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322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docx

西八里初中七年级语文练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心贯注(

)赫然()锲而不舍()

迭起()

lì尽心血()shuāi微()迥乎不同()kāng慨()

气冲斗牛()兀兀()

2..结合语境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B.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杂乱无章: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C.平沙无垠,复不见人。

[来源:

学§科§网]

平沙:

平旷的沙漠。

D.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义愤填膺:

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3.填空。

[来源:

Zxxk.Com]

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

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来源:

Zxxk.Com]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

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

和谦虚美德。

()

⑸“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6.仿照下列句子造句。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

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

仿写:

二、课内精段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自来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

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

2.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

3.分析段中两处划线字的含义。

(1)“诗兴不作”: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选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描写?

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5.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

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三、课外拓展阅读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和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响得很快活。

送报少年那双清澈的眼睛总是亮闪闪的,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过得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的儿子闻声从床上跃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

“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赖在床上,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他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

“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

“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子笑得更嚣张:

“他是干什么的?

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他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低声说:

“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

“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

“那你呢?

少年说:

“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少年又补充道:

“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如果送晚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小说中写了两个少年,其中是作者要表现的主人公。

2.文中加线的文字通过对“我”儿子的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这个少年的。

3..用一段完整的话具体说说送报少年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4..作者写“我”儿子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

5..这篇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什么?

[来源:

Zxxk.Com]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qiǎn(潜)心贯注赫然hè锲而不舍qiè迭起diélì(沥)尽心血shuāi(衰)微迥乎不同jiǒngkāng(慷)慨气冲斗牛dǒu兀兀wù

2.C

3.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臧克家

4.D

5.⑴√⑵×⑶×⑷√⑸√

6.略

二、课

内精段阅读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

(1)这是文言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肖像描写:

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

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5.过渡。

仅。

三、课外拓展阅读[来源:

学+科+网Z+X+X+K]

1.送报少年

2.动作语言懒散,自私,不理解、不关心他人(懒,自私)

3.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说话,这表明他很懂礼貌;他

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了他的孝敬、懂事;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

(符合文意即可)

4.和送报少年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

(意思对即可)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习题精选

基础作业

1.下列加黑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qiè) 兀兀(wù)穷年

D.迥乎不同(jiǒnɡ) 群蚁排衙(yá)

C.弥高(mí) 赫然(hè) 小楷(kǎi)

D.气冲斗牛(dòu) 澎湃(pénɡ) 迭起(dié)

2.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弥高(满) 锲而不舍(刻)

B.兀兀穷年(一年到头) 诗兴不作(起,发)

C.迥乎不同(差得远) 沥尽心血(滴)

D.目不窥园(从缝隙中看) 气冲斗牛(凶猛的牛)

3.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B.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D.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4.课文的作者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哪两部分事迹来写?

为什么要选取这两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是否存在对比性的描写?

请你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运用了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简析哪些内容主要运用叙述,哪些内容主要运用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是否还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请概括写出一个事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作业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  )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  )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的(  )。

8.分别选择下列各组中最适合文意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

A.兴趣 志趣 乐趣

B.图的 贪的 恋的

C.结果 成果 硕果

9.文中画线部分语句表达效果非常好,请你依次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语句表达效果好。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哪几个四字短语具体而深入地描写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刻苦与勤奋?

请写在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二段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八个字可否删去?

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把你的感想写在下面。

(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2004年·芜湖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奉献的真谛在于创造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非索取,人生只有在奉献的过程中才放出异彩。

然而,我们过去常将奉献理解为无私奉献:

为他人出力做事,分文不取;或倾囊中之物给予他人,不期回报。

这固然好。

但我要从另一角度来谈奉献,即奉献的真谛在于创造,绝不只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要牺牲个人利益,人们要达到这一境界实为不易。

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就属于这一类奉献的人物。

人们呼唤、热爱这样的人物,但一般人毕竟难以企及。

可是另一些模范人物,如勤奋钻研攻克科技难关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带领一方致富的企业家等,他们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想出新方法,做出新成绩,作出新奉献,恰恰是这样一种奉献——创造性奉献,社会才走向了进步。

我并不想贬低牺牲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靠着这种奉献,人们才克服了种种困难:

就是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无私奉献的人增多,同样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同样会博得我们的赞扬。

但生活并不会仅仅因为无私奉献的增多而自动富足、美满起来,尽管它能够让世界充满爱。

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只靠感情获得发展,它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

而这个物质基础更多的则是依赖创造性奉献而达到的。

人们曾经对劳模在市场经济中应否收取劳动报酬的事情争论过,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观念的偏颇。

相反,创造性奉献则充满活力,它使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富有魅力,它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的同时也兼顾了个人利益,这就像开掘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一样,不断推动着人们去创造、去奉献。

我们衷心期望社会涌现更多的无私奉献者,但必须要经历创造性奉献的阶段,这种创造性奉献是无私奉献的。

前奏,是走向无私奉献不可跨越的阶梯。

(选自《时事报告》2003年第3期。

作者王小回,选文有删改)

14.作者认为奉献的真谛“绝不只是无私奉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什么是“创造性奉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

“人们曾经对劳模在市场经济中应否收取劳动报酬的事情争论过,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观念的偏颇。

”这种偏颇的观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创造性奉献能使社会走向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D2.C3.D

4.做学问和参加革命两部分。

这两部分更能体现闻一多的崇高和伟大。

无论做人与做学问,闻一多先生都值得人们钦佩。

5.存在。

一是闻一多先生与有些人的对比;二是闻一多先生做学问与参加革命斗争的对比。

6.对闻一多先生刻苦研究学问的内容主要运用叙述;对闻一多先生革命斗争中大无畏的行动表现的内容主要运用议论。

7.如:

闻一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8.A.志趣 B.贪的 C.硕果

9.

(1)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闻一多先生对古籍研究的浓厚兴趣。

(2)运用形象化的动词“吃尽、消化尽”,同时也运用拟人化的方法,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对文化史钻研的渴望及深入。

10.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11.不可以。

因为叙述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事迹是为了证明闻一多先生在做学问上不“说”而“做”。

这八个字与全文呼应,也起到了印证作用。

同时,也起强调作用,强调在不“说”的情况下,却“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2.表现闻一多先生勤奋而刻苦地研究中国的典籍文化。

13.本题为开放题,无统一答案。

可扣住说与做,言与行谈启发,可扣住继承古文化及精神传统谈价值,可扣住勤奋、刻苦谈学习精神。

14.

(1)无私奉献要牺牲个人利益,人们要达到这一境界实为不易。

(2)生活并不会仅仅因为无私奉献的增多而自动富足、美满起来。

15.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紧密结合,想出新方法,做出新成绩,做出新奉献的一种奉献。

16.社会主义社会只要靠感情就能获得发展,它的物质基础更多的是依赖无私奉献。

17.

(1)它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的同时也兼顾了个人利益,它不断推动着人们去创造,去奉献。

(2)创造性奉献是无私奉献的前奏,只有创造性奉献,才能使社会富足,美满。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化测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浠水(xī)硕果(shuò)锲而不舍(qì)

B.弥高(ní)校补(xiào)迥乎不同(jiǒng)

C.衰微(shuāi)迭起(dié)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ào)凝结(níng)气冲斗牛(dòu)

2.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C.十年艰辛,一部“校补”郝然而出

D.这个方面,情况就迴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仰之弥高(更加)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

B.锲而不舍(刻)心会神凝(领悟)

C.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迥乎不同(差得远)

D.沥尽心血(滴)警报迭起(屡次)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他要给我们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3)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而出。

(4)这个方面,情况就,而且一反既往了。

A.衰弱凝结蓦然迥乎不同B.衰弱凝固赫然截然不同

C..衰微凝固蓦然截然不同D.衰弱凝结赫然迥乎不同

5.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4分)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4)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4分)

(1)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的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

7.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5分)

(1)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人物传记。

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

(3)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

()

(4)《烙印》《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均为臧克家的作品。

()

(5)《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现出反帝爱国的激情。

()

二.整体感悟(8分)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分)

2.课文的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

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3分)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

到底应该怎么看?

(2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和。

(2分)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分)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2分)

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四、拓展阅读题(15分)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很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

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呜?

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

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我们有这个信心: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的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鼓掌)

1.文中的“他们”是指。

“你们”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