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74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docx

重庆市高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1021

重庆市高2017届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历史教研室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安徽等7省(市)从2016年起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使用全国卷的通知》(教学厅函〔2015〕32号)的要求,2016年重庆市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试卷(新课标2卷),2017年重庆市将继续使用全国卷。

全国卷与我市自主命制的试卷相比,在命题依据和考查范围方面基本保持不变,但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试题难度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同时,2017年高考还有一个显著变化:

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考纲做出了重要调整。

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指导思想: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为了让重庆市高2017级的师生充分认识重庆市高考试卷与全国高考试卷的差异,领悟考试大纲修订的精神,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实现平稳过渡,确保高考质量,重庆市教科院中教所历史室特地组织一线骨干教师进行研究、研讨,制定出历史学科复习教学指导意见,供高2017级的师生参考。

一、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的变化。

1.命题指导思想有所变化。

与过去相比,2017年历史考纲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是,将“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修改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强化理论指导,突出考查“唯物史观”。

突出了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其它史观要服从于唯物史观。

这一变化是由“唯物史观”本身的科学性决定的,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2)突出问题意识。

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2.细化能力目标要求。

一是关于能力目标要求的表述更加准确、简洁、明晰。

如将第二大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第一层次能力要求由“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改为“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突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而历史叙述是主观的;第二层次能力要求由“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改为“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突出历史结论是从历史叙述中得出的;第三层次能力要求由“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改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突出历史现象的客观性,考查教材对历史现象的叙述不够深入的问题,突出历史观点的主观性。

如将第三大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第一层次能力要求由“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改为“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第二层次能力要求由“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改为“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第三层次能力要求由“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改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如将第四大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第一层次能力要求由“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改为“发现历史问题”;第二层次能力要求由“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改为“论证历史问题”;第三次层次能力要求由“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改为“独立提出观点”。

二是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最高能力要求,如“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所谓“发现历史问题”,就是学生从题目所给史料中发现一个史学理论问题(如史观),或一个史实问题(如史实的正误、立场),或一个史识的问题(即得到一个符合历史逻辑的规律性的认识)。

所谓解决历史问题,就是学生要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史学方法(如史料实证、逻辑推理等)等进行论证、批判、评析、评价等。

所谓“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就是不照搬别人的观点,能根据史实和史料独立地提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3.优化考试内容,减少重复考查。

以前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7年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内容。

考纲还将其余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删去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删去了“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印巴战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删去了“亚里士多德”。

精简的原则是,主干知识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内容,选考予以精简,减轻考试负担;对于知识结构具有补充意义的,予以保留。

4.反映当前高考内容改革的原则、措施和成效。

第一个原则是“发掘历史学的人文内涵”。

如考查苏格拉底和孟子的法制观念,思考法律与人伦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启发和影响。

为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即不是考查教材现成结论的记忆,而是对教材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理解,重在建构学生自己的历史叙述和独立得出历史结论。

由此获得的效果是打造了历史学科考试评价的软实力。

第二个原则是“构建学科能力目标体系”。

即考纲提出的四个方面十二个层次的能力目标体系。

这一体系“应和当代历史教育目标”,从而使“发现和论证已成为考试的新特点”。

第三个原则是“精细化雕琢测量工具”,采取的措施是“选择题主观化,材料题自主化”。

选择题不再是简单的再认再现客观史实,而是重在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目的、影响,重在进行合理的历史推理等。

材料题突出了开放性、选择性,出现了“41题现象”。

由此“提升了考试的评价功能”。

二、普通高考全国卷与重庆卷在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的异同。

1.考试内容。

2016全国卷

2017全国卷

重庆卷

必考内容

必修1、必修2、必修3共3个模块。

必修1、必修2、必修3共3个模块。

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1、选修3、选修4共6个模块。

选考内容

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4,任选其一。

选修1、选修3、选修4,任选其一。

可见,2017年全国卷和重庆卷在考试范围上的区别是:

全国卷选考模块是三选一,选考内容约占15%,而重庆卷将选考模块与必考内容结合,三个模块都必学,选修内容约占20%。

2.试卷结构

全国卷

重庆卷

总分

100分

100分

选择题

12个

12个

综合题

6个(含4个选考题,四选一,总体常包含5小题。

2个(常包含6-7小题)

题目参数比较

国家卷比重庆卷多1个综合题,但小题数量大致相当。

全国卷总分100分,试题题型分值是:

选择题48分、综合题必做题2题37分,其中第40题25分,41题12分;选考题15分。

近几年分值结构比较稳定。

但要注意全国卷和重庆卷试卷编排顺序不同。

重庆卷按政治、历史、地理顺序,学科试题集中分卷合堂编排。

全国卷按地理、政治、历史顺序,采取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的方式整卷编排。

非选择题数量与设问特点也不同。

重庆卷只有两个非选择题,通常是一大一小,最后一大题含有一个开放性的小问题。

全国卷有两个必做题,一个选做题。

其中必做题通常也是一大一小,但第二题整题均为开放性试题,开放力度更大。

同时重庆卷设问具体,分值小,全国卷设问笼统,分值大。

三、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Ⅱ试题特点及命题趋势试析。

(一)试题特点

1.思想性:

充分体现“一点四面”要求。

如第24、27、41、48题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32、46题涉及“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7题涉及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源、国家统一,第40题

(2)小题涉及家国情怀,第47题涉及反战等人文情怀。

2.学科性:

彰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如第24题、40题

(1)小题、

(2)小题,第41、48题等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的要求,第40题

(2)小题、第41题、47题

(2)小题等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的要求,第27、34题,第41题等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的要求,第40题

(2)小题体现了家国情怀等等。

3.综合性:

体现知识的体系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现综合调动和运用信息与知识。

如第24题,考查汉字演变这一纵向线索,第25题考查选官制度这一纵向线索,第35题考查政治与文化的横向联系,第40题考查近代以来世界和中国的移民,要求学生具有大跨度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特别是第41题考查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既要综合调动和运用信息与知识,也综合考查概括能力、论证能力、表述能力等等。

4.学术性:

体现高校学科专家视野。

如第30题,国民政府接收日本在华企业,加强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等,在现行教材中未有相关表述,为高校学科专家方才具备的知识背景。

5.开放性:

体现学生的选择性。

继续在41题设置开放性问题,突出考查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继续设置选考题,学生可在4个试题中选考1题。

6.时政性:

体现现实重大事件与历史的关联。

如第27题,体现福建与台湾同祖同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第31题,“一五计划”与“十三五计划”相映照,第40题从国际移民的角度联系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41题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45题与当前军改相联系等。

(二)命题趋势试析

从构题上讲,往往呈现一个历史现象(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是陌生的),要求调动和运用信息与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影响,或者进行推理、比较、判断等。

从材料呈现形式讲,完全引用材料原文减少,更多是摘编材料,改编材料,创设情景,材料阅读的障碍减小。

从考查方式讲,重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重视横向打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中外联系,重视选考内容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从考查内容上讲不重视覆盖率,有一定随意性,但一些内容几乎必考,如中国史中的儒家文化、抗日战争,世界史中的古希腊、罗马,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等。

从考查目标讲,重视读懂试题的图文情景和要求,在时空观念上设陷阱,注意大跨度综合能力的考查;重视对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和信息的综合调动与运用,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说明、论证等能力;重视阶段分析的方法、论从史出的方法、思辨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等。

总之,全国卷更加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更加注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四、复习教学进度安排建议。

1.2016年9月-2017年1月下旬,复习完必修1、必修2、必修3和至少1个选考模块的一轮复习。

2.2017年2月中旬-2017年4月下旬,完成二轮主题复习。

3.2017年4月下旬-5月,进行模拟考试,查漏补缺,提高学生考试技巧,调整考试心态,迎接高考。

五、复习教学策略。

1.教师要提升业务水平,主动适应全国卷话语系统。

(1)认真研究历史学科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

广大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全国卷和重庆卷在难度上的区别,认真研究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全国课标卷试题特点和命题发展趋势,认清全国卷以能力立意、方法立意,并向素养立意转变的本质。

可按考查内容研究(目的、背景、原因、本质、意义、价值、特点等),按设问方式研究(反映、表明、体现、归纳、概括、比较、说明、分析、论证、阐释、评价、评析、分析等),按考查目标研究(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逐题研究(选择题,非选择题第40题、41题、选考题各自的特点)等。

(2)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系统。

教师要加强阅读,如阅读历史哲学、史观、史法类书籍,高校现行主要通史教材,学术大家专著,学术杂志等,以加强理论修养,了解历史学术研究的新进展,要特别重视一些得到史学界公认的学术新成果。

学习和使用历史教学的新方式,如史料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

关注时政热点,特别是挖掘时政热点与历史的联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历史理论、历史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学术热点、时政热点,才能适应全国卷专业性、学术性强的特点。

2.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国卷试题以能力立意、方法立意、素养立意,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特点,究其本质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自己对历史的体验、理解、感悟和见解,不是记住现成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创建平等、互动、开放的课堂。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景,提出开放的新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让学生敢于表达不同见解,教师教学的重心不是教学生答案和现成的结论,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表达的方法。

一讲到底、不让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旧有教学方式已无法应对全国卷的要求。

3.注意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抓好知识的体系化和历史知识的适当拓展。

全国卷并不是不重视知识,而是不仅仅考查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视综合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重视面对新材料、新情景,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就要求将历史知识从纵向上建立线索,重视历史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从横向上将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将同一时期中外历史联系在一起,把握阶段特征,构建体系化的知识,防止知识的碎片化。

特别要重视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全国卷的构题方式通常是呈现一个历史现象,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

而历史本质通常反映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梳理,对史学理论(历史观)的应用。

哪些是必备的知识呢?

一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涉及的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制度,重要的历史概念等,二是考纲所要求的内容范围,三可参看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里面所要求的必学和选学内容。

在什么地方适当拓展知识?

在历史的来龙去脉、历史的发展演变中补充断裂的知识,在历史的横向联系中挖掘隐性联系的知识,在史学研究动态中,补充新的学术观点等。

但要先复习好必备知识,然后适度拓展。

4.培养关键能力、方法、核心价值观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的高度。

切实转变过去以知识立意的做法,转向以能力立意、方法立意、价值观立意、核心素养立意。

围绕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十二个层次的能力,以及高考全国卷另一套能力话语体系,如“再现、理解、推理、判断、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说明、阐释、评价、论证”等能力,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进行能力目标的培养。

哪些是关键能力?

根据2017年修订的考试大纲和重庆高考阅卷所反映的学生的问题,我们认为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读懂试题的图文情景和要求的能力,知识和信息的综合调动与运用的能力,概括、分析、评价、说明、论证、表达能力,特别是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表述成文的能力是我市高中学生的薄弱能力、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要反复训练、长期训练,有计划地逐项过手。

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中的方法目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以及内容标准中每个模块的方法目标和每一课的方法目标,突出历史学习和探究方法的培养。

从四个层面抓好关键方法的培养。

一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即史观,尤其是唯物史观);二是历史思维的方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多元联系、历史发展、阶段分析(阶段特征与具体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联系)、思辨、逻辑推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三是历史的技能:

如阅读史料(包括文字、地图、图表、图像等)的方法,包括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的关键信息、材料要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立场、材料的背景等;四是答题技巧。

如选择题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

是不是符合题干信息?

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不是绝对化、片面化?

综合题是否做到了“一审(审题)、二读(阅读材料)、三联(联系所学知识)、四答(条理化、逻辑化)”?

要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体现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层次。

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正在变革的高考突出考查核心价值观。

近两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多次发文强调将“一点四面”的要求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融入高考历史试题命制。

因此,要以“一点四面”为灵魂统帅高中历史教学。

“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教育,“一点”是统帅,“四面”为“一点”服务。

要以教材的知识或有关历史知识为载体,将“一点四面”要求自然融入平时教学之中。

可以史料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史观指导教学等为抓手,突出历史课堂教学的能力立意、方法立意、价值观立意、核心素养立意,提升课堂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课堂高度。

无史料不教学。

恰当选取史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形成史料实证、多重证据意识。

无问题不教学。

围绕重难点,模拟全国卷常见问题设置方式,恰当设置问题,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训练学生适应全国卷。

运用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

在新的高考要求下,要在高一开始就适当向学生介绍有关史观史法的史学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进得去,出得来。

既能理解具体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又能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从历史理论层面理解、阐释、评价和认识具体历史现象。

5.扎实推进三轮复习,逐步提高学生水平。

(1)一轮复习

建议在教材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考纲的考试范围为依据,以“通史+专题”“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复习。

先按考纲内容顺序,分中国古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现代、中国现代进行纵向(分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专题梳理,其中自然融入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

在每个大的阶段(如中国古代)专题梳理结束后,再以文明史观等将一个大阶段分为若干小的阶段进行阶段横向联系、阶段特征总结,如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体系化的知识。

要注意与新课区别开来,每课的知识建构,不是老师把教材重讲一遍,而是由学生自主建构,老师重在为学生提供知识提纲、提供材料、设计问题、设计活动等,重在指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督促、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程度。

重点突破重要概念、重要历史现象的本质,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演变的原因、表现、影响,挖掘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同一时期中外的关联,总结阶段特征等。

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也可采取按照教材顺序,采取“专题+单元”的模式进行。

即基本按教材课的顺序进行复习,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专题单元总结的模式。

(2)二轮复习

建议以“主题+训练”的方式展开。

全国卷的非选择题往往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主题方式进行组题,而且注重考查热点问题。

因此,二轮复习有必要以主题立意进行复习。

如以周年热点、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学科主干知识等构建主题,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式重组知识。

在主题知识体系建构后,有针对性进行主题训练。

本阶段复习重在打破教材的体例,对知识重新组合,进行迁移和应用。

重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关键方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

基础薄弱的学校在完成“专题+单元”复习后,可进行“通史”复习。

重在打通横向联系(包括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选修内容的联系,中外联系),梳理阶段特征。

(3)三轮复习

最后阶段,以“模拟训练+查漏补缺”的方式进行。

加强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对一些知识、能力、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对一些知识、能力、方法进行重点训练,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改善学生的应试心态等。

最后由学生依本归纲,进行查漏补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式和进度。

但不管如何选择,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理清各个复习阶段的重点、每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切忌每个阶段复习同质化,切忌吃夹生饭。

6.对几个具体教学问题的建议。

(1)对开放性试题的复习建议。

全国卷的开放性试题每年呈现的形式均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和所学知识、能力、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这一类试题往往还具有学术性、探究性的特点。

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多种见解。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梳理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类型,比如评析(价)不同的观点,确定一个主题进行阐释、论证或说明,发现一个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进行分类研究,并对近年来全国课标卷开放性试题逐题过手。

要教学生学会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基本思维方式。

如先确立观点(主题、问题),观点(主题、问题)明确(即叙述中有主谓宾语,有价值判断)、论从史出(即观点来源于提供的材料或史实);再进行说明、论证、阐释等,注意多重证据意识,即多个证据,多角度证据(正反证据,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证据),注意史论结合,论据与观点(主题、问题)有内在一致性,并能在语言表达中清楚说明由此(史实)及彼(论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再深化认识,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唯物史观等史学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在表述时,注意逻辑严密,语言精练,要有成文的意识,注意段落化。

要组织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或借用外部力量,命制模仿题,练习模仿题。

但开放性试题形式往往变化多端,更重要的是抓住其本质进行教学。

(2)对选修模块、选考题的复习建议。

选做题一般都超越教材内容,因此选修部分的复习除对教材知识进行复习外,更要重视对通识通法的总结,即总结每个模块共性的目标要求,共性的方法和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等,并能在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中进行迁移运用。

如历史人物述评模块的一些共性方法和认识:

历史人物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也与人物自身经历紧密相关;历史人物的行动与其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历史人物是复杂的,既可能有正义的、进步的一面,也可能有非正义的、落后甚至是反动的一面;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会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历不断变化;评价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全面评价、切忌贴标签;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重要历史人物可以影响历史进程等。

要注意选考题的必修化。

有的选考题以选考面目呈现,但要回答的内容却来自于必修。

选考题涉及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时往往超越教材,但考查背景和影响时,材料信息往往不足,需要运用必修课所学习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

(3)对大分值赋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的笼统设问方式的复习建议。

除了要教学生学会完整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调动所学课本知识外,特别要让学生学会:

结合所学知识不仅指具体的历史事实,也包括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如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不仅指历史学科知识,也包括其它学科知识(如政治学科);敢于作答,敢于阐明自己的见解,不怕答错。

(4)训练建议

注意训练的实效。

课标和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要全覆盖;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关键方法,要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要专项训练;经典试题,要反复揣摩,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要“题题清”。

课堂教学要讲练结合,但要防止题海战术,宜精讲精练。

注意训练的难度。

全国卷的试卷难度各省不同,大多数省份在0.40-0.50之间,而重庆卷通常在0.50-0.60之间,因此,平时的训练要比过去提升难度,主要是提高能力要求、方法要求和素养要求,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