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086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docx

教师编教育学整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是指德育。

3、“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1、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教育者是主导。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

学习者是主体。

3、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之间其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教育媒介就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个体发展功能

按作用对象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

按作用方向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

按作用呈现方式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是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生物起源说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劳动起源说:

苏联教育学家提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这一观点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①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

a、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c、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d、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序”,一类是“校”;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

②西周: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学校教育发展的比较完备,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

私学兴起。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它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④两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案政策。

汉武帝时设立大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

⑤隋唐:

采取科举制,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⑥宋元明清:

宋代产生程朱理学,基本教材四书五经(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3)古代埃及:

宫廷教育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4)古希腊教育:

①雅典教育: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发展的教育,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②斯巴达教育:

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5)中世纪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表现: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特点

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具体内容:

①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②教育的公众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①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⑥教育全球化;

⑦教育信息化;

⑧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4)教育学的任务是:

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

⑤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⑥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①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②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③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教学原则与方法

a.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b.因材施教。

c.学、思、行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孟子:

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提出“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

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荀子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4)墨家: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

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及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道家:

“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原则。

(6)《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①教学相长。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②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④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时是及时,孙是循序,摩是观摩。

⑤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⑥长善救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用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⑦学不躐等。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

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著作《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昆体良:

古罗马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轮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教育观:

①“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②教育适应自然。

③班级授课制。

④教学原则: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2)卢梭:

性善论。

他的教育体小说《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爱弥儿》的开篇第一句。

(3)康德:

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4)裴斯泰洛齐:

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5)洛克:

提出“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提出“绅士教育论”,著作《教育漫话》“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观点: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④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其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②教育的无目的论。

③从做中学

④思维五步说: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基本观点:

重视实验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

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2)基本观点:

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

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

(1)代表人物:

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厄迪尔。

(四)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②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③教育独立思想。

2、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教育理论。

“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

3、晏阳初:

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

4、梁漱溟:

一生从事人类基本问题——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国的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5、陶行知:

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2)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2、其他学者观点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⑤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门设置;

⑤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②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③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④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⑤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③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④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③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其中,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一)内发论

1、基本内涵: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格塞尔(成熟机制)、霍尔(遗传)等。

(二)外铄论

1、基本内涵: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代表人物:

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具体体现: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二)环境

①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②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④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三)教育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1、概念: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2、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四、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

①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

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则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内涵: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教育要求:

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一般不可“凌节而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个体身心发展地阶段性的内涵: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

还有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个方面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个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的不平衡性的教育要求:

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因此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关键期也并非是绝对的,错过关键期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得到发展,只是难度要大些。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①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体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