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07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高中语文高考仿真检测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高考仿真检测

(二)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但《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

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

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揭露了:

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而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

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滨孙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迢迢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有删改)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C.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

选B 原文说的是“佛、菩萨、魔则是……密洽无间”,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解析:

选D A项,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

B项,“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错。

C项,“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解析:

选B B项,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腊 梅

吴连广

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

腊梅就问顺子:

“顺子,人家都当八路打小鬼子去,你咋没去?

”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

“俺爹俺娘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不能下地干庄稼活儿,俺去当八路打小鬼子,爹娘咋办?

顺子说的是实情,爹娘虽然年岁不大,只有五十多岁,可都一身的病,别说下地干庄稼活儿,就连走路都困难。

八路军和地方政府也看到了这些,也就没有动员顺子参军。

腊梅听顺子的话是真话,也就没多说什么。

第二年一开春,腊梅有了身孕,挺着肚子操持着家务,伺候着病病歪歪的公婆。

忽然有一天,顺子对腊梅说:

“明天,俺要到二姑家去一趟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

顺子走后,腊梅就听说,辽南支队来村里招收新兵。

腊梅越想越觉得顺子走得蹊跷,早不走晚不走,偏这个时候到三十里外的二姑家去。

第二天,腊梅做好够公婆一天吃的饭菜就走了。

她要去找回顺子,让他参加辽南支队打小鬼子。

腊梅一见到在二姑家的顺子,一句话也不说,拉着顺子就走,顺子不敢不跟腊梅走。

走了一段路程,腊梅哭了,她望着低着头的顺子说:

“打小鬼子,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你不去,他也不去,小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打走!

”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

“腊梅,俺也想参加八路军打小鬼子,可俺舍不得你和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俺爹俺娘。

”两行清澈的泪水从顺子的脸上滚落下来,顺子理了一下腊梅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接着说:

“上了战场,就不能当孬种,可子弹不长眼睛,死了就死了,咱们的孩子就没爹了。

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

腊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一直站到看不见走远的部队。

初秋腊梅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她也听说辽南支队开赴前线作战的消息,后来这支黑土地上壮大的部队,转战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让日本关东军非常头痛,无数关东军的尸体倒在黑土地上。

腊梅像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着把小日本早一天打回老家去,顺子就会回来。

可小日本还没打走,东北战场上的战事还很激烈,就传回顺子回来了的消息。

当腊梅飞似的跑到村口的大槐树下,望着一群人抬着担架走来,腊梅心里“咯噔”了一下,她不知道顺子是啥模样,她预感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瞬。

人群渐渐地近了,腊梅再次飞奔过去。

担架上抬着的是顺子,顺子双腿被炮弹炸飞了。

走的时候,是一个双腿如飞的男人,回来,却把一双腿留在战场上了。

腊梅哭了,泪水像雨点似的,砸在地上了。

她擦了擦眼泪笑了,无论怎样总算回来了。

自从顺子回来以后,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和腊梅发脾气,有时还骂腊梅,拿起东西就砸腊梅。

腊梅并不在意顺子对她的不公,依旧细心照料着顺子。

那天,顺子又发脾气了,拿起喝水的碗砸在腊梅的头上,一股鲜血顺着脸流了下来,腊梅望着顺子苦苦笑了笑说:

“顺子,俺知道你想赶俺走,不想拖累俺,俺知道,俺不走,俺是你的女人,不管你是什么样子,这一辈子俺都是你的女人!

顺子哭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一对青年腊梅和顺子的故事,歌颂了两个青年人在民族解放事业上的牺牲精神。

B.男主人公顺子因家庭困难逃避参军,几经波折后,才在妻子腊梅的帮助下改变了落后思想,最后毅然从军。

C.顺子负伤回家后,脾气变了很多,经常向腊梅发脾气,这一方面是因为顺子残疾后心理有了变化,同时也有对腊梅的埋怨。

D.小说语言质朴,流畅简洁,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在娓娓的叙述中展现了小说的主旨,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解析:

选A B项,“落后思想”错;C项,“对腊梅的埋怨”不准确;D项,“跌宕起伏”不准确。

5.小说开头“腊梅嫁给顺子时,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当八路走了”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分)②交代小说的主要矛盾,暗示腊梅和顺子在是否参军上存在分歧。

(2分)③为下文腊梅劝说顺子参军的情节做铺垫。

(2分)

6.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现了顺子参军过程的复杂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顺子低着头,小声地说”,表明顺子对不能参军的无奈。

②“低着头的顺子”,表明顺子对逃避从军的追悔。

③“顺子一下子抱住腊梅激动地说”,表明顺子想从军的愿望,对得到腊梅支持的兴奋。

④“顺子穿上灰色的军装走了,再也没有回头”,表明顺子从军的坚决。

(答出1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 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

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

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后来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

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

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

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

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

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

“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

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

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

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

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

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

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

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

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

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

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

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

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

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

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只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编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

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

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林放《丰子恺先生一事》)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回国后,丰子恺在教书之余专注漫画创作,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在中国首创“漫画”名称。

B.如果说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是为了满足衣食的需求,那么其多年学佛,以戒杀、放生、善行为题材创作《护生画集》,倡导“和平、仁爱、悲悯”,则是其追求灵魂生活的体现。

C.丰子恺的散文,因其“闲适”的特征和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D.文章结尾运用类比的手法,将丰子恺与苏轼、海明威类比,突出其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的风度。

解析:

选C C项,“闲适”并非是其散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特存在的原因。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丏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E.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只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解析:

选AC B项中“因此”前后的内容因果关系不成立,也不是“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D项中分析有合理性,但不够准确,“闲适自然”不一定受夏丏尊的影响。

E项中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与学习西洋绘画理论,两者应是并列关系,原文中并没有说“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是“更重要的”;另外,不能从他“继承”及“学习”的内容,得出“决定……”的结论。

9.文中说佛家“为他(丰子恺)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佛家思想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让他以佛家的慈悲及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注社会人生,使他在佛家思想中找到了心灵归宿,心灵得到了充实和慰藉。

主要表现在:

①他在国难当头之际,组织“救亡漫画宣传队”,号召抗日,并把宣传品投放日本本土,以唤醒有良知的日本人,体现了佛家的慈悲情怀;②在动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作禅味散文以关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不断尝试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体现悲悯情怀;③“文化大革命”“坐牛棚”、挨批斗的时候,他坚持写文章,表现人性的光芒,这使人的心灵找到了寄托、得到了满足。

(答出1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

“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解析:

选D 以对话“曰”及虚词“之”“乎”“耳”等标志进行断句。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解析:

选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解析:

选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