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生态因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634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8讲生态因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8讲生态因素.docx

第38讲生态因素

第六单元生态学

第六单元

生态学

高考预览

本章包括《生态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三节内容。

《生态因素》主要讲述了非生物因素水、光照、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种内斗争等。

《种群和生物群落》介绍了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

其中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是本部分的重点。

近几年的高考题每年都会考查本部分内容,如2004年全国理综卷的第5个选择题、2005年全国理综卷的第5个选择题均出自种群,此外一些省市的单科卷考查的内容更多。

考题形式也多种多样,题型很活,如曲线图的判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图解。

本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很强,如个体如何构成种群,种群如何构成群落,群落如何构成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由捕食和竞争关系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沿链和网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又决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

生物圈的稳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在命题特点上题目多与现实相结合,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趋向

本部分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图像分析题、绘图(曲线、表格等)、简答等,甚至还可能出现实验题,如探究光周期对动物生殖的影响、种群密度的测定、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等。

通过近几年的考题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命题者很感兴趣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很容易与实践生产、周围环境联系起来。

很可能一些考过的知识点再次以新的材料形式出现,也有可能联系到一些化学、地理的相关知识。

生物圈的稳态,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也是人们经常探讨的话题,这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问题历来是出题的好素材。

备考方略

首先学生应理解基本概念,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本部分内容的线索,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在需要文字表述的题中,对生物学专用语的使用和对生物学现象描述要规范,尤其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更需要将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农、林、牧、渔及人口等实际问题(如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分析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等知识。

同时在学习物质循环时应与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呼吸联系起来,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要加深理解,这也是一种稳态。

关注环境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如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酸雨、污水净化等,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继续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虽然这类题所占的分值不大,但却起到了引导学生关心科学研究领域重大事件、从课本之外获取一些生物学信息的作用。

学生在准备时,要关注那些影响最大、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内容,同时也应是我们的知识能力能够接受和解决的内容,而不应该是偏、难和怪的内容。

在考试中要克服因粗心大意和平时思维习惯影响造成的审题不清现象。

当题干较长、条件较多时,最易发生审题不清现象。

有些题学生认为考的是一个熟悉的知识、然而题目已改变了问法,学生还常常在没看完题干,或没把所有供选的答案看完时,就匆忙做答,其结果正好掉进了题目的陷阱。

第38讲生态因素

走进高考第一关:

教材关合作梳理知识体系

解读高考第二关:

考点关

考点1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对生物的影响

Ⅰ.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图中A、B两曲线可分别表示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光合效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C、D分别为两类植物的光饱和点。

绿色植物都需要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光对植物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而光照强度决定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适应光照强度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

如阳生植物的叶片较小,降低了强光照射下的蒸腾作用,但通常叶片较厚,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数量多,叶绿素含量高,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弥补了叶片小的不足;阴生植物生长在弱光下,蒸腾作用小,植物通常情况下通过加大叶面积以增加对光的利用率,但往往叶片较薄,栅栏组织不发达。

Ⅱ.光质:

主要影响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

光质在大气中是比较均匀的,对陆生植物的分布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水域生态系统就不同了,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表层主要分布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如海带等),再深一些是红藻(如紫菜等)。

这不仅与光照强度有关,更与不同波长的光在海水中的透射程度有关。

Ⅲ.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开花与分布

①在春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长日照条件如小麦等,在秋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短日照条件如菊花等。

②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照条件,如在南北回归线间,一般只分布短日照植物。

③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照条件,秋天具备短日照条件,所以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均有分布。

④在高纬度地区长日照条件和短日照条件均具备,但在短日照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于植物生长,所以只分布有长日照植物。

另外,动物的分布往往因所食植物而定(因营养关系)。

例析1-1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

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织麻袋等。

如果将黄麻北移到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

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

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综合利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根据黄麻的生理特征,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可以知道,热带与山东相比,秋天山东的短日照来得较迟,将影响黄麻的开花(即开花推迟或不开花),所以黄麻的营养生长将延长或不进行生殖生长。

而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营养器官),所以不开花或开花推迟将有利于其营养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答案:

B

例析1-2右图为四种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CO2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A.Ⅰ

B.Ⅱ

C.Ⅲ

D.Ⅳ

解析:

此题考查光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但又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适于荫蔽的植物在光照过强的情况下,其光合作用速率反而下降,Ⅲ、Ⅳ都表现为下降,但Ⅳ较Ⅲ下降更早,所以选D。

失误可能在于不能正确区分C与D。

答案:

D

互动探究1-1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天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采取的关键措施是在适当时期()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

解析:

此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主导因素。

菊花为短日照植物,若要其在夏季开花,则需遮光,适当缩短光照。

答案:

C

互动探究1-2(2008·连云港调研)(多选)下面的曲线以及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1.代表典型的阳生植物2.代表典型的阴生植物

α.表示植物在黑暗中细胞呼吸放出CO2的量β.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等于细胞呼吸放出CO2的量时的光照强度)

A.ⅠB.ⅡC.ⅢD.Ⅳ

解析:

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相比,一方面阴生植物对光照要求不高,在较低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就可以达到最大,另一方面,阳生植物要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能力要强。

在曲线的表现上关键是两个点,一个点是光补偿点,阴生植物先达到,阳生植物在后,第二个点是光饱和点,阴生植物同样在前,而且光合作用强度不会很高,而阳生植物光饱和点在后,光合作用强度要比阴生植物高。

答案:

ABD

考点2生物因素

一、种内关系

1.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3.种内互助对个体生存和物种发展都是有利的;而种内斗争,虽然对失败的个体不利,但对物种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

如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1)特点: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图示如图:

2.寄生:

如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1)特点: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2)图示如下图:

3.竞争:

如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1)特点: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2)图示如下图:

4.捕食:

如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1)特点: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2)图示如下图:

三、区分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属种内关系。

而竞争是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及空间等而进行的斗争,属种间关系。

具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往往越激烈。

例析2-1(2009·全国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

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

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等,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

D

例析2-2(2008·天津卷,5)为了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向栉毛虫

解析: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沉渣,栉毛虫的种群数量下降;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本生态系统中无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

答案:

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间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互动探究2-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

由图中的数量变化趋势可知,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引入丙后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

题目中强调投放的丙数量很多,则丙进入该水池后除与乙构成捕食关系外,还会因争夺空间和氧气,与乙构成竞争关系。

该食物链中由于投入丙过多,首先会导至乙灭绝,随后,丙因失去食物来源也会灭绝,最终只剩下甲。

答案:

C

互动探究2-22005年6月25日《齐鲁晚报》报道,山东一农民发明了一种“绿色治虫法”:

向果树蛀虫洞内注入糖水,粘满糖水的蛀虫便会从洞内爬出,从而受到蚂蚁的攻击而被杀死。

蚂蚁和蛀虫的关系()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解析:

蚂蚁吃蛀虫为捕食关系。

答案:

B

考点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

如下面小麦植株受生态因素的影响:

由上图看出,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要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各种生态因素是综合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作用的。

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虽然是综合地对生物发生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因素对生物都是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一般总有某个因素的作用最大,这个因素就被称为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主导因素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它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其它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生态环境。

(2)主导因素的强度状况直接影响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繁殖或导致死亡。

例如,在特别干旱的年份,水分成为限制小麦生长发育的主导因素;在蝗虫大发生的年份,蝗虫可能会吃净小麦,此时,蝗虫就是主导因素。

例析3下列生态因素均影响红腹锦鸡的产卵量,但不同季节限制红腹锦鸡产卵量的关键因素各不相同。

试分析春天、夏天、冬天分别是()

①温度过高②日照时间过短③食物不足④温度过低

A.④①③

B.③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生物的生存繁衍受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同等重要。

对于鸟类来说,产卵需要适宜的温度、足够的食物及长日照条件等。

春天长日照

条件能满足,而鸟类是恒温动物,故限制鸟类产卵量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夏天仍在长日照条件下,主要限制因素是难耐的高温;秋冬季节日照不能满足鸟类产卵,日照过短是冬天导致产卵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冬天养鸡场通常采取补充人工光照的方法提高鸡的产卵量。

答案:

B

互动探究3河豚因味道鲜美而闻名,民间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每年三、四月份是河豚的繁殖季节,此时河豚体内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尤其是卵巢内浓度较高。

因而苏南年年都有因吃河豚死亡的消息报道。

问此时期引起河豚体内毒素浓度增大的非生物因素是()

A.日照长短

B.水温

C.水中的氧气浓度

D.水的盐度

解析:

光照时间延长,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然后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的调节,促进卵巢代谢活动。

答案:

A

笑对高考第三关:

技巧关

植物引种对日照的要求

此类问题为南北移种问题。

在我国所处的北半球,在春分—夏至—秋分这一时期,越往北纬度越高,一天中日照时间越长。

因此长日照植物北移时,在同一天越往北日照时间越长,植物越容易开花,开花提前就会使营养生长不好,从而影响生殖生长,这会造成减产;同时短日照植物南移也会提前开花。

若长日照植物南移,由于越往南日照时间越短,植物越不易开花,这样植物的营养生长就会充分,如果需要营养器官时产量就会提高,短日照植物北移也会延迟开花。

典例由于地理分布不同,形成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的作物品种,下列资料记载的是南京、佳木斯和北京当地品种的大豆在原产地和北京栽培时的播种和开花时间。

据资料回答:

请据资料填空回答:

(1)高纬度地区的大豆品种移往低纬度地区种植,开花__________(填“提前”或“延迟”)。

(2)如将广州当地大豆品种(番禺豆)移往北京种植,开花_________(填“提前”或“延迟”),产量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除温度有一定影响以外,影响大豆开花的主要环境因子是__________。

思维导析:

(1)从地理上看,三地纬度的高低为佳木斯>北京>南京。

表中数据显示的信息表明,当从佳木斯将大豆移往北京时,开花提前。

(2)从表中数据推知从低纬度将大豆移往高纬度地区时,开花延迟(此时期温度仍较高,能开花结实),使生长期变长,有助于产量提高。

(3)在影响植物开花的生态因素中,主导因素是日照时间的长短,大豆属于短日照植物。

答案:

(1)提前

(2)延迟增加(3)日照长短

应用拓展

各种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苍耳需要每天短于16h的日照才能开花,若日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16h的光照是一个临界点。

20世纪30年代,有人将苍耳置于不同组合的光照期和黑暗期中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你认为可以对前人的认识作何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图乙所示,该实验________(“是”“否”)支持你的上述结论。

请阐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的实验(如图丙所示)发现,在实验n处理的黑暗期中插入一段时间的光照,即使是极短的一瞬间,植物也不能开花;而实验p处理的光照期间插入一段黑暗期,植物能够开花。

图中未显示n、p实验的对照处理,请你画出对照组的处理________。

解析:

由图甲中的处理可看出,同样是照光16h,但黑暗处理时间小于8h时不开花,暗处理只有长于8h才开花,因而与其说短于16h光照.不如说长于8h黑暗更准确。

本结论由图乙的实验更加确定。

因为当暗处理短于8h时,既使给小于16h的光照也未引起开花。

(3)题中的对照实验应为n组中黑暗16h内不给光照处理,p组中光照8h内不给黑暗处理。

答案:

(1)黑暗期的长短①影响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不是光照时间短于16h,而是每天长于8h的黑暗;②苍耳开花不仅需要每天短于16h的光照,还需要长于8h的黑暗

(2)是因为如图乙所示实验表明,决定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而不是光照期的长短

(3)

高考真题备选

1.(2009·山东基能,23)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藻类植物,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色类,褐藻的色素主要吸收黄绿光。

绿藻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在海水中各种光的穿透性按照红—绿—蓝的顺序逐渐增强。

三种藻类由浅到深的垂直分布趋势是()

A.红藻—褐藻—绿藻

B.绿藻—红藻—褐藻

C.褐藻—红藻—绿藻

D.绿藻—褐藻—红藻

解析:

此题主要涉及藻类色素的种类与光的穿透性。

如红藻吸收蓝色光,可生活于深海。

从而判断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

D

2.(2009·上海生物,25)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

解析:

因处于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属于同一物种,故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的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物种多样性。

同一物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个体之间可以杂交。

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株高的差异说明遗传的差异。

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相同,说明遗传差异影响株高,若与原海拔处的数据不同,说明环境差异影响株高。

答案:

C

课后活页作业

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吸收果树的水分和营养,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对寄主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

D

2.(多选题)下列生物现象中与温度因素密切相关的是

()

A.鸟类的迁徙与繁殖

B.仙人掌的叶片变态成刺状

C.黄鱼季节性的洄游

D.柑橘在北方不易成活

解析:

鸟类的迁徙与繁殖主要受日照时间长短的影响,仙人掌的叶片变成刺状是为了减小蒸腾作用,是水分影响的结果,鱼类季节性洄游和柑橘在北方不易成活则主要是温度的影响。

答案:

CD

3.下图是北温带某海域上层硅藻数量变化与一些非生物因素的关系曲线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磷和硝酸盐的含量对硅藻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

B.光照强度与硅藻数量始终呈正相关

C.硅藻数量的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D.影响冬季硅藻繁殖的关键因素是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解析:

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研究表明,光强对硅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硅藻含有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供给自身能量和生长繁殖需要。

在枯水季节,汉江水位低,河水浅,透光度好,近水面的硅藻能够充分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阴雨天气则不利于硅藻的正常生长。

氮和磷两类物质对藻类的生长繁殖起着重要作用,氮磷的来源主要有工业的废水,以及大量的生活用水的排放,家用洗衣粉和合成洗涤剂大量生产和使用,造成了河流的营养(磷)负荷,形成“水华”。

答案:

C

4.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解析:

某些昆虫才具有趋光性,部分农业害虫不具趋光性,所以趋光性不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答案:

A

5.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的小麦都不能抽穗结实。

这主要是由于哪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中的氮肥过少

解析:

小麦在苗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正常抽穗开花。

不经这个阶段,直接在春季播种,虽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也不能正常抽穗结实。

答案:

C

6.在大豆和烟草试验中,W.W.Garner和H.A.Allard观察到,同一品种的植株尽管播种的时间先后有几个星期的差异,但几乎同时开花,他们由此断定对开花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昼夜间黑暗与光照时间的长短

B.植株在生活期间水的影响

C.昼夜间温度差异

D.品种的原产地纬度高低

解析:

同一品种的植物不同时间种植,但同时开花,这是因为在同一地方的昼夜的黑暗时间和光照时间相同。

答案:

A

7.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

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广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广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生活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解析:

从图形分析,甲、丙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相当且甲比丙湿度范围稍广些,所以B不对。

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不可能生活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答案:

A

8.有些动物的性别分化受温度影响。

下列是4种爬行动物的卵在不同温度下发育成雌雄个体的比例,其中能表示雄性仅出现在某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而高于或低于此温度范围则出现雌性的是()

解析:

根据题意,图A随温度的升高,雄性出现的比例迅速增多接近于100%;图B随温度的升高,雄性出现的比例迅速下降;图D雌雄性出现的比例大致相等,不受温度的影响。

只有图C符合题意。

答案:

C

9.下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是(说明:

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解析:

①图相互依赖为互利共生关系。

②中A与B都以C为食,为竞争关系。

③中B以A为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