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

(3)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把证线线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

(4)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把证线线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垂直.

(5)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把证线线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

 

跟踪训练1 如图,α∩β=l,PA⊥α,PB⊥β,垂足分别为A,B,aα,a⊥AB.求证:

a∥l.

考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线平行

证明 ∵PA⊥α,lα,∴PA⊥l.

同理PB⊥l.∵PA∩PB=P,∴l⊥平面PAB.

又∵PA⊥α,aα,∴PA⊥a.

∵a⊥AB,PA∩AB=A,∴a⊥平面PAB.∴a∥l.

类型二 面面垂直的性质及应用

例2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

求证:

BC⊥AB.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线垂直

证明 如图,在平面PAB内,

作AD⊥PB于点D.

∵平面PAB⊥平面PBC,且平面PAB∩平面PBC=PB,

AD平面PAB.

∴AD⊥平面PBC.

又BC平面PBC,∴AD⊥BC.

又∵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

又∵PA∩AD=A,PA,AD平面PAB,

∴BC⊥平面PAB.

又AB平面PAB,∴BC⊥AB.

反思与感悟 证明线面垂直,一种方法是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本题已知面面垂直,故可考虑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线面垂直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两个平面垂直;

(2)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3)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

跟踪训练2 如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G为边AD的中点.

求证:

(1)BG⊥平面PAD;

(2)AD⊥PB.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面垂直

证明 

(1)∵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ABD是正三角形,又G为AD的中点,

∴B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BG平面ABCD,

∴BG⊥平面PAD.

(2)由

(1)可知BG⊥AD,由题意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PG⊥AD.又BG∩PG=G,

∴AD⊥平面PBG,又PB平面PBG,

∴AD⊥PB.

类型三 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

命题角度1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转化

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考点 垂直问题的综合应用

题点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证明 

(1)∵PA⊥AD,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由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PA⊥平面ABCD.

(2)∵AB∥CD,AB⊥AD,CD=2AB,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故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故有BE∥AD.

又AD平面PAD,BE⊈平面PAD,∴BE∥平面PAD.

(3)在平行四边形ABED中,

∵AB⊥AD,∴四边形ABED为矩形,

∴BE⊥CD.

∵PA⊥平面ABCD,∴PA⊥AB,

又AB⊥AD,PA∩AD=A,

∴AB⊥平面PAD,

∴CD⊥平面PAD,∴CD⊥PD.

又E,F分别为CD和PC的中点,

∴EF∥PD,∴CD⊥EF.

∵EF∩BE=E,EF,BE平面BEF,

∴CD⊥平面BEF.

又∵CD平面PCD,∴平面BEF⊥平面PCD.

反思与感悟 在空间垂直关系中,线面垂直是核心,已知线面垂直,既可为证明线线垂直提供依据,又可为利用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垂直作好铺垫.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从而把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问题,进而可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

跟踪训练3 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平面ABC⊥平面BCD,AB⊥AC,DC⊥BC.求证:

平面ABD⊥平面ACD.

考点 垂直问题的综合应用

题点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证明 ∵平面ABC⊥平面BCD,

平面ABC∩平面BCD=BC,在平面ABC内,作AE⊥BC于点E,

如图,则AE⊥平面BCD.

又CD平面BCD,

∴AE⊥CD.

又BC⊥CD,AE∩BC=E,

AE,BC平面ABC,

∴CD⊥平面ABC,

又AB平面ABC,∴AB⊥CD.

又AB⊥AC,AC∩CD=C,

AC,CD平面ACD.

∴AB⊥平面ACD.又AB平面ABD,

∴平面ABD⊥平面ACD.

命题角度2 垂直中的探索性问题

例4 已知在三棱锥A-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别是AC,AD上的动点,且

=λ(0<λ<1).

(1)求证:

不论λ为何值,总有平面BEF⊥平面ABC;

(2)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CD?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计算与探索性问题

(1)证明 ∵∠BCD=90°,∴BC⊥CD.

∵AB⊥平面BCD,∴AB⊥CD.

又∵AB∩BC=B,∴CD⊥平面ABC.

,∴EF∥CD,∴EF⊥平面ABC.

又∵EF平面BEF,

∴平面BEF⊥平面ABC.

故不论λ为何值,总有平面BEF⊥平面ABC.

(2)解 由

(1)得EF⊥平面ABC,BE平面ABC,

∴EF⊥BE.

要使平面BEF⊥平面ACD,只需BE⊥AC.

∵∠BCD=90°,BC=CD=1,∴BD=

.

又∵AB⊥平面BCD,∠ADB=60°,

∴AB=

,AC=

∴BE=

,∴AE=

∴λ=

.

故当λ=

时,平面BEF⊥平面ACD.

反思与感悟 解决开放性问题一般先从结论入手,分析得到该结论所需的条件或与其等价的条件,此类型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跟踪训练4 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DC=DD1=2AD=2AB,AD⊥DC,AB∥DC.

(1)求证:

D1C⊥AC1;

(2)设E是DC上一点,试确定E的位置,使D1E∥平面A1BD,并说明理由.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计算与探索性问题

(1)证明 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连接C1D,

∵DC=DD1,∴四边形DCC1D1是正方形,

∴DC1⊥D1C.

又AD⊥DC,AD⊥DD1,DC∩DD1=D,

∴AD⊥平面DCC1D1,∴AD⊥D1C.

∵AD,DC1平面ADC1,且AD∩DC1=D,

∴D1C⊥平面ADC1.

∵AC1平面ADC1,∴D1C⊥AC1.

 

(2)解 连接AD1,AE,设AD1∩A1D=M,BD∩AE=N,连接MN,

∵平面AD1E∩平面A1BD=MN,需使MN∥D1E.

又M是AD1的中点,∴N是AE的中点,又易知△ABN≌△EDN,∴AB=DE,即E是DC的中点.

综上所述,当E是DC的中点时,可使D1E∥平面A1BD.

1.给出下列说法:

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一条直线在平面内,另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则这两条直线垂直.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0B.1C.2D.3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答案 D

2.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则(  )

A.a⊥βB.a∥β

C.a与β相交D.以上都有可能

考点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题点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答案 D

解析 因为a∥平面α,平面α⊥平面β,所以直线a与β垂直、相交、平行都有可能.

3.已知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β.有下面四个说法:

①α∥β⇒l⊥m;②α⊥β⇒l∥m;

③l∥m⇒α⊥β;④l⊥m⇒α∥β.

其中正确的两个说法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答案 C

解析 ∵l⊥α,α∥β,mβ,∴l⊥m,故①正确;

∵l∥m,l⊥α,∴m⊥α,又∵mβ,∴α⊥β,故③正确.

4.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侧面PAC⊥底面ABC,且∠PAC=90°,PA=1,AB=2,则PB=________.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有关面面垂直性质的计算

答案 

解析 ∵侧面PAC⊥底面ABC,交线为AC,∠PAC=90°(即PA⊥AC),

∴PA⊥平面ABC,

∴PA⊥AB,∴PB=

.

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面SDC⊥底面ABCD,求证:

平面SCD⊥平面SBC.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面面垂直性质的综合应用

证明 因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BC⊥CD.

又平面SDC⊥平面ABCD,

平面SDC∩平面ABCD=CD,BC平面ABCD,

所以BC⊥平面SCD.

又因为BC平面SBC,

所以平面SCD⊥平面SBC.

1.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空间中“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垂直”与“平行”关系相互转化的依据.

 

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面面垂直、线面垂直及线线垂直”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其转化关系如下:

一、选择题

1.在圆柱的一个底面上任取一点(该点不在底面圆周上),过该点作另一个底面的垂线,则这条垂线与圆柱的母线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B.平行

C.异面D.相交或平行

考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线平行

答案 B

解析 由于这条垂线与圆柱的母线都垂直于底面,所以它们平行.

2.在长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B上任取一点E,作EF⊥A1B1于点F,则EF与平面A1B1C1D1的关系是(  )

A.平行B.EF平面A1B1C1D1

C.相交但不垂直D.相交且垂直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面垂直

答案 D

解析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平面A1ABB1⊥平面A1B1C1D1且平面A1ABB1∩平面A1B1C1D1=A1B1,又EF平面A1ABB1,EF⊥A1B1,∴EF⊥平面A1B1C1D1.

3.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ABC⊥平面PAB,PA=PB,AD=DB,则(  )

A.PD平面ABC

B.PD⊥平面ABC

C.PD与平面ABC相交但不垂直

D.PD∥平面ABC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面垂直

答案 B

解析 ∵PA=PB,AD=DB,∴PD⊥AB.

又∵平面ABC⊥平面PAB,

平面ABC∩平面PAB=AB,PD平面PAB,

∴PD⊥平面ABC.

4.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平面AA1C1C⊥平面ABCD,且AB=BC,AD=CD,则BD与CC1的位置关系为(  )

A.平行B.共面

C.垂直D.不垂直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判定线线垂直

答案 C

解析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

∵AB=BC,AD=CD,

∴BD⊥AC.

∵平面AA1C1C⊥平面ABCD,

平面AA1C1C∩平面ABCD=AC,BD平面ABCD,

∴BD⊥平面AA1C1C.

又CC1平面AA1C1C,

∴BD⊥CC1,故选C.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B.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C.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

D.如果平面α⊥平面τ,平面β⊥平面τ,α∩β=l,那么l⊥平面τ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面面垂直性质的综合应用

答案 A

解析 显然A不正确,若两个平面垂直,一个平面内只有和交线垂直的直线才和另一个平面垂直.

6.设l是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若l∥α,l∥β,则α∥βB.若l∥α,l⊥β,则α⊥β

C.若α⊥β,l⊥α,则l⊥βD.若α⊥β,l∥α,则l⊥β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答案 B

解析 设α∩β=a,若直线l∥a,且l⃘α,l⃘β,则l∥α,l∥β,因此α不一定平行于β,故A错误;由于l∥α,故在α内存在直线l′∥l,又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所以B正确;若α⊥β,在β内作交线的垂线l,则l⊥α,此时l在平面β内,因此C错误;已知α⊥β,若α∩β=a,l∥a,且l不在平面α,β内,则l∥α且l∥β,因此D错误.

7.如图,在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是G1G2,G2G3的中点,现在沿SE,SF,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G1,G2,G3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G.给出下列关系:

①SG⊥平面EFG;②SE⊥平面EFG;③GF⊥SE;④EF⊥平面SEG.其中成立的有(  )

A.①与②B.①与③

C.②与③D.③与④

考点 垂直问题的综合应用

题点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答案 B

解析 由SG⊥GE,SG⊥GF,得SG⊥平面EFG,排除C、D;若SE⊥平面EFG,则SG∥SE,这与SG∩SE=S矛盾,排除A,故选B.

二、填空题

8.设两个平面α,β,直线l,下列三个条件:

①l⊥α;②l∥β;③α⊥β.若以其中两个作为前提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则可构成三个命题,这三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________.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答案 1

解析 ①②作为前提条件,③作为结论构成的命题正确,过l作一平面与β交于l′,则l∥l′,所以l′⊥α,故α⊥β;①③作为前提条件,②作为结论构成的命题错误,这时可能有lβ;②③作为前提条件,①作为结论构成的命题错误,这时l与α的各种位置关系都可能存在.

9.如图,直二面角α-l-β,点A∈α,AC⊥l,C为垂足,B∈β,BD⊥l,D为垂足,若AB=2,AC=BD=1,则CD的长为________.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有关面面垂直性质的计算

答案 

解析 如图,连接BC,

∵二面角α-l-β为直二面角,

ACα,且AC⊥l,

∴AC⊥β.

又BCβ,

∴AC⊥BC,

∴BC2=AB2-AC2=3.

又BD⊥CD,

∴CD=

.

10.如图,四面体P-ABC中,PA=PB=

,平面PAB⊥平面ABC,∠ABC=90°,AC=8,BC=6,则PC=________.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题点 有关面面垂直性质的计算

答案 7

解析 取AB的中点D,连接PD,

∵PA=PB,∴PD⊥AB,

∵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

PD平面PAB,

∴PD⊥平面ABC,∴PD⊥CD.

连接DC,则△PDC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BC中,AB=

=2

在Rt△DBC中,DC=

PD=

.

在Rt△PCD中,

PC=

=7.

1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BD,沿BD将△A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连接AC,则在四面体ABCD的四个面中,互相垂直的平面的对数为________.

考点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题点 判定两平面垂直

答案 3

解析 因为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AB⊥BD,所以AB⊥平面BCD,所以平面ABC⊥平面BCD.在折起前,因为AB⊥BD,AB∥CD,所以CD⊥BD.又因为平面ABD⊥平面BCD,所以CD⊥平面ABD,所以平面ACD⊥平面ABD,共3对

三、解答题

12.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中,AP⊥平面PCD,AD∥BC,AB=BC=

AD,E,F分别为线段AD,PC的中点.

(1)求证:

AP∥平面BEF;

(2)求证:

BE⊥平面PAC.

考点 

题点 

证明 

(1)如图所示,设AC∩BE=O,连接OF,EC.

由于E为AD的中点,AB=BC=

AD,AD∥BC,

所以AE∥BC,AE=AB=BC,

因此,四边形ABCE为菱形,

所以O为AC的中点.

又F为PC的中点,

因此,在△PAC中,可得AP∥OF.

又OF平面BEF,AP⃘平面BEF,

所以AP∥平面BEF.

(2)由题意,知ED∥BC,ED=BC,

所以四边形BCD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CD.

又AP⊥平面PCD,所以AP⊥CD,所以AP⊥BE.

因为四边形ABCE为菱形,所以BE⊥AC.

又AP∩AC=A,AP,AC平面PAC,

所以BE⊥平面PAC.

1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E是AB的中点,沿DE将△ADE折起.

(1)如果二面角A-DE-C是直二面角,求证:

AB=AC;

(2)如果AB=AC,求证:

平面ADE⊥平面BCDE.

考点 垂直问题的综合应用

题点 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证明 

(1)过A作AM⊥DE于点M,

则由题意可得AM⊥平面BCDE,∴AM⊥BC.

又AD=AE,

所以M是DE的中点.

取BC的中点N,连接MN,则MN⊥BC,又AM∩MN=M,

所以BC⊥平面AMN,所以AN⊥BC.

又N是BC的中点,

所以△AB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

(2)取BC的中点N,连接AN.

因为AB=AC,所以AN⊥BC.取DE的中点M,连接MN,AM,所以MN⊥BC,又AN∩MN=N,

所以BC⊥平面AMN,所以AM⊥BC.

又M是DE的中点,AD=AE,

所以AM⊥DE.

又因为DE与BC是平面BCDE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AM⊥平面BCDE.

又因为AM平面ADE,所以平面ADE⊥平面BCDE.

四、探究与拓展

14.在三棱锥P-ABC中,平面PAC⊥平面ABC,∠PCA=90°,△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PC=4,M是AB边上的一动点,则PM的最小值为(  )

A.2

B.2

C.4

D.4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计算与探索性问题

答案 B

解析 如图,连接CM,则由题意PC⊥平面ABC,

可得PC⊥CM,所以PM=

要求PM的最小值只需求出CM的最小值即可.

在△ABC中,当CM⊥AB时,CM有最小值,

此时有CM=4×

=2

,所以PM的最小值为2

.

15.如图①所示,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②所示.

(1)求证:

DE∥平面A1CB;

(2)求证:

A1F⊥BE;

(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

说明理由.

考点 线、面平行、垂直的综合应用

题点 平行与垂直的计算与探索性问题

(1)证明 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C.

又DE⃘平面A1CB,BC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

(2)证明 由已知得DC⊥BC且DE∥BC,

所以DE⊥DC.又DE⊥A1D,A1D∩CD=D,A1D,CD平面A1DC,

所以DE⊥平面A1DC,

而A1F平面A1DC,

所以DE⊥A1F.

又因为A1F⊥CD,CD∩DE=D,CD,DE平面BCDE,

所以A1F⊥平面BCDE,

又BE平面BCDE,所以A1F⊥BE.

(3)解 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

理由如下:

如图所示,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连接DP,PQ,QE,

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P.

(2)知,DE⊥平面A1DC,A1C平面A1DC,

所以DE⊥A1C.

又因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

所以A1C⊥DP,又DE∩DP=D,DE,DP平面DEP,所以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

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且Q为A1B的中点时,A1C⊥平面DE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