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60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docx

语文教学策略培训心得

心得一

1.无论是“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还是“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等的国培课程,我觉得都是在隐性地传达一种语文教学理念的适宜性,即“文体教学”是可行的,具体含义是:

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和学科专业性,以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素养的形成。

当然,前提是语文教师要精准把握好文体知识以及文体教学的精髓实质,并结合具体文本的内容和情境施以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

2.一切文章的阅读教学(尤其说明文教学),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缜密的思维能力,有过硬的概括提炼能力,否则,对文章信息的处理,就会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法训练学生通过语言细读准确提起信息、概括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国培的“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课程里,我觉得,她要传达的主旨是:

在说明文教学中,希望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围绕“信息性与科学性”作勇敢地质疑问难,进行批判性阅读。

然而,我又觉得,这种阅读方式不应只局限于说明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语文教学,也不应只囿于中学教育……。

4.我还觉得:

如果教育的理念是坚持正面引导的话,那么,那些在国培中引起质疑的课文和教学理念,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要退出教学活动。

心得二

1.课标要求:

阅读科技作品,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内涵、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

那么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方法,指什么?

有哪些具体内涵?

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

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

5.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

对于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要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行文逻辑,真正地读懂,不能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

要用科学的态度阅读科学文本,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

所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教学(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应该为读懂信息、领会内涵和科学性服务。

6.为了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

(1)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2)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

如:

看图说明某座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看云识天气》教学中,对照各种云的图片说明其形态、色彩、位置和预兆的天气。

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

(2)角色模拟,如阅读《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口述“我是一朵的云”,说明自己的特点。

(3)比较阅读,如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

7.怎样教说明方法?

(1)重点教学文本突出的说明方法。

(2)就“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教学,就要揭示个例与总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选例的典型性。

如果不涉及这些问题,仅仅告诉学生“这是举例子”,又有多大意义呢?

(3)教学要尊重科学性很重要,有时我们的经典文本也充当着反面的教材和启示:

语言表述是否科学精准?

选择的说明方法是否最恰当?

8.怎样准确概括说明顺序?

(1)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说明顺序,是针对所说明的特定事物或事理而言的。

(2)说明顺序的教学,是和信息读取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6.怎样激发学生阅读事物说明文的兴趣?

(1)用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图片。

(2)歌曲(包括民歌等)。

(3)适当补充材料,在文化内涵和科学性上质疑问难,进行批判性阅读。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客观、科学地评析文章的内容。

7.说明文教学究竟应该怎样上?

在弄懂说明文教学姓“语”的涵义上,我觉得:

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其次目标才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性解读(包括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语言的教学)以领悟科学精神,培养阅读方法与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8.如何教出小说味?

首先,保证小说课文的“实用性”,那些教学上的“规定动作”必须完成。

其次,在“自选动作”方面,应放开手脚,教出自己的特色。

简而言之,要训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

(一)看作品如何体现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整体构思是否巧妙、新颖。

(二)作家的语言功力,或者说语言想象力。

(三)根据作品,安排学生做仿写练习。

模仿小说构思,或模仿语言风格。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要打通,二者结合得更紧密)

9.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基本艺术特征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10.小说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说”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情节,这有利于学生理清小说思路;在“写”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写人物评语,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要点意识,有培养了他们评点写作的习惯;有感情的阅读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读”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读出感情,读出节奏的变化,以读促学,以学助读,这样,学生则能够体悟到文本的内涵,对人物的心理、性格也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11.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这么设计:

在布置作业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本,一来学生对这种笔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来他们也会在写作中运用,从而提升了写作水平。

12.综论之,对小说教学需要:

(1)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没有了“体验”作支撑,小说教学就丧失了真正的体味和感悟。

(2)重“情节”,也要重“细节”。

舒乙先生曾说过“编故事易,编细节难”,我们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体味文本的魅力,不管是大的“情节”,还是小的“细节”,只要走进去,那就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些大师品读经典的范例让人难忘:

夏丐尊先生引导品读《红楼梦》中黛玉的话“只刚读了《四书》中的‘只刚’;叶圣陶先生品味《社戏》中在戏台乱动的“红红绿绿”;汪曾祺先生品读《祝福》中“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的“剩”。

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3)切忌将“小说要素”截然分开。

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过渡语:

“以上是人物的分析,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作品的情节”。

我们不妨从创作与阅读的关系来分析,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本来浑然一体的诸要素,到了阅读过程中,为什么非要拆分得清清楚楚?

即使拆分了,是否还有交叉或重复?

我想小说的教学应该遵循小说创作的规律,否则,经典的作品会在我们的“精心”切割和分条缕析中,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议论文教学

13.议论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1)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

总之,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的人。

没有思想能力,在阅读(特别是文字作品阅读)中就很难有多元理解;在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没有多维角度。

(2)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14.再回首传统的议论文教学术语:

(1)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三段论:

(论证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其他术语知识:

如:

A.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B.辩证思维;C.论证方式:

立论与驳论;D.杂文特点

15.议论文类中的具体文体:

(1)政论:

如《为人民服务》。

(2)演讲词:

如《最后一次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为人民服务》、《敬业与乐业》等。

阅读演讲词的要点:

A.了解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B.特别注意对象感、现场感,注意有声语言的听觉可接受性。

与演讲词类似的文体,如法庭辩论等。

(3)书信。

和演讲词一样,都有直接的言说对象,阅读时要注意对象感。

只不过书信面对个体,演讲面对群体;书信的娓娓谈心,多乎演讲的淘淘雄辩。

教材中的书信课文有:

《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雨果)、《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等。

(4)随笔、杂文。

这是教材中议论文性课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议论文阅读的主要类型。

随笔和杂文都是偏重议论的散体作品,属大散文之列;但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纯散文)不同,后者偏重记叙描写,抒发个人感情,用形象说话。

但随笔、杂文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越是好的随笔、杂文,越能见出作者的独特性情。

随笔:

温和、幽默;杂文:

犀利、讽刺。

随笔:

教材中的选文,多谈论人生、治学等问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

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

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反而个性鲜明。

如林语堂的《论趣》,文章内容是谈“趣”,阅读也要读出“趣”来。

杂文:

《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

教材中非杂文单元也有很多杂文。

如巴金的《“独立思考”》(注意引号的作用)、戴厚英的《人应该有所畏惧》等。

杂文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提醒我们:

“迁移、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切忌生拉硬扯。

王荣生曾批评用《拿来主义》谈“怎样结交朋友”的荒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248页);京版教材中《未有天才之前》的课后练习题拓展到“谈中国足球”,是同样的荒谬。

杂文的其他特点(开口小而具体、典型形象、主观感情等),参看钱理群《名作重读》中论述的“杂文的思维与表达”(或参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354页)。

(5)学术论文。

(教材里没有相应选文;因为学术论文的理解相当依赖专业背景知识):

学术论文不同于学术随笔,前者需要严谨的论证,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是写给同行看的;后者比较通俗、轻松,是写给大众看的。

如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顾颉刚的史学随笔《怀疑与学问》、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罗斯的维纳斯》。

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

要联系作者一贯的学术思想或特定的言说背景,切忌断章取义、盲目质疑;注意理解作者特定的学术感念(如冯友兰的“觉解”、“意义”);注意与生活实例联系时,不能把抽象理论与实例“一一坐实”,更不能曲解。

16.什么是论点?

一般议论文都是有论点的。

论点就是作者说了半天,到底要说明什么核心意思。

论点应分成两类,一类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实然),另一类是主张——应该是什么或怎样做(应然);如果是主张,就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密切关系,《谈骨气》一文,可以认为写作意图“号召我们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就是中心论点。

《为人民服务》也是同类性质的议论文。

因为,如果把这两文的论点看做“实然”论断,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好的议论文需要论证,论证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应该是这样、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但政论文往往只提号召、主张,以权威或情绪代替说理论证,上两文皆如此。

17.论点不是观点。

一篇议论文的观点可以很多,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意思,就是论点。

无论认为文本的论点是什么,都要准确弄清楚作者论点中关键词的含义,否则就容易想当然,把读者自己的理解强加于文本。

18.一般议论文都是有论点的,但我们的议论文教学,不宜先摆出一个似乎毫无疑问的论点,然后就去找论据,再不假思索地说这些论据证明了论点。

而是应该让学生先试着找找论点(学生找的可能不同,这就可以让他们为自己认为的论点去在文中找论据,学生的争议本身就是在训练“论证”说理。

);在找论点的同时或意见统一之后,通过文中的说理或事例材料来理解论点的含义(比如什么是“有骨气”,什么是“高贵的灵魂生活”);最后,再来分析作者的论点是否站得住,文章有没有论证,论证的可信度、说服力如何。

这样的教学思路,才可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

19.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与社会实践。

首先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收集材料,然后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严格地说,这是一个认知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写作内容的呈现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的教师用这个呈现思维过程的结构去分析所有议论文的结构,就是混淆了认知顺序和表达顺序的界限。

马克思早就看出这种危险,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跋”中写道: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题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

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所以,“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终究是不同的,静态的文本不能等同于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生动的思维过程。

但是我们教材中多数文章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观点,接下来的事情不过是拿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已。

这样一个文本,呈现给我们的仿佛是一个“先验的结构”。

议论文教学“三要素”定式恰恰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读。

(《审视议论文文体知识教学》)

20.议论文的解读方法:

(1)向自己提问:

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2)向作者(文章)提问:

作者的论证是否合乎逻辑、自圆其说呢?

(3)向论题和论点提问(拓展生发到文本之外):

对这个论题,我有什么见解?

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4)注意联系时事背景(政论文、杂文尤其如此)来理解文章、思考论题。

(背景知识的教学功能,绝不是外在于文本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采用“附带介绍”的方式)

(5)作为教师,还要继续研究教材的编排思路、文本之外的三个系统(助读、知识、练习),鉴别之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教材”与“用教材”的根本理念之别)。

21.课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把“讲课文”(直接讲授阐释结论,特别是教师自己的解读结论)变为“教读法”(交给学生解读方法),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解读或导读,是指点门径的性质,起操作示范之功能。

22.阅读议论文的原则:

首先要理解论点的含义,其次才能分析论证方法,切忌论点先行、理解虚化。

错误的读法是:

先摆出一个毫无疑问、不假思索的“中心论点”,再来寻找作者用了哪些例证。

23.随笔的特点:

一、侵染浓郁的个人感受;二、结构灵活,不是标准的三段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