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325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docx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

中考诗歌赏析练习——判断题

(一)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练习】

1、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

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

2、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所想。

(√)

3、“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景象。

(√)

4、“水何澹澹”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出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创造开阔的意境。

(√)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四句用实写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从而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从“若”字可见,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全是虚写。

作者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

10、“日月之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

11、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

12、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

13、这首诗歌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

14、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15、这首诗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练习】

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2、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于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

3、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的意思。

(×)

4、颔联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正如王夫之所言“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5、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的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

6、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升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

7、颈联(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突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涵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

8、颈联中“生”“入”两字采用拟人手法,使“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涵哲理。

(√)

9、颈联写景致的缺憾:

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

10、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

11、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

12、这首律诗描写了诗人由北固山前往洛阳途中所见的美景,作者借此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13、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

1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极具艺术表现力,诗人赋予“日”与“春”以物的新旧交替,“生”与“入”以人的意志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练习】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他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

2、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

3、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4、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写动物,后写植物,写足春色。

(√)

5、三、四两句,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只是新到谁家的新燕衔了泥去筑巢。

(√)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中的“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

9、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

10、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将马蹄埋没。

(×)

11、“乱花将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

12、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

1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作者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练习】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这两句诗选取了六个景象,营造出温馨恬静的气氛,引发了旅人心中的伤感之情。

(×)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虽是字字写景,却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

4、“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

5、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

6、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

(五)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练习】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两句对仗工整,描写出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

(√)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地描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木兰行进的神速,表现出军情的急迫,心情的紧急。

(√)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诗是说征战多年,许多将军战死沙场,许多壮士胜利归来,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

(×)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出发前到处购买鞍马等战具的紧迫情景。

(√)

(六)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练习】

1、“岱宗夫如何”一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

2、“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

3、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

4、“造化钟神秀”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

5、诗中“钟”“割”二字精炼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

6、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

7、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

8、“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

9、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展示诗人的雄心壮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

10、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

11、这首诗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体现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

12、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他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

1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以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1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秀美:

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不管是黄昏还是早晨,神奇秀丽的山景总是那么令人陶醉。

(×)

(七)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练习】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诗渲染了春天来临,满城春色生机勃勃的景象。

(×)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两句写景,同时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是写望中所见,虽是写景,却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

4、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夸张和互文的手法,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进行生动地描写:

“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写花写鸟,借以表达诗人伤乱思家的感慨。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

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慨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中“烽火”指战火,“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联,说的是因战乱不断,诗人被困整整三个月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只好写信表达对妻儿的思念。

(×)

11、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12、前四句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

13、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

14、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

15、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

16、“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

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

(八)归园田居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练习】

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两句看出诗人回归田园后,劳作的时间之长,用力之勤,但是心情是愉快的。

(√)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意思是说,衣服湿了没有什大不了的,不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够了。

(√)

4、开篇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

5、三、四两句一早一晚:

早起去锄草,知道黄昏月出之后才扛着锄头回家。

截取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从“理荒秽”中可以体现出来。

(√)

6、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山的劳动的艰辛。

(√)

7、“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纳和主旨。

“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

10、“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

1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抒发情感。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

(九)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练习】

1、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

2、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

3、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了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充分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特色。

(√)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中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景虽不大,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两句诗中有画:

闭目遥想,烟纵河横、红日黄沙,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的“直”和“圆”字用得逼真传神,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

(×)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

11、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12、诗歌第一句交代此行目的,第二句是说蜀国到居延(地名)外,还点明了边塞的闭塞,路途的遥远。

(×)

13、三、四两句,写眼前的景物,并以“征蓬”和“归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诗人是秋天出塞的。

(×)

14、五、六句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的是黄河。

(√)

15、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得知都护正在带兵在燕然前线。

(√)

16、“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孤寂。

(√)

17、“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以自喻。

(√)

18、“归雁”一词,点名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

(×)

1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响,体现着这首诗哀婉消沉的感情基调。

(×)

20、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

(十)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练习】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描绘了长江进入中游以后,江峡渐尽、平野旷出、江水开阔的景象。

(√)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时观赏到的景色,渲染出诗人离别家乡的伤感。

(×)

3、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

5、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

6、颔联描写了山势和水流,“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

7、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

8、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十一)登岳阳楼

陈与义【南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练习】

1、“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叙事,道出了一个王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

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此两句概括写出了诗人避难南奔的流离生活,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凭危”指登楼。

(√)

3、“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此两句写出了诗人登临揽胜、徙倚湖山时的从容闲适之态。

(×)

4、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等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

5、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的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

6、颈联“万里”与“三年”対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

7、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

8、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练习】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

2、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

4、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

5、“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

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人而写的。

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对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一句一典。

“怀旧”一句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到乡”一句感慨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

7、“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连用典故,“翻似”二字,写出旧友被害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表达长期被贬后的人世沧桑之感。

(×)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

9、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

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中“沉舟”“病树”用来比喻那些政治斗争中的对手。

(×)

13、“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现出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