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770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doc-免费下载

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市管各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2007年12月1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和谐文化建设,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市奋斗目标,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市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2005-2020年)》,现制定全市2007-2012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构建和谐文化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发展目标

2007-2012年我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拥有比较完善的文化设施、相当数量的优秀文化人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发达的文化产业、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

具体指标有:

1.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市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推出2-3个在全省、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城市文化特色进一步明晰,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氛围浓厚。

2.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市区和各县市城区有线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

完成市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楹联长廊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学艺术中心、府衙博物馆、市体育中心等内部设施建设。

3.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规模。

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玉雕、地毯等特色工艺品生产、LCOS、DLP光学引擎、CTP数码印刷版材等光电视听设备和印刷材料制造、中医药文化、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全面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8%以上。

培育中光学、金光数显、乐凯二胶、拓宝玉器、耀威纸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文化产品。

4.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初步形成。

文艺创作繁荣,每年创作重点文艺作品50部以上,1-2部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五个一工程”等重要评选活动中获奖总数在省内名列前茅,文学、戏剧、曲艺、广播影视剧、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玉雕节”、“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淮源文化节”、“范仲淹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育人、引人、用人和留人的机制基本形成,培养和造就一批著名学者、编辑、记者、作家、艺术家和高级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人才达到200人以上,各个艺术门类的国家级协会会员总数达到140人以上。

三、发展战略

体制创新战略。

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文化单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龙头带动战略。

以**市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文化旅游、特色工艺品生产和相关文化设备制造等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加强策划包装,加大对外宣传,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的树立和强化,打造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树立城市形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推动战略。

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注重运用现代理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在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处理好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的关系,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

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与开发、利用,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的转化,努力探索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三是处理好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发展事业与发展产业相促进。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优势产业,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社会资金支持。

四是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在整体规划、全面发展的同时,找准建设文化强市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在文化事业上,以精品生产和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在文化产业上,以扶持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五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

在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依靠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开拓多样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文化发展道路。

四、重点工作

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发展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企业、高校、新经济组织和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努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诚信实践活动,建立诚信等级评估和奖惩机制,定期组织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努力打造信用**。

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完善和落实党政领导深入高校举办“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在全市未成年人和大学生中开展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氛围。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彭雪枫纪念馆、桐柏革命纪念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

加强公民现代意识教育,努力形成效率、民主、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

继续开展“文明市民”评选活动,树立一批新的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向全省、全国,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人民、激励人民。

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以“四城联创”活动为主要抓手,巩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组织举办“读书节”活动,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求知氛围,全面推进公民素质教育,积极塑造开放、创新、务实、诚信的良好形象。

以文明新村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三学三争”活动。

继续深化文明行业、文明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等创建活动,革除陈规陋习,倡导社会新风,全面提高城乡社会文明程度。

2.加快文艺精品生产

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促进文艺创作全面繁荣,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力作。

制定全市“五个一工程”创作规划,确定创作生产目标任务和创作重点。

加强对重点创作项目的立项论证,确保选题定位准确。

突出重点,对重点创作项目给予财政经费支持,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奖励和宣传力度。

保持文学、歌曲、戏剧、广播影视剧、民间曲艺等艺术门类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实现书法、美术、摄影等门类有大的发展。

在省“五个一工程”、“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重要评选活动中,要在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方面位居前列,力争在长篇小说、歌曲创作上推出2-3部(首)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

精心组织舞台精品工程创作。

以**特色曲艺——板头曲为基本音乐素材,挖掘**民间传说故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打造一台具有较强感染力、可视性强、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舞台精品,成为我市演艺业的名牌。

2008年完成。

做好**作家群队伍壮大发展工作,充分发挥二月河“**形象大使”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作家群知名度。

2008年召开全国**作家群现象研讨会,邀请全国、全省知名作家、专家、学者分析作家群发展轨迹,为下步发展献计献策。

制定**作家群创作整体规划,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根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扶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工艺品生产、光电视听设备及印刷材料制造、中医药、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六大文化产业。

整合资源,培育发展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联合、重组,有效整合国有文化资源,不断增加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建立、完善**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形成涵盖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规模结构合理的项目储备与推介平台。

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设计、印制《**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南》,认真组织参加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积极开展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活动,拓展文化产业项目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的新途径。

加大文化产业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培育动漫、传媒影视等文化产业新亮点。

——文化旅游产业。

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对全市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设一批代表**文化旅游形象、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景区。

积极发展以武侯祠、汉画馆、张衡博物馆为代表的汉文化游,以医圣祠、宛西制药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游,以桐柏革命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山陕会馆、荆紫关清代一条街为代表的商业文化游,以**府衙、内乡县衙为代表的衙署文化游,重点加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发展生态游、科普游、探险游、健身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并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伏牛山旅游内涵,提升伏牛山旅游品位。

策划推出一批反映**地方文化的文艺节目,大力发展旅游娱乐业,尽快繁荣旅游娱乐市场。

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精心研发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购物业快速发展,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增加旅游宣传投入,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聘请国内音乐大家为**量身打造旅游歌曲,大手笔创作和拍摄以讴歌**为主体的影视作品,策划举办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大型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打造成为周边著名、国内知名、国际有名的旅游目的地。

——特色工艺品产业。

立足现有的良好发展基础,充分发挥“玉雕之乡”的优势,围绕打响玉雕产业品牌,整合全市玉雕资源,鼓励支持玉雕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师化创作、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和制作工艺,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玉雕产业上档升级。

举办高水平的宝玉石博览会和玉雕研讨会,加强玉雕产业的推介与研究。

充分发挥“拓宝玉器”全国玉雕行业唯一中国名牌和镇平玉雕产业集群的优势,扩大玉雕生产加工规模,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把**建成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出口基地。

市拓宝玉器公司力争到2012年实现年产值3亿元。

借鉴玉雕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引进资金,整合地毯、烙画、黄石砚等特色工艺品产业资源,推进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注重工艺创新,增加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品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抓好发展,打造知名品牌。

——光电视听设备和印刷材料制造业。

壮大全市光电和印刷设备制造产业,采用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资金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光学高清大屏幕电视机、LCOS、DLP光学引擎、CTP数码印刷版材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名牌产品加快光电产业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做强中光学、金光数显、乐凯二胶、耀威纸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到2012年,中光学集团南方智能光电公司力争实现年产值超过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LCOS、DLP光学引擎制造企业,乐凯二胶力争实现年产值2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数码印刷版材生产基地。

——中医药文化产业。

积极开展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理论研究,提炼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精髓,办好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扩建医圣祠,扩大宛西制药生产规模,打造**优质中草药种植和中医药生产加工基地,通过中医药生产企业、营销机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强强联合,形成既有中医药产业,又有中医药事业,更有中医药品牌和龙头企业的繁荣局面。

——传媒出版产业。

**日报社要尽快实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报纸在广告、印刷、发行方面的资源,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扩大整体规模实力,组建报业集团,力争到2012年实现经营收入超亿元。

大力推进广播影视业的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集团化发展,**电台、电视台除新闻和部分政治性强的专题节目外,其他节目实行制播分离,建立节目制作基地,市场化运作。

大力推动影视剧制作,依托**作家群优势,逐步形成小说创作、剧本改编、影视拍摄、衍生商品生产一条龙。

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加快开发付费电视业务,逐步开发移动电视、IP电视、手持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促进广播电视的跨媒体、跨行业发展。

尽快成立出版社,积极发展出版业。

加快中心城区图书城、图书超市和城乡发行网点建设,建立国有发行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发行新格局。

——演艺娱乐业。

发挥演艺团体的原创自主开发能力,用现代艺术手段加工包装宛梆、大调曲、板头曲等具有**特色的地方文艺,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我市文艺演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积极创作和引进高雅文艺演出,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娱乐企业的联合,创作高水平的娱乐节目。

加快**影剧院、电影公司和市曲剧团整体改制步伐,促进演出团体、剧场、演出公司等优势演艺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名人、名团、名剧、名剧场的品牌效应。

2008年组建**影视娱乐集团。

4.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逐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市、县有达到国家标准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维修改造及设备购置,2007-2008年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57个,建设村级示范文化大院100个以上。

推进和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为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确保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建设784个,2008年建设877个,确保农村通广播电视的地方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节目、8套以上电视节目。

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的标准。

逐步扩大全市新华书店营业面积和经营品种,加速推进读者俱乐部网络建设,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点,实现市、县有出版物超市,90%以上乡镇有出版物发行网点。

加强“新农村书屋”建设,2011年以前,实现在每个行政村都建立起“新农村书屋”的目标。

继续组织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活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鼓励群众自愿参加业余文艺团队,引导群众自主开展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健全、完善文艺下乡活动机制,保证专业艺术团体参加文艺下乡活动时间,为广大农民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5.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制定实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确保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得益彰。

认真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勘探、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深入挖掘研究汉文化内涵,抢救、保护汉文化遗产,保持我市在全国汉文化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保护和抢救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建筑,加快府衙、县衙修建、扩建工程步伐,完善内部设施,丰富展览内容,提高文化内涵。

积极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争取到2012年,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到16处和90处。

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

重点建设**市博物馆、府衙博物馆、汉画馆、张衡博物馆、张仲景博物馆及内乡县衙博物馆。

加快西峡恐龙蛋博物馆、淅川民俗博物馆、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内乡宛西自治博物馆、唐河县博物馆的建设步伐。

鼓励、支持民间、大专院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建设各类特色博物馆,逐步形成以国办博物馆为主体,各类博物馆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体系,使我市博物馆在种类、数量、设施、藏品、管理、研究水平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力争到2012年全市各类博物馆数量突破25个。

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开展宛梆、曲剧、大调曲、板头曲、民间歌曲等特色民间文艺的保护、继承和振兴工作,重点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宛梆和板头曲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提高表演档次和品位,加强包装和宣传推广。

做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争取到201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5个,省级达到20个。

加强历史名人研究,提炼“四圣”人文精神。

加强对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范蠡、百里奚等历史名人和冯友兰、姚雪垠、彭雪枫、董作宾、杨廷宝等近、现代名人的研究,继续举办好以冯友兰哲学思想、商圣范蠡经济思想为内容的高级别、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和纪念“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的祭拜活动。

围绕历史名人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再塑先贤伟大形象,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

6.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采取政府拨款、文化企事业单位自筹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集资金,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

集中力量建成市博览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以武侯祠、汉画馆为中心的汉文化景区、院士成就馆、名人文化长廊、楹联长廊等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分阶段、分步骤建设**报业大厦、图书大厦、广电大厦、青少年宫等。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各县市区也要集中力量扶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市中心城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社旗县,要结合城市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注重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近期重点建设:

——市博览中心。

投资2.5亿元建设一座占地360亩,风格独特,设施先进,能够承载**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博览中心,集中收藏与展出全市历史文物,同时可承办其他大型展览活动。

2009年完成。

——市文化艺术中心。

规划建设市文化艺术园区,集中建成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展览厅等多个现代化文化活动场所,可承办大型专业文艺演出和艺术培训,面向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成为**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建筑。

——**会展中心。

引进市场机制,筹资兴建以展览会议为主,兼顾与会议展览有关的展示、演示、表演、集会等功能的**会展中心。

发展商贸、会展等特色服务业务,提供会议、展馆、咨询等多功能性服务设施,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市体育中心。

规划建设**市体育场、训练馆和游泳馆,使之达到承办国家二类、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条件,并可承办大型文艺演出、会展等活动,提升我市城市品位。

——府衙楹联长廊。

以社会化运作方式,采取专家集中撰写与面向社会征集相结合的办法,创作一批格调高雅、对仗工整的楹联,请书法家书写后统一雕制,在**府衙及周边的府衙文化广场所有门店前悬挂(镶嵌),进一步丰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内涵。

7.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基础人才培养。

调整**综合类高等院校文化、艺术、体育类专业比重,加强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促进**艺术类院校办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强其专业性龙头作用的发挥,培养造就高水平的文化专业人才,提高**文艺队伍的整体水平。

**艺术学校开办“小百花艺术班”,培育**戏曲、曲艺青年人才,面向全市招收优秀学生,免除学生学费,毕业后到市内相关专业剧团工作,为艺术表演团体增添新的人才力量。

**体校设立金牌运动员培训基金,提高优秀运动员训练补贴,解决省运动会以上金牌运动员退役安置,调动我市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积极性。

加强文化人才培训。

围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每年选拔一批比较年轻、有发展潜力且政治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项目需要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

鼓励我市各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与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制定市级文化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按照分级分类培训原则,2012年底以前,使各类在职专业文化人员基本轮训一遍。

完善人才引入和激励机制。

完善文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建立符合文化工作特点、鼓励创新创造、体现工作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我市对文化人才的整体吸引力。

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鼓励通过兼职、入股、承包、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我市文化建设服务。

开展全市先进文化工作者评选活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五、保障机制

1.领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对文化强市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及时分析形势,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完善服务,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调联动,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任期责任制,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

2.政策机制

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各级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

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前提下,建立按照提供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数量确定财政补助的新机制。

改革、完善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单位的编制和经费,解决文化队伍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