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339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2018年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某区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为落实国家、省、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全市争先进、皖北创一流、全省上台阶”和“工业强区”的总体要求,迅速扩大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增强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大、中、小型企业和非公经济,完善发展支持平台,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1、取得成绩

18年工业经济快速扩张。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

园区建设成效明显,XX经济开发区实施5条道路建设,征迁工作有序开展,项目建设氛围浓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北矿磁材、颍美彩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税收3000万元;XX工贸园实施4条道路建设,新开工工业企业3家,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4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0.7亿元。

规划25.1平方公里的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落户XX,顺利启动建设。

18年工业提速增效。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亿元,增长31.5%。

新增规上企业23家,累计达到58家,已报待批21家。

工业技改投资14.3亿元。

坚持把园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区资源重点向园区倾斜。

XX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政府性投资8.7亿元,修建道路20.3公里、管网32.4公里,绿化21.9万平方米,基本实现起步区“八通一平”。

XX工贸园累计完成政府性投资5.7亿元,修建道路5.5公里、管网18公里。

程集等乡镇农民工创业园正在积极推进规划建设。

各园区新开工项目75个,累计投产企业92家。

全力以赴做好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征迁安置、控违和环境保障工作,起步区6.2平方公里路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建成。

18年工业转型有效突破。

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累计89家,工业企业总数达311家。

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20%。

完成技改投资11亿元,增长34%。

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家,京九丝绸等2家企业入选省18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文胜肥业入选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百富安香料公司被纳入省18年度高新技术(培育)企业。

程集、颍西获全市首批产业集群专业镇称号。

XX区获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称号。

XX经济开发区、工贸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10平方公里建成区实现“八通一平”。

经济开发区累计签约入驻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9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上市公司5家,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开发区扩容升级试点单位。

18年工业经济长足发展。

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9.9亿元,增长17.1%。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

完成技改投资14.9亿元,增长84.7%。

京九丝绸、文胜肥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金种子集团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企业6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个,累计8个。

培育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3家,拟上市、挂牌企业4家。

程集镇被认定为市级特色产业集群专业镇。

XX经济开发区扩区获省政府批准,园区面积增至11.0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石油物流园、美连德电子等31个项目加快建设,累计入驻项目179个、开工103个、投产81个。

18年坚定不移主攻工业经济。

筑优发展载体。

把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致力主攻“一区”、谋划“三园”,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配套、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园区经济格局。

主攻XX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用法律的手段、市场的办法,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持续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加快滨河路、颍七路东延、颍五路东延等路网建设,完善污水处理、供气管网,建设110千伏变电所。

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谋划中小企业创业园,整合规范王店、三合、程集中小企业,引导企业抱团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谋划循环经济园,依托XX、九龙、马寨现代生态农业,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谋划新型工业园,适应城市南移趋势,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

促进产业升级。

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率高的产业扶持力度。

以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企一策、一厂一法,实施“一对一”定点帮扶,支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饲料肥料、印刷包装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上市融资,促进传统产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

注重科技平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两化融合企业,加强质量认证、环境认证和生态产品认证。

18年,XX经济开发区要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财税收入4亿元,新开工项目20个、投产项目20个。

力争新引进超5亿元工业项目4个,培育上市公司2家。

加快金种子生态产业园建设,推进德力电梯、德国啤酒等项目尽快启动。

改善发展环境。

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加强政银企合作,搭建对接平台,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通过商标抵押、动产抵押等形式,破解资金难题。

推进土地增减挂钩,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全面清理闲置低效用地,为重点项目落地备足空间。

继续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优秀人才。

加大技术工人培训、输送力度,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企业用工保障。

继续推行“一站式、全程化、终身制、保姆型”代理服务,超前对接,定期沟通,关口前移,并联审批,提升服务效能。

2、主要措施

(1)努力完善工业发展奖惩机制。

结合十二五规划,出台修订《XX区工业扶持奖励办法》《全区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奖惩办法》,下发了《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指导扶持工作的通知》。

(2)着力开展产业政策宏观指导

1)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准入标准。

对新上和技改工业项目的审批,区经信委主办,召集区发改委、环保局、安监局等部门召开项目会审会议,通过会审的项目才可进行项目报批手续,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促进项目进区入园,推动我区产业集中布局和集约发展。

2)加强工业运行预测预警。

积极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密切关注金融货币政策、价格指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新变化、新举措,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省市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区经信委每季度邀请农产品加工、建材、纺织等行业及装备、汽车、机械等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以点带面,及时、动态掌握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态势、特点、难点,形成月季度工业运行分析简报,为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提供预测预警。

(3)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载体。

坚持把园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3亿元,累计完成近10亿元,园区通车道路总长达11.3公里起步区6平方公里内“五纵七横”路网基本建成。

XX工贸园积极促进与城南政务新区、城西职教园区规划布局的融合,加快完善二期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工贸园2.5平方公里的“八通一平”以及道路绿化、交通标识、亮化等设施全面完成。

(4)加速建设工业招商引资平台。

继续强化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生命线意识。

及时修订《XX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引进外来投资者奖励办法,更加注重好、大、高、外项目,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燕龙基静脉产业园、美连德电子科技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相继签约入驻。

(5)加快建立项目工作良好机制。

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合跟踪服务制度,保障项目建设按时间节点推进。

截至目前,XX开发区、XX工贸园及乡镇农民创业园已累计签约项目719个、总投资1091.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9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上市公司6家。

(6)积极强化工业运行要素保障。

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提升融资能力,仅18年,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注册资本金由0.5亿元扩充至1.5亿元,为23家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8190万元。

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分别发展到6家和4家。

27家企业进入“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申报系统”项目库。

26家困难企业享受到省优惠政策扶持,鑫源家居等5个项目获得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87万元。

锦辉机械等3家企业获中央扶持资金521万元。

(7)努力强化工业运行调控机制。

工业统计“一套表”改革以来,XX工业经济已形成政办牵头、主管部门指导、统计部门配合、园区和各乡镇街道监控、企业响应的良好互动调控机制。

一旬一调研,一月一调度,已形成惯例。

18年进一步加强良性机制,召开2次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动员会,举办2次“一套表”培训。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工业基础薄弱综合实力较小。

经过多年的发展,XX区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角度看,XX区工业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化程度仍然偏低,目前全国、全省均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而XX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微观角度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近几年来随着一些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节能降耗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工业“散、小、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委、区政府“全市争先进、皖北创一流、全省上台阶”和“工业强区”的总体要求,以沿海、沿江先进城市为标杆,围绕率先实现基本工业化的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以赴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工业经济战略转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全面提升企业家与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创业中的突出作用,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初步构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内源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融合发展、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资源节约、效益提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为把XX建设成为创新型、服务型、工业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效益优先与保证速度相结合。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切实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保证效益、后劲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

以高科技增量扩张为重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扩大总体规模。

3、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省内外市场及其发展趋势,在省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引导企业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4、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投入,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与引进并举,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5、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坚持扶优扶强,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列入省重点的产业、集群、园区及企业优先发展。

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坚持放开搞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及整个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6、发展本地资源产业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相结合。

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在18年内有较大地突破性地进展,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

7、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等协调发展,把治理污染、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作为五年内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战略定位

1、创建全市高端产业制造集聚区。

依托招资引技自主创新,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提高绿色制造、低碳制造水平,把XX创建成为全市甚至全省高端产业制造集聚区。

2、创建全市“两化融合”模范区。

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水平,把XX创建成为全省“两化融合”模范区。

3、创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服务型制造业为延伸,大力发展现代产业群,完善优化产业支持体系、环境体系,把XX创建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4、创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

顺应经济知识化、全球化趋势,顺应消费者需求升级要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XX创建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

(四)发展目标

1、总量规模明显扩张。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在全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至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18年当年总量超100亿元,比18年翻一番;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18年当年总量达65亿元;全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每年增20家以上,18年当年超过20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亿元企业60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

2、结构质量明显改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至1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0%以上,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工业利税实现倍增。

“十三五”期间,民营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工业经济增速水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大部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省内同行业的前列。

至18年,全区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市级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0家、1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省际知名品牌拥有量显著增加,其中国家驰名商标达到20件,安徽省名牌产品达到4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达到6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0%以上。

4、节能降耗明显进步。

工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工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制造业深入推进,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确保实现省家和省下达的节能降耗考核目标。

5、集约水平明显提高。

全区产业集群化特征趋于明显,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工业要素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至18年,全部工业亩均投资强度200万元、年均增长3%,亩均产出强度200万元、年均增长3%,全区形成2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3个省级以上重点产业集群(基地)。

全省工业百强企业占全区工业有一定比重。

(五)主要任务

1.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能力。

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整合科技资源,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突破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

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同国家科研院所的联系,推进企业与高校互建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立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风险共担机制,开展大型产学研对接活动,在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院士工作站,推动院士科研团队建设,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新兴产业的先导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为结构调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四是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

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技术集成再创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实现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

2.着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优化工业投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紧紧围绕开发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安全生产等重点,充分发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企业内涵式发展。

通过改造存量、优化增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采用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

把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管理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围绕全省8大重点行业发展,着力抓好项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力争完成技改投资超过亿元。

3.着力加强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以提高工业能效为中心,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强企业用能管理,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严格能效、物耗等准入门槛,完善工业产品节能标准标识和认证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落实国家鼓励和扶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抓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

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对煤系共伴生资源和传统大宗固体废物进行深加工,推广尾矿综合利用新技术。

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提高抽采利用率,推进煤层气勘探、抽采、利用产业化。

推广应用废旧金属、废橡胶、废塑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分选、加工的实用技术,建立回收、拆解、处理产业化基地。

加快电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示范工程建设,探索生活垃圾和电子垃圾及工业危险废弃物等无害化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夯实节水管理基础,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

4.着力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

围绕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

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新机遇,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两化融合。

在企业层面,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7个环节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在行业层面,以汽车、装备制造、纺织、钢铁、有色、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速两化融合,做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行业和产业竞争力。

在区域层面,选择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市、县和产业集群专业镇,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提高市、县和专业镇工业和信息化水平。

5.着力实施品牌质量和标准化战略。

大力实施我省自主品牌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推进自主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

提高我省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促进自主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工业产品结构。

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战略,在钢铁、有色、石化、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行业,建立质量信息采集渠道,分行业建立质量基础数据平台,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拉动和提升消费。

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产品和技术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建立完善标准体系,深入推进重点工业产品对标和达标活动,引导企业对标生产。

6.着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利用有限的资源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在投资、财政、土地、城建、环保、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千亿元、百亿元企业。

积极推动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采用兼并重组、联合联盟、参股控股、融资上市等多种方式,使生产要素进一步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

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源和项目开发,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立足全球配置各类资源,逐步实现战略、运营、管理、文化全球化,延伸和优化产业链。

7.着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积极开展创业服务,推动全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彻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歧视性规定,确立各种所有制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

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支持非公有制资本投资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诚实、守信经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总数达到4000户,增加值达300亿,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7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区60%以上,吸纳城镇就业占全区80%以上。

8.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

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

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改造工艺和装备,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行政执法,促进企业技术升级。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性企业新建项目,坚持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平衡原则,坚持新增先进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严格环评、节能、土地和安全生产审查审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补助政策,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三、发展重点

(一)机械电子工业

1、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

机械电子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00亿,年平均增长20%。

其中一,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0亿元;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30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产值30亿元,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20亿元,超10亿元企业超过5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2、产业发展思路

在产业领域的选择策略上优先发展做大做强汽车、空调零配件及总成、工程机械改装及通用零部件、动力电池及电动车产业,以金鸿业汽配、君安汽配、德力空调、冠宇模具、美连得电子、三丁光伏、华康电子、国成光电企业为骨干,做精做特汽刹车片、空调、拖挂车箱,光伏灯板、电器电线、移动通信连线主板等细分行业,促使一批战略新兴机械电子企业快速发展,迅速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在我区占比。

(二)食品工业

1、发展目标

到18年,全区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12%。

其中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1家,超1亿元的10家,超5千万元的20家,年均增长15%。

2、产业发展思路

特色食品园区初具规模:

建成以金种子白酒、德国啤酒、华润啤酒为核心的酒类产业园;以百富安香料、华林香料食品添加剂园区;以日月星面粉、宋氏面业、和顺粮油等为核心建成粮油深加工园区;以XX恋思萝卜制品、九龙和马寨薯姜蒜制品、颍西大青茄等特色脱水蔬菜产业园区。

初步建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特色鲜明,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