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68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试题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

考向1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

一、选择题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

’‘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

,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

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

2.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

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确

立皇帝制

度B.郡县

制取代分封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

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

5.梁启超曾说: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

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6.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

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D.村民自治

7.“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

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

”这一评价旨在(  )

A.肯定雅典民主的开创性B.强调雅典民主的具体性

C.揭示雅典民主的普适性D.剖析雅典民主的阶级性

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

A.有效加

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9.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

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

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两部文献都(  )

①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是该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④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1.“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

较为普遍的看法。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第一种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第二种

美国和苏联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 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 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 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12.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

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的差异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D.综合国力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

13.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

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

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

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

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

的自由。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

没有打

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1)概括材料一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

(2)革命需要勇气,政治讲究策略,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3)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有人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

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据此,请你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

14.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

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

此时如债务人仍

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

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

”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他们相信快乐的秘诀在于自由,而自由的秘诀在于勇气。

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

秩序不能建立在对刑罚的畏惧上,这对于自由思想、未来的希望和想象都是危险的。

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地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

救的方

法。

……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布兰代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856~1941)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

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

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

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材料三体现了布兰代斯大法官所拥有的哪一种权力?

这种权力在美国政治制

度中有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

综上探究,谈谈你对法制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考向1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与差异

1.B [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显然强调的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属于宗法制的范畴,故选B。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和礼崩乐坏的信息,排除C、D。

]

2.B [依据材料中“命先茅之县赏胥臣”“楚子县陈”“吴王发九郡兵伐齐”的信息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度的雏形,故选B。

A不足以从材料中概括出;C没有体现;D不符合史实;皆排除。

]

3.B [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设36郡,汉武帝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故选B。

]

4.C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专制;故选C。

A是秦朝制度,丞相还是个人独断;B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

为首的“外朝”的权力;D项是元朝的中央行政制度,与材料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皆排除。

]

5.C [材料中“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而“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

]

6.D [从材料“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可以看出这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民自治的形式,故选D。

A、B、C三项都不是直接民主的形式。

]

7.B [考查雅典民主的独特性。

雅典民主为直接民主,产生于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在世界历史是独特的、偶然的。

]

8.B [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

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故选B。

]

9.B [“光荣革命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表明其和平方式,“一步一步进行制度改革”表明英国代议制特点的渐进性,故选B。

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皆排除。

]

10.C [美国历史中,并没有封建主义的传统,所以无所谓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排除含有④的选项,答案选C。

]

11.C [解读材料信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中“三个世界”的两个划分标准中,第三世界中都看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第二世界中都出现了中国、日本、欧洲等新兴政治力量,①④表述正确。

而在第二种划分标准中淡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②表述错误;在第一种划分中,是按照意识形态来划分的,不是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③表述错误。

故选C。

]

12.B [材料中“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的信息说明明朝对外贸易主要是显示国威为主要目的,而“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的信息说明西方航海主要是从商业角度出发,二者主要差异在于贸易观念的不同,故选B。

]

13.【详细分析】第

(1)问,“英国特点”从材料一中“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英王统而不治”“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可分析出英国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使国家主权的重心向议会过渡,并不断完善的特点。

“美国特点”可从材料一中“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可分析出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是通过独立战争和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确立了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

(2)问,“光荣革命”是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分析出辛亥革命是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第(3)问,结合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英国:

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和平渐进变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美国:

美国的民

主政治建立发展是通过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三权分立”,进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2)原因:

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方式进行;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政权得以和平转移;协调了各方利益,避免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3)评价: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备注:

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可)

14.【详细分析】第

(1)问,据材料一中前两表关于债权和遗嘱财产的规定,归纳共性为“保护私有财产”,据最后一表中“谁主张谁举证”和“违约罚款”原则可以归纳为“法律公平”;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妇有七去”的标准来看,反映了封建伦理在唐律中的地位,据省略号后面“皆须取决宸衷”可以判断皇帝在法律体系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

(2)问,第一小问要求据材料三判断大法官所拥有的权力,可以根据他的身份先确定是司法权,然后进一步根据材料三主旨来确认是最高司法解释权;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教材中三权分立的内容回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民治”的内涵和题干时间限制,结合教材内容罗列史实即可;第二小问要紧紧抓住题目开头引言的思路表达。

答案 

(1)特点:

《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

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作用:

保证了司法独立,并在坚持宪法的前提下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和立法权。

(3)落实:

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关系:

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