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31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docx

人教课标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目标导读

【知识目标】

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技能目标】

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而形成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自主导学

【晨读积累】

绝      句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简析:

“荒唐言”不限于说小说有石头“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荒唐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

作者将广泛搜罗所得的见闻,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运用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为对象摹写的闺阁女子形象,虚构成一个以大观园女 儿国为中心的故事,以及小说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脂砚斋错听成“假语村言”,先写入“凡例”,后移作回前评,又被传抄者混为正文,遂讹传至今)的性质,也就是所谓“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方法指导】 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其次,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

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第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

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

【预习内容】

1.自主积累

(1)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2)追溯背景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

《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相关知识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

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

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 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

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基础知识

(1)正字音

甬(yǒng)路  黻(fǔ )洋小幺(yāo)伺(c)候 宫绦(tā)瞋(chēn)视

美人觚(gū)  奶嬷嬷(mmo) 金蜼(wěi)彝  玻璃醢(hǎi)敛声屏(bǐng)气

盘螭(chī)璎珞厢庑(wǔ)游廊 

(2)辨字形

敕造    搀着  作揖   殉葬   笑靥   诞生   厢庑   台矶   宫绦   嫡亲    忖度

贾赦    馋嘴  缉拿   徇私   梦魇   垂涎   荒芜    珠玑   洗涤   贬谪   肘腕

(3)释词语

劳 什 子:

北方方言。

意思是指那些很头疼,很伤脑筋,很令人心烦的一些事或人。

破 落 户:

指没有正当生活来源的无赖。

文中是形容凤姐泼辣,是戏谑的称谓。

孽    障:

(1)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

(2)旧时长辈骂不孝子弟的话。

纨   绔:

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可   怜:

文中是可惜的意思。

惫   懒:

涎皮赖脸,调皮。

便(bin)宜:

方便。

风   骚:

文中指姿容俏丽。

态   度:

文中指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偏僻:

文中指偏激,不端正。

膏   粱:

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

(4)辨词义

何    况:

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况    且:

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

一般不用于反问句。

委    屈:

(1)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

(2)让人受到冤屈。

(3)受到不好的待遇而感到不开心。

委    曲:

(1)指曲意求全。

例:

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

(2)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烦他预先告知委曲。

不经之谈:

不经:

不合道理。

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侧重于“不合道理”。

无稽之谈:

无稽:

无法考查。

没有根据的说法。

侧重于“无法考查”。

放诞无礼:

行为放纵,不守规矩,没有礼节。

多指人的行为。

荒诞不经:

荒诞:

荒唐离奇,极不真实;不经:

不合常理。

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多指人的言语。

甜言蜜语:

像蜜糖一样甜的话。

比喻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好听的话。

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

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课堂导航

第一课时

(一)精彩开篇  走进文本

《红楼梦》中有支曲子叫《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

曲名《枉凝眉》为曹雪芹临时杜撰,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

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这支曲子之令人荡气回肠自不必说,单单就“奇缘”二字,就让后世多少人欣羡不已。

那么宝黛二人到底有何种“奇缘”?

我们且看二人相遇时是何等光景。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速读文本  初步感知

【问题】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

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问题】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问题】(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

“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

‘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

“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问题】(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2.自主梳理  理清结构

【问题】按照小说结构的特点,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可以有多次的发展和多个高潮)

【提示】

①初进荣府 

(1)              开端

②拜见贾母及众人(2——4)         发展

③初见凤姐(重点)(5、6)         高潮

④拜见两位舅父(未见)(7——11)      继续发展

⑤陪贾母晚餐    (12)         继续发展

⑥宝黛会面(重点)(13、14)        最高潮

⑦安排起居   (15、16)         结局

(三)课内小节  强化重点

【问题】

(1)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作者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怎样的环境?

【提示】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

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问题】

(2)本文中的环境描写的有什么样的作用?

(可在本文范围内和全书的范围内进行两种深度不同的思考)

【提示】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3)为书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也间接地暗示了宝黛爱情故事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必然性。

 

【课后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问题】本文交代人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选择林黛玉进贾府时介绍这么多人物出场?

【提示】:

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

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感知形象   

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

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

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

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

【问题】

(1)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

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

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

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

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

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

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问题】

(2) 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提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

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

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

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曰,一时又疯疯傻傻”。

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

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三)审美发现

小说表现主题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于塑造人物。

因而对人物的审美鉴赏就应该是我们阅读、学习小说的重点。

下面我们就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微观的审美考察。

王熙凤

1、间接描写——不同人物对她的评价 

朗读描写王熙凤的两段文字,找出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

 

——①“放诞无礼”。

②“凤辣子”。

 

2直接描写

之一  服饰描写:

 

衣着无声,却道出了王熙凤内心深处的隐秘,刻画了她的性格。

 

“朝阳五凤挂珠钗”。

凤是女性追求的最高层次。

 

“赤金盘螭璎珞圈”“双衡比目玫瑰佩”。

金玉相配,异色相衬,足见高贵。

 

“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翡翠撒花洋绉裙”。

尽显富贵气(来自宫中,皇上所赐)。

 

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地位特殊。

 

珠光宝气,十分耀眼:

爱表现、对金银珠宝的追求,对权势的渴望。

 

归纳:

贵气和俗气。

(凡事过犹不及。

女子自然高雅才是大美。

所谓“大妆无痕”。

) 

之二  语言描写:

 

(1)“我来迟了!

”表面自谦,其实得意逞能。

 

(2)连续问黛玉:

是关心的表示更是走过场。

(王蒙“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不十分准确。

问题是不需要黛玉回答的) 

(3)回答王夫人:

精明强干的管家。

(关键词:

“先”、“已”) 

(4)夸林黛玉:

正捧林黛玉(“真”和“才”将赞美提高到惊叹的程度,表达自然得体);暗拍贾母、侧拍众姑娘(“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总结:

心理学家说:

千万不要在一个女孩面前夸另一个女孩漂亮(尤其是男生)。

但王熙凤这样做了,不仅没有得罪其他人,反而博得更多的欢心。

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拍遍。

可见王熙凤的八面玲珑,不愧阿谀逢迎的高手,堪称“红楼第一拍”,这个马屁堪称极品马屁:

一言三拍。

相关链接——王熙凤的拍马艺术:

并不是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之下都是适宜于拍马屁的。

拍得乖巧,拍得让人喜欢而不反感,是极不容易的事。

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

在这种情景之下,你说:

“老祖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太平淡;你说:

“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

”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

可见这个拍马的难度系数是9.8,非一般功力所能为也。

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

她说: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

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专从福、寿两方面发挥,贾母听了怎么会不高兴?

几句话就活脱脱地画出了凤姐的世故聪明,所谓“大拍无形”啊!

之三  行为(动作)描写:

(1)故意来迟:

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不愿与贾母抢镜头,又不愿被弱化,打时间差。

(2)两个“携”:

“携1”是与黛玉套近乎,从而讨好贾母;“携2”是变被动为主动,巧妙掩饰“转悲为喜”之尴尬。

“携2”还在向黛玉传递“热情”信息的同时,截住了“该打”之手。

王熙凤爱演戏也善演戏。

虚伪和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3)声音先到;高声大气;敛声屏气:

她在贾府地位的特殊,她对自己地位的得意。

(4)王熙凤的“哭”:

假哭(哭——用帕拭泪——转悲为喜——变化太快),“哭”的表象,显现她的机智逢迎。

若说我没哭,没看见我用帕拭泪了吗?

若说我哭而无泪,没看见我用帕拭过了吗?

(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之四  肖像描写:

(1)“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粉面、丹唇” ——美丽,

(2)“三角眼、吊梢眉、威不露、笑先闻”——狠毒、刁钻、虚伪。

 

(3)中国古代文学的肖像描写一向崇尚简练传神,《诗经》写美女: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曹雪芹对此一定十分清楚。

他描写王熙凤为什么浓墨重彩?

——既要表现王熙凤外在的特点,又要表现她内在的性格。

人物形象小结:

王熙凤是贾府里地位特殊的人物,她精明能干、善于逢迎、圆滑刁钻。

林黛玉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问题:

你能感受到林黛玉怎样的“美”(形象特点)?

提示:

似蹙非蹙:

多愁善感;

罥烟眉:

眉黛如一抹轻烟,清、淡、秀;

含情目:

多情;愁情生妩媚(风韵),病体生娇怯(情态)。

两靥愁、一身病:

体弱多病;

闲静……行动……:

姣花照水——柔情媚态,弱柳扶风——婀娜之美。

超尘脱俗的空灵。

心较比干多一窍:

脂砚斋评:

多一窍固是好,然则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心思细密,想的太多。

性格决定命运(悲剧之源)。

病如西子胜三分:

美比西施;病态美(清新脱俗、铅华洗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饰;表现其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2、黛玉的心理特点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问题:

这一心理特点表现了黛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1)应对有度,举止有礼

(2)孤高自尊,行为谨慎(3)寄人篱下,敏感细心

3.细节描写举例

贾母和宝玉问其读何书的不同回答,表现了什么?

提示:

充分表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敏感、谨慎、细心、多疑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小结

气质脱俗,美貌多情,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体弱多病;

孤高自尊,行为谨慎,敏感细心,生性多疑。

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

出场前的侧面描写,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及行为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小说在宝玉出场前对其做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着怎样的地位?

提示:

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

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

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及行为描写:

a. 肖像描写。

课文中对宝玉的肖像描写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的,这段描写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

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